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构造备考指南

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构造备考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金铎,杨洪波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构造
  • 注册建筑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备考
  • 指南
  • 建筑学
  • 建筑工程
  • 考试
  • 专业资格
  • 建筑师考试
  • 图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0032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96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9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最新最全面最精辟
  历年700个试题解析
  130个疑难问题解答
  近年考试试题及解析

内容简介

  《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构造备考指南》作者作为多年从事一级注册建筑师考前辅导的老师,针对建筑构造试题内容庞杂、考点分散、涉及规范众多的特点,通过辅导过程中的疑点、难点、考点收集,依据2011年、2012年最新规范、标准在《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构造备考指南》中进行了归纳总结。
  《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构造备考指南》对700个历年试题及130个疑难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以备读者查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年试题分析
一、建筑物的等级划分和建筑防火
二、基础与地下工程防潮、防水
三、墙体的构造
四、底层地面、楼地面与路面
五、楼梯和电梯
六、屋面
七、门窗
八、框架结构的有关问题
九、建筑装修
十、高层建筑、各种幕墙、无障碍措施和老年人建筑

第二部分 疑难问题解答
一、基本规定
1.民用建筑按工程规模如何进行分类?
2.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等级是如何分类的?
3.关于建筑高度的计算方法,各规范是如何规定的?
4.凸出屋面的屋顶凸出物,哪些可以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5.关于高层建筑起点高度(层数)的计算,各规范是如何规定的?
6.在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中,既有高度又有层数,应如何区分?
7.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8.建筑面积如何计算,应从哪里开始计算?
9.建筑物中的哪些部分可以不计入建筑面积?
10.什么叫“商住楼”?它有什么特点?
二、基础与地下室
11.基础埋深如何计算?
12.基础埋深与地上建筑高度是什么关系?
13.无筋扩展基础中,砖和灰土为什么能组合在一起形成灰土砖基础?
14.在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防火设计中,哪些问题是重点?
15.关于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的表述,有的书中用S,有的书中用P,到底哪个对?
16.地下工程防水中防水混凝土施工缝的构造要点是什么?
17.人民防空地下室是如何分级的?
18.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中会遇到哪些缝隙?应如何处理?
19.“后浇带”有什么构造特点?
20.地下工程防水中的防水方案应如何确定?
21.什么叫“膨润土防水层”?它有什么特点?
三、主体结构
22.“砖混结构”为何应更名为“砌体结构”?
23.用于砌体结构的材料有哪些,它们的强度等级有几种?
24.加气混凝土砌块或加气混凝土板材可以做承重墙吗?
25.什么叫“预拌砂浆”?什么叫“干拌砂浆”?
26.如何解决女儿墙的抗震构造问题?
27.什么叫“泰柏板”?应该如何使用“泰柏板”?
28.什么叫轻型条板隔墙?它有哪些规定?
29.关于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构造要点有哪些?
30.砌体结构中后砌的非承重墙体与框架结构中填充墙的做法相同吗?
31.如何界定普通混凝土与轻骨料混凝土?
32.什么叫“补偿收缩混凝土”?
33.如何界定“实心砖、多孔砖、空心砖、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烧结空心砖”?
34.如何界定“瓷质砖、炻质砖、陶质砖、通体砖”?
35.适用于外墙的建筑涂料有哪些?
36.适用于内墙和地面的建筑涂料有哪些?
37.石膏砌块的优越性有哪些?使用石膏砌块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8.《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 50574-2010)中对墙体材料的要求有哪些?
39.《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 50574-2010)中对保温墙体有哪些构造要求?

第三部分 2011年、2012年试题、答案及解析
附录 与考试复习有关的规范索引

前言/序言


建筑之魂:空间、结构与工艺的融合 本书旨在为有志于探索建筑构造奥秘的读者提供一份深度导览。我们并非罗列冰冷的图纸与规范,而是力求揭示建筑背后蕴含的智慧与美学。从宏伟的摩天大楼到精致的民居,每一处梁柱、每一片砖瓦,都凝聚着人类对居住、工作、生活空间的无限想象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卷一:建筑构造的理论基石 本卷将带领您深入建筑构造的核心理论。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材料力学出发,探讨各种建筑材料的特性、承载能力及其在不同构造中的应用。例如,混凝土的抗压与抗拉性能如何决定了其在框架结构中的角色,钢材的高强度与延展性又如何塑造了现代建筑的轻盈与灵动。我们将详细分析木材的纹理、湿度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以及砖石砌体在承重墙和拱券结构中的力学原理。 除了材料本身,构造的组织形式更是建筑生命力的体现。本卷将系统梳理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体系,包括但不限于: 框架结构: 柱、梁、板组成的骨架体系,其空间自由度与抗震性能的平衡。我们将探讨钢筋混凝土框架、钢框架,以及它们在不同跨度、不同高度建筑中的优势与局限。 砌体结构: 砖、石等材料直接承受荷载的体系。我们将深入研究承重墙、砖拱、石拱的构造形式,以及它们在历史建筑和低层建筑中的应用。 剪力墙结构: 刚性墙体抵抗水平荷载的关键。我们将解析剪力墙的布置原则、连接方式及其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筒体结构: 盒子状或管状结构抵抗风荷载与地震力的高效方式。从外筒、内筒到巨型结构,我们将探讨其设计思路与工程实例。 空间结构: 桁架、网架、索膜结构等轻质高强的结构形式,它们如何实现大跨度空间的建造,以及其在体育场馆、展览中心等公共建筑中的卓越表现。 构造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力学原理与工艺技术的完美结合。我们将重点解析各种连接节点的设计要点,如梁柱节点、板柱节点、墙体连接等,它们如何传递力,又如何保证结构的整体性与安全性。同时,我们还将关注材料连接的细部构造,如钢筋的搭接、焊接,木构件的榫卯连接,以及砌体的砂浆配合比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是建筑稳定的基石。 卷二:建筑围护与空间分隔的智慧 建筑不仅是骨架,更是包裹与分隔的空间。本卷将聚焦于建筑的围护体系与内部空间分隔的构造艺术。 屋面构造: 从坡屋面到平屋面,我们将剖析不同屋面构造层的组成,包括结构层、保温层、防水层、隔热层以及面层。我们将详细介绍坡屋面的坡度计算、结构形式(如桁架屋架、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以及各种防水卷材、瓦材的选择与铺设工艺。对于平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其排水组织、保温隔热措施(如倒置式屋面)以及防水层的施工要点,以应对雨水侵蚀与温度变化。 外墙构造: 建筑的“皮肤”,不仅承载着抵抗外力的功能,更承担着保温、隔热、防水、隔声等重要使命。我们将解析砖墙、混凝土墙、砌块墙等不同墙体的构造方式,以及外墙的保温体系(如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夹心保温),并重点介绍防水层的设置、渗漏水的防治以及饰面层的选择与施工工艺。 门窗构造: 建筑的“眼睛”,连接室内外,引入光线与空气。我们将详细研究不同材质门窗(如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木门窗)的构造特点、密封性能、隔热隔声性能,以及安装工艺。特别是在现代建筑中,高性能门窗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将得到充分阐述。 楼地面构造: 承载行人、家具、设备的平台。我们将分析不同功能空间(如住宅、办公、工业厂房)楼地面构造的差异,重点关注其承载要求、耐久性、防滑性、隔声减振性能。例如,湿作业空间(如厨房、卫生间)的防水层构造,公共空间的耐磨地面,以及需要特殊处理的工业地面。 内部空间的划分,决定了建筑的实用性与舒适度。本卷将探讨: 内墙构造: 从传统的砖墙、混凝土墙,到现代的轻钢龙骨隔墙、轻质砌块隔墙,我们将分析它们在保温、隔声、防火等方面的性能,以及龙骨的布置、板材的安装、接缝的处理等细部工艺。 楼板构造: 住宅、办公、商业等不同空间对楼板的要求各异。我们将分析混凝土楼板(如现浇楼板、预制楼板)、钢筋混凝土楼板、以及新型轻质楼板的构造特点,并重点探讨隔声减振的处理方式。 天花构造: 吊顶的艺术与技术。我们将解析石膏板吊顶、金属吊顶、木质吊顶等不同类型的吊顶构造,包括龙骨的支撑体系、板材的固定、灯具与风口的集成,以及对防火、隔声性能的要求。 卷三:建筑的精细化处理与特殊构造 建筑的生命力,往往体现在那些不显眼却至关重要的细节之处。本卷将深入探讨建筑的精细化处理与一些特殊的构造形式。 防水构造: 建筑的天敌——水。我们将系统梳理各类防水工程的施工要点,包括地下室防水、屋面防水、厨卫间防水、外墙防水等。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防水材料(如沥青基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聚氨酯涂膜防水、水泥基防水涂料)的性能特点、施工工艺、搭接要求以及质量验收标准。我们将重点强调节点部位的加强处理,如阴阳角、管道穿墙、沉降缝等。 保温隔热构造: 节能建筑的关键。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建筑部位的保温隔热要求,以及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屋面保温、楼板保温等系统的构造方式、材料选择与施工工艺。我们将探讨热桥的产生与消除,以及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与耐久性。 隔声减振构造: 宁静生活的保障。我们将分析不同建筑空间对隔声的要求,以及隔声墙、隔声楼板、隔声门窗等隔声构造的原理与应用。我们将探讨质量隔声、空气隔声以及减振垫、浮筑楼板等减振措施。 防火构造: 生命安全的屏障。我们将深入研究不同建筑构件的防火要求,以及防火墙、防火门窗、防火涂料、防火板材等防火构造的设计与施工。我们将探讨耐火极限、防火分隔以及火灾发生时的疏散通道设计。 特殊建筑构造: 适应不同功能与环境需求的特殊构造。我们将介绍例如: 地下工程构造: 盾构隧道、明挖基坑、地下空间防水抗渗、土体支护等。 大跨度与高层建筑构造: 巨型结构、空间结构、隔震减震技术等。 历史建筑修复与保护构造: 传统材料与工艺的运用,以及现代技术与古建保护的结合。 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构造: 被动式设计、可再生能源集成、生态材料应用等。 本书的每一章,都力求通过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论证以及丰富的案例,帮助读者构建起对建筑构造的系统认知。我们相信,对建筑构造的深刻理解,是每一位建筑师、工程师乃至热爱建筑的您,通往更高层次专业造诣的必经之路。从理解材料的语言,到掌握结构的逻辑,再到感受空间的美学,本书将陪伴您一同踏上这场探索建筑之魂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考试用书的刻板印象。封面设计简约又不失专业感,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都经过精心考量,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逻辑结构上的处理,知识点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仿佛在读一本深入浅出的专业教材,而不是生硬的应试资料。作者似乎深谙建筑构造的精髓,不仅仅是罗列规范和标准,更是将复杂的构造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来,配合大量清晰的图示和模型照片,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建立起对构造细节的直观理解。这种‘重理解、轻死记’的编排思路,对于我们这种需要融会贯通才能应对复杂考题的考生来说,简直是救星。它成功地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节点处理、材料性能等内容,转化成了清晰可见的知识网络,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兴趣。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使得备考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煎熬,而成为了一种知识探索的享受。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优秀的备考书,其价值不应仅仅停留在“押题”或“划重点”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能否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体系和批判性思维。这本《指南》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并没有试图用花哨的技巧来应付考试,而是扎扎实实地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宏大而严密的知识框架。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复杂屋面防水和外墙保温体系的章节,作者没有满足于给出标准做法,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和潜在的失效模式,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工程实例的失败教训作为反面教材,这种深度和广度是其他参考书难以企及的。这让我意识到,建筑构造并不仅仅是画图规范,它背后是材料科学、结构力学和环境适应性的综合体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建筑设计规范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机械地套用条文,而是能够基于工程逻辑进行优化和判断,这对于通过对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注册考试至关重要。

评分

坦白说,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通过这种大部头的考试一直抱有深深的畏惧感,总觉得知识点太多,时间精力跟不上。然而,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重点标记系统为我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它清晰地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标注了“核心必考点”、“次要扩展点”以及“深度解析点”,这让我的复习策略立刻变得清晰明了。我不再需要花费同样的时间去对待每一个知识点,而是可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那些高频考区。更贴心的是,在每一章的末尾都设计了“自检与反思”的小测验,这些问题往往直击该章节的精髓,是检验我是否真正掌握该部分内容的有效工具。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引导,有效地帮助我管理了复习的节奏和侧重点,极大地缓解了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感。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指引我高效地通过这场严苛的专业考验。

评分

这本书的难度设置可以说是精准地卡在了“挑战性”和“可消化性”的临界点上。它不会让你感觉过于简单而产生懈怠,也不会因为过于晦涩而使人望而却步。对于我这种有一定工作经验但基础知识需要系统梳理的备考者来说,它提供的知识密度非常适中。它不会在每一个角落都塞满繁复的公式和极端的特例,而是将精力集中在那些最有可能成为考点、且最能体现工程师核心素养的通用和关键构造上。比如,它对‘构造节点’的归纳总结,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按照‘功能需求’——‘构造原理’——‘常见问题’——‘优化措施’的逻辑链条展开,这种结构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帮助我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模块化的记忆体系。当我合上书本进行自测时,我发现自己能够清晰地回忆起不同构造之间的关联性,而不是孤立地记住某一个节点的做法,这才是真正有效的知识积累。

评分

与其他市面上充斥着大量陈旧信息和低质量插图的参考书相比,这本书的与时俱进性令人印象深刻。它明显融入了最新的建筑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家现行的最新规范要求,这对于每年都会有更新的考试内容来说,是决定性的优势。我对比了几个关键章节,无论是关于绿色建筑构造节点的处理,还是新型高性能材料在传统构造中的应用探讨,都体现了编者紧跟行业前沿的专业素养。特别是书中对BIM技术在构造深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探讨,虽然篇幅不长,但点出了未来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方向。图示的更新也非常及时,许多复杂的节点剖面图都采用了三维透视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力求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考生而言,选择一本紧跟时代脉搏的资料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保证了所学知识的‘保质期’。

评分

非常喜欢,就是价格贵了些

评分

非常喜欢,就是价格贵了些

评分

真的很不错~~~~

评分

很好的资料,用处比较大

评分

可以梳理一下知识,整体上一般

评分

朋友推荐买的,还没细看,不过应该是很不错的。

评分

真的很不错~~~~

评分

不错,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

痛苦的材料构造,本人一直做方案,对这个一窍不通。听人说只有做历年的题才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