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北京到华盛顿,他的人生经历就是中美现代史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各种鲜为人知的内幕和不同历史人物的侧影。
内容简介
《从北京到华盛顿:我的中美历史回忆》作者王冀出生于民国政要家庭,其父亲王树常系原东北军高级将领,与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张群、顾维钧、陈立夫、韩复榘等国民党政要,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林彪、聂荣臻、杨尚昆等中共领导人往来密切。作者从小耳濡目染留下了关于这些名人的许多鲜为人知的记忆。
1949年作者来到美国求学,并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在此期间,作者频繁穿梭于中美两国和台湾、香港地区之间,不仅与台湾地区的国民党领导人交往密切,而且与美国政要、中共高层领导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者是尼克松访华后一位具有官方背景返回大陆的华侨,亲身见证并参与了抗日战争、中美建交、中美学术文化交流、两岸会谈、1995年宋美龄国会演讲、江泽民与胡锦涛访美和连战访问大陆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作出了贡献。
作者与张学良将军和宋美玲女士交往密切,曾经积极为张学良秘密访问大陆穿针引线,并成功地策划了1995年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第二次演讲,轰动世界。作者对这两段交往的回忆为我们揭示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幕。
作者简介
王冀,1932年生,祖籍中国辽宁,为东北军高级将领王树常之子。幼居北平(今北京),小学、中学期间经历抗日战争,随全家辗转于河南、湖北、香港、上海等地,珍珠港事变后随家人回到北平生活学习。1949年赴美国求学,获得马里兰大学农学学士学位,后在乔治城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中英文著作颇丰。1957年进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1975年担任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直至2004年退休。
20世纪70年代,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第一人,王冀受美国国务院指派秘密访问大陆,为中美两国的文化学术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协助中美两国之间建立联络代表处。1995年,发起并成立了美中政策基金会,旨在加深中美两国从高层到民间的广泛交流。
作为名人之后,王冀先生交友广泛,常年频繁穿梭于美国与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与内地之间,不仅与台湾地区的国民党领导人交往密切,而且与中美两国的政要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亲身见证并参与了中美建交、中美文化学术交流、江泽民与胡锦涛访美接待等重大活动,并一手策划了1995年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演讲、连战访问大陆等重大历史事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王冀先生丰富的一生,主要有两种身份:一是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并协助成立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另一是在冷战时期穿梭于中美两国和台湾、香港地区之间,促进互动,协助结束冷战时期,引向和平。《从北京到华盛顿》-书,正是他生动可读的自传。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 余光中
王冀博士在美国政府机构中地位甚高,在中美知识界重启交流大门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通过和平对话解决台湾问题作出杰出努力。作为名门之后,若留在中国,他也许将另有一番发展;而在美国,他同样成长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和他所遇到的人,造就了一段传奇的人生故事。相信此书定会让你手不释卷。
——资深外交家,前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 傅立民
前美国驻华公使,前美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
尼克松访华之行首席翻译
王冀的回忆录《从北京到华盛顿》追述了他只身从中国到美国留学、创业的故事。由于他的军政首长家庭背景和生长在一个大动乱的特殊年代,揭示了许多当代风云人物的生活侧面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幕。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 亓冰峰
王冀在美国60年,作为大学教授培育了不少英才,也积极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对内地与香港、大陆与台湾都有着透彻了解,也清楚很多历史事件背后的运作过程和周折,还曾促成蒋夫人宋美龄参加美国国会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50周年活动,并发表演讲。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美国《世界日报》社长 张汉昇
目录
前言
自序
一、我的童年
1.1 我的家庭
1.2 儿时的记忆
1.3 西安事变
1.4 国难当头
1.5 抗战胜利后的北平
1.6 解放战争
1.7 辗转赴美求学
二、初到美国
2.1 在纽约
2.2 进人马大
2.3 大学学习
2.4 日常生活联系
2.5 担任中国同学会会长
2.6 开餐馆的经历
2.7 排演话剧
三、教书岁月
3.1 外交学院
3.2 进入乔治城大学
3.3 留校任教
3.4 学术社团组织
3.5 教书轶事
四、国会图书馆的岁月
4.1 初识国会图书馆
4.2 工作机会
4.3 国会图书馆简介
4.4 中文收藏沿革
4.5 初期的工作
4.6 编写中国科技工具书
4.7 科技部的工作
4.8 光荣进入中文部
4.9 国会图书馆善本书典藏
4.10 中文部的工作伙伴们
4.11 前往香港
4.12 担任中文部主任
4.13 中外学者
4.14 与美国政界人士的往来
4.15 重返香港中文大学
4.16 其他工作
4.17 经历9·11
4.18 中文部去留风波
4.19 退休前后
4.20 国会图书馆内幕
五、华盛顿五十年
5.1 个人生活的杂忆
5.2 美国种族问题
5.3 华盛顿的变迁
5.4 在美华人
……
六、与大陆的联系
七、我与张学良将军的往还
八、我与宋美龄晚年的岁月1994-2003
九、我与台湾国民党的几段往事
后记
精彩书摘
当时家里有一位年轻人,名叫王志龙,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新闻系的学生,他的父亲曾是东北军团长,阵亡在战场。他本人留学美国,因为没有工作许可非法打工被查出,在1941年遣送回国到了香港。父亲在美国时见过他,他到了香港无处落脚,父亲就安排他住在自己家里,不收钱,唯一的条件是每周抽空帮我补习英文。父亲还帮助王志龙找到一个报馆的记者工作。他向我介绍很多美国的情形,我那时对美国的了解全都得益于他,到了周末还常带我去看外国电影,为我讲解电影背景。他在英文《虎报》做记者,后来父亲介绍他去昆明工作,之后回到美国,在中国大使馆武官处做翻译,我来美国时还与他见过面。
1941年香港局势紧张,很多人开始搬离香港去西南大后方避难。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12月8日日军进犯香港,从九龙向港岛炮击。因为虎豹花园是英军炮兵阵地,成了日军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家也被炮弹打中,一个佣人被炸死在车房,还有一个佣人一只眼睛被炸瞎。我们全家躲在跑马地父亲的一个朋友家,他是佛教徒,我们都喊他王居士,他是潮州人,香港富豪,对我们家帮助很大。到了圣诞节时,英军投降,香港沦陷,我们搬回自己的房子住。当时香港严重缺粮,生活用品短缺,一片萧条,大家的处境都相当拮据艰难。大街上经常看到被俘的英军士兵垂头丧气、失魂落魄的抱着头被押走。还有一次我看到日军把一个中国人吊在树上鞭打。曾经繁荣安宁的香港如今一片悲惨凄凉。
有一天,几辆日本军车停在家门口,佣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都很紧张。车上下来几个日本军官走近敲门,递上名片,说是来找父亲,其中一个从领章上看军衔级别很高。他们见到父亲立即立正,然后一个九十度鞠躬,父亲和他们用日文聊了一会。他们告辞时都向后倒退着出门。我不会日文,听不懂他们的谈话内容,等他们走后赶忙问父亲出了什么事。原来这个人是日军驻香港司令酒井隆中将,他是我父亲在日本陆军大学读书时的同窗。
……
前言/序言
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段关于文明、碰撞与融合的非虚构叙事 这是一部关于两个截然不同世界如何相遇、交织,又各自演变的宏大叙事。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那些构成我们当下世界的深层动力,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轨迹的关键节点。作者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引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时光长河,审视东西方文明从遥远的独立发展,到近代的复杂互动,再到当代紧密联系的演变历程。 一、文明的曙光:东方古国的深邃智慧与西方探索的萌芽 故事的开端,并非聚焦于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追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源头。在东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独立而辉煌的文明体系,它孕育了独特的哲学思想、社会结构和艺术成就。那里,文字开始承载历史的厚重,礼仪塑造着人伦的秩序,科技的发展服务于稳定的农业社会。那种对和谐、秩序和长幼尊卑的追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影响了其后数千年的发展脉络。我们或许会瞥见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古老经典,那些关于治国平天下的思辨,那些对自然规律的精妙观察,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夜中闪烁。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西方,另一条文明的河流也在悄然汇聚。那里,对自由、个体、理性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成为驱动其文明前进的内在动力。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到古罗马的法律体系与工程奇迹,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解放和科学的觉醒,西方文明展现出一种不断突破、勇于质疑的精神。对逻辑的推崇,对实验的坚持,对广泛交流的开放态度,为日后世界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这两条文明的长河,在最初的漫长岁月中,各自独立流淌,各自形成独特的景观。它们之间或许有零星的接触,或许有传说中的交流,但真正意义上的深刻碰撞,还未到来。 二、历史的转折:东西方世界的首次“照面”与近代化的浪潮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近代。当哥伦布的船帆驶向未知的大洋,当麦哲伦的船队环绕地球,当达·伽马的航线抵达东方,世界开始变得“小”起来。地理大发现不仅是空间的跨越,更是文明的首次大规模“照面”。 对于东方古国而言,这标志着一个长久以来的相对封闭状态的终结。西方文明以其强大的技术、经济和军事力量,开始叩击古老的大门。这一次的“照面”,充满了力量的不对等,也充满了误解与冲突。殖民主义的阴影,贸易的不平等,思想的冲击,都给这个古老的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曾经辉煌的帝国如何面临衰落的困境,古老的制度如何显得僵化,而新的思想和技术又如何在旧有的土壤上挣扎着萌芽。 对于西方而言,东方则是一个充满神秘与财富的遥远之地。从最初的香料、丝绸,到后来的茶叶、瓷器,东方商品满足了西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激发了他们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但与此同时,西方文明的扩张也带来了殖民地的剥削和资源的掠夺,成为日后历史叙事中无法回避的沉重一页。 在这个时期,全球化的雏形开始显现,尽管其形式是如此的粗糙和充满剥削性。技术的传播、商品的流通、人口的迁徙,都在编织着一张日益紧密的世界网络。而这张网络,也同时孕育着新的矛盾与冲突。 三、现代的交融:理想的碰撞与现实的博弈 进入现代,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东西方文明的互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度。不再仅仅是技术的输入和商品的交换,更是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社会模式的全方位交织。 思想与观念的碰撞: 西方启蒙思想的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如同一股洪流涌入东方。这些观念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产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有的被欣然接受,成为变革的动力;有的则被视为洪水猛兽,遭到抵制;更多的则是在本土文化中经过改造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思想流派。与此同时,东方古老的哲学智慧,如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被重新解读和运用。 政治制度的探索: 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两个世界此消彼长。西方议会民主制、共和制等模式,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东方则在传统帝制的瓦解后,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政治制度探索,从革命到改革,从单一制到联邦制,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经济模式的演进: 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成为主导。但东方国家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也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从模仿到创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塑造,东方经济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反思。 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音乐、绘画、电影、文学……各种艺术形式在东西方之间自由流淌,相互启发。从印象派画风对东方水墨画的启发,到东方哲学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渗透,再到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传播,文化交流成为连接不同人群的重要桥梁。但文化交流也伴随着“文化霸权”的担忧,以及对本土文化传承的思考。 社会生活的变迁: 城市化进程、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浪潮,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方式、家庭结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人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社会挑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信息茧房等。 四、理解与共存: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点,在挑战中面向未来 这本书并非要简单地评判孰优孰劣,而是旨在展现不同文明在相互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后果。它探讨了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如何在利益冲突中寻求共赢,如何在文化交流中保持独立性,又如何在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面前携手合作。 作者以一种客观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描绘了历史进程中的人物与事件。它深入剖析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它提醒我们,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数千年文明互动、碰撞、融合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次关于理解的旅程。理解西方文明的逻辑与精神,理解东方文明的智慧与韧性。理解历史的局限性,也理解人类进步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溯,更是对当下的审视,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最终会发现,尽管源头不同,路径各异,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却是超越地域和文化的共同渴望。而如何在这种共同渴望的指引下,构建一个更加理解、更加包容、更加繁荣的未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永恒课题。 这本书试图回答的,正是这样一个宏大的问题:在文明的洪流中,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个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世界。它邀请读者与作者一同,踏上这段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