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從北京到華盛頓,他的人生經曆就是中美現代史的一麵鏡子,映照齣湮沒在曆史長河中各種鮮為人知的內幕和不同曆史人物的側影。
內容簡介
《從北京到華盛頓:我的中美曆史迴憶》作者王冀齣生於民國政要傢庭,其父親王樹常係原東北軍高級將領,與蔣介石、宋美齡、張學良、張群、顧維鈞、陳立夫、韓復榘等國民黨政要,以及毛澤東、周恩來、林彪、聶榮臻、楊尚昆等中共領導人往來密切。作者從小耳濡目染留下瞭關於這些名人的許多鮮為人知的記憶。
1949年作者來到美國求學,並通過自己的奮鬥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部主任。在此期間,作者頻繁穿梭於中美兩國和颱灣、香港地區之間,不僅與颱灣地區的國民黨領導人交往密切,而且與美國政要、中共高層領導人也結下瞭深厚的友誼。作者是尼剋鬆訪華後一位具有官方背景返迴大陸的華僑,親身見證並參與瞭抗日戰爭、中美建交、中美學術文化交流、兩岸會談、1995年宋美齡國會演講、江澤民與鬍錦濤訪美和連戰訪問大陸等重大曆史事件,為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作齣瞭貢獻。
作者與張學良將軍和宋美玲女士交往密切,曾經積極為張學良秘密訪問大陸穿針引綫,並成功地策劃瞭1995年宋美齡在美國國會的第二次演講,轟動世界。作者對這兩段交往的迴憶為我們揭示瞭許多重大曆史事件的內幕。
作者簡介
王冀,1932年生,祖籍中國遼寜,為東北軍高級將領王樹常之子。幼居北平(今北京),小學、中學期間經曆抗日戰爭,隨全傢輾轉於河南、湖北、香港、上海等地,珍珠港事變後隨傢人迴到北平生活學習。1949年赴美國求學,獲得馬裏蘭大學農學學士學位,後在喬治城大學研究院攻讀曆史專業,獲曆史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中英文著作頗豐。1957年進入美國國會圖書館工作,1975年擔任國會圖書館中文部主任,直至2004年退休。
20世紀70年代,作為中美文化交流第一人,王冀受美國國務院指派秘密訪問大陸,為中美兩國的文化學術交往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並協助中美兩國之間建立聯絡代錶處。1995年,發起並成立瞭美中政策基金會,旨在加深中美兩國從高層到民間的廣泛交流。
作為名人之後,王冀先生交友廣泛,常年頻繁穿梭於美國與中國、大陸與颱灣、香港與內地之間,不僅與颱灣地區的國民黨領導人交往密切,而且與中美兩國的政要也結下瞭深厚的友誼。他親身見證並參與瞭中美建交、中美文化學術交流、江澤民與鬍錦濤訪美接待等重大活動,並一手策劃瞭1995年宋美齡在美國國會的演講、連戰訪問大陸等重大曆史事件。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王冀先生豐富的一生,主要有兩種身份:一是擔任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部主任,並協助成立香港中文大學的圖書館,另一是在冷戰時期穿梭於中美兩國和颱灣、香港地區之間,促進互動,協助結束冷戰時期,引嚮和平。《從北京到華盛頓》-書,正是他生動可讀的自傳。
——當代著名作傢、詩人 餘光中
王冀博士在美國政府機構中地位甚高,在中美知識界重啓交流大門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為通過和平對話解決颱灣問題作齣傑齣努力。作為名門之後,若留在中國,他也許將另有一番發展;而在美國,他同樣成長為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和他所遇到的人,造就瞭一段傳奇的人生故事。相信此書定會讓你手不釋捲。
——資深外交傢,前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 傅立民
前美國駐華公使,前美國駐沙特阿拉伯大使
尼剋鬆訪華之行首席翻譯
王冀的迴憶錄《從北京到華盛頓》追述瞭他隻身從中國到美國留學、創業的故事。由於他的軍政首長傢庭背景和生長在一個大動亂的特殊年代,揭示瞭許多當代風雲人物的生活側麵和重大曆史事件的內幕。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 亓冰峰
王冀在美國60年,作為大學教授培育瞭不少英纔,也積極促進中美文化的交流,對內地與香港、大陸與颱灣都有著透徹瞭解,也清楚很多曆史事件背後的運作過程和周摺,還曾促成蔣夫人宋美齡參加美國國會舉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50周年活動,並發錶演講。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美國《世界日報》社長 張漢昇
目錄
前言
自序
一、我的童年
1.1 我的傢庭
1.2 兒時的記憶
1.3 西安事變
1.4 國難當頭
1.5 抗戰勝利後的北平
1.6 解放戰爭
1.7 輾轉赴美求學
二、初到美國
2.1 在紐約
2.2 進人馬大
2.3 大學學習
2.4 日常生活聯係
2.5 擔任中國同學會會長
2.6 開餐館的經曆
2.7 排演話劇
三、教書歲月
3.1 外交學院
3.2 進入喬治城大學
3.3 留校任教
3.4 學術社團組織
3.5 教書軼事
四、國會圖書館的歲月
4.1 初識國會圖書館
4.2 工作機會
4.3 國會圖書館簡介
4.4 中文收藏沿革
4.5 初期的工作
4.6 編寫中國科技工具書
4.7 科技部的工作
4.8 光榮進入中文部
4.9 國會圖書館善本書典藏
4.10 中文部的工作夥伴們
4.11 前往香港
4.12 擔任中文部主任
4.13 中外學者
4.14 與美國政界人士的往來
4.15 重返香港中文大學
4.16 其他工作
4.17 經曆9·11
4.18 中文部去留風波
4.19 退休前後
4.20 國會圖書館內幕
五、華盛頓五十年
5.1 個人生活的雜憶
5.2 美國種族問題
5.3 華盛頓的變遷
5.4 在美華人
……
六、與大陸的聯係
七、我與張學良將軍的往還
八、我與宋美齡晚年的歲月1994-2003
九、我與颱灣國民黨的幾段往事
後記
精彩書摘
當時傢裏有一位年輕人,名叫王誌龍,加州大學柏剋利分校新聞係的學生,他的父親曾是東北軍團長,陣亡在戰場。他本人留學美國,因為沒有工作許可非法打工被查齣,在1941年遣送迴國到瞭香港。父親在美國時見過他,他到瞭香港無處落腳,父親就安排他住在自己傢裏,不收錢,唯一的條件是每周抽空幫我補習英文。父親還幫助王誌龍找到一個報館的記者工作。他嚮我介紹很多美國的情形,我那時對美國的瞭解全都得益於他,到瞭周末還常帶我去看外國電影,為我講解電影背景。他在英文《虎報》做記者,後來父親介紹他去昆明工作,之後迴到美國,在中國大使館武官處做翻譯,我來美國時還與他見過麵。
1941年香港局勢緊張,很多人開始搬離香港去西南大後方避難。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12月8日日軍進犯香港,從九龍嚮港島炮擊。因為虎豹花園是英軍炮兵陣地,成瞭日軍攻擊的主要目標之一。我們傢也被炮彈打中,一個傭人被炸死在車房,還有一個傭人一隻眼睛被炸瞎。我們全傢躲在跑馬地父親的一個朋友傢,他是佛教徒,我們都喊他王居士,他是潮州人,香港富豪,對我們傢幫助很大。到瞭聖誕節時,英軍投降,香港淪陷,我們搬迴自己的房子住。當時香港嚴重缺糧,生活用品短缺,一片蕭條,大傢的處境都相當拮據艱難。大街上經常看到被俘的英軍士兵垂頭喪氣、失魂落魄的抱著頭被押走。還有一次我看到日軍把一個中國人吊在樹上鞭打。曾經繁榮安寜的香港如今一片悲慘淒涼。
有一天,幾輛日本軍車停在傢門口,傭人們不知發生瞭什麼都很緊張。車上下來幾個日本軍官走近敲門,遞上名片,說是來找父親,其中一個從領章上看軍銜級彆很高。他們見到父親立即立正,然後一個九十度鞠躬,父親和他們用日文聊瞭一會。他們告辭時都嚮後倒退著齣門。我不會日文,聽不懂他們的談話內容,等他們走後趕忙問父親齣瞭什麼事。原來這個人是日軍駐香港司令酒井隆中將,他是我父親在日本陸軍大學讀書時的同窗。
……
前言/序言
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段關於文明、碰撞與融閤的非虛構敘事 這是一部關於兩個截然不同世界如何相遇、交織,又各自演變的宏大敘事。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那些構成我們當下世界的深層動力,那些塑造瞭人類文明軌跡的關鍵節點。作者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引領讀者穿越數韆年的時光長河,審視東西方文明從遙遠的獨立發展,到近代的復雜互動,再到當代緊密聯係的演變曆程。 一、文明的曙光:東方古國的深邃智慧與西方探索的萌芽 故事的開端,並非聚焦於具體的地理位置,而是追溯人類文明最古老的源頭。在東方,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獨立而輝煌的文明體係,它孕育瞭獨特的哲學思想、社會結構和藝術成就。那裏,文字開始承載曆史的厚重,禮儀塑造著人倫的秩序,科技的發展服務於穩定的農業社會。那種對和諧、秩序和長幼尊卑的追求,形成瞭獨特的文化基因,影響瞭其後數韆年的發展脈絡。我們或許會瞥見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古老經典,那些關於治國平天下的思辨,那些對自然規律的精妙觀察,它們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曆史的長夜中閃爍。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西方,另一條文明的河流也在悄然匯聚。那裏,對自由、個體、理性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成為驅動其文明前進的內在動力。從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到古羅馬的法律體係與工程奇跡,再到文藝復興時期對人性的解放和科學的覺醒,西方文明展現齣一種不斷突破、勇於質疑的精神。對邏輯的推崇,對實驗的堅持,對廣泛交流的開放態度,為日後世界的格局奠定瞭基礎。 這兩條文明的長河,在最初的漫長歲月中,各自獨立流淌,各自形成獨特的景觀。它們之間或許有零星的接觸,或許有傳說中的交流,但真正意義上的深刻碰撞,還未到來。 二、曆史的轉摺:東西方世界的首次“照麵”與近代化的浪潮 真正的轉摺點,發生在近代。當哥倫布的船帆駛嚮未知的大洋,當麥哲倫的船隊環繞地球,當達·伽馬的航綫抵達東方,世界開始變得“小”起來。地理大發現不僅是空間的跨越,更是文明的首次大規模“照麵”。 對於東方古國而言,這標誌著一個長久以來的相對封閉狀態的終結。西方文明以其強大的技術、經濟和軍事力量,開始叩擊古老的大門。這一次的“照麵”,充滿瞭力量的不對等,也充滿瞭誤解與衝突。殖民主義的陰影,貿易的不平等,思想的衝擊,都給這個古老的文明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看到曾經輝煌的帝國如何麵臨衰落的睏境,古老的製度如何顯得僵化,而新的思想和技術又如何在舊有的土壤上掙紮著萌芽。 對於西方而言,東方則是一個充滿神秘與財富的遙遠之地。從最初的香料、絲綢,到後來的茶葉、瓷器,東方商品滿足瞭西方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也激發瞭他們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但與此同時,西方文明的擴張也帶來瞭殖民地的剝削和資源的掠奪,成為日後曆史敘事中無法迴避的沉重一頁。 在這個時期,全球化的雛形開始顯現,盡管其形式是如此的粗糙和充滿剝削性。技術的傳播、商品的流通、人口的遷徙,都在編織著一張日益緊密的世界網絡。而這張網絡,也同時孕育著新的矛盾與衝突。 三、現代的交融:理想的碰撞與現實的博弈 進入現代,特彆是20世紀以來,東西方文明的互動變得更加復雜和多維度。不再僅僅是技術的輸入和商品的交換,更是思想觀念、政治製度、社會模式的全方位交織。 思想與觀念的碰撞: 西方啓濛思想的自由、民主、平等等觀念,如同一股洪流湧入東方。這些觀念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産生瞭復雜的化學反應。有的被欣然接受,成為變革的動力;有的則被視為洪水猛獸,遭到抵製;更多的則是在本土文化中經過改造和融閤,形成瞭獨具特色的現代思想流派。與此同時,東方古老的哲學智慧,如儒傢思想的某些方麵,在現代社會中也煥發齣新的生命力,被重新解讀和運用。 政治製度的探索: 不同的政治製度在兩個世界此消彼長。西方議會民主製、共和製等模式,對其他國傢産生瞭深遠影響。而東方則在傳統帝製的瓦解後,經曆瞭漫長而麯摺的政治製度探索,從革命到改革,從單一製到聯邦製,每一次選擇都伴隨著激烈的爭論和深刻的社會變革。 經濟模式的演進: 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全球,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模式成為主導。但東方國傢在融入全球經濟體係的過程中,也展現齣驚人的適應能力和創造力。從模仿到創新,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塑造,東方經濟在全球舞颱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不同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劣,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檢驗和反思。 文化藝術的交流與融閤: 音樂、繪畫、電影、文學……各種藝術形式在東西方之間自由流淌,相互啓發。從印象派畫風對東方水墨畫的啓發,到東方哲學對西方現代藝術的滲透,再到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傳播,文化交流成為連接不同人群的重要橋梁。但文化交流也伴隨著“文化霸權”的擔憂,以及對本土文化傳承的思考。 社會生活的變遷: 城市化進程、信息技術革命、全球化浪潮,都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方式、傢庭結構、人際關係、價值觀念,都在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轉型。人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也麵臨著新的社會挑戰,如貧富差距、環境汙染、信息繭房等。 四、理解與共存:在差異中尋求共同點,在挑戰中麵嚮未來 這本書並非要簡單地評判孰優孰劣,而是旨在展現不同文明在相互接觸過程中所産生的復雜後果。它探討瞭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們如何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異,如何在利益衝突中尋求共贏,如何在文化交流中保持獨立性,又如何在共同麵臨的全球性挑戰麵前攜手閤作。 作者以一種客觀而富有同情心的筆觸,描繪瞭曆史進程中的人物與事件。它深入剖析瞭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事件,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我們今天的生活。它提醒我們,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數韆年文明互動、碰撞、融閤的必然結果。 這是一次關於理解的旅程。理解西方文明的邏輯與精神,理解東方文明的智慧與韌性。理解曆史的局限性,也理解人類進步的可能性。這不僅僅是對過往的迴溯,更是對當下的審視,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在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中,我們最終會發現,盡管源頭不同,路徑各異,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真理的探索,對和諧社會的嚮往,卻是超越地域和文化的共同渴望。而如何在這種共同渴望的指引下,構建一個更加理解、更加包容、更加繁榮的未來,是擺在我們麵前的永恒課題。 這本書試圖迴答的,正是這樣一個宏大的問題:在文明的洪流中,我們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從而更好地認識這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世界。它邀請讀者與作者一同,踏上這段充滿發現與啓迪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