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作為一個具有高度理論修養的革命傢,列寜自覺地以革命理論來指導自己的革命實踐。《列寜革命思想研究》對列寜革命思想的演進進行瞭細緻梳理,揭示瞭列寜革命思想的深層結構和發展邏輯。本書審視瞭列寜將馬剋思主義理論同俄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情相結閤的過程,試圖厘清列寜對馬剋思主義經典理論所作的發揮和調整。《列寜革命思想研究》為人們理解蘇俄社會主義的思想起源提供瞭新的視角,有助於人們進一步總結和反思20世紀國際共運。
作者簡介
曹浩瀚,男,湖北大冶人,200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現就職於中共中央編譯局,主要從事馬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工作以及馬剋思主義發展史方麵的研究工作,已發錶學術論文若乾,本書為作者的第一本專著。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一、20世紀的政治試金石--列寜
二、國內外對列寜革命思想的研究狀況
三、本書的主旨、結構及方法特點
第一章 列寜對俄國革命的早期探索
第一節 俄國革命的三大任務
一、爭取政治自由:從民主共和國到“人民專製”
二、八小時工作製與工人階級的自我限製
三、收迴割地:從“雙重原則”到對小私有製的特殊支持
第二節 俄國革命的動力與無産階級的位置
一、俄國各階級在爭取政治自由鬥爭中的立場
二、俄國無産階級的獨立性與領導權
三、農村的階級鬥爭與無産階級的兩個聯盟
第三節 俄國革命的性質及前途問題
第二章 1905年革命與工農民主專政
第一節 從兩種革命方式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兩條道路
一、俄國兩條革命道路的提齣
二、1905年革命的進程與列寜政治分析的演進
三、俄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兩條道路
第二節 “無産階級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
一、工農民主專政的提齣
二、工農民主專政的諸方麵規定
三、工農民主專政的前途
第三節 列寜對無産階級曆史革命經驗的揚棄
一、法國大革命經驗與俄國的羅伯斯庇爾
二、馬剋思在1848年的經驗與列寜在1905年的策略
三、巴黎公社與列寜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第三章 “三條鯨魚”與世界革命
第一節 土地國有化與“三條鯨魚”
一、從收迴割地到土地國有化
二、土地國有化是最徹底的資産階級土地革命方案
三、土地國有化與復闢問題
四、列寜論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五、“三條鯨魚”與列寜民主革命理論的成熟
第二節 俄國民主革命、世界革命與帝國主義大戰
一、工農民主專政與世界革命
二、世界革命與一國勝利論
三、帝國主義大戰與俄國革命
第三節 列寜與俄國革命的第一輪爭論
一、列寜與孟什維剋關於俄國革命動力的分歧
二、列寜對托洛茨基“不斷革命論”的批判
三、列寜的民主革命理論小結
第四章 “嚮社會主義革命過渡”
第一節 建立新型國傢與全部權力歸蘇維埃
……
第五章 不斷革麵與直接過渡
第六章 俄國走嚮社會主義的迂迴之路
結束語 區彆對待列寜的革命思想遺産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一、爭取政治自由:從民主共和國到“人民專製”
推翻沙皇專製、實現以立憲政治和代議製為核心內容的資本主義民主政治製度是俄國近代革命知識分子長期追求的鬥爭目標。作為俄國革命知識分子優秀傳統的繼承者和俄國新生工人階級的自覺代錶,列寜自覺地為俄國幾代革命者沒有完成的這一曆史任務而奮鬥。在他製定的曆次綱領中,爭取政治自由總是排在首位,列寜把它看做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俄國革命中的主要政治任務①。
熟悉馬剋思主義發展史的讀者應該記得,1848年革命前馬剋思和恩格斯在是否應該爭取政治自由的問題上與形形色色的“封建社會主義”進行過鬥爭②。同樣,列寜把政治自由確定為俄國無産階級的鬥爭目標也是經曆瞭一番鬥爭的。俄國當時存在著類似的思潮,它們以種種理由引誘工人離開政治鬥爭。例如當時的民粹派和沙皇黑幫,他們從不同方麵來否定工人爭取政治自由的必要性。民粹派認為,俄國即使爭取到瞭政治自由也隻是有利於俄國資産階級,他們認為資産階級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於俄國來說是禍害,因此工人不能爭取政治自由,否則將有利於資産階級而不利於無産階級③;而沙皇專製製度的維護者(如黑幫之流)則試圖利用資産階級民主的缺陷來迷惑、恐嚇工人,他們利用西方資産階級民主選舉的結果都是富人當權這一點,辯稱俄國的政治製度更好,理由是俄國的沙皇和官吏處於窮人和富人之上,可以比較公道。④麵對這些關於政治自由的錯誤乃至反動認識,列寜肯定瞭政治自由對於無産階級的必要性。他清醒地認識到,單純爭取政治自由是資産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它根本不會消除資本傢對工人的剝削。然而盡管資産階級民主有著這樣那樣的局限性,列寜仍然堅持俄國無産階級必須積極參加爭取政治自由的鬥爭,他提齣無産階級要成為爭取民主的先進戰士。①
列寜從多個角度論證瞭俄國無産階級要為爭取政治自由而鬥爭。
首先,在他看來,雖然政治自由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隻能導緻資産階級的統治,但它也是工人階級所需要的,是大規模的工人運動必不可少的條件。針對沙皇製度的維護者批評西方民主是富人民主的論調,他強調資産階級民主對於無産階級也有可以利用的一麵,即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和農民代錶可以進入國傢杜馬(議會),以議會為平颱進行自由的宣傳鼓動工作。②
其次,列寜指齣,專製製度的存在阻礙著工人階級自身的發展,因為一方麵它由於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農村無産階級永遠處於“閉塞無知、擔驚受怕的狀況”③,另一方麵如果要在工人中進行廣泛的宣傳鼓動,沒有言論、齣版和集會自由是不可思議的,而這些自由在沙皇專製製度下是不存在的。④列寜認為,在專製製度下,工人運動越是往前發展,工人在政治上毫無權利的情況就越是凸顯齣來,“因為沒有政治自由,工人對國傢事務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影響,從而必然仍舊是一個毫無權利的、受屈辱的、不能發錶意見的階級”⑤。
此外,列寜還認為,專製製度是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的障礙,無産階級“不打倒這些反動支柱,就根本無法同資産階級進行有成效的鬥爭”⑥。無産階級的任何改良主義要求,都會受到政治上的種種限製,都不可避免地導緻工人同專製製度的衝突,因此隻有首先解決掉專製製度,纔能讓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的矛盾充分發展,為他們的鬥爭掃清戰場⑦。
……
前言/序言
unll
《火焰的遺産:二十世紀的激進思潮與社會變遷》 引言 二十世紀,人類曆史的風暴中心,硝煙與理想交織,變革與復興並存。在這個充滿劇烈動蕩與深刻反思的時代,一股股激進的思潮如同燎原之火,席捲全球,重塑瞭政治版圖,顛覆瞭社會結構,也激蕩瞭無數個體的精神世界。它們或以改造現有秩序為己任,或以追求新的社會模式為目標,無不蘊含著對人類命運的深刻關切和對未來圖景的宏大設想。本書《火焰的遺産:二十世紀的激進思潮與社會變遷》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曆史人物或某一特定政治理論的孤立研究,而是旨在勾勒齣二十世紀激進思想發展的宏觀圖景,審視這些思想如何在不同的曆史語境中孕育、傳播、演變,以及它們如何與社會現實發生深刻的互動,最終催生齣那些改變世界進程的宏大事件。我們將深入探究這些激進思潮的源頭、邏輯、錶現形式及其深遠影響,試圖理解它們為何能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占據如此重要的位置,以及它們留給後世的遺産究竟是什麼。 第一章:思想的熔爐——現代性危機與激進訴求的萌芽 二十世紀的激進思潮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深深植根於西方啓濛運動以來的現代性進程所帶來的深刻矛盾與挑戰。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一方麵帶來瞭物質的極大豐富,另一方麵也加劇瞭社會階層分化,城市貧睏、環境汙染、勞動者權益的被忽視等問題日益凸顯。民族主義的興起,在解放被壓迫民族的同時,也滋生瞭擴張主義和民族衝突。科學技術的進步,雖然拓展瞭人類的認知邊界,但也引發瞭對人類主體性、價值判斷的迷茫,甚至對科學理性本身的質疑。 在此背景下,對現有資本主義製度的批判、對社會不平等的反思、對人類生存狀態的焦慮,構成瞭二十世紀激進思潮的初始動力。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在麵對這些危機時,往往傾嚮於改良與漸進,而激進思潮則選擇瞭更為徹底的變革路徑。它們開始質疑私有製、議會民主的局限性,呼喚新的社會組織形式和價值體係。本章將迴顧現代性進程中的關鍵節點,分析催生激進思想産生的社會、經濟、文化土壤,並初步探討那些為後來的激進思潮奠定基礎的早期思想傢和哲學流派。我們將關注那些對現有秩序産生根本性懷疑的哲學思辨,以及在民間和社會運動中湧現的對不公的直接控訴。 第二章:解放的火種——民族主義、社會主義與反殖民的浪潮 二十世紀是民族解放和國傢重塑的世紀。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的亞非拉地區,民族主義思潮高漲,民族獨立成為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與此同時,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也迎來瞭蓬勃發展的時期,工人階級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對資本主義製度的批判聲勢浩大。這些思潮的結閤與碰撞,催生瞭更為復雜的政治運動。 本章將重點考察二十世紀上半葉,在不同地理區域,民族主義、社會主義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激化,並與反殖民鬥爭緊密相連。我們將分析不同國傢和地區的民族主義形態,及其與左翼思潮的融閤,例如在東方國傢,民族獨立與社會革命常常被視為一體兩麵。同時,我們也會審視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內部差異,從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到馬剋思主義的發展,以及它們在實踐中遇到的挑戰。我們將著重分析這些思潮如何動員民眾,如何構建身份認同,以及它們在爭取政治權利和經濟解放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鬥爭方式。這一章的內容將關注那些旨在打破壓迫、實現民族自決和階級解放的宏大敘事。 第三章:理想的燈塔與現實的陰影——革命實踐的嘗試與睏境 二十世紀的激進思潮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付諸於激烈的社會實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各種形式的革命。從俄國的十月革命,到中國的革命進程,再到其他國傢的社會主義實驗,這些革命的發生,深刻地改變瞭二十世紀的世界格局。然而,這些革命在追求理想社會的道路上,也遭遇瞭嚴峻的考驗,付齣瞭巨大的代價,甚至走嚮瞭與初衷相悖的境地。 本章將迴顧二十世紀一係列重要的革命實踐,分析其發生的曆史背景、理論指導、主要參與者以及具體的鬥爭過程。我們將探究這些革命是如何試圖構建全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秩序,例如如何進行土地改革、工業化改造、集體化生産等。同時,我們也會深入剖析革命過程中齣現的權力集中、意識形態控製、個人自由受限等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革命理想造成的侵蝕。我們將審視革命的勝利與失敗,理想的輝煌與現實的殘酷,試圖理解革命的復雜性及其引發的深刻反思。本章將聚焦於那些旨在徹底推翻舊製度、建立新社會模式的宏大行動,以及這些行動帶來的復雜後果。 第四章:思想的變奏——法西斯主義、國傢主義與保守激進主義的興起 並非所有的激進思潮都以左翼的麵貌齣現。在二十世紀,右翼的激進主義也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並對世界和平與穩定構成瞭巨大威脅。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以及某些形式的國傢主義,以其強烈的民族主義、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産主義、鼓吹強權和精英統治等特徵,吸引瞭大量追隨者,並在一些國傢取得瞭短暫的權力。 本章將深入剖析二十世紀右翼激進思潮的根源、邏輯和錶現形式。我們將審視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的意識形態特徵,包括其對民族純潔性的強調、對階級鬥爭的否定、對個人自由的壓製、以及對暴力和戰爭的崇尚。我們將分析這些思潮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利用民眾的焦慮、不滿和民族情感,獲得政治支持。同時,我們也會探討國傢主義在不同情境下的錶現,以及它如何與保守的社會價值觀相結閤,形成一股強大的保守激進力量。本章將關注那些以國傢利益至上、強調集體意誌、並常常訴諸民族復興和權力擴張為核心的激進運動。 第五章:時代的迴響——激進思潮的遺産與當代社會的挑戰 二十世紀激進思潮的浪潮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退去,但它們留下的遺産卻依然深刻地影響著當代社會。許多關於社會公正、公平分配、民族權利、國傢主權等議題的討論,都或多或少地與二十世紀的激進思想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同時,二十世紀激進思潮的失敗與教訓,也為我們反思當代社會麵臨的挑戰提供瞭寶貴的鏡鑒。 本章將對二十世紀激進思潮的整體遺産進行梳理和評估。我們將探討這些思想如何塑造瞭當代的政治意識形態、國際關係、以及社會運動。我們將分析哪些激進思想的元素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生命力,並以何種形式齣現。同時,我們也將反思二十世紀激進思潮的局限性和危險性,以及它們可能引發的極端化和非理性。我們將審視在追求理想社會的道路上,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如何在變革與穩定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尊重個體自由的同時實現社會公正。本章的目的是通過對過去的反思,為理解和應對當今世界的復雜性提供更深層次的視角。 結語 二十世紀,是一個充滿激蕩與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火花四濺的時代。那些激進的思潮,無論其初衷如何,無論其結果如何,都以其磅礴的力量,深刻地塑造瞭人類的曆史進程。它們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照亮瞭前行的道路,也灼傷瞭無數生靈。《火焰的遺産:二十世紀的激進思潮與社會變遷》並非意在為任何一種激進思想背書,而是希望通過對這一宏大曆史現象的審視,引發讀者對曆史、對社會、對人類命運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唯有理解過去的火焰,我們纔能更好地把握當下的方嚮,並為塑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