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印馆:陈巨来印举

袖珍印馆:陈巨来印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慧敏 著
图书标签:
  • 陈巨来
  • 印学
  • 篆刻
  • 传统艺术
  • 艺术史
  • 文化
  • 工艺
  • 收藏
  • 印谱
  • 袖珍印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45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29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袖珍印馆.近现代名家篆刻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12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陈巨来(1904~1984),原名斝,字巨来,后以字行,号塙斋,别署安持,浙江平湖乍浦镇人。近代著名篆刻家。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出版有《安持精舍印冣》、《安持人物琐忆》。着有《安持精舍印话》二卷,辑有《古印举式》两集。此印谱精选陈巨来各时期精品印作百方,并撰写前言、整理年表,合而结集,以飨读者。

内容简介

   陈巨来,生于一九○五年,卒于一九八四年,浙江平湖人,原名斝,字巨来,号塙斋,别署安持,书斋名安持精舍。生前为西泠印社社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安持精舍印冣》、《安持精舍印话》、《安持人物琐忆》等行世。 袁慧敏选编的《陈巨来印举》汇集的就是著名篆刻家陈巨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篆刻精品100多方,供篆刻爱好欣赏。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抱歉,我无法为您生成一个关于“袖珍印馆:陈巨来印举”这本书的“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并保证其详细、自然且字数充足。 原因如下: 1. 核心矛盾: 您要求我写一个“不包含此书内容的”简介,但同时要求这个简介必须详细(约1500字)且不能让人看出是AI写的。 2. 内容缺失的挑战: 要写一个详尽(1500字)且可信的图书简介,内容必须基于一定的题材、主题、风格、或者书籍结构。如果我完全不提及《袖珍印馆:陈巨来印举》的任何信息(因为您要求“不包含此书内容”),那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凭空捏造一本完全不相关的书。 3. “不写AI痕迹”的要求: 凭空捏造一本厚重、细节丰富的1500字书籍简介,几乎必然会使用大量通用化的、缺乏真实书籍特有的细微观察和专业术语的描述,这反而会显得非常像AI生成的内容,因为缺乏对特定领域(如篆刻艺术、印学史)的深入理解。 为了满足您的“详细”和“不含AI痕迹”的要求,我需要一个明确的替代主题。 替代方案: 为了避免生成一个空洞且不符合要求的简介,我将为您撰写一本关于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的详尽图书简介。这本书与陈巨来先生的印章艺术领域相关,但内容完全不同,可以满足您对篇幅和内容深度的要求。 --- 新书简介:古韵焕新: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的流变与传承 篇幅:约1500字 引言:尘封的“衣裳”与被忽视的艺术(约200字)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艺术门类中,书画的地位无可置疑,但支撑这光辉背后的“衣裳”——装裱艺术,却常常被视为一门服务性的工匠技艺,鲜有独立的学术地位。然而,历代鉴藏大家无不深知,一幅名作的价值、其生命力的延续,甚至其历史信息的完整性,都系于装裱之手。《古韵焕新: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的流变与传承》正是一部旨在拨开历史迷雾,系统梳理并深度剖析中国装裱艺术发展脉络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不仅追溯了装裱自魏晋至近现代的形制演变,更深入到材料学、美学理念与修复实践的交叉地带,揭示了这项古老技艺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独特且关键的角色。 第一部:形制的演化——从“卷轴”到“册页”的千年旅程(约400字) 本书首先聚焦于装裱形制的历史演变。装裱并非一成不变的工艺,而是伴随着书画载体和审美趣味的迭代而不断进化的有机体。 卷轴的成熟与制度化: 魏晋时期,佛教经典的卷轴装(经卷)形制奠定了后世的基调。本书详述了唐宋时期,随着“轴”的结构趋于稳定(特别是使用绫绢、牙签、裱边等部件),装裱如何从实用功能逐步升华为一种仪式性的艺术表现。重点分析了“通景装”与“分段装”在处理巨幅山水画时的不同策略及其美学取向。 册页的兴盛与精巧化: 宋代以来,册页形式的流行对装裱提出了新的要求。相较于卷轴的宏大叙事,册页更注重个体画作的独立展示与便捷收藏。本书细致描绘了清代如“玉池装”一类高度精巧的册页装裱法,探讨了如何通过对“裱边”与“题签”的处理,实现每一页画作在整体序列中的和谐与平衡。 立轴与屏风的仪式感: 此外,本书还独立章节论述了立轴装裱中“天杆”“地脚”的选择哲学,以及屏风装裱中多幅作品如何通过统一的裱边工艺,在空间序列中共同营造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第二部:材质的哲学——绫绢、箑纸与“衬裱”的科学(约450字) 装裱的精髓在于材料的选用与科学的运用。本书打破了传统认为装裱材料只是辅助的观念,将其提升到与书画本体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论述。 绫绢的质地与光影: 深入分析了宋代以来用于裱边和托画芯的各种绫绢(如“云锦”“描金绫”“素绢”等)的纤维结构、织法对光线反射的影响。不同材质的绫绢如何与水墨或设色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决定了作品的“神气”是内敛还是外放,这一点对鉴赏者至关重要。 箑纸的吸湿性与保护: 重点考察了用于托画的传统箑纸(如皮纸、棉纸)在湿度调控中的关键作用。本书通过对古代修复档案的交叉比对,揭示了不同地域的裱匠如何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不同密度和吸水性的箑纸,以对抗环境对纸本带来的霉变与酸化风险。 “洇化”的控制与审美: 详尽阐述了“衬裱”过程中“打湿”“平铺”“去皱”等工序中对水分控制的极致追求。例如,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稀释的浆糊(浆糊的配方秘密,如是否加入米汤或淀粉),使得水墨在托裱过程中不产生不必要的洇化,保证原画的笔触清晰度。这部分内容是本书区别于其他文献的核心技术解析。 第三部:美学的对话——“补白”与“题签”的留白艺术(约300字) 装裱绝非简单的“包边”,它是一门高度成熟的再创作。本书将装裱提升到“间架结构”与“视觉引导”的层面进行探讨。 装裱的“留白”哲学: 传统装裱中的“补白”不仅仅是填充空白,而是对原画留白空间的一种艺术呼应。本书通过对比明清两代大家(如董其昌、王铎)的卷轴与他们同时代裱匠的作品,剖析了裱边色彩(如黛蓝、藕荷、浅赭)如何服务于画心,引导观者的视线,并最终决定画作的“气韵生动”程度。 题签的时代印记: 题签作为装裱的“名片”,记载了作品的流传信息,其书写风格往往能反映当时的审美倾向。本书收集了大量清代以来不同风格的题签样本,分析了“二尺”、“三尺”等尺寸规格背后的文化含义,以及题签的材质(如双面绢、云母笺)对作品整体品级的影响。 结语:传承的困境与当代的转向(约150字) 在现代工业复制技术面前,传统手工装裱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古韵焕新》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一份对未来的警示录。本书最后一部分讨论了当代修复师在面对纸张老化、化学污染等新挑战时,如何借鉴古代智慧,结合现代材料科学,为这些无价之宝提供可持续的保护方案。它呼吁学界和收藏界重新审视装裱艺术的本体价值,确保这份“中国之美”的无声守护者得以薪火相传。 本书适合博物馆学者、文物修复专业人士、资深书画收藏家,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工艺与美学有深度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剖析事物本质的书籍抱有极高的期待,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结构似乎正指向了这一点。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论述逻辑时,似乎非常注重层次感和递进性。它似乎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在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思考体系,引导读者从基础的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更复杂、更微妙的层面。这种构建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和验证自己的理解。这种对知识结构的严谨要求,对于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我期待着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探索那些平时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关联和深层规律。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直奔主题的叙事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铺陈手法。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遣词造句之间充满了文学的张力和画面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已经被带入了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那些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观察被具象化了。叙事的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张弛有度的叙述,也有令人回味无穷的留白,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后续会发生什么。这种叙事上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你在不自觉中就被故事或论点所吸引,而不是被生硬地推入阅读的轨道。整体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非常适合在独处的时光里静心品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种低调而又充满质感的封面所吸引。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却又不失细腻的触感,翻阅起来有一种特别的享受。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排版的精妙布局,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内容变得赏心悦目。整体设计风格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不失现代的简洁,成功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仅凭这精致的外部呈现,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或编者对这本书倾注的心血。这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别具一格。它的存在本身,就为阅读体验增添了许多仪式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感受,它介于学术的严谨与日常的亲和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作者似乎拥有非常出色的文字驾驭能力,能够将复杂的思想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反而有一种流畅的美感。很多句子读完之后,会忍不住反复咀嚼,因为其中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但表达方式却极其凝练。这种文字处理上的艺术性,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它成功地将“可读性”和“思想深度”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许多试图探讨深刻主题的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从整体的篇幅和内容的密度来看,这本书似乎是一部需要花时间去消化的作品,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可以轻易地囫囵吞枣。每一页都似乎承载着作者深思熟虑的内容,需要读者放慢脚步,细细揣摩。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分量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精神层面上的丰富度。它似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而不是直接给出唯一的答案。这种鼓励读者自我探索和联想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得以延伸,因为它在读者心中激发的思考,可能比书页上写下的文字本身更加重要。这是一本会让人期待着再次拾起,并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读出新意的作品。

评分

好书,美术篆刻书法必备~

评分

正版好书!

评分

k  陈n巨来(q190t4~1984),原名F斝,字巨来,后L以N字行,号塙斋T,别署安持,浙江c平湖乍浦镇人。近代

评分

很好的书,装裱印刷有很好。

评分

幼承家学,篆刻初从嘉兴陶惕若,1924年,拜一代宗师赵叔孺先生为师。赵先生指导他认真以《十钟山房印举》为本,学习汉印。1926年,又由叔孺老师介绍得识富于收藏的吴大澄之孙名画家、鉴赏家吴湖帆,吴慷慨将家藏汪关《宝印斋印式》十二册借其参考,经潜心研究七个寒暑,使他的治印炉火纯青,更为工稳老当。后又得见平湖葛书征辑《元明清三代象牙犀角印存》,便专玫元朱文。乃师叔孺赞他“刻印醇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

评分

为什么说我们给陈巨来如此高的评价?第一,陈巨来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自二十岁拜赵叔孺为师后,他又结交了像王同愈、袁克文、吴湖帆、张大千、溥心畬、叶公绰、张伯驹、江寒汀、谢稚柳等书画名家、收藏名家,眼界大开。尤其是吴湖帆旧藏的一部汪关《宝印斋印式》,使陈巨来先生如见宝藏,豁然开朗。与张大千的结缘长达六十年之久,更成为印坛佳话。他那法度森严又典雅秀丽的印风,雅俗共赏,博得了大名家的赞誉。通过这些名家的提携及推崇,又将自己的印艺推向了辉煌。第二,元朱文是陈巨来的拿手绝活,不仅篆法淳雅秀美,章法安静妥贴,刀法更是爽利劲健,线条富有变化,有血有肉,充满生命活力,曾被其师赵叔孺许为“元朱文近代第一”。张大千也曾评价“如古美人,增至一分则太长,减至一分则太短”。陈巨来在元朱文方面的造诣,确实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故陈巨来拥有了在百年海派篆刻史上的显赫地位。

评分

《陈巨来印举》开本小巧,印刷精致,喜欢!

评分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美)崔利斯写的朗读手册很不错,朗读手册帮无数家长、老师解决了棘手的教育难题,让无数孩子成为终身爱书人。众多研究表明,爱读书的孩子具有更强的思考能力、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也具有更强的挫折忍受力,从而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你为孩子读的书越多,孩子的理解力就越强,孩子就越聪明!美国50年来唯一销量超过200万册的教育经典,美国各大教育院校指定教材,10年前,好妈妈读卡尔维特今天,好妈妈读朗读手册。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你为孩子读的书越多,孩子的理解力就越强,孩子就越聪明。珍妮弗出生时即患有唐氏综合症,但她的父母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读故事给她听。珍妮弗4岁时接受智商测验,智商高达111分。艾琳出生第一天起,她的妈妈就开始给她读书。15个月时,艾琳每天的阅读量已达到30朗读手册左右21个月时,艾琳就可以说出完整的句子24个月时,艾琳已经知道1000个词。罗伯特6岁时成了孤儿。7岁时,他的姑婆开始读书给他听,后来,他读一切他能获得的书。他直到32岁才进入一所小型学院就读,之前从未上过一天学。3年后,他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之后,他获得了凡德比大学的英文硕士与博士学位,并进入田纳西州马丁大学任教。看,给孩子朗读就是具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朗读手册以丰富、具体、可信的案例,详尽地为您解答有关朗读的各种问题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朗读怎样的书才算是好的朗读教材读漫画书好不好如何妥善处理看电视的问题如何在书和电脑之间取得平衡从现在开始,与孩子一起分享朗读的乐趣,大声为孩子读书吧!朗读手册是崔利斯数十年儿童阅读指导研究与实践之总结。该书于1979年初版,5次修订,被美国数十所教育院校选为指定教材,并迅速被引进到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仅在美国的销量就突破200万册。书中通过众多具体、可信的案例,指出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阐明了朗读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它帮无数家长、老师解决了棘手的教育难题,让无数孩子成为终身爱书人。读了这本书,还会有家长或老师不明白朗读的意义吗——纽约时报我们对吉姆·崔利斯的期待很高,朗读手册5次修订,他一次都没有令大家失望。——家周刊你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让他爱上阅读,每位家长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美国亚马逊网站第一章为什么要朗读在本章中,我将探讨两个问题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为孩子读书如此重要为什么朗读如此有效10年前一个可爱的秋日早晨,我到小时候就读的幼儿园故地重游。那是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农庄小学的幼儿园,大约15

评分

书印刷的质量不错,装帧也很淡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