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 [Rockwell Kent:The Art of the Bookplate]

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 [Rockwell Kent:The Art of the Bookpla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唐·罗伯茨 著,黄艳 译
图书标签:
  • 肯特
  • 洛克威尔·肯特
  • 藏书票
  • 艺术
  • 人物志
  • 传记
  • 美国艺术
  • 插画
  • 版画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88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84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物志
外文名称:Rockwell Kent:The Art of the Bookplat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将近40年的时间里,罗克韦尔·肯特及他的艺术成就被严重忽略,直到21世纪初,人们再次关注起这位最具美国特色的艺术家,并推出一系列展览及全新的、令人振奋的学术活动,您手中的这本书就是成果之一。从《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中可以看到,他所设计的藏书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作为版画家的艺术天赋。
  时间的长河让今天的人们在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不会过多地受他的个人生活和政治观点的影响,因而这些艺术作品的美感及完善的技巧能够为人们所重新认识和欣赏。罗克韦尔·肯特的座右铭是“你是怎样的人,就做怎样的艺术家;反之亦然。”他说到做到。无论是声名显赫,还是声名狼藉,手工艺品籍籍无名,他始终都是美国艺术史上最了不起的、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内容简介

  罗克韦尔·肯特(1882—1971)是美国最负盛名的画家、版画复制家、插画家和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旅行冒险家和政治改革者。《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集结160幅肯特设计的藏书票,论述肯特跨越半个世纪的藏书票设计思想和创作实践,向我们解开了多面手艺术家肯特不尽为人知的作为图版设计者的一面。每一件作品都呈现了他和书籍主人共同分享的对一《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的深情厚谊。肯特认为一张藏书票反射的必定是创作者的人生和灵感,因此对于每张藏书票的设计他都视之为“一件私人事务”。在他的手中,藏书票艺术变成了一种共感和移情的艺术。这《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讲述的不仅是肯特藏书票艺术的历史,还包括艺术家和书籍主人的交流的故事,并交织着罗克韦尔·肯特的传奇人生。

作者简介

  唐·罗伯茨,因为本书获得国际藏书票联盟颁发的伊瓦斯克(UdoIvask)纪念奖章。其所编辑的马克·吐温的《亚当和夏娃日记》(TheDiariesofAdam&Eve;)非常受欢迎。罗伯茨也是《罗克韦尔·肯特评论》(RockwellKentReview)杂志的编辑,现居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

精彩书评

  肯特是一位个性极其独立,具有丰富思想性,凡事缠身但不失凡人天性的天才艺术家,他为美国书籍插画艺术所做贡献是不可泯灭的。
  ——《纽约时报》
  
  将近40年的时间里,罗克韦尔·肯特及他的艺术成就被严重忽略,直到21世纪初,人们再次关注起这位最具美国特色的艺术家,并推出一系列展览及全新的、令人振奋的学术活动,您手中的这本书就是成果之一。
  ——威尔·罗斯

目录


前言
1882-1907 感性领域
1908-1919 极大的幸福
1919-1922 照进黑暗的一束光
1922-1928 摘星之志
1928-1929 个人的、精选的符号
1929-1936 好几千英里
1936-1939 一半的幸福
1940-1942 一只跃立的中国凤凰
1941-1948 结交许多朋友

商业藏书票 良好的意愿和勤奋的工作
1950-1960 伙伴啊!
1960-1971 单独一个人

附录Ⅰ 以作序之名:论符号
附录Ⅱ 再次:以作序之名
附录Ⅲ 罗克韦尔?肯特藏书票
参考书目
致谢

精彩书摘

  罗克韦尔·肯特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独自住在森林深处,附近村庄的村民对他一无所知,称呼他为“疯隐士”。一段时间后,他死了,身后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揭开他身世之谜的线索。连一本书都没有,因而人们也无从通过他阅读的书籍来推测他的身份。”
  肯特的书房汗牛充栋。这些书反映了书主人的多面性:画家、作家、冒险家、插画家、和平运动积极分子、政治改革家、木匠、奶农……为了强调他与书的密切关系,他在每一本书上都小心地贴上他亲手设计的藏书票。
  藏书票艺术是一门标注藏书者身份的艺术。自约翰尼斯·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 将酒榨机改装成为印刷机以来,书籍得以大量印制,小偷们纷纷干起了“窃书”的行当。之后不久,藏书票应运而生。16世纪的藏书票上画着绞架,写着“此书主人你已知,劝君莫要窃此书。如若一意孤行,顷刻头颅搬家。”最终,拉丁文“ex libris”(属于…的藏书)成为藏书票上的固定符号。从那以后,私人书房就被视为鲜活的生命体,丢失任何一本书就如同断失手足。在维多利亚时代,藏书票是标注书本所有者的唯一正确方式,正如一位美国作家所言:“能够狠心在书本扉页写字的人犯下谋杀罪也不足为奇。”到了1900年,藏书票艺术家恐怕跟“杀人凶手”的数量不相上下。
  世界级版画大师们都曾制作过藏书票,包括: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urer)、威廉·贺加斯(William Hogarth)、保罗·里维尔(Paul Revere)、奥布雷·比尔兹利(Aubrey Beardsley)、凯特·格林纳韦(Kate Greenaway)、摩里茨·科奈里斯·埃歇尔(M.C. Escher)、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 。但大师们头顶上的光环掩盖了藏书票的本质,他们的名气比他们所做的书票更能被后人记住。藏书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无法将其设计者扬名四方,因为说到底,它不过是一张精美的纸片,存在的意义便是夹在书页间,平常不怎么看见,有时永远丢失不见。藏书票艺术就是一门默默无闻的艺术。
  虽然罗克韦尔·肯特最初自认为他是位油画家,但作为一名版画家,但是他此后不断问世的作品无疑是美国艺术界的宝贵遗产和巨大贡献。肯特的藏书票虽然谈不上有创新,但代表了他从第一张木版版画到之后的大师级插图作品在其微型版画创作中不断进取的历程。
  肯特认为一个书架上的书,“承载的是生命”,隐藏着书主人身份的各种线索。那些粘贴于扉页上的书票应该是主人的微观缩影,至少也应是一个炫耀自我的标志。1912年至1968年,他设计了160多张藏书票,其中,早期设计的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的亲人挚友。藏书票设计得以成为肯特的一门事业要归功于画廊经理卡尔·齐格罗瑟(Carl Zigrosser)和印刷工坊老板埃尔默·阿德勒(Elmer Adler),是他们敦促肯特为素未谋面的人制作藏书票。不过,设计过程仍是肯特与客户之间的“私事”。无论是面对普利策家族大把的钞票,还是穷学生银行账户中仅存的95美元,肯特总能从书票的本性中激发出无穷的创作灵感。
  20世纪40年代,一位企业家提议文具店向顾客提供藏书票设计服务。肯特诙谐地回答道:“那么文具店需要取得顾客想法的全部信息,可能的话,最好对顾客进行心理分析,然后把完整的心理医生的报告寄给我。”事实上,为客户设计藏书票时,他通过与客户的信件往来收集一些基本信息:“你的人生故事,你的喜好,你的志向。”
  肯特的个人生活是一篇热爱与渴念交织的故事。他尝试着成为故事中的孤寂英雄,他既是鲁宾逊·克鲁索(Crusoe),也是卡萨诺瓦(Casanova)★ ,还是唐·吉诃德(Quixote)。“我不会去做任何愚蠢的、无关紧要的事。”他说,“我……有摘星之志。”他在藏书票中频频使用一个通用的表达对梦想的追求的画面——一只手伸向夜空,这个画面更多地出现在肯特艺术创作中的藏书票作品,。
  藏书票是一帧精致而弱不禁风的小纸,肯特称之为上天的恩赐。用他的话说:“偷书行为与其说是盗窃,不如说是谋杀。书籍不是物件,而是集合了人类智慧之大成。……拥有书籍不仅充实了精神世界,而且在某种程度满足了所有者的成就感。” 肯特所设计的藏书票表现出的是作者和票主二人对书籍的执著热爱。在肯特股掌之间,藏书票成为一门可以互通,产生共鸣的艺术。
  ……

前言/序言

  哪一天罗克韦尔·肯特不见报,
  那一天可谓开创先例。
  1937年11月20日,《纽约人》(New Yorker)刊登了这首“小诗”。当时各种事实证明,罗克韦尔·肯特(Rockwell Kent)是美国最有名的艺术家。他才华横溢、风度翩翩、魅力十足;他是一名出色的演讲家,他是甚为女子垂青的那种男人,他是绅士中的冒险家;他常常固执己见,直抒胸臆;他脾气火爆,眼里容不得蠢人。正是这样的个性,再加上杰出的艺术才能,成就了他的名声。
  那你可能要问:既然这个人这么有名,我为什么从未听说过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他身处的时代有关,与他是什么样的人有关,与他的艺术以及他自身的”明星”气质有关。
  我对罗克韦尔·肯特的兴趣一部分缘于他的艺术,但更重要的是他本人。他不是那种坐在工作室画翘首弄姿的人物肖像的画家,他是那种热爱冒险的艺术家。他去过阿拉斯加州(Alaska)、格陵兰岛(Greenland)和火地岛(Tierra del Fuego)★ 。他不仅仅是去那些地方一游,他深入地探索那些地方,并且把他的探险经历写进书里并绘制插画于书中。他的作品不是枯燥的旅游日志,而是扣人心弦的冒险故事:故事中有暴风雨、船舶失事以及在蛮荒之地的艰苦跋涉;故事的主人公是骗子、水手、大牧场主、爱斯基摩人;书中的插画尽是他对异国人民和地方的精彩描绘。肯特的个人魅力以及他的冒险故事足以把这些书推上畅销榜。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流行杂志——《斯克里布纳杂志》(Scribner’s)★ 、《笨拙》(Punch)★ 、《生活》(Life)★ 和《名利场》(Vanity Fair)★ 上发表的插图把他的艺术展示在美国民众面前。在《名利场》这本杂志里,上流社会是议论、描绘、戏仿和追捧的对象;它的读者包括各类名流——既有收音机制造商先驱阿特沃特·肯特(Atwater Kent),也有无声电影女演员波拉·尼格丽(Pola Negri)。罗克韦尔·肯特在该杂志的“名人堂”(Hall of Fame)专栏中出现过不止一次。在1923年7月刊,他的名字与舞台设计师和电影制作人塞缪尔·洛瑟菲尔(Samuel Rothafel)、文学评论家哈夫洛克·埃利斯(Havelock Ellis)以及女演员埃莉诺·罗伯森·贝尔蒙特(Eleanor Robson Belmont)的名字出现在一起。如今,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名气本就如此,昙花一现。1936年,肯特曾这样描述名气:
  成为名人——由于这些想法是我个人人生的反映,所以我要赶紧补充一下——不是像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萧伯纳(Bernard Shaw)、海尔·塞拉西(Haile Selassie)★ 那样的名人,而是与陌生人偶遇时你的名字或多或少为他们所知,你的名字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某种模糊的概念,你的名字他们看过或听说过;说得更确切一点:“你的名字登过报”——对于名字从未登过报的芸芸众生来说,这就是名气。他们会问——我敢说他们每碰到一个名字被印成过铅字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成名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而这正是我想要回答的问题。请允许我把我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些——我的意思是,请让我说清楚什么叫有名:人们每每拿我的姓说事,问我跟阿特沃特·肯特是不是亲戚,这不叫有名;而若是一位迷人的初入社交界的少女冲到阿特沃特·肯特先生面前,激动地说:“哦,肯特先生,你的山脉画棒极了!” 这才叫有名——我有幸听说这种事确实发生过一次。
  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罗克韦尔·肯特与同时代的另一位艺术家诺曼·罗克韦尔(Norman Rockwell)★ 因为名字比较接近而经常被混淆。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对彼此作品的欣赏,他们保持着友好的书信往来。有一次,一个人把罗克韦尔·肯特当成诺曼·罗克韦尔,跟他打招呼,追忆一战期间他们在军队共度的岁月。给诺曼·罗克韦尔的一封信中,罗克韦尔·肯特讲述了这件事以及那个人的请求——画完他1917年执笔的那幅肖像画:“老兄,我不想给你添麻烦,但是,这就是成名的收获。”
  成名的确会有所收获的,包括做了出格的事获得原谅。1936年,肯特受财政部委托作两幅壁画,描绘阿拉斯加州和波多黎各(Puerto Rico)★ 的邮政服务。他惯爱开玩笑,又支持波多黎各独立,竟设法在壁画中植入解放的符号。公之于报(肯特本人透露给媒体)后,华盛顿当局勃然大怒。风波平息后不久,肯特受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所邀参加白宫宴会。在自传里,肯特是这样描述他被原谅的情景的:
  参加宴会的大多数贵宾的名字我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坐在我右手边的那位美丽、迷人的女士是个例外。她就是部长夫人摩根索(Morgenthau)★ 太太——我正是受该机关的采购部门所托作那幅引发争议的壁画的。我们刚坐下,摩根索太太就侧身对我说:“肯特先生,你太有幽默感了!”她完全是一副乐不可支的样子。晚餐结束后,部长和我啜饮着咖啡和利口酒★ ,进行了一番友好的长谈。
  但是名气也会招致麻烦的,这点肯特后来也领受到了。1931年,迈克尔·罗曼诺夫(Michael Romanoff)在肯特纽约州北边的农场上当了一段时间的雇工;之后,这个臭名昭著的大骗子盗用肯特的身份,冒充肯特到处招摇撞骗:做演讲,吃免费的午餐,许下作插图的承诺。肯特履行了其中一个绘画插图的合约——为罗伯特·巴雷特和凯思琳·巴雷特(Robert and Katharine Barrett)所著的《巴塔哥尼亚的美国佬》(A Yankee in Patagonia)绘画插图。一方面,他被罗曼诺夫的厚颜无耻逗乐了;另一方面,他对书中描写的他曾经去过的世界一隅颇有兴趣,同时对作者及出版商因为他人的错误而陷入窘境深表同情。
  肯特也积极利用自己的名声推进他所看重的事业——支持西班牙内战中的共和派、有组织的劳工运动以及许多左翼和所谓的亲共协会。20世纪30年代,这些活动尚有容身之地,但随着美国于40年代末进入冷战时期,它们就无栖身之所了。与此同时,他执著的信念使他如一枚引雷针,几成众矢之的。与其他有政治思想的艺术家,比如说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不同,肯特将个人信念作为其个性和公众形象的核心组成部分。
  当然,名誉受损只是肯特声望陨落的原因之一。可以得出结论的是,他同时涉足众多领域且成就不菲,反而削弱了他在任何一个单独领域内的声望。与诺曼·罗克韦尔截然相反,他所受到的认可不是与日俱增,而是每况愈下;他的艺术也难以经受时代变迁和大众口味的纷繁变化。二三十年代,他在版画艺术上的影响力如日中天时,曾是“美国人竞相模仿的艺术家”。他搬往纽约上州后,最终完全脱离艺术界,并且消失在公众视野里。到了五十年代,抽象主义日益盛行,他对现实主义的执著追求显得不合时宜。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公众认为他偏于激进,而艺术界又认为他过于守旧。商家不再卖他的画,博物馆也鲜有展出他们在他声名巅峰期收集的他的作品。
  到了1960年,罗克韦尔·肯特不见报的那一天真的到来了。10年后他去世时,既不是声名显赫,也不是声名狼藉,而是籍籍无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在首页刊登讣告,他的名字仍为人们所知,但他已不再是那个举足轻重、恶名昭彰、引起轰动的人物。他已经成为过去。
  将近40年的时间里,罗克韦尔·肯特及他的艺术成就被严重忽略,直到21世纪初,人们再次关注起这位最具美国特色的艺术家,并推出一系列展览及全新的、令人振奋的学术活动,您手中的这本书就是成果之一。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他所设计的藏书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作为版画家的艺术天赋。
  我相信,时间的长河让今天的人们在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不会过多地受他的个人生活和政治观点的影响,因而这些艺术作品的美感及完善的技巧能够为人们所重新认识和欣赏。罗克韦尔·肯特的座右铭是“你是怎样的人,就做怎样的艺术家;反之亦然。”他说到做到。无论是声名显赫,还是声名狼藉,手工艺品籍籍无名,他始终都是美国艺术史上最了不起的、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威尔·罗斯
  2002年感恩节于加利福尼亚州卡拉巴萨斯市(Calabasas)
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 ---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美国艺术巨匠洛克威尔·肯特(Rockwell Kent)的专题传记与艺术研究,重点聚焦于他一生中创作的精湛且极具个人风格的藏书票(Ex-Libris)艺术。 洛克威尔·肯特(1882-1971)是美国艺术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复杂形象。他不仅是享誉全球的画家、版画家、插画家,更是一位极具社会责任感和强烈政治信念的公共知识分子。本书旨在超越对肯特作为“风景画家”或“插画家”的传统标签化认知,带领读者走进他艺术创作的内在世界,尤其关注他那精妙绝伦、蕴含深厚思想的微型杰作——藏书票。 第一部分:动荡时代的拓荒者——肯特的生命轨迹与艺术熔炉 本书首先追溯了肯特早年坎坷而充满探索精神的成长历程。他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的经历塑造了他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早期的艺术求索: 我们将详述肯特如何挣脱学院派的束缚,转向对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探索。他师从詹姆斯·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的弟子,但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雄浑有力的线条风格。书中将分析他早期油画和素描中的“原始性”与“宏大叙事”倾向,这些元素如何预示了他未来在版画领域取得的成就。 北境的召唤与心灵的庇护所: 肯特对阿拉斯加、格陵兰岛以及阿迪朗达克山脉的长期流连,是他艺术生命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些严酷而壮丽的自然景观,不仅成为他众多标志性风景画的主题,更塑造了他面对世界时那种孤傲、超然的姿态。书中将详细描述他在这些“荒野”中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些经历如何转化为他作品中那种近乎史诗般的抒情力量。这些经历赋予了他的艺术一种强大的精神内核,也为他后来的版画创作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 政治的参与与艺术的立场: 肯特并非一个只沉浸于个人美学世界的艺术家。他对社会不公和政治压迫抱有强烈的批判态度。本书会梳理他加入美国共产党、参与社会活动,乃至在麦卡锡主义时期所受到的压力。这种强烈的社会关怀,使得他的艺术具有了超越单纯装饰性的深刻内涵。 第二部分:微型史诗——肯特藏书票的风格解析 藏书票,这种用于标志个人书籍所有权的微小版画,在二十世纪迎来了它艺术上的黄金时代,而洛克威尔·肯特正是这场浪潮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了数百枚藏书票,每一枚都堪称一件凝练的艺术品。 从石版到木刻的技艺精进: 本书将系统地梳理肯特在不同版画媒介上的探索。虽然他擅长石版画和铜版画,但其藏书票艺术的巅峰主要体现在木刻版画(Wood Engraving)上。我们将深入分析他如何驾驭木刻那严苛的媒介特性,利用刀法的精妙变化,在极小的空间内营造出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层次感。肯特的木刻线条坚韧、对比强烈,充满了动态张力。 主题的符号学解读: 肯特的藏书票并非简单的“我的书”标识。它们是艺术家个人信仰、志趣、生活哲学的浓缩表达。本研究将分类探讨其作品中的核心母题: 1. 自然与人: 描绘孤立的人物(常常是艺术家本人或其化身)与压倒性的自然力量(风暴、巨浪、高山)抗争的场景,体现了人类面对永恒之美的敬畏与渺小。 2. 知识与探索: 描绘书籍、航船、望远镜等象征知识和远航的符号,表达了对阅读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推崇。 3. 神话与象征: 肯特大量运用古典神话元素、炼金术符号或他自己发明的标志,为藏书票增添了神秘和深邃的解读空间。 “肯特式”构图的奥秘: 他的构图往往是极简却又饱满的。本书将剖析他如何运用对角线、极端的黑白对比,以及独特的留白处理,在方寸之间实现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叙事上的连贯性。这些小小的版画,往往暗示着他大型油画或插画中宏大的主题。 第三部分:社会角色与艺术遗产 本书不仅关注艺术作品本身,更探讨了肯特在艺术圈中的社会角色,以及这些藏书票如何成为他与世界进行微妙对话的方式。 定制与交流: 藏书票是艺术家人际网络的重要载体。我们将探讨肯特为他的朋友、收藏家、以及其他文化名人制作的标志。这些定制的藏书票,反映了艺术家在知识分子社群中的地位和人脉关系。它们是那个时代文化精英间相互致敬与认同的独特媒介。 版画的民主化: 肯特坚信艺术不应高高在上。他积极投身于普及版画艺术的运动,认为版画因其可复制性,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藏书票正是这种理念的完美体现——它们是精美的艺术品,同时又以相对低廉的方式进入寻常书架。 对后世的影响: 洛克威尔·肯特的藏书票艺术,特别是他对木刻的创新运用,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版画家和平面设计师。本书将总结其作品的持久魅力,即在对形式的极致追求中,不忘承载对人类境遇和自然伟力的深刻沉思。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且聚焦的视角,去理解一位二十世纪的艺术巨匠如何在最小的画布上,施展出最宏大的艺术抱负。通过研究洛克威尔·肯特的藏书票,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复杂灵魂对美、自由与真理的不懈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探索“连接”的一种方式。我总是觉得,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表达,更是它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创作者与欣赏者,连接了艺术与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肯特先生的藏书票艺术与他个人生活经历之间的联系。例如,他早期的作品是否受到了某种生活事件的影响?他后期的作品是否反映了他人生某个阶段的心境变化?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肯特先生的艺术轨迹与他的人生哲学融为一体,让我看到一个更立体、更丰满的艺术家形象。同时,我也好奇,肯特先生的藏书票艺术,在当时的社会和艺术界引起了怎样的反响?它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次关于艺术传承与影响力的探究,一次对“连接”的深度解读。

评分

对于《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度对话,一种超越表象的洞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肯特先生在创作藏书票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如何在这种相对小众的艺术形式中寻求突破与创新。我设想,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艺术史的背景,将肯特先生的藏书票置于当时艺术思潮的大环境中进行解读,分析他如何汲取灵感,又如何引领潮流。我更期待能读到关于他创作心路历程的记述,是怎样的契机让他开始专注于藏书票艺术?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是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还是历史的宏大叙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肯特先生的艺术人生,让我不仅看到他作为艺术家的辉煌,更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本书,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藏书票”的图册,更是一次与大师精神世界的深度漫游,一次对艺术创作本质的探寻。

评分

这本《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初读之下,最吸引我的便是其精美的装帧和沉甸甸的质感。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陈年的墨香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肯特先生的书房。书中的插画印刷质量极高,每一幅藏书票都如同独立的艺术品,细节之处尽显功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幅描绘海景和荒野的藏书票,那种力量感和自由精神跃然纸上,令人心潮澎湃。我常常会捧着书,指尖轻轻拂过那些细致入微的线条,想象着肯特先生创作时的情景,他如何将自己的灵魂注入这小小的纸片,赋予它们生命。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品,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他的热情、他的追求,以及他对书籍和知识的深深热爱。即使我还不曾深入了解每一幅藏书票背后的故事,单是视觉上的享受,就已经值回票价。它让我对“藏书票”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书签的替代品,而是艺术家的个人宣言,是收藏家身份的象征,是连接人与书籍之间一种独特而雅致的纽带。

评分

翻开《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我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古朴的木制书架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每一本书都仿佛承载着一段历史,而那些镶嵌在书页扉页间的藏书票,便是这些书籍最华丽的徽章。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展览图录,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肯特先生创作的每一幅藏书票的背景故事,例如,它被用于哪位收藏家,与这位收藏家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或者这幅藏书票本身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我希望通过这些细节,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藏书票艺术的魅力,以及肯特先生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珍贵的“艺术百科”,它将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世界,让我领略到艺术在生活中的点滴融入,以及那份低调而又深刻的文化传承。

评分

读《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我首先想到的是“品味”二字。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欣赏和鉴赏的书籍。我想象书中会有一部分篇幅,专门讲解如何辨别一幅好的藏书票,从构图、线条、色彩到象征意义,提供一套完整的鉴赏体系。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一本好的艺术书籍,不仅要呈现作品,更要教会我如何去“看”。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例如,选择几幅代表性的肯特藏书票,逐一拆解其艺术构成,分析其独到之处。同时,我也希望能了解肯特先生在藏书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平衡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毕竟,藏书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标识书籍的所有权,如何在满足这一功能的同时,又不失艺术的灵魂,这其中一定蕴含着艺术家高超的智慧。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堂生动有趣的艺术鉴赏课,让我从门外汉变成一个略懂门道的人。

评分

时间的长河让今天的人们在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不会过多地受他的个人生活和政治观点的影响,因而这些艺术作品的美感及完善的技巧能够为人们所重新认识和欣赏。罗克韦尔·肯特的座右铭是“你是怎样的人,就做怎样的艺术家;反之亦然。”他说到做到。无论是声名显赫,还是声名狼藉,手工艺品籍籍无名,他始终都是美国艺术史上最了不起的、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评分

时间的长河让今天的人们在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不会过多地受他的个人生活和政治观点的影响,因而这些艺术作品的美感及完善的技巧能够为人们所重新认识和欣赏。罗克韦尔·肯特的座右铭是“你是怎样的人,就做怎样的艺术家;反之亦然。”他说到做到。无论是声名显赫,还是声名狼藉,手工艺品籍籍无名,他始终都是美国艺术史上最了不起的、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评分

将近40年的时间里,罗克韦尔·肯特及他的艺术成就被严重忽略,直到21世纪初,人们再次关注起这位最具美国特色的艺术家,并推出一系列展览及全新的、令人振奋的学术活动,您手中的这本书就是成果之一。从《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中可以看到,他所设计的藏书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作为版画家的艺术天赋。

评分

用纸一般,该换好纸才成

评分

¥33.80

评分

时间的长河让今天的人们在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不会过多地受他的个人生活和政治观点的影响,因而这些艺术作品的美感及完善的技巧能够为人们所重新认识和欣赏。罗克韦尔·肯特的座右铭是“你是怎样的人,就做怎样的艺术家;反之亦然。”他说到做到。无论是声名显赫,还是声名狼藉,手工艺品籍籍无名,他始终都是美国艺术史上最了不起的、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评分

罗克韦尔·肯特(1882—1971)是美国最负盛名的画家、版画复制家、插画家和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旅行冒险家和政治改革者。《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集结160幅肯特设计的藏书票,论述肯特跨越半个世纪的藏书票设计思想和创作实践,向我们解开了多面手艺术家肯特不尽为人知的作为图版设计者的一面。

评分

很好很不错

评分

将近40年的时间里,罗克韦尔·肯特及他的艺术成就被严重忽略,直到21世纪初,人们再次关注起这位最具美国特色的艺术家,并推出一系列展览及全新的、令人振奋的学术活动,您手中的这本书就是成果之一。从《人物志·肯特传:肯特与他的藏书票艺术》中可以看到,他所设计的藏书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作为版画家的艺术天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