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本:中国传统数学史话

中国读本:中国传统数学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书春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数学史
  • 传统数学
  • 数学史
  • 中国文化
  • 科普读物
  • 历史
  • 教育
  • 文化
  • 读本
  • 数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43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59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6
字数:1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读本:中国传统数学史话》介绍了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包括中国数学的兴趣,中国传统数学框架的确立,中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的完成,中国筹算数学的高潮,传统数学的衰落与珠算的发展,以及西方数学的传入与中西数学的融会。并对中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及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国数学的兴起——原始社会至西周的数学
第一节 图形观念的形成与规矩准绳
第二节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形成与算筹的创造
一 数概念的产生与结绳、书契、陶文数字
二 甲骨文数字与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形成
三 计算工具——算筹
第三节 数学形成一门学科
一 九九表与整数乘除法则
二 商高答周公问及用矩之道
三 数学形成一门学科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数学框架的确立——春秋至东汉中期的数学
第一节 数学家与数学经典
一 诸子百家与数学
二 秦汉数学简牍
三 《周髀算经》和陈子
四 《九章算术》和张苍、耿寿昌
第二节 分数、今有术与盈不足术
一 分数及其四则运算法则
二 今有术与衰分术、均输术
三 盈不足术
第三节 面积、体积、勾股与测望
一 面积
二 体积
三 勾股定理与解勾股形
四 勾股容方容圆
第四节 开方术、正负术、方程术与数列
一 开方术
二 正负术
三 方程术
四 等差数列

第三章 中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的完成——东汉末至唐中叶的数学
第一节 东汉末至唐中叶数学概论
一 魏晋数学的发展与辩难之风
二 徐岳《数术记遗》
三 赵爽与《周髀算经注》
四 刘徽与《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
五 南北朝的数学著作和数学家
六 隋至唐中叶的数学著作和数学家
第二节 算之纲纪——率与齐同原理
一 率的定义和性质
二 今有术的推广与齐同原理
第三节 勾股和重差
一 对勾股定理与解勾股形诸公式的证明
二 重差术
……
第四章 中国传统数学的高潮——唐中叶至元中叶的数学
余绪

前言/序言


《西域异闻录: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碰撞与知识流转》 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在古代至中世纪时期,不同文明间发生的深刻的文化交融、技术传播与知识体系的相互影响。不同于以往专注于某一特定文明或贸易路线的传统研究,本书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广袤的欧亚大陆腹地交汇、碰撞,并最终塑造了世界历史面貌的“流动知识体”。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固定的王朝或疆域,而是那些沿着商道、寺院和军事要塞迁徙的工匠、僧侣、学者和他们的思想遗产。 第一部分:古道上的知识地图——地理与文明的交汇点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张动态的知识网络。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地理环境与文明分布紧密结合,勾勒出知识传播的地理骨架。 第一章: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文明与“第三文化圈” 塔里木盆地,作为连接东西方的关键咽喉,孕育了多样的绿洲王国。本章着重分析了佉卢文文书、犍陀罗艺术中反映的宗教、法律和早期科学思想的混合现象。我们将探讨琐罗亚斯德教、佛教与早期希腊化思想在这一区域的奇特融合,如何催生出适应当地环境的独特知识体系。重点剖析如楼兰、于阗等地的行政管理和水利技术如何借鉴了不同源头的经验。 第二章:河中地区(中亚腹地)的知识熔炉 萨马尔罕、布哈拉和呼和浩特等城市是古典文明晚期到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知识承载中心。本章侧重于公元八世纪至十三世纪,拜占庭、波斯萨珊王朝的学术遗产如何通过粟特商人网络与新生的阿巴斯王朝的知识体系发生耦合。特别关注天文历法、医学实践以及早期代数思想从中亚向东、向西的扩散路径。例如,对某些特定草药的药理认知如何在不同文化间被采纳和改造的过程。 第三章:草原通道:游牧民族的角色与知识的“捷径” 传统史学往往将游牧民族视为定居文明的外部冲击力量,而本书则着重研究其作为知识快速中转站的角色。匈奴、突厥、蒙古等部族在跨区域迁徙中,无意间充当了技术和观念的加速器。本章分析了游牧社会对冶金技术(如精湛的镶嵌工艺和快速的金属加工)、军事工程学以及驯养动物医学知识的吸收和传播作用。这些知识往往以实用、简练的形式,绕过了复杂的学术阐释,直接进入了接受地。 第二部分:技术与实践的跨界移植——物质文化中的知识印记 知识的传播往往先于理论的交流。第二部分聚焦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和实践技能,展示知识是如何以“隐性知识”的形式,通过工匠和专业人士的流动而实现移植的。 第四章:纺织、染料与化学的早期实践 丝绸之路的经济命脉在于纺织品。本章将深入探讨丝绸的缫丝技术、棉花的种植与加工,以及特别是复杂的植物和矿物染料的配方。分析印度、波斯和中国的特定染料技术(如靛蓝和茜草的使用规范)是如何在沿线地区竞争和融合的。例如,某一种特定的“紫色”染料,其配方在不同时期的文书记录中出现的微小差异,揭示了知识在传承过程中为适应当地原料而进行的本土化改造。 第五章:玻璃制造与陶瓷工艺的流变 玻璃技术是古代中西亚和地中海世界的重要知识体系。本章追溯了高品质玻璃(如铅玻璃与钠钙玻璃)的制作工艺如何从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传播至伊朗高原,并最终影响到唐代中国的玻璃制品风格。同样,对陶瓷釉料配方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对高温窑炉控制技术知识的相互借鉴,尤其是对氧化铜、氧化钴等着色剂使用方法的理解演变。 第六章:桥梁与水利:工程学的隐性知识 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一套成熟的工程管理和计算知识。本章选取了不同文明在修建桥梁、水渠和防御工事中采用的结构力学原理。研究佛教寺院在选址和基础加固中应用的岩土力学常识,以及伊斯兰世界的拱券技术(如尖拱和马蹄拱)如何在丝绸之路上被吸收和改良,以适应不同的地震带和地域材料限制。 第三部分:文本、宗教与知识的“加密”与“解密” 知识的官方传播需要文本的载体,而宗教的兴衰极大地影响了哪些知识得以保存和流传。本部分探讨了文本翻译、抄写与知识的政治化、宗教化过程。 第七章:翻译学的黎明:梵汉对译中的概念损益 佛教经典的翻译是古代最重要的知识工程之一。本章聚焦于从梵文、巴利文向汉文转译过程中,涉及的哲学、逻辑学和医学术语的翻译策略。分析鸠摩罗什、玄奘等译师如何构建新的汉文词汇来对应难以直译的印度概念,这种“概念的重构”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本土思想界对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第八章:手稿的生命周期:抄写、注释与知识的权威性 在印刷术普及之前,手稿的抄写是知识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本章研究了中亚和吐鲁番发现的残卷中,不同时期的抄写员在校订、增补和注释过程中,是如何无意或有意地修正原始文本的。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数学、医学草稿,可以清晰地看到知识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本地化”修订过程。 第九章:历法体系的竞争与整合 历法不仅是时间管理工具,也是天文学和宇宙观的体现。本章比较了中国传统、印度和波斯(伊朗)历法体系的构建原理。研究了唐代和元代,不同历法系统(如《大衍历》和受到伊斯兰影响的历法)在宫廷中的竞争与融合,以及这种整合如何促进了三角学、球面几何学知识的传入与发展。 结论:流动的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丝绸之路所代表的知识流转并非单向度的文化灌输,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向互动过程。知识的价值,在于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适应、变异和重生的能力。我们所见的许多“本土发明”,实则是跨越数千公里、经过多次改造的知识碎片的成功重组。理解这一“流动的遗产”,是理解近现代科学与文化格局形成的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深感好奇的角度出发,《中国读本:中国传统数学史话》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古老文明智慧的窗口。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数学的认知,仅限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古老谜题,比如鸡兔同笼,或是勾股定理的早期应用。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叙事性的笔触,将中国数学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它并非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将数学的思想、方法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仿佛看到了在长城的砖石中,在丝绸的纹理里,在历法的推演中,数学是如何默默地扮演着一个塑造文明、驱动进步的角色。作者巧妙地回避了艰深的技术细节,转而聚焦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工具的演进,以及数学概念的哲学内涵。这种“故事化”的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史,变得妙趣横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巨匠的描绘,他们的求索精神和卓越智慧,穿越时空,依然能激荡人心。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中国传统数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它拓展了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知边界,也让我对“读本”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精神的熏陶。

评分

以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艺”与“道”的结合充满好奇的心态来解读《中国读本:中国传统数学史话》,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公式,更是关于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哲学。我一直觉得,中国的许多传统技艺,都蕴含着一种“道”的精髓,而数学作为一种抽象的思维工具,同样也体现了这种“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数学是如何在追求计算的精确性的同时,又注重方法的简便和原理的深刻。它并没有像西方数学那样,过早地走向纯粹的抽象和逻辑推演,而是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注重“知行合一”。我看到了书中对“筹算”的介绍,那不仅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是一种背后蕴含的逻辑和秩序。书中对“祖暅原理”的介绍,则展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几何和体积计算上的独特智慧,那种“以形补形”的直观方法,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式智慧”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仅体现在艺术、哲学上,更体现在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学的发展之中。它告诉我,学习中国传统数学,不仅仅是学习一套方法,更是学习一种融汇了哲学、实践和智慧的思维方式。

评分

以一个初次接触中国传统数学的门外汉的视角来看,《中国读本:中国传统数学史话》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友好的入门方式。我一直觉得数学是个很高深的学科,而中国古代数学史更是觉得遥不可及,充满了符号和难以理解的理论。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印象。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定义和定理,而是从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和历史事件入手,比如古代的度量衡、天文观测,甚至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工程,来引出数学的应用和发展。我发现,原来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非常巧妙的数学方法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书里讲到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关于算盘的起源,关于中国古代的测量技术,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和亲切。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平易近人,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在中国数学的长河中漫步,时不时停下来,指给我看一些特别有趣的风景。这本书没有让我产生“学不下去”的焦虑,反而激起了我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智慧的兴趣。它让我明白,数学并非只存在于教科书,它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古代,更是支撑起一个伟大文明的重要支柱。

评分

对于一个对数学史有一定基础了解的读者来说,《中国读本:中国传统数学史话》呈现出了一种意料之外的深度和广度。我曾读过一些更学术化的数学史著作,它们往往聚焦于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个具体领域的数学成就,但这本书却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它不仅涵盖了从算筹到算盘的计算工具的演变,也深入探讨了代数、几何、三角学等重要分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学派思想的辨析,以及数学理论与哲学、政治理念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挖掘数学思想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例如,书中对“形数结合”的阐释,以及对中国古代数学“求实、实用”的倾向性分析,都让我对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一些早期数学文献的解读,也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虽然语言上尽量做到了通俗易懂,但其内容却经得起推敲,为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角度。这本书让我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看到了一个更完整、更立体、也更具活力的中国传统数学图景。

评分

从一个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角度来看,《中国读本:中国传统数学史话》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一直认为,纯粹的科学技术发展,往往离不开其所处的文化土壤和思想背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讲述数学本身,更是将数学的每一次飞跃,都置于当时的社会、哲学、甚至军事政治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比如,书中对《九章算术》的解读,就不仅仅是介绍其中的数学方法,还将其与当时社会的需求、官员的考核体系联系起来。又如,对古代天文学与数学的紧密关系,以及中国古代数学如何受到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数学是如何在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研究方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往往也同时是思想家、天文学家,他们的数学成就,承载着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和宇宙观。阅读此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思想的考古,挖掘出隐藏在数学符号背后的,那个时代的智慧之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