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庆继《话语权:美国是怎样取得主动的》又一力作!为从政者、媒体人和企业家揭示关于话语权的真谛!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并通过话语权的争夺为美国获取最大利益?《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这本新书更为理性和系统地从学术上阐述了美国主流媒体是如何赢得社会尊重进而获得话语权的。《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剖析了美国媒体话语权的四个来源,即“赢得信任感,增加吸引力,强化依赖感,提高服务性”,揭示了美国媒体与政府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又相互推动的复杂关系,以及媒体同国会、利益集团、大企业的利益关联。《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还分析了美国媒体在国际上长期保持领先优势的原因。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媒体像现在这样重要:“媒体不再是反映现实,它就是现实。如果饥饿的索马里儿童被媒体报道,全世界都想为此做些什么。如果没有,他们就不存在,人们什么也不会去做。”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并通过话语权的争夺为美国获取最大利益?《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作者张国庆集多年潜心研究功力,为我们深度揭示了媒体话语权的方方面面:媒体人与政客的微妙平衡与博弈、媒体背后的利益集团、媒体怎样影响国内政策走向、政治家又如何巧妙利用媒体、外交与战争中的媒体如何发挥巨大作用……《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为转型期中国内外话语权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启发和借鉴。
张国庆,国际问题专家,著名专栏作家。著有《总统们:美国崛起的秘密武器》、《一个人的世界:透视布什》等书,在几十所大学及诸多政企部门做过时政讲座,接受过数百家国内外媒体采访,一些观点被美联社等国际媒体采信,在中央及地方电台、电视台数百次出任嘉宾和主讲人。曾入选“当代中国意见领袖”。写作座右铭 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把专业的问题说通俗,把严肃的话题写轻松。
戴维·哈尔伯斯坦(DavidHalberstam)曾感慨地说:“广播事业是一种奇怪的职业。它是世界上推销肥皂的最有力的工具,也可以成为世界上为公众服务最有力的工具。因此,它总是陷入它的双重职能之间。一方面,它应该为公众服务,因为它是经政府批准的;另一方面,它也应该推销商品,因为正是靠了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它本身的物质设备才不断改善。因此就有某种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大规模冲突。在这种种冲突中,为公众服务的职能很少占上风,尽管电视的大部分最佳节目都是新闻和公众服务节目……”②但也正是有了这些新闻和公众服务节目,它的推销才会有效。这也是服务性具有决定意义的原因所在。
强化受众的喜好,也是媒体服务性的重要追求。如前所述,受众对于题材或提供者(如专栏作家或主播)的偏好,有助于提高其对媒体的熟悉感,从而客观上提升了媒体的吸引力。为此,无论是纸媒还是电视、电台及新兴媒体,都在努力以内容的丰富性和个性,以及专栏作家或主持人及嘉宾的个人魅力强化受众的某种喜好,而事实上,确实有很多受众就是冲着某一档节目、某一位专栏作家或主持人而成为忠实的读者或观众(听众)的。这种服务意识,与很多媒体领导人所强调的“内容为王”理念相呼应。
公共广播也体现出美国媒体的服务性。公共广播公司(CorporationforPublicBroadcasting,CPB)是根据1967年公共广播法案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广播电视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扶植公共广播事业的发展,经费来源于联邦政府的拨款和社会各界的捐助。1969年公共广播公司设立“PBS公共电视网”(由354个加盟电视台组成),负责管理通过卫星向全国公共电视台传送节目和公共电视台之间的业务联系。公共电视最知名的节目是《芝麻街》,从1969年开播后便迷住了全国的儿童,连同它的其他儿童节目陪伴着一代代人成长起来。此外,它的Nature(自然系列)也十分受欢迎,曾赢得了360多项荣誉。值得一提的,还有1970年成立的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PublicRadio,NPR),下面有将近800家地方公共台,每天有10%以上的美国人在收听它们的节目,尤其是其早间综合新闻节目(MorningEdition)在美国影响极大,是电台节目中听众最多的。与商业广播不同的是,无论是PBS还是NPR,走的都是公益路线,几乎屏蔽了所有暴力和色情内容,对广告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每次不超过10秒,每小时不超过3分钟;而商业广播每次可达3分钟,每小时可达18分钟),主要靠政府的拨款和社会捐助,由于它们很好地服务了公众,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而家长们更是将它们视为可放心让孩子收看和收听的“安全频道”,从而拥有了青少年节目的话语权。为支持公共广播,麦当劳产业创始人的遗孀科罗克夫人在去世前,决定将2亿多美元的财产捐赠给NPR,而这笔资金被认为是美国所有的文化机构有史以来收到的最慷慨的捐赠。
话语权也是良性竞争的产物,这一点在服务性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五角大楼文件案”中,《纽约时报》率先发表了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搞得《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Post)等媒体措手不及。在《华盛顿邮报》主编贝林厄姆·布莱德利(BellinghamBradley)心目中,《纽约时报》是一家大报,他要赶上它,当每天早上人们在谈论着《纽约时报》的五角大楼报道时,他就会为居于次席而感到烦恼,这使他作出决定,改写和引用《纽约时报》的材料。于是乎,就出现了这样一幕:《纽约时报》迫于压力暂停了报道,而《华盛顿邮报》却跟了上来,看到此情形,《纽约时报》很快又恢复了报道。此后,美联社等媒体也加入了报道的行列,使得此事变成了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事件。《纽约时报》由此提升了话语权,而《华盛顿邮报》则锻炼了队伍,并在此后的“水门事件”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在另一个事例中,这种竞争不仅带给民生问题以更多关注,也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社会责任感正是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来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鉴于非洲频繁发生饥荒,媒体对埃塞俄比亚大饥荒也采取了冷淡旁观态度。但是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却对该事件进行了长达3天连续报道,结果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共鸣,这促使其他电视网和纸媒体的争相介人和报道。
“话语权”是近年来文化与传媒研究和政治研究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简言之,“话语权”指的是影响和控制舆论的权力与能力。话语权决定公众舆论的走向,还进一步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
我的学友张国庆先生多年来从事美国媒体的研究,他本人也在中国媒体上就国际事务发表过诸多评论,取得了可观的影响和知名度。他在2011年1月出版的《话语权:美国为什么总是赢得主动》一书中,曾很通俗地阐释过美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问题。而美国媒体在扩大本国的全球话语权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本新书更为理性和系统地从学术上阐述了美国主流媒体是如何赢得社会尊重进而获得话语权的。本书剖析了美国媒体话语权的四个来源,即“赢得信任感,增加吸引力,强化依赖感,提高服务性”,揭示了美国媒体与政府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又相互推动的复杂关系,以及媒体同国会、利益集团、大企业的利益关联。本书还分析了美国媒体在国际上长期保持领先优势的原因。
和同类著作相比,本书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揭示了媒体市场化和集团化所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美国媒体通过市场化获得财政上的独立,给自己的相对客观和超脱奠定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在赚取巨额广告收入的同时,媒体也受到广告商无孔不入的影响。美国媒体的话语权,尤其是在其集团化之后,归根结底同它们背后控股的财团脱离不了干系,它们所拥有的新闻自由也就不能不具有很大局限性。从经济的角度研究媒体话语权,是一个重要的尝试。
二是深入剖析了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媒体同政府是一种互为“双刃剑”的关系。书中列举了几位美国总统借力或失利于媒体的案例。善于和媒体打交道,能够提升总统和政府官员的执政力与话语权;反之,政客一旦得罪或忽视媒体,就可能在舆论和政治上遭受致命的打击。对于媒体来说,政府(包括国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司法机构等)既是不得不依靠的重要信息渠道,又是监督的对象和争夺话语权的对象。过于偏向政府和过于仇视政府,对媒体都是不利的。美国媒体的历史,就是一部同政府互动关系的历史。
三是深入探讨了媒体的意识形态及其在价值观传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书对美国社会和媒体意识形态的分析是一个最大的亮点。美国主流媒体获得国内外话语权的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的报道倾向同美国社会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它们的关注点,同美国普通公众和社会精英的关注点基本一致而且相互渗透。美国对外传播其价值观的热情,主要源于其社会而非其政府。美国掌握国际话语权的主要中介,是它的媒体、文化产业、企业,以及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公民社会。如果美国媒体脱离了公民社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美国慈善事业方面,美国媒体也发挥了不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读者应该会想到中国的国家话语权、媒体话语权、国际形象、文化软实力等等时下的热门话题。本书的许多实例、分析和观点,都对探讨上述话题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就我这个第一读者来说,从本书中看到更多的是美国特色而非媒体运作的一般规律,是中美社会、体制、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的反差。美国媒体的性质、规范、归属、价值观都同中国媒体不同。美国主流媒体同商业集团、政府、社会的多角互动关系,与中国政府对主流媒体和公众舆论的指导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同样都是“弘扬主旋律”,主导者、目标、角色、手段却差别很大。如此看来,对美国媒体话语权的研究,必须以对美国的整体认识为基础。这一点,本书的确做到了。
本书的撰写十分注意遵守学术规范,在参考了大量中英文著述的基础上阐发自己的观点。丰富的案例和恰到好处的图解及数据,都对读者更好地理解美国媒体赢得话语权的“路线图”有所帮助。作者对美国媒体的研究保持了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既总结了其赢得话语权的成功经验,也指出了其在自律、公司化、官僚化和垄断化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伊拉克战争的案例更是呈现出美国媒体在国家安全和独立报道方面所面临的尴尬与困境。
如果说这样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还有什么可以改进之处,那就是鲜活的资料尚嫌不足。中国学者研究美国,基本上根据的都是美国的书面和网上资料,很少有通过实地考察和个人接触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当然,对于张国庆学友这样一位年轻研究人员来说,这样说近乎苛求。之所以敢如此苛求,是因为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时,同国庆结下了私人情谊,知道他是一位非常勤奋而又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衷心希望他能在本书付梓之后,能更多、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社会,以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王缉思
2012年初秋于北京大学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就会更快一些。必须承认,通过几百年的发展,美国媒体已经相当成熟,其在赢得和巩固话语权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媒体非常有参照意义,尤其是它们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宣传核心价值观及尽可能“洁身自好”方面的经验。不仅如此,美国媒体走过的弯路,遭遇的挑战,对我们也是很好的警醒和借鉴,而美国政府与媒体打交道的得失成败,也值得我们各级政府学习或引以为戒。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叙事手法。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介绍方式,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步步为营地引导读者进入到一个复杂而迷雾重重的领域。行文间充满了对细节的执着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案例分析,组合起来却形成了一股无可抵挡的洪流,直击核心。特别是关于理论框架的构建部分,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严谨和周密,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经过了精心的铺垫和论证,使得整个体系显得坚不可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内敛而有力的,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直抵人心。读完第一部分后,我甚至产生了一种想要立刻去查阅更多相关背景资料的冲动,因为它成功地在你脑海中种下了一颗探究的种子。
评分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这不仅仅是因为完成了一部大部头著作,更是因为我的思维模式似乎被重新校准了。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具有说服力,作者的论据扎实,引用精准,几乎没有给人留下可以钻空子的余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克制,他/她似乎故意避开情绪化的表达,而选择用最冰冷、最清晰的逻辑链条来构建自己的论点。这种高度的学术自律性,使得全书的格调非常高。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当代社会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算得上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良书,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独特和有力,让人读后难以忘怀,甚至会改变你未来筛选和接收信息的方式。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绝不是枯燥乏味的。它更像是在攀登一座学术的高峰,虽然过程需要耗费极大的脑力和注意力,但一旦站上顶峰,所见的风景却是无比壮阔和令人振奋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他/她既能保持批判的锋芒,又不失客观的审视态度。很多段落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这让我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学习的快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像是精密仪器中紧密咬合的齿轮,推动着整个论述向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型,引导我们用更审慎的目光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主要来源于其广阔的视野和历史的纵深感。作者似乎拥有穿透时间壁垒的能力,能够将当下发生的事件与数百年前的思潮进行精准的对接和对照,使得原本孤立的现象获得了更宏大的背景支撑。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回廊,看着各种思想的碰撞与演变。文字的张力十足,行文节奏时而如疾风骤雨般紧凑激烈,时而又像深潭般沉静内敛,这种节奏的把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沉浸感。对于一个关注社会议题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和可靠的分析工具箱,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辨识出隐藏在信息表象之下的结构性力量。它教会我的,是如何提问,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已有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冷峻的色调和硬朗的字体,似乎在诉说着某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感。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立刻被它厚重的质感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报告。我立刻翻开了序言,文字的排版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论断,让我不禁停下来思考了很久。我感觉作者对所探讨的主题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他/她似乎并不满足于表面的叙述,而是试图挖掘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仔细揣摩那些精妙的措辞和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场思维的洗礼,让我对某些既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
评分人大的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内容不错,使你了解媒体舆论的导向作用,不过语言有些晦涩。
评分社会性格 是精神分析大师埃里希?弗洛姆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
评分但我有我的独特性我的思维从来就是冷静地甚至恶狠狠地解剖可能伤害我们的某些东西然后给出一个方法论去战胜它
评分我们生活工作于其中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狠无论是否承认这就是现实你见过很多狠人被他们在利益上和心理上伤害也许你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狠人或在受伤后正强迫自己变狠这种狠既可能是对别人狠也可能是对自己狠无论哪一种我们都不会有什么安全感幸福以及自我成长可言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对别人或自己狠的对别人狠一个人已经先对自我下了狠手而一个人如果是对自己狠更是和自己过不去透过这种狠我看到了它背后的心社会机制我还看到它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性格在今天既保持我们的自我人性不丢同时又能在一个狠世界中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利益和心理不被伤害是一个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我们如何来对付一个狠世界
评分好书非常好好书非常好
评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媒体像现在这样重要:“媒体不再是反映现实,它就是现实。如果饥饿的索马里儿童被媒体报道,全世界都想为此做些什么。如果没有,他们就不存在,人们什么也不会去做。”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并通过话语权的争夺为美国获取最大利益?《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作者张国庆集多年潜心研究功力,为我们深度揭示了媒体话语权的方方面面:媒体人与政客的微妙平衡与博弈、媒体背后的利益集团、媒体怎样影响国内政策走向、政治家又如何巧妙利用媒体、外交与战争中的媒体如何发挥巨大作用……《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为转型期中国内外话语权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启发和借鉴。
评分不错的书,很精美,值得一读。
评分内容不错,使你了解媒体舆论的导向作用,不过语言有些晦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