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艺融南北第一家:李万春传

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艺融南北第一家:李万春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桓 著,谢柏梁 编
图书标签:
  • 京剧
  • 昆曲
  • 李万春
  • 戏曲艺术
  • 艺术家传记
  • 文化艺术
  • 戏曲史
  • 人物传记
  • 传统戏曲
  • 艺人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42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4895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9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万春(1911-1985),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满族正黄旗人。13岁获“童伶奇才”的美名;同年,被列为全国“八大老爷”(即关羽)之中,名为“小老爷”;20岁被誉为是“‘武生泰斗’,‘国剧宗师’杨小楼先生之后,在武生界持牛耳者”。他艺融南北,塑造出风格独特的关羽、马超、猴王、林冲、武松、黄天霸等六大艺术形象,不足花甲之年,已经享有“武生宗师”的名号。
   《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艺融南北第1家:李万春传》记录了李万春为京剧艺术奋斗、探索的一生,共分30个章节,行文朴实,资料翔实。

作者简介

周桓,戏剧作家、剧评家、戏剧活动家。1929年生于北京。20世纪40年代,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工程学校,毕业后在军委技术部工作。1956年转业到北京市文化局,从此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戏剧生涯。几十年来,辛勤耕耘,写下了诸多文稿,其中包括剧本、戏剧理论、剧评和专访等,代表著作有《梨园快语》、《小生隽杰叶盛兰》、《魏喜奎传》、《魏喜奎缅怀集》(编著)等,并组织了多次专场演出和纪念活动,在戏剧界有着较大的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谢柏梁)
一 今时名净 苦练成材出雄县
来日宗师 异地降生在冰城
二 望子成龙 延师授艺大世界
得父斡旋 借台助演白牡丹
三 西子湖畔 万春名代客串
黄浦江边 温如艺传小侄儿
四 饱学离沪 父子献艺天津卫
载誉进京 兄弟搭入斌庆班
五 进华北园 两度无端遭冷遇
演战马超 一举成名誉奇才
六 问艺余门 深得器重赠寓所
投师杨氏 备受青睐认螟蛉
七 关羽出世 大罗天宫斩熊虎
三国连台 生死桃园一赶三
八 酷爱林冲 棒打后加大火并
钻研夜奔 罗帽试改倒缨盔
九 演鄱阳湖 小猴打动清宗室
学安天会 童伶获益涛贝勒
十 凤师来京 佟家坞心裁别具
斌弟让位 “白玉堂”技法另寻
十一 提掖后学 梅氏邀约同南下
赞赏晚辈 李公为女择东床
十二 二次抵沪 虚心求艺图博大
一再续演 破格反串为情深
十三 筹谋组班 邀集艺友齐相聚
正式建社 领衔主演挑头牌
十四 郎舅聚首 少春刻意攻余派
人才培育 鸣举决心办科班
十五 两春争风 冰城大唱对台戏
二李合作 申江盛赞铁公鸡
十六 敌伪猖狂 艺友人人遭厄运
司令横行 无辜累累损巨金
十七 抗战胜利 不想欢欣成画饼
大员索贿 有意诬陷入牢笼
十八 战事连年 弟兄分手上海市
新国始建 故旧聚会南昌城
十九 市长委派 专人相接回故里
政府支持 特意安排建新团
二十 澄清舞台 取消检场废跷技
活跃菊坛 连排新戏演平倭
二十一 挖掘传统 展览演出安天会
错划右派 被诬反党蒙奇冤
……
附录一:李万春大事年表
附录二:李万春源流谱系
附录三:李万春研究资料索引
后记(周桓)

精彩书摘

李万春刚打完汉奸官司,亲友们都建议他离开北京,到外面转转,换换环境,也满足外地观众的心愿。恰好此时上海来人相邀,于是在1947年,李万春和李少春一同来到上海。
那时“鸣春社”前后两科(班)的学生都毕业了,“鸣春社”也不再办了。学生们有的参加了“永春社”,有的另去搭班。李万春的三个弟弟桐春、庆春、圜春,都进了“永春社”,李桐春已经成为能与哥哥并驾齐驱的主演,李庆春也有些名气,可以担当重头戏。在李氏兄弟当中,李桐春名气较大,因为走他哥哥的路子,学的是文武老生,以武生为主,只要有挑班演出的条件,李万春都积极地想把他提拔起来,不仅让他和自己同台演出,分担主演,还让他接替自己的戏,挑着演。在宣传方面,特意把李桐春的名字提到显眼的位置。戏园子门口挂的水牌(广告)和海报上,都把李桐春的名字和李万春的名字并列,有时李万春把自己和弟弟桐春的名字写成并排的两个“三丁”,也就是“品”字形,在戏班里俗称“坐着的”,也叫“蹲着的”,有时更是上面统一用一个“李”字,下面统一用一个“春”字,中间平行写出“万”、“桐”两个字。这样做只为告诉观众:这兄弟二人艺术上不相上下。
李万春和李少春一起来到上海后,上海天蟾大舞台又挂出“二李合作”的牌子。李万春与李少春合作一场义务戏,戏码是《战宛城》,李万春饰典韦,李少春饰张绣,赵如泉、白玉薇分饰曹操、邹氏。这出戏,李万春小时候在“斌庆社”就常演,而且张绣、典韦都演过。以前多是他扮张绣,陈富瑞扮曹操。李万春年纪不大,却爱琢磨。看了几次陈富瑞饰演的曹操,在进宛城时的表演,每次都是进城前用马鞭指城门上方点三下,就想,这三下是点城门额上的字,可是宛城只有两个字,点两下才合适。于是李万春向陈富瑞提起,陈富瑞不以为然地说:“按照锣鼓点儿,仓仓仓,只能点三下!”
……

前言/序言


中国京剧艺术的璀璨群星:一部全面展现京剧发展史的鸿篇巨制 《中国京剧艺术通鉴》 丛书总览: 本套巨著并非聚焦于某一位京剧艺术家的个体生平,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翔实的史料,系统梳理了中国京剧自形成、发展、成熟直至当代演变的全景图。它旨在为研究者、戏迷和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公众,提供一部权威、全面、深入的京剧艺术史的“百科全书”。全书以编年体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了京剧的“声、腔、身、法、步、手、眼、口、翎、功”等核心艺术要素的演变轨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流派纷呈的艺术成就。 第一卷:源流溯源——京剧的孕育与诞生(约300字) 本卷追溯了京剧艺术的文化根基。详细考证了“花部乱弹”与“雅部昆腔”的激烈交融过程,重点剖析了徽班进京的历史背景、时间节点,以及对彼时京城戏曲市场产生的颠覆性影响。通过对早期“四大徽班”的成员构成、演出剧目、以及他们在融合过程中吸收的汉调、秦腔等地方戏元素进行细致描摹,勾勒出京剧在诞生之初便具备的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基因。本卷特别辟章探讨了“老生”、“小生”、“花旦”、“净”、“丑”五大行当的雏形特征,及其在早期剧目中的功能定位。 第二卷:乾嘉中叶——流派初现与班社鼎盛(约350字) 聚焦于京剧艺术从形成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阶段。详尽记述了程长庚、老生徐鸣玉等早期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与历史贡献,着重分析了“程派”艺术对后世老生行当的深远影响。本卷深入研究了道光、咸丰年间京城各大班社的竞争与合作态势,如“和春班”、“福字班”等,它们如何通过对剧本的整理加工和对表演技艺的规范化,确立了京剧的基本艺术规范。书中辅以大量珍贵的戏单、府邸演出记录,力图还原那个百花齐放、班社林立的盛景。同时,详细阐述了京剧板式结构(如西皮、二黄)的初步定型及其在塑造人物情感上的张力构建。 第三卷:光绪中晚期——“四大名伶”的时代与艺术高峰(约400字) 本卷是京剧艺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核心内容聚焦于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注:此处指代早年奠基人物,非指抗战后期的艺术风格)等巨匠的崛起。重点不再仅仅是“演了什么戏”,而是“如何演”——即艺术流派的形成及其内在逻辑。对谭鑫培“谭派”的唱法革新、对“借古讽今”的剧目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对杨小楼在武戏中融入武术、舞蹈元素的“杨派”进行了技法剖析。此外,本卷还探讨了留声机技术和新兴媒体对京剧艺术传播方式带来的变革,以及这些艺术大师如何将京剧推向国际舞台的努力。 第四卷:民国风云——京剧的现代化转型与流派的深耕细作(约350字) 本卷探讨京剧在社会变革中的适应与抗争。详细记录了“四大名旦”以及“马、周、尚、奚”等大家如何不断丰富和完善各自的艺术体系。例如,对梅兰芳艺术的“中西合璧”的探索、对程砚秋“悲剧美学”的心理基础的挖掘、对尚小云“刚健婀娜”风格的成因分析等。本卷特别关注了京剧舞台服装、化妆(“油彩脸谱”)的进一步程式化和精致化过程,以及剧本改编中对现代思想的隐晦表达。同时,本卷也客观记录了战乱时期戏曲艺术所面临的困境与坚守。 第五卷:新中国成立后——传承、革新与现代的挑战(约250字) 此卷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后,京剧艺术在国家支持下的制度化发展。详细介绍了“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浪潮,如《白毛女》、《沙家浜》等如何将革命题材与传统戏曲语汇进行融合,并探讨了由此引发的关于“继承与创新”的学术争论。对新中国培养的众多优秀青年演员的成长轨迹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他们如何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口。最后,本卷对当代京剧在数字化保护、国际推广中遇到的新课题进行了前瞻性探讨,强调了京剧作为“国粹”的文化责任。 编撰特色: 本书汇集了数十位戏曲史学家的集体智慧,采用严谨的学术规范,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手稿影印件以及演出数据对比,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的、有血有肉的京剧艺术史画卷。它避免了对任何单一艺术家的过度拔高,而是将个体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突出了群体智慧和艺术传承的接力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艺融南北第一家:李万春传》这本书时,心中涌起的首先是一种对艺术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探索欲。我一直认为,伟大的艺术家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新者和时代的记录者。“艺融南北第一家”这个称号,本身就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和历史的厚度,让人不禁想要深入探究这位李万春先生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京剧和昆曲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如何打破地域和风格的界限,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形成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我期待书中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他早年的学艺之路,中年的艺术高峰,以及晚年的艺术思考,展现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守艺术的初心,并不断寻求突破。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艺术对话的契机。

评分

《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艺融南北第一家:李万春传》这本书,我拿到手里,首先是被其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戏曲,尤其是京剧和昆曲,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两个剧种,虽然各有千秋,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名中“艺融南北第一家”这几个字,更是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对这位李万春先生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他如何在艺术上“融南北”,是如何将京剧的华丽与昆曲的婉约巧妙地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我想要了解他一生的艺术历程,从他的学艺经历,到他的艺术成就,再到他对后世的影响。这本书,感觉就像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篇章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艺术风貌和艺术家的追求。

评分

拿到《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艺融南北第一家:李万春传》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它传递出一种沉甸甸的艺术史料感。从书名就能看出,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它更像是承载着一段重要的戏曲发展史。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位艺术家,不仅仅是看他有多大的名气,更重要的是要去探究他艺术道路上的艰辛与辉煌,他如何吸收、创新,又如何传承。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的戏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李万春先生如何将京剧和昆曲这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汇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艺融南北”,在我看来,绝非易事,背后一定蕴含着无数的探索、实践和才情。书中的文字,我感受到了一种对艺术精髓的追求,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生平介绍。

评分

《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艺融南北第一家:李万春传》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觉得它分量十足,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内容所承载的那份历史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戏曲情有独钟,尤其是京剧和昆曲,这两种艺术形式各有千秋,却又息息相关。书名中的“艺融南北第一家”,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渴望了解李万春先生是怎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又是如何将南北两种戏曲的精髓融为一体,成就了“第一家”的美名。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出他艺术生涯的方方面面,从早年的学习经历,到后来的艺术实践,再到他对于戏曲发展的贡献。我尤其想知道,在那个时代,他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他又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最终在艺术上有所成就。这本书,感觉就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评分

《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艺融南北第一家:李万春传》这本书,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翻到的,当时是被这个书名吸引住了。“艺融南北第一家”,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一种气势,让人对书中所讲述的人物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戏曲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京剧和昆曲,这两种国粹的魅力,总让我心生敬畏。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想要了解这位李万春先生究竟是如何做到“艺融南北”,又为何能担得起“第一家”的美誉。书中的文字,我感觉很厚重,不像是那种轻飘飘的介绍,而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对艺术的严谨和对人物的尊重。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李万春先生的艺术生涯,看看他如何在中国戏曲这片土壤上,融合南北之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而且,这种“传记丛书”的形式,也让我觉得很有系统性,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能窥见更多关于戏曲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

评分

那时“鸣春社”前后两科(班)的学生都毕业了,“鸣春社”也不再办了。学生们有的参加了“永春社”,有的另去搭班。李万春的三个弟弟桐春、庆春、圜春,都进了“永春社”,李桐春已经成为能与哥哥并驾齐驱的主演,李庆春也有些名气,可以担当重头戏。在李氏兄弟当中,李桐春名气较大,因为走他哥哥的路子,学的是文武老生,以武生为主,只要有挑班演出的条件,李万春都积极地想把他提拔起来,不仅让他和自己同台演出,分担主演,还让他接替自己的戏,挑着演。在宣传方面,特意把李桐春的名字提到显眼的位置。戏园子门口挂的水牌(广告)和海报上,都把李桐春的名字和李万春的名字并列,有时李万春把自己和弟弟桐春的名字写成并排的两个“三丁”,也就是“品”字形,在戏班里俗称“坐着的”,也叫“蹲着的”,有时更是上面统一用一个“李”字,下面统一用一个“春”字,中间平行写出“万”、“桐”两个字。这样做只为告诉观众:这兄弟二人艺术上不相上下。

评分

那时“鸣春社”前后两科(班)的学生都毕业了,“鸣春社”也不再办了。学生们有的参加了“永春社”,有的另去搭班。李万春的三个弟弟桐春、庆春、圜春,都进了“永春社”,李桐春已经成为能与哥哥并驾齐驱的主演,李庆春也有些名气,可以担当重头戏。在李氏兄弟当中,李桐春名气较大,因为走他哥哥的路子,学的是文武老生,以武生为主,只要有挑班演出的条件,李万春都积极地想把他提拔起来,不仅让他和自己同台演出,分担主演,还让他接替自己的戏,挑着演。在宣传方面,特意把李桐春的名字提到显眼的位置。戏园子门口挂的水牌(广告)和海报上,都把李桐春的名字和李万春的名字并列,有时李万春把自己和弟弟桐春的名字写成并排的两个“三丁”,也就是“品”字形,在戏班里俗称“坐着的”,也叫“蹲着的”,有时更是上面统一用一个“李”字,下面统一用一个“春”字,中间平行写出“万”、“桐”两个字。这样做只为告诉观众:这兄弟二人艺术上不相上下。

评分

那时“鸣春社”前后两科(班)的学生都毕业了,“鸣春社”也不再办了。学生们有的参加了“永春社”,有的另去搭班。李万春的三个弟弟桐春、庆春、圜春,都进了“永春社”,李桐春已经成为能与哥哥并驾齐驱的主演,李庆春也有些名气,可以担当重头戏。在李氏兄弟当中,李桐春名气较大,因为走他哥哥的路子,学的是文武老生,以武生为主,只要有挑班演出的条件,李万春都积极地想把他提拔起来,不仅让他和自己同台演出,分担主演,还让他接替自己的戏,挑着演。在宣传方面,特意把李桐春的名字提到显眼的位置。戏园子门口挂的水牌(广告)和海报上,都把李桐春的名字和李万春的名字并列,有时李万春把自己和弟弟桐春的名字写成并排的两个“三丁”,也就是“品”字形,在戏班里俗称“坐着的”,也叫“蹲着的”,有时更是上面统一用一个“李”字,下面统一用一个“春”字,中间平行写出“万”、“桐”两个字。这样做只为告诉观众:这兄弟二人艺术上不相上下。

评分

李万春刚打完汉奸官司,亲友们都建议他离开北京,到外面转转,换换环境,也满足外地观众的心愿。恰好此时上海来人相邀,于是在1947年,李万春和李少春一同来到上海。

评分

……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李万春刚打完汉奸官司,亲友们都建议他离开北京,到外面转转,换换环境,也满足外地观众的心愿。恰好此时上海来人相邀,于是在1947年,李万春和李少春一同来到上海。

评分

李万春刚打完汉奸官司,亲友们都建议他离开北京,到外面转转,换换环境,也满足外地观众的心愿。恰好此时上海来人相邀,于是在1947年,李万春和李少春一同来到上海。

评分

那时“鸣春社”前后两科(班)的学生都毕业了,“鸣春社”也不再办了。学生们有的参加了“永春社”,有的另去搭班。李万春的三个弟弟桐春、庆春、圜春,都进了“永春社”,李桐春已经成为能与哥哥并驾齐驱的主演,李庆春也有些名气,可以担当重头戏。在李氏兄弟当中,李桐春名气较大,因为走他哥哥的路子,学的是文武老生,以武生为主,只要有挑班演出的条件,李万春都积极地想把他提拔起来,不仅让他和自己同台演出,分担主演,还让他接替自己的戏,挑着演。在宣传方面,特意把李桐春的名字提到显眼的位置。戏园子门口挂的水牌(广告)和海报上,都把李桐春的名字和李万春的名字并列,有时李万春把自己和弟弟桐春的名字写成并排的两个“三丁”,也就是“品”字形,在戏班里俗称“坐着的”,也叫“蹲着的”,有时更是上面统一用一个“李”字,下面统一用一个“春”字,中间平行写出“万”、“桐”两个字。这样做只为告诉观众:这兄弟二人艺术上不相上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