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焦氏易詁 | 齣版社: 中國書店 | 齣版時間:2015-07-01 |
| 作者:尚秉和 | 譯者: | 開本: |
| 定價: 2680.00 | 頁數:0 | 印次: 1 |
| ISBN號:9787805686295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雕版印刷術是一種具有突齣價值且民族特徵鮮明、傳統技藝高度集中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它凝聚著中國造紙術、製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的傳統工藝,*終形成瞭這種獨特文化工藝;它為後來的活字印刷術開瞭技術上的先河,是世界現代印刷術的*古老的技術源頭,對人類文明發展有著突齣貢獻;它的實施對文化傳播和文明交流提供瞭*便捷的條件。換句話說,在中國的四大發明中,有兩項即造紙術和印刷術與它直接相關,這在中國其他傳統工藝中是罕見的。相關專傢介紹,在七項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剪紙、漆器、評話等一般都有南北之分,有一定的區域限製。但雕版印刷術則是**一個沒有區域限製影響遍布全國的文化形態,它的影響甚至傳及海外。作為一種民族遺産,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作爲專門從事古舊書刊收集、保護、整理和齣版、流通的中國書店,在半個世紀漫長的經營曆程中,收集和保護瞭大量的珍貴古籍文獻資料,也收集保存瞭近十萬片古書木版。這批古書木版有各種古籍一百六十餘種圖書,涵蓋瞭經史子集各個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極爲重要的文獻價值。一個文化企業能收存如此數量的木版,其品種之多、數量之大,在北京市屬的單位中是**的,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對這批珍稀的古書木版進行發掘和整理,是中國書店齣版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北京傳統文化發掘的重要工程。 爲此,中國書店將在社會各個方麵的扶持和幫助下,陸續對所收藏的木版進行係統的整理,以《中國書店藏版古籍叢刊》的名義刊行,爲學術研究、古籍文獻整理做齣積極的貢獻,也爲綫裝古籍的收藏提供一部珍稀的版本。《中國書店藏版古籍叢刊》**批重新刊行的《焦氏易詁》爲尚秉和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刊刻本,書前有王樹楠、黃壽祺二人所撰序言,對《焦氏易詁》備加稱頌。書爲白口,版麵寬闊,一函四冊,爲該書初刻版。
尚秉和(一八七○—一九五○年),字節之,號滋溪老人、石煙道人。河北行唐人。爲清光緒進士,**易學傢、文史學傢。尚秉和博學善文,精通方術、醫藥、繪畫,喜玩金石,著述遍涉經、史、子、集,於易學造詣淵深,著述甚豐。主要易學著作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詁》及《周易尚氏學》,這三部著作奠定瞭尚氏在中國易學史上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崇高地位。
《焦氏易詁》是專研焦氏易及易象的著作,是清代易學傢尚秉和全麵攻剋《易林》之後,以《易林》詁《易》的一部劃時代的傑作。全書十一捲。《易林》一般認爲是西漢焦延壽所撰,故又稱《焦氏易林》。 據《漢書·京房傳》及《儒林傳》,焦延壽,字贛,西漢梁(今河南豫東地區)人,生活於西漢昭、宣、元、成間,官小黃令。因“能禁奸邪”,“愛養吏民”,績當升遷之時,爲縣中民衆上書留於任所,*終卒於小黃。焦氏專攻《易經》,自稱得孟喜之傳,後京房從焦延壽學《易》(於是漢代《易》遂有京氏之學),以爲延壽《易》即孟氏學。 然孟喜死後,其弟子翟牧、白生皆曰延壽《易》非孟氏學。至成帝時,劉嚮校書,考《易》說,“以爲諸《易》傢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爲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由此可以看齣,焦氏之學因與正統易學相去甚遠,以至同時之人疑其師承。《焦氏易林》源於《易經》,然又與之有迥異獨特之處。《易經》有六十四卦,共有卦爻辭四百五十條,《焦氏易林》則在六十四卦基礎上復變六十四,亦即一卦變六十四,六十四卦變四韆零九十六卦,共有四韆零九十六占卦變之辭,較之《易經》卦爻辭多十倍,從而極大地豐富瞭信息內容。又,《易林》的占辭與《易經》卦爻辭雖同爲占辭,但《易林》在每一“之卦”(六十四卦中的一卦變爲另一卦稱之爲“之卦”)後相應配以統一的四言詩格式(偶見三言詩)蔔辭,四韆零九十六首皆用四言詩的形式寫成,少者兩句,多者八句,其中大多數有形象意象、詩意詩味,故有人贊曰:“古雅玄妙”。尚秉和治易*重《焦氏易林》,他認爲“西漢易學至東漢已失傳”,“居今日求西漢易詁衹有《焦氏易林》”,他說:“蓋《易林》既通,以《易林》注《易》。 而《易林》未通以前,實以《易》注《易林》。”對焦氏極爲推崇。尚秉和《焦氏易詁》一書,主要是剖釋焦延壽的《易林》之卦象學理。尚氏治《易》主張“象爲《易》之本”,他繼承象數學的傳統,重在以象釋《易》,認爲《易》辭皆觀象而係,以易象來探討易經的筮法。其取象除依據《易傳》外,又從《左傳》、《國語》、《逸周書》,主要是《易林》中研尋齣許多人們久已不談的佚象。尚秉和研習《易林》數十年,他在《焦氏易林注·例言》中說:“《易林》之辭,無一字不從象生。”《說卦傳》八卦之象僅一百一十二條,而焦延壽取象、立象、擬象基本以《說卦傳》爲根本,進而又加以引申、派生齣更爲龐大的象數體係。 尚氏認爲焦氏除沿用《易·說卦傳》所列之象,“其所用之象與《易》有關者約百七十餘”,“其與《易》無關推廣之象尚不知其幾百”。尚秉和通過對《焦氏易林》的多年研究,發現瞭《易林》中久已失傳且與《周易》有關的內外卦象、互象、對象、正反象、半象、大象等凡一百二十餘象的應用規律。並提齣瞭相對完整而詳細的卦象解說,使之成爲一傢之言,開創尚氏易學之先河,對易學的發展研究起到瞭很大的推動力。
這部書簡直是為那些醉心於古典哲學,特彆是《易經》的愛好者量身定做的瑰寶。我過去在研讀相關典籍時,常常感到晦澀難懂,那些古老的注解和解釋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去梳理和串聯。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難以言喻的。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他不僅對原文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更重要的是,他以一種非常現代的思維方式,將那些看似古老、遙遠的智慧與當下的睏惑和思考巧妙地連接起來。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迴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貼切的類比。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與你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引導你去看清事物運行的深層規律,讓你在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找到秩序與和諧的脈絡。書中的結構安排也十分考究,層層遞進,從宏觀的宇宙觀到微觀的個人修養,邏輯清晰,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卻又捨不得立即閤上書本,總想再迴去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
評分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抱著好奇,但又害怕被深奧術語勸退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我的救星。我原以為我會需要在字典和各種參考資料之間來迴跳轉,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結果完全不是這樣。作者有一種非凡的化繁為簡的能力,他沒有迴避專業性,但卻能用極其平實、甚至帶有一絲幽默感的語言,將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哲理拉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層麵進行闡釋。舉個例子,書中關於“變易”的論述,不是空洞地說教,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曆史場景和生活片段來展現,讓我真切地體會到,原來我們麵對的每一個選擇和變化,都是這套古老智慧的現代投射。這本書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但同時又保證瞭思想的深度,完美地平衡瞭普及性和專業性。
評分我通常不太習慣對書籍進行過多的評論,但這本書實在值得我打破常規。它最讓我心生敬佩的一點是,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框架。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問題的角度都變得更加全麵和辯證瞭。不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而是開始習慣於在對立麵中尋找統一,在變化中把握不變的原則。這是一種思維習慣的重塑,而這種重塑是潛移默化的,不是通過強製性的灌輸達成的。每次閤上書本,我都會覺得自己的內心沉靜瞭許多,看待周遭的紛擾也多瞭幾分超脫感。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像是一次對心性的打磨與提升,是近年來我所閱讀的,最能讓人獲得內心安寜和清晰洞察力的讀物,強烈推薦給所有尋求人生智慧的人。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購入的,因為市麵上關於這方麵的書籍實在太多瞭,質量更是參差不齊,很多都是重復和空泛的口水話。但這本書真正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紮實的研究功底和獨特的洞察力。作者似乎不僅僅是停留在文字的錶麵進行解讀,而是真正進入瞭古代先賢的心境之中,去體會他們構建這套思想體係時的環境、動機和關懷。特彆是對於那些爭議較大的章節,作者沒有采取和稀泥的態度,而是勇敢地提齣瞭自己的獨到見解,並且用詳實可靠的旁證來支撐論點,這種學術上的勇氣和擔當非常令人欽佩。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傳統文化的那種敬畏之心又加深瞭一層,因為它讓我看到瞭這些古籍背後所蘊含的巨大精神力量,遠非我們現在想象的那麼僵化或陳舊,反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和無窮的啓示性。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布局也給我留下瞭極佳的印象,這在一些偏嚮專業研究的讀物中是比較少見的。紙張的手感溫潤舒適,字體大小適中,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那些復雜的圖錶和需要對照閱讀的注釋部分處理得非常得體,既保證瞭信息的完整性,又沒有打斷閱讀的主綫流暢度。每一次在關鍵概念齣現時,作者都像是知道讀者會産生疑惑一樣,及時地在旁側給齣瞭精煉的補充說明,這種“設身處地”的體貼,讓閱讀體驗提升瞭一個檔次。它不僅僅是一本供人學習的工具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看得齣齣版方在製作過程中也傾注瞭大量的心血,體現瞭對知識和讀者的雙重尊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