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作者为了写孙中山先生的传记,除搜集了大量资料外,还采访了孙中山的家人和同志,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同时也把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思考以及他对孙中山的情感、崇拜真实地叙述在这本传记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国人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赞同、支持与参与。本书对于想了解和深入研究孙中山先生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参考。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根据孙中山口述笔记写成,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孙中山先生为建立民国和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奋斗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书中精雕细琢了孙中山大量童年时代的故事和所经历的重大政治事件,演绎出清末民初那段动荡不安又热血澎湃的历史。
保罗·林百克(Paul Linebarger,1871-1939),美国人。1889-1895年在法国、德国学习法律。1901-1907年在菲律宾任巡回法官。1912-1925年任孙中山顾问。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顾问。后执律师业务。著有《欧战时中国的机会》等书。
第一阶段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的早期生活
第一章 香山镇
第二章 阳光普照的广东
第三章 伟人之父
第四章 缠足的母亲
第五章 孙逸仙
第六章 文,“文雅博学”
第七章 孙文和《三字经》
第八章 海盗的故事
第九章 清朝官兵和三兄弟
第十章 白契
第十一章 探索真理的少年
第十二章 首次尝试改变
第十三章 身处枷锁中的人
第十四章 “中国就是世界”
第十五章 闯荡在外的大哥
第十六章 大哥衣锦还乡
第十七章 从铁梁中得到的启示
第十八章 从海上葬礼中得到的启示
第二阶段 美国的影响:两次檀香山之行
第十九章 檀香山
第二十章 夏威夷商店和学校里的生活
第三阶段 “荒废的一年”之后在香港受到的英国人影响
第二十一章 清帝国厘捐所的强盗
第二十二章 衙门奴役下的无知小镇
第二十三章 孙中山先生和《圣经》
第二十四章 在皇仁学院所受英国人的影响——从中法之战中获得的启示
第二十五章 不爱金钱爱社稷——檀香山的“红豆汤”
第四阶段 孙中山的主业与副业
第二十六章 职业抉择——广州医学院、香港西医书院——加入敢死队,孙中山先生的独立宣言
第五阶段 第一次逃亡
第二十七章 满清政府悬赏索孙文头颅
第六阶段 多种革命方法齐下
第二十八章 日本办事处:山下町一二一番
第二十九章 从茶铺到密室——孙中山先生与劳动人民
第三十章 孙中山先生:一个亦静亦动而心胸豁达的人
第三十一章 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将军
第三十二章 “牢记你宁波叔叔的悲剧”
第七阶段 二次革命失败以及南京沦陷,担任大总统及让位后的生活
第三十三章 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第三十四章 袁世凯——孙中山先生旁边的犹大、后院谋杀犯、民国的毒瘤
第八阶段 袁世凯死亡以及前大总统再遭流放
第三十五章 讨伐袁世凯及再次流放
第九阶段 袁世凯去世后:当前中国的状况与孙中山的上海经历
第三十六章 孙中山先生遇到的绝佳美国机会
第三十七章 孙中山先生在法庭上遇到的敌人
第三十八章 国内家庭生活
第三十九章 总结:孙中山先生——永不消逝的精神力量
这本书的标题,说实话,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标题党”的嫌疑。毕竟,孙中山先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似乎不需要再通过“外国人眼中的”来加以证明。但细细想来,这或许正是一种极具价值的补充和拓宽。我们对于孙中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国内的研究成果和历史叙述。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这本书,则试图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窥探到来自外部世界的目光。我想知道,这些外国人是如何理解孙中山的革命理念的?在他们看来,“民族”、“民权”、“民生”这些概念的含义是否与中国本土的理解有所不同?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外国政府或民间组织,如何看待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和革命行动?是支持,是担忧,还是漠不关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揭示一些外国人在观察孙中山时,所特有的文化敏感点和理解误区?这种跨文化的解读,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让我们看到自己可能忽略的细节,或者对一些熟悉的事实产生新的思考。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而生动的案例,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评价,那样才能真正让这本书的价值凸显出来。
评分这是一本标题就足够吸引人的书,《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我们对孙中山的了解,基本上都是国内视角下的评价,他是“国父”,是“革命先行者”,是“三民主义的提出者”。这些评价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认知中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跳出这个圈子,用一种全新的、外部的眼光去看待他,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很好奇,书中会收录哪些外国人的视角?他们是当时的西方观察家、评论家,还是曾经与孙中山有过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各界人士?他们对孙中山的评价,是基于事实的观察,还是带有一定的情感或政治立场?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外国人,如何理解孙中山所倡导的政治理念?例如,在西方语境下,他们如何理解“民权”和“民生”?他们是否会注意到孙中山先生在不同时期,其思想和策略上的变化,并从中做出自己的解读?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们看到,在国际社会眼中,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位关键人物,是如何被定位和理解的?这种“他者之眼”,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面镜子,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及其代表性人物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和传播的,这无疑是一次极具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这个视角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们常常习惯于从自身出发去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而“外国人眼中的”这个定位,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或许是更为客观或至少是不同维度的观察角度。孙中山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他的思想、革命事业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在国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然而,站在异国他乡的视角,那些熟悉的故事、人物评价,是否会因为文化背景、历史语境的差异而呈现出别样的光彩?书中是否会选取一些我们鲜少关注的外国人的视角?比如,那些与孙中山先生有过直接接触的外国政要、学者、记者,他们是如何理解这位“革命先行者”的?他们的评价中,又会包含哪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细节和解读?是赞扬其远见卓识,还是对其某些决策提出质疑?亦或是从其个人魅力、人格特质入手进行剖析?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国籍、不同立场、不同职业的外国人对孙中山的多元化看法,这或许能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认知框架,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这位伟人。这种跨文化的解读,本身就充满了魅力,我相信它能为我带来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
评分我一直对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孙中山先生无疑是这段波澜壮阔历史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提到他,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共和理念”等关键词。然而,这本书《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的出现,无疑为我的阅读增添了一层意想不到的新鲜感。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些远离中国政治舞台的外国观察家眼中,孙中山是如何被描绘的?他们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将他视为民族英雄,还是有更复杂的评价?书中收录的这些“外国人”都来自何方?是西方列强的影响人物,还是远东地区的邻国人士?他们与孙中山先生的交集有多少?是通过书信、会面,还是仅仅通过媒体报道来形成自己的认知?我尤其好奇的是,那些对中国怀有不同情感的外国人,他们的观察是否会带有偏见,或者说,这种“偏见”本身是否也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信息?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理解,在国际舞台上,孙中山先生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和传播的,以及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们对他的理解和评价是如何演变的。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重新审视,更是对国际视角下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一次探索。
评分我对孙中山先生一直抱有极大的敬意,他的革命精神和为国家民族奋斗的一生,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接触到的关于孙中山的资料和评价,大多来自于我们自己人的视角,这虽然是重要的,但也难免会有某种程度的“同质化”。《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我非常好奇,在那些非中国人看来,孙中山先生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是否会关注到他的一些我们不常提及的个人特质?比如,他的外交手腕,他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和借鉴,甚至是他在与外国友人交往中的一些趣事?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外国政客、思想家、或者普通民众,对于孙中山的评价?他们的评价是否会受到当时国际政治格局、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观念的影响?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更加多元、更加立体的孙中山形象,打破我们固有的刻板印象,甚至可能发现一些被我们忽略的、但同样重要的历史侧面。这种“他者视角”,无疑能为我们提供一次深刻的反思和学习。
评分驱逐对于一些人来讲是无奈、是耻辱,但我笃信对于孙中山先生来说一定是激励。因为从他一次一次被驱逐的境遇以及经历中,我们分别看到了他的愈挫愈勇和他的虽败犹荣,因为他拥有了医治腐朽的现实政府的良方,也必定代表中国人完成这一使命。
评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中,作者分享了孙中山先生波澜壮阔的革命一生,读来颇有几分感慨。不过有一点可能是文化差异的问题吧,我对于作者对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体系的建立完全是得益于对于西方文化和基督教这一宗教信仰的精神指南和指示,才逐渐建立起来的追求一种全新文明的革命思想的评析表示怀疑,另外书中很大一部分议论性文字也更多地带有了作者的思想色彩,说它们必定是彼时孙中山先生的所思所想实在是有点牵强了。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破损,又很脏
评分应该说孙中山的一生始终与驱逐二字息息相关,青年时因为对于家乡寺庙内供奉的神灵的不敬行为而被家乡驱逐,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革命者又屡次遭遇满清政府和各色敌人在“咔哒作响的步枪和明晃晃的刺刀威胁下,或是在令人胆战心惊的大炮边,或是在敌人的咒骂和死亡的威胁下”的种种驱逐,始终使自己处于推翻旧的统治机制和建立新政权改革改制的惊涛骇浪之间,他用自己的颠沛流离成就中国的民主革命,并最终实现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恢复地权”的革命理想;也用自己的流离失所使千百万苦难深重的国人重新获得了久违的民族、民权、民生这一革命使命的眷顾…….
评分身处枷锁中的人 第十八章 的影响:两次檀香山之行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六章 第一次逃亡 第六阶段 第三十章 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将军p 第七阶段 第八阶段 讨伐袁s世凯及再次流放u 第三十六章 孙中山先生在法x庭上遇到的敌人z Linebarger,18C71-1939E),人。1889-1895年在H法国、德国学习J法律。1901K-1907年在菲M律宾任巡回法官。1912-1925年任孙中山顾问。1928年任南京国民顾问。后执律师业务。著有《欧战时中国的机会》等书。第一阶段
评分在他的内心始终埋藏着传道授业、改变国人的生活环境,改变国内经济状况和改变国人思想和认知,甚至改变统治阶级的崇高理想。为了这一理想,他不惜颠沛流离甚至流离失所。
评分很好的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评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中,作者分享了孙中山先生波澜壮阔的革命一生,读来颇有几分感慨。不过有一点可能是文化差异的问题吧,我对于作者对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体系的建立完全是得益于对于西方文化和基督教这一宗教信仰的精神指南和指示,才逐渐建立起来的追求一种全新文明的革命思想的评析表示怀疑,另外书中很大一部分议论性文字也更多地带有了作者的思想色彩,说它们必定是彼时孙中山先生的所思所想实在是有点牵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