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淡雅的米黄色调,搭配着古朴的字体,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沉静的佛教殿堂之中。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手感厚实,油墨印制清晰,即便是复杂的建筑结构图,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不会有信息拥堵的压迫感。特别是那些线描图的精细程度,简直令人惊叹,每一个斗拱的榫卯结构,每一处飞檐的曲线起伏,都描绘得一丝不苟,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深入了解传统营造技艺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宝贵的视觉资料。光是翻阅这些插图,就已经能感受到中国古代工匠们那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了。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不同地域风格的区分,比如北方殿宇的雄浑大气与南方园林式佛寺的灵动秀美,仅凭图例对比,便能领略到地域文化对建筑美学的影响。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绝对值得收藏,即便是不深入研究文字内容,光是欣赏这些精美的图示,也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建筑材料和工艺的详尽描述。现如今许多关于建筑的书籍,往往只关注最终的形态美,却忽略了支撑起这份美的“骨血”——那些泥土、木材、石料的选用与加工过程。这本书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介绍传统木材的防腐处理技术,以及石材雕刻中特有的凿法和纹饰寓意。这使得我对那些千年古刹的耐久性有了更深的敬畏。例如,书中提到了古代工匠如何根据不同气候条件选择不同硬度的石材用于基座,这种地域适应性的考量,体现了极高的环境智慧。此外,对于彩画和斗拱上的榫卯连接,书中的分解图示清晰地展示了力学原理是如何融入到美学设计中的,它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一种精密的工程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阅读,我才真正明白,一座佛寺的屹立不倒,背后凝聚了多少代工匠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细节的极致把控。
评分我先前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多停留在一些宏观的历史叙事层面,总觉得那些复杂的术语和繁琐的构造难以捉摸。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贴合初学者的需求。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而是选择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本的木构架体系入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建筑的内在逻辑。讲解的语言非常生活化,作者似乎在用一种和朋友聊天的语气,耐心地指点迷津,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说教。比如,书中对“庑殿顶”和“歇山顶”的区分,不仅仅停留在图示上,还结合了它们在不同等级建筑中的使用惯例进行解释,一下子就让这些屋顶形式鲜活了起来,具有了文化意义。这种将技术细节与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结合的叙述策略,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可理解性和趣味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信息,丝毫没有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考证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这一点从它引用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细致程度中可以窥见一斑。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现存建筑的特点,还努力去还原那些已经湮没或被改建的历史面貌。作者似乎花了大工夫去比对历代地方志、地方志以及一些石刻碑记中的记载,试图还原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形态和功能变化。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大大增强。比如,在讨论某一特定寺庙的演变时,书中会列出几个关键的历史时间点,并清晰地指出哪些部分是初建时的遗存,哪些是宋代增修的,哪些是明清重塑的,这种对时间维度的尊重,让读者能够形成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历史认知,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个可靠的研究参考资料,而不是肤浅的科普读物。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挖掘和呈现建筑背后的哲学意蕴方面做得尤为出色,这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图解”范畴。中国的佛教建筑,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居所,而是宇宙观和修行理念的物质载体。书中对中轴线布局的解读,不再仅仅是建筑对称性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它如何体现儒家的秩序观和佛家的涅槃次第。特别是对大雄宝殿内部空间层级的划分,作者将其与佛教的次第修行,比如从凡俗到觉悟的渐进过程相对照,这种跨学科的联系,让冰冷的砖瓦木石瞬间充满了精神张力。每当我们看到那些精美的藻井时,作者会引导我们思考它在象征意义上所代表的“天界”或“法界”,这种由外在形式导向内在精神的解读路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层次感,让原本只是建筑爱好者的我,对佛教思想也产生了一份亲近感。
评分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达洛阳,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将该僧院命名为白马寺。
评分书内容肯定不错,印刷看上去不错
评分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山门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此外,寺内的唐代经幢、元代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
评分佛殿:是寺院中的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大雄宝殿、后殿等。其中,大雄宝殿又是寺院的中心建筑,非常高大,装饰华丽,间数有三间、五间、七间、九间不等,一般佛殿前都建有献殿或献亭。
评分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国寺,立足地域,兼顾浙东乃至东方古建筑文化,以多元、比较、跨文化的视角,探究东方建筑精粹,其中涉及建筑文化、建筑哲学、建筑美学、建筑伦理学、古建筑营造法式与技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东方建筑对外交流与传播,同时兼顾古建筑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等。
评分蛮实惠的 到货速度也很快 正版
评分不错
评分佛教的传入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佛教是一种宗教性组织,在封建社会中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影响很大。佛教寺院中人口众多,占有广大的土地,从西晋到唐末共建寺院10万座左右。据《广弘明集》上说,当时的普通佛寺有500多人左右,小寺有百余人,最大的寺院有上万人,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评分物流快,服务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