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焦氏易诂 | 出版社: 中国书店 | 出版时间:2015-07-01 |
| 作者:尚秉和 | 译者: | 开本: |
| 定价: 2680.00 | 页数: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805686295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雕版印刷术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的传统工艺,*终形成了这种独特文化工艺;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它的实施对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换句话说,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即造纸术和印刷术与它直接相关,这在中国其他传统工艺中是罕见的。相关专家介绍,在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剪纸、漆器、评话等一般都有南北之分,有一定的区域限制。但雕版印刷术则是**一个没有区域限制影响遍布全国的文化形态,它的影响甚至传及海外。作为一种民族遗产,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作爲专门从事古旧书刊收集、保护、整理和出版、流通的中国书店,在半个世纪漫长的经营历程中,收集和保护了大量的珍贵古籍文献资料,也收集保存了近十万片古书木版。这批古书木版有各种古籍一百六十余种图书,涵盖了经史子集各个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极爲重要的文献价值。一个文化企业能收存如此数量的木版,其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在北京市属的单位中是**的,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对这批珍稀的古书木版进行发掘和整理,是中国书店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北京传统文化发掘的重要工程。 爲此,中国书店将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扶持和帮助下,陆续对所收藏的木版进行系统的整理,以《中国书店藏版古籍丛刊》的名义刊行,爲学术研究、古籍文献整理做出积极的贡献,也爲线装古籍的收藏提供一部珍稀的版本。《中国书店藏版古籍丛刊》**批重新刊行的《焦氏易诂》爲尚秉和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刊刻本,书前有王树楠、黄寿祺二人所撰序言,对《焦氏易诂》备加称颂。书爲白口,版面宽阔,一函四册,爲该书初刻版。
尚秉和(一八七○—一九五○年),字节之,号滋溪老人、石烟道人。河北行唐人。爲清光绪进士,**易学家、文史学家。尚秉和博学善文,精通方术、医药、绘画,喜玩金石,著述遍涉经、史、子、集,于易学造诣渊深,著述甚丰。主要易学著作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及《周易尚氏学》,这三部著作奠定了尚氏在中国易学史上承前啓后、继往开来的崇高地位。
《焦氏易诂》是专研焦氏易及易象的著作,是清代易学家尚秉和全面攻克《易林》之后,以《易林》诂《易》的一部划时代的杰作。全书十一卷。《易林》一般认爲是西汉焦延寿所撰,故又称《焦氏易林》。 据《汉书·京房传》及《儒林传》,焦延寿,字赣,西汉梁(今河南豫东地区)人,生活于西汉昭、宣、元、成间,官小黄令。因“能禁奸邪”,“爱养吏民”,绩当升迁之时,爲县中民衆上书留于任所,*终卒于小黄。焦氏专攻《易经》,自称得孟喜之传,后京房从焦延寿学《易》(于是汉代《易》遂有京氏之学),以爲延寿《易》即孟氏学。 然孟喜死后,其弟子翟牧、白生皆曰延寿《易》非孟氏学。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爲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爲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由此可以看出,焦氏之学因与正统易学相去甚远,以至同时之人疑其师承。《焦氏易林》源于《易经》,然又与之有迥异独特之处。《易经》有六十四卦,共有卦爻辞四百五十条,《焦氏易林》则在六十四卦基础上复变六十四,亦即一卦变六十四,六十四卦变四千零九十六卦,共有四千零九十六占卦变之辞,较之《易经》卦爻辞多十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内容。又,《易林》的占辞与《易经》卦爻辞虽同爲占辞,但《易林》在每一“之卦”(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变爲另一卦称之爲“之卦”)后相应配以统一的四言诗格式(偶见三言诗)卜辞,四千零九十六首皆用四言诗的形式写成,少者两句,多者八句,其中大多数有形象意象、诗意诗味,故有人赞曰:“古雅玄妙”。尚秉和治易*重《焦氏易林》,他认爲“西汉易学至东汉已失传”,“居今日求西汉易诂衹有《焦氏易林》”,他说:“盖《易林》既通,以《易林》注《易》。 而《易林》未通以前,实以《易》注《易林》。”对焦氏极爲推崇。尚秉和《焦氏易诂》一书,主要是剖释焦延寿的《易林》之卦象学理。尚氏治《易》主张“象爲《易》之本”,他继承象数学的传统,重在以象释《易》,认爲《易》辞皆观象而系,以易象来探讨易经的筮法。其取象除依据《易传》外,又从《左传》、《国语》、《逸周书》,主要是《易林》中研寻出许多人们久已不谈的佚象。尚秉和研习《易林》数十年,他在《焦氏易林注·例言》中说:“《易林》之辞,无一字不从象生。”《说卦传》八卦之象仅一百一十二条,而焦延寿取象、立象、拟象基本以《说卦传》爲根本,进而又加以引申、派生出更爲庞大的象数体系。 尚氏认爲焦氏除沿用《易·说卦传》所列之象,“其所用之象与《易》有关者约百七十余”,“其与《易》无关推广之象尚不知其几百”。尚秉和通过对《焦氏易林》的多年研究,发现了《易林》中久已失传且与《周易》有关的内外卦象、互象、对象、正反象、半象、大象等凡一百二十余象的应用规律。并提出了相对完整而详细的卦象解说,使之成爲一家之言,开创尚氏易学之先河,对易学的发展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力。
说实话,我最初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购入的,因为市面上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实在太多了,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很多都是重复和空泛的口水话。但这本书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扎实的研究功底和独特的洞察力。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进行解读,而是真正进入了古代先贤的心境之中,去体会他们构建这套思想体系时的环境、动机和关怀。特别是对于那些争议较大的章节,作者没有采取和稀泥的态度,而是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且用详实可靠的旁证来支撑论点,这种学术上的勇气和担当非常令人钦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传统文化的那种敬畏之心又加深了一层,因为它让我看到了这些古籍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远非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僵化或陈旧,反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启示性。
评分这部书简直是为那些醉心于古典哲学,特别是《易经》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瑰宝。我过去在研读相关典籍时,常常感到晦涩难懂,那些古老的注解和解释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梳理和串联。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他不仅对原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更重要的是,他以一种非常现代的思维方式,将那些看似古老、遥远的智慧与当下的困惑和思考巧妙地连接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贴切的类比。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引导你去看清事物运行的深层规律,让你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秩序与和谐的脉络。书中的结构安排也十分考究,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宇宙观到微观的个人修养,逻辑清晰,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却又舍不得立即合上书本,总想再回去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给我留下了极佳的印象,这在一些偏向专业研究的读物中是比较少见的。纸张的手感温润舒适,字体大小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需要对照阅读的注释部分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又没有打断阅读的主线流畅度。每一次在关键概念出现时,作者都像是知道读者会产生疑惑一样,及时地在旁侧给出了精炼的补充说明,这种“设身处地”的体贴,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学习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体现了对知识和读者的双重尊重。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抱着好奇,但又害怕被深奥术语劝退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我原以为我会需要在字典和各种参考资料之间来回跳转,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结果完全不是这样。作者有一种非凡的化繁为简的能力,他没有回避专业性,但却能用极其平实、甚至带有一丝幽默感的语言,将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哲理拉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层面进行阐释。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变易”的论述,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场景和生活片段来展现,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原来我们面对的每一个选择和变化,都是这套古老智慧的现代投射。这本书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但同时又保证了思想的深度,完美地平衡了普及性和专业性。
评分我通常不太习惯对书籍进行过多的评论,但这本书实在值得我打破常规。它最让我心生敬佩的一点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框架。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全面和辩证了。不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开始习惯于在对立面中寻找统一,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原则。这是一种思维习惯的重塑,而这种重塑是潜移默化的,不是通过强制性的灌输达成的。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觉得自己的内心沉静了许多,看待周遭的纷扰也多了几分超脱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次对心性的打磨与提升,是近年来我所阅读的,最能让人获得内心安宁和清晰洞察力的读物,强烈推荐给所有寻求人生智慧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