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勝:抗戰正麵戰場大寫意

慘勝:抗戰正麵戰場大寫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振犢 著
圖書標籤:
  • 抗戰
  • 正麵戰場
  • 軍事曆史
  • 戰爭紀實
  • 曆史研究
  • 中國近代史
  • 戰略戰術
  • 慘勝
  • 國共閤作
  • 文化遺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11838
版次:1
商品編碼:1111545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第二次中日戰爭已經過去近60年瞭,然而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留下的創痛仍記憶猶新。每當中國邊境響起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戰爭留下的陣痛便猶如陰雨天隱隱作痛的陳年舊傷悶聲發作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治病溯源,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有必要對一段曆史迴顧瞭解。馬振犢先生的這本著作正能帶領我們很好地認讓那場慘烈勝利。
抗日戰爭正麵戰場研究是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兩大主要內容之一,近十年來,國內史學界關於抗戰正麵戰場研究整理齣版瞭不少專著和研究論文。但“不少研究成果仍局限於介紹發生在正麵戰場上的幾次主要和較大規模的戰役的範圍內……在宏觀上缺少對整個正麵戰場我方整體戰略的考察,在微觀上缺乏對主要戰役戰略背景性因果關係的總體分析。”然而,《慘勝:抗戰正麵戰場大寫意》這本書在這兩個方麵都做瞭有益的嘗試,做到瞭“從戰役之外寫戰役,從全盤戰略的高度寫戰役,從政治、外交及當權者的思想觀念角度寫戰役”,寫齣瞭新意,寫齣瞭精彩。

內容簡介

《慘勝:抗戰正麵戰場大寫意》主要記述並評論瞭抗戰正麵戰場的史實,如華北戰場、“八一三”上海戰場、魯南戰場等,分析瞭以“湘北大捷”為代錶的進入相持階段後的正麵戰場的作戰特徵。書稿語言通俗流暢、條理清晰,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作者在資料利用方麵,廣泛運用、認真吸取各傢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充分、真實,大量利用瞭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光藏檔案,包括已公開齣版的和尚未公開齣版的,並充分利用瞭大量颱灣齣版的有關抗日戰爭的檔案和其他各種資料,使得書稿內容詳實準確,具有“人無我有,人詳我略”的特色。在對具體戰役的描寫上,常采用“跳齣圈外”的方法,即從戰役之外寫戰役,從政治、外交及當權者的思想觀念角度寫戰役,力求寫齣新內容,寫齣新意。
《慘勝:抗戰正麵戰場大寫意》雖然之前由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於1993年齣版過,但此次再版,作者在之前的基礎上進行瞭修訂完善,精益求精,使得內容更加準確耐讀。

作者簡介

馬振犢,江蘇南京人,現任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副館長,研究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係江蘇省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江蘇省“333高層次人纔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領軍人。主要研究領域為民國檔案與民國史,齣版有《國民黨特務活動史》、《蔣介石與希特勒——民國時期中德關係研究》等12部學術專著,發錶論文90餘篇。

目錄


齣版寄語
導言
第一章 國民政府奮起抗日
第一節 國難當頭
第二節 被迫走上抗日之路
第三節 國民政府的對日備戰
第四節 戰前國防計劃之剖析
第二章 妥協與抵抗
第一節 談談“七七事變”
第二節 宋哲元的心態
第三節 平津慘潰
第四節 張自忠的苦惱
第五節 閻锡山的抵抗
第三章 進攻與潰敗
第一節 八一三的前後
第二節 打算“趕敵下海”
第三節 功虧一簣
第四節 首都保衛戰
第五節“ 調停”風波
第四章 棄守與大捷
第一節 韓復榘在想什麼
第二節 棄守山東的前因後果
第三節 一次危險的陰謀
第四節 不輕鬆的魯南大捷
第五章 激戰與內耗
第一節 花園口被炸
第二節 大戰在武漢外圍展開
第三節 營私爭權的內耗
第四節 相持階段的到來
第六章 偏安與等待
第一節 “ 湘北大捷”
第二節 國民政府調整內外戰略
第三節 相持而不寂寞的戰場
第四節 日軍越鬥越睏

精彩書摘

第五章 激戰與內耗
第三節 營私爭權的內耗
武漢會戰是國民黨正麵戰場從戰略防禦階段轉嚮戰略相持階段的重要標誌。在這次大規模的會戰中,國民政府統帥部集中使用瞭我國當時所擁有的陸空軍力量,其中不少是蔣介石的嫡係部隊,如陳誠、鬍宗南、湯恩伯等部,這是繼“八一三”淞滬抗日之後,蔣介石不惜老本與日寇拼命一搏的又一錶現。蔣介石原指望這些嫡係部隊在戰鬥中能有比較齣色的錶現,以達成既定戰略目的。然而,事與願違,正是這些自恃為“天子門生”的嫡係將領們,以其一貫的飛揚跋扈作風,在戰場上或抗命不遵、自行其是,或見死不救、進緩逃速,因而極大地破壞瞭整個戰役戰略部署,造成瞭許多不應有的損失,乃至成為戰事失敗的重要原因。然而,戰後這些驕兵悍將又往往是在蔣氏的庇護下,輕易逃避懲罰或反罪為功。這些都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內部腐敗的深刻錶現。
抗戰時期,蔣介石對嫡係與非嫡係軍隊的區彆對待是十分明顯的,其既定方針之一,就是要通過抗戰來分化消耗那些地方實力派武裝,保護並壯大自己的嫡係勢力。在平時,他們從財政、裝備、補給供應以及編製人數級彆等各方麵限製非嫡係的發展;在戰時,則盡量以非嫡係武裝打頭陣,使其在戰鬥中自然消耗,而後又不予補充,任其自滅。李宗仁先生在迴憶錄中對蔣氏的這種作法及其惡果曾評論如下:“蔣先生一心一意要藉對內對外的戰爭,把這些‘雜牌’部隊消滅,所以平時扣發軍餉,戰時不予補充,待該部在戰爭中消滅迨盡時,中央便藉口將其番號取消。但是中央這種作風,各部隊長官皆洞若觀火,所以他們絕對不打硬仗,處處企圖保存實力,免被消滅。”“於是,中央愈加蓄意加以消滅。演變的結果,中央當局便視雜牌部隊為癰疽,而‘雜牌’部隊亦視最高統帥為仇讎,而形成一種互為因果的死結。”[17]在蔣介石的蓄意縱容與唆使下,他的那些親信將領們更是變本加厲地損人利己,甚至不惜乾齣一些親者痛仇者快的壞事來,此種事例在武漢會戰中即有突齣的錶現。
在第五戰區江北戰場,日軍在9月下旬連續攻占瞭演川與羅山,而後攻擊信陽。當時負責信陽——羅山一綫守衛任務的是蔣係第十七軍團長兼第一軍軍長鬍宗南。戰鬥中,鬍宗南不僅“沒有很好地利用北依淮河、南靠大彆山的有利地形作戰,各軍師實行專守防禦,沒有掌握戰場的主動權,作戰非常被動”,而且,“隻保全自己部隊(第一軍),把友軍作為犧牲品”,“沒有指揮道德”。[18]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曾明令“鬍宗南據守桐柏山平靜關,以掩護鄂東大軍嚮西撤退”。然而鬍宗南一如既往地“不聽命令”,“竟將其全軍七個師嚮西移動,退保南陽,以緻平漢路正麵門戶洞開”。據李宗仁後來迴憶說,早在“八一三”戰役之時,蔣介石便親自對他講,撥鬍宗南部給第五戰區,由他指揮。但當鬍宗南奉令抵達蚌埠後,竟然不把戰區司令長官放在眼裏,不嚮李宗仁報告,其部下則軍紀廢弛,為搶奪潰兵互相動武,“鬧得烏煙瘴氣”。徐州失守後,軍令部命令鬍宗南部繼續歸李宗仁指揮,但他依然不嚮李報告戰情,不聽指揮,此次又私自抗命撤往南陽,犧牲友軍而保全自己,緻使信陽於10月12日失守。李宗仁據情上報軍事委員會,要求嚴辦鬍宗南,但結果卻不瞭瞭之。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繼續在五戰區進行“掃蕩作戰”。李宗仁為伏擊敵軍,令中央軍第三十一集團軍湯恩伯部5 個師速開桐柏山南麓埋伏,以為總攻擊部隊。哪知湯恩伯收到命令之後竟然大發脾氣,當李宗仁麵說:“不行,不行,你不能鬍亂拿我的部隊來犧牲!”李宗仁嚮他解釋說:“你以桐柏山為後方,有什麼危險?……”湯不待李說完,竟然“牛性大發,拂袖而去”。然後他率“全軍迅速北撤,退往豫西舞陽一帶”。[19] 結果使第五戰區失去一次圍殲日軍的良機。作為蔣介石的嫡係,在颱兒莊戰役時,湯恩伯就曾犯有不聽命令擅自行動的錯誤,如不是蔣介石親自數次嚴令湯氏率部增援颱兒莊,那魯南一役的結果確難預料。然而湯恩伯與鬍宗南一樣,並未受到任何處分。如此這般情形在正麵戰場上比比皆是,這樣的軍隊怎麼能打勝仗?
作為集團軍指揮官的鬍、湯二氏如此抗命,作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的陳誠亦同樣不顧大局。
在武漢保衛戰關鍵一戰——田傢鎮戰役中,要塞司令李延年率領兩個師的兵力與日軍陸海軍三個師團奮戰月餘,頂住瞭敵人無數次衝擊及毒氣進攻,自身損失慘重。李延年曾多次拍發急電給他的上司陳誠及張發奎等人,請求火速派兵增援要塞。第二兵團司令張發奎收到李延年的求援電後欲發兵支援,但見無陳誠命令,遲遲不敢擅動。最後李延年不得已直接給大本營侍從室發電求援:“炮颱戰鬥已到隨身官兵不滿五十人,急請項傳遠[20]組長嚮委座匯報。”蔣介石得悉田傢鎮的戰況後,臉上露齣驚駭的神色,他急急地來迴踱瞭幾步,氣憤地對手下說:“電訊陳誠支援部隊。”[21]命令發齣後不久,陳誠迴電蔣氏,錶示各地戰事激烈,眼下無法抽調增援部隊。麵對陳誠迴電,蔣介石在內心深處完全明白陳誠見死不救的唯一理由就是因為他與李延年的個人矛盾。陳誠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蔣介石賞識,以後又因宋美齡介紹娶其乾女譚祥為妻,從此步步高升。平時他以尊捧蔣宋夫婦而聞名,是蔣氏心腹乾將之一。在蔣的庇護下,陳誠逐漸目中無人,何應欽、李宗仁等方麵大員都不在他眼中,而對於一個過去與他有隙的李延年,更不在話下。於是,蔣介石不得不下令:“通知居副官,星夜火速趕赴田傢鎮,命令李延年撤離炮颱。”[22]就這樣,保衛武漢的最後一個要塞遂淪於敵手。
對陳誠在武漢會戰後期的錶現,蔣介石甚為不滿,他特彆緻陳一份措詞嚴厲的電報:“敵人廣播稱,此次我軍退齣新店鎮、崇陽時,不特槍彈遺棄,即碗筷亦多失落,種種狼狽情形,資為笑談,……不僅無恥,無以對年餘抗戰中犧牲諸先烈,且完全喪失革命軍之精神。”[23]語言中包含瞭對戰區最高指揮官的婉轉責備與批評。陳誠為之亦不得不以自責及處罰下屬來嚮蔣錶示謝罪。
蔣介石之是非不分一味袒護他的親信將領,已成為他的一種習慣。其原因完全齣於他的用庸纔而不用人纔的愚屬方針。隻要是效忠於他,絕對“聽話”者,無論其有無纔能,是否堪任,他都重用。即使他們在執行作戰計劃指令時犯下何種錯誤過失,不得已而要對造成惡果者實行處罰或撤職時,亦是輕描淡寫或易地做官而已。
抗戰初期,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劉峙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常敗將軍”。他身為大將而膽小如鼠,據說在軍旅之中夜間齣門如廁亦要兩三個衛兵奉陪。其人生得肥肥胖胖,做人老實,纔乾平庸,一副“庸人厚福”之態。在抗日戰場上,他每每不戰而潰,率部與日軍“賽跑”,受到全國輿論嚴厲譴責,連日軍也十分鄙視他。因為他屢屢失職,被調離一戰區,但蔣介石卻非常喜歡劉峙,準備給他重慶衛戍總司令一職。對此不僅國民黨內外一片反對之聲,連宋美齡亦感到用這樣的庸人將不利於當局,但蔣介石卻十分坦然地對宋美齡說:“不用他,用誰?誰還能像他那樣地聽話!”最後,這一官尊事少,養尊處優的職位還是落在劉峙頭上。
1943年9月,蔣介石將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調升軍事委員會駐漢中行營主任,負責指揮第一、第五、第十三戰區戰事。由於老蔣習慣於直接指揮前沿,故對李宗仁之委任職務實際是明升暗降,使其失去瞭帶兵權。接替李宗仁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職務的竟是劉峙。日軍得知此消息後,便在廣播中譏諷說:“歡迎常敗將軍來老河口駐紮。”數月後,日軍便輕易齣兵攻占瞭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老河口,劉峙早已逃得不知去嚮瞭。[24]
蔣介石就是用這些“唯命是從”的親信來打擊異己的。其結果不僅造成中國軍隊內部嚴重的分歧與矛盾,而且亦培養瞭一批驕兵悍將,“他們隻聽從委員長個人的命令,甚至作戰時對直接指揮他們的戰區司令長官所發的命令亦多方躲避,不願接受,也不嚮司令長官報告情況,驕蹇之情,難以盡述”。[25]對蔣介石的嫡係軍,李宗仁將軍曾一針見血地指齣:“其實所謂‘中央軍’的作戰能力,均極薄弱,軍紀尤壞。各級軍官均自恃是‘天子門生’,有直接‘通天’的本領,大傢效忠於一人,不願受階級服從、層層節製的約束,所以彼此間摩擦特多,但是大傢又共同濛混委員長,使最高統帥對部隊的實際情形毫無所知,這種部隊能不能作戰,也就不言而喻瞭。”[26]
國民黨軍隊中的這些腐敗現象,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之後錶現得尤其明顯。其中最有說服力的是在抗戰最後階段的豫湘桂戰役。當時,數倍於敵的中央軍湯恩伯等部在日軍攻擊之下,倉皇潰逃,一潰韆裏,使日軍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瞭打通大陸綫的作戰計劃,甚至一度打到瞭貴州獨山,動撼瞭陪都重慶,造成瞭抗戰勝利前夕悲慘的一幕。但蔣介石依然沒有清醒,直至解放戰爭時期,陳誠丟失東北,湯恩伯丟掉江防,其在大陸的統治徹底失敗。從某種程度上說,錯誤的用人政策是造成蔣介石統治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
最近颱灣學者為瞭實施《戰時陸軍誌1937-1945》的編研計劃,從訓練、作戰、人事管理、後勤保障等多方麵,對戰時“國軍”進行瞭深入研討,並提齣瞭部分研究報告。其中有一種頗具代錶性的觀點,認為“抗日時期國軍事製度的最大成就,為國軍在擴編、混編及至互調的過程中,黃埔齣身軍官的逐漸興起,使得國軍中央化的程度增加,不僅矯正瞭近代區域主義之失,同時也為軍隊的國傢化奠定瞭基礎”,“是為國軍人事製度的最大成就”。[27]
這種論點,是基於對戰時“國軍”(這裏特指國民黨中央軍),與北洋軍隊及其他地方軍隊在人員素質與構成,上下級關係,乾部培訓及特點,以及部隊內部人事製度等方麵進行瞭比較研究後做齣的判斷。其主要論據是:(一)“國軍軍官階層素質較高”,“各級乾部,大多受過軍官教育”;(二)“國軍的用人範圍較為寬廣”,“較不重視傳統的血緣與地緣關係”;(三)“國軍中央化的程度較高”,“抗戰期間……黃埔學生的勢力逐漸擴張,完成軍界接班部署。由於黃埔軍校的招生方式,不同於一般地方軍校,而以全國為著眼點,刻意講求各省區間的平衡,黃埔教育又重視主義的灌輸,學生較具國傢觀念,黃埔係的得勢,自然使得國軍中央化的程度增加”。[28]
對於以上論述與觀點,我們不能說其中沒有一定的道理。就客觀事實而言,以黃埔係為主體的中央軍比北洋軍隊及國民政府時期各地方軍閥勢力的部隊,無論是指揮官的素質還是軍隊的組成及裝備、訓練、給養等等都要高齣一籌。但是,如果說中央軍這些特點就“糾正瞭近代區域主義之失”,又“為中國的統一和軍隊的國傢化,奠定瞭基礎”的話,這未免估價過高。
正如前文所述,抗戰開始以後,國民黨中央軍各部隊雖有上海、山西各戰場的英勇作戰,但亦有湯恩伯在颱兒莊之避戰自保,陳誠對田傢鎮之見死不救,鬍宗南在桐柏山之不聽調遣,以後更有薛嶽在一戰長沙時的虛報戰功及其與陳誠之間的互相拆颱等種種劣跡,而且這種腐敗作風,在抗戰時期愈演愈烈。究其原因,無外乎齣自私利與權力之爭鬥。比較而言,此種內耗事件在中央軍係統甚至比各地方派係軍隊更加明顯和激烈。因為“黃埔同學”個個自恃有靠山,腦中充滿“天下第一”之思想,互相間不僅不閤作,反而不時鬧矛盾、搞對立。而各地方派係的軍隊自知在“天資”方麵缺少優勢,因而就不得不以團結互助來求生存,例如川軍齣川抗日後,由於處處遭受排擠,因而自發地意識到“同生共死”纔有齣路,在這種情形下,諸如“見死不救”、“落井下石”之類的醜行便很少與聞。
當然,我們並不是否認在軍隊正規化與近代化建設方麵,中央軍在民國軍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的確中央軍較諸地方軍、北洋軍隊有其優勢。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抗戰期間,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一手控製下的中央軍,在當時的政治及社會環境之下是不可能具備一切超時代特徵的。從軍隊組成、訓練、作戰、指揮、內部團結、上下關係等各方麵來綜閤考察,如果我們跳齣以蔣介石政府為“正統”的圈子來評判分析,就會發現,中央軍除瞭在訓練、裝備、內部人事管理製度等方麵具備優勢以外,在其他方麵無不打上濃厚的時代烙印,其內部之腐敗、矛盾、內耗,各級將領貪汙腐化,視部隊為私産,無視軍令,隻服從蔣氏一人等等現象都說明瞭這一點。
基於這一認識,我們可以說:在抗戰時期,中央軍的發展壯大,對於“矯正近代區域主義之失”或許不無作用。這是因為其指揮者蔣介石政治集團在當時位居黨、政領導地位,具有執政黨和中央政府的名義,其政治目標是建立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以天下為己任”,所以,其軍隊較之地方勢力武裝則更具有“國傢特色”。但是,如果就此而得齣“為軍隊的國傢化奠定基礎”的結論,未免言之過早。這是因為中央軍在抗戰期間依然保持瞭十年內戰時期的特性,即他是國民黨一黨,更確切地說是蔣介石一人的“私軍”。而這支軍隊,在效忠蔣氏個人的基礎上,實行嚴格的內部控製,不僅用來對外抗日,亦用來對內鎮壓。在抗日戰場上,“國軍”的組成不僅有中央軍,而且還有其他一切抗日的中國軍隊,因此很難說中央軍在當時就已經具備瞭“軍隊國傢化”的基礎條件。何況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徹底崩潰之時,其軍隊中的中央軍與非嫡係的地方武裝(如桂係)的矛盾依然沒有解決。這更進一步說明,即使以蔣介石一人為“國”,其軍隊全部“國傢化”的目標還遠遠沒有實現。
……

前言/序言

   序

   南京大學教授、著名民國史專傢茅傢琦為本書作序

   馬振犢同誌的新作《慘勝——抗戰正麵戰場大寫意》與廣大讀者見麵瞭。在抗日戰爭史研究方麵,我是個小學生。閱讀瞭這部書稿,我得到很多知識;能夠有機會和讀者談一點體會,我是很高興的。

   近幾年來,抗日戰爭正麵戰場研究方麵的佳作不斷齣現。馬振犢同誌的這部著作,幾乎在每一章裏都提齣瞭自己的看法,體現瞭作者“人無我有,人詳我略”的寫作原則。

   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步步緊逼的形勢下,發動抗日戰爭的關鍵人物是蔣介石。學者們已經從各個方麵分析瞭迫使蔣介石走上抗日道路的客觀原因。本書作者著重從蔣介石個人的主觀因素、思想觀念方麵進行瞭探討,認為民族主義思想是蔣介石轉嚮抗日的內因。作者說:他是一位民族主義者,最終不能容忍日本的侵略,也不會做“兒皇帝”,因此走上抗日的道路是必然的。作者同時也指齣蔣介石的民族主義思想的局限性,他錯誤地選擇瞭“安內攘外”的戰略,“誤國”的後果是嚴重的。

   對抗戰正麵戰場曆次戰役,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齣瞭一些頗有新意的論點。在早期華北戰場論述方麵,作者從華北地方實力派宋哲元集團的崛起及其與蔣、日雙方的微妙關係,說明華北戰場迅速崩潰的根本原因在於宋哲元集團的對日妥協與幻想。本書對宋哲元、張自忠的對日態度進行瞭具體的深入的研究。關於“八一三”上海戰場,本書作者對國民政府采取“引敵南下,以我之長,剋敵之短”的戰略,給予充分的肯定。

   對魯南戰場,作者認為,中國共産黨人對颱兒莊一役是有啓發和輔助作用的, 但主要戰功應歸於李宗仁。作者明確錶示不同意“日軍戰略撤退說”,同時還肯定瞭我軍徐州撤退的正確性。

   本書分析瞭以“湘北大捷”為代錶的進入相持階段後的正麵戰場的作戰特徵。當時蔣介石認為,中國犧牲已達頂點,不能再繼續犧牲下去瞭,在敵人進攻時隻能進行有限作戰,即日軍進攻,我避其鋒芒,保存主力,並消耗、疲憊敵人,待其後撤,再恢復原來的戰綫。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國際戰略上,國民政府欲以英、美為主力抵抗日本,“等待”勝利。在這個問題上,中英美之間一直存在著分歧與矛盾。本書作者認為,這些戰略構想形成瞭這一階段正麵戰場的發展特點。對緬甸戰場我遠徵軍的作戰功績,本書作者給予肯定,認為遠徵軍對盟國反法西斯正義事業作齣瞭重大貢獻。作者還充分論述瞭中美英三國從各自利益齣發,在印緬戰場上的閤作和矛盾,正確評述瞭美國遠東政策在“二戰”中的利弊得失,明確地指齣英國政府與軍隊在印緬戰場的自私與失誤,力圖從盟國戰略關係的高度來評論中國遠徵軍兩次緬甸戰役的勝敗原因及其影響。

   本書作者還認為,正麵戰場不存在一個“反攻”過程。本書敘述瞭勝利前夕的正麵戰場情況,說明國民政府並未製定具體可行的反攻計劃。日軍發動“一號作戰”,造成正麵戰場一次空前的大潰敗,這正是“等待”戰略造成的惡果。在敗局已定的形勢下,齣於全局戰略的考慮,日軍開始從雲桂前綫撤退,收縮兵力,以穩定後方,國民黨軍隊隻是“跟進”而已。收復廣州的計劃雖然齣瞭颱,但未及實行,日軍即宣告投降。

   作者在資料利用方麵力求做到充分、真實,大量利用瞭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包括已公開齣版的和尚未公開齣版的,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若乾年來,颱灣齣版瞭大量的有關抗日戰爭的檔案和其他各種資料,本書作者也充分利用瞭。

   對海內外齣版的專著,本書作者注意吸取其成果並在書中加以介紹。廣泛運用有關資料,認真吸取各傢的研究成果,是本書取得成功的基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作者堅持“人無我有,人詳我略”的寫作原則,除必要者外,一般不敘述各戰役的具體作戰過程,而采用“跳齣圈外”的方法,即從戰役之外寫戰役,從全盤戰略的高度寫戰役,從政治、外交及當權者的思想觀念角度寫戰役,力求寫齣新內容,做到“老調新彈”。我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嘗試。總之,本書成功之處在於“寫齣新意”四個字。

   在本書齣版之際,我寫瞭上麵的一點體會,供廣大讀者參考。馬振犢同誌是一位青年學者,希望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中華民國史研究方麵取得更大的成就!

   茅傢琦

   1992 年9 月於南京
《浴血長城:烽火歲月中的中國力量》 引言:時代的洪流與民族的脊梁 在中華民族五韆年的悠久曆史中,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的那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無疑是其中最為黑暗、也最為光榮的一頁。它不僅是一場關乎國傢存亡的民族解放戰爭,更是一場深刻塑造瞭現代中國麵貌的社會重塑過程。本書《浴血長城:烽火歲月中的中國力量》,旨在從宏觀的戰略脈絡與微觀的個體敘事相結閤的角度,深入剖析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衛國戰爭中,中國軍隊如何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從初期的潰敗到後期的戰略相持乃至局部反攻,最終構建起一道不屈的民族屏障。我們關注的焦點,並非僅僅停留在戰役的勝負得失,而是探尋支撐起這場“持久戰”的深層動力——那種植根於民族文化、凝聚在人民心中的強大生命力與意誌力。 第一部分:風雲際會,危局初現(1931-1937)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軍隊在東北戰場的掙紮與無奈,以及隨後在上海、熱河等地爆發的局部衝突。這一階段的敘事重點在於描繪民族危亡之際,國民政府內部在對日策略上的搖擺與分歧,以及地方武裝力量(如十九路軍)的英勇抵抗所展現齣的民間抗日熱忱。 我們詳細梳理瞭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前夕的軍事準備與戰略部署的不足。上海,這座東方巴黎,成為瞭中日雙方力量首次進行大規模現代戰爭的試驗場。通過對雙方指揮體係、兵種配置及戰術運用的細緻對比,我們力圖還原齣中國軍隊在初期麵對日軍的精良裝備和狂熱侵略心態時,所承受的巨大壓力與付齣的慘重代價。這一階段的敘事基調是悲壯而沉重的,它為後續的戰略轉移和全麵抗戰奠定瞭曆史背景。 第二部分:戰略轉移與陣地抗戰的艱難探索(1937-1941)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全麵抗戰拉開序幕。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分析瞭中國軍隊如何從“速決戰”的幻想中清醒過來,並被迫進入漫長而殘酷的“持久戰”階段。 1. 淞滬與南京的血與火: 我們以近乎現場還原的方式,重述瞭淞滬會戰的殘酷性。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陣地攻防,而是中國軍隊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試圖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抉擇。對於南京保衛戰的論述,我們嚴格遵循史料,聚焦於軍事指揮的混亂、部隊的潰散以及在戰火中幸存的軍民所經曆的深層創傷,力求客觀呈現曆史的復雜性與悲劇性。 2. 兵鋒摺戟後的重塑: 從南京的陷落到武漢的堅守,是中國軍事力量的一次痛苦但必要的重塑過程。本書著重探討瞭國民政府如何將精銳部隊嚮西南、西北地區轉移,建立新的軍事工業和後勤基地。武漢會戰的意義,不僅在於拖延瞭日軍的進攻速度,更在於它嚮世界和中國人民證明瞭,中國有能力在本土進行長期、有組織的抵抗。我們分析瞭中國軍隊在正麵戰場上,如何在缺乏空中支援和現代化補給的情況下,依靠堅固的工事、本土作戰的熟悉度和士兵的頑強意誌,成功地將日軍的推進速度降至最低。 3. 軍事體係的內生性變革: 在這一時期,國軍開始逐步推行德式、美式訓練體係的改革,試圖提高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和單兵素養。本書對比瞭不同戰區、不同時期部隊的戰鬥力差異,探討瞭軍事改革在資源匱乏和戰事吃緊的雙重製約下所遇到的實際睏難。 第三部分:相持階段的血肉磨礪(1942-1944)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軍的戰略重心轉嚮“以華製華”,意圖通過局部“掃蕩”和“清鄉”來消滅中國腹地的有生力量。 1. 鐵血的絞殺:長沙會戰的轉摺: 本書詳細分析瞭長沙會戰的四次戰役,尤其是第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如何利用地形和時間差,成功地以少勝多,給予日軍重大打擊。這不僅僅是戰術的勝利,更是中國軍隊士氣和戰略自信心的一次重要提升。我們深入挖掘瞭薛嶽等將領“天爐戰法”背後的邏輯及其在實戰中的應用與局限性。 2. 大後方的後勤與韌性: 戰略相持的戰場,不再僅僅是前綫的壕溝,更是大後方日漸脆弱的交通綫和生産力。本書獨立章節探討瞭中國軍隊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如何維持龐大的兵力供給,以及滇緬公路、駝峰航綫等生命綫工程對戰爭全局的支撐作用。這種後勤的韌性,是“持久戰”得以維係的關鍵。 3. 裝備的更新與適應: 隨著國際援助的增加(如租藉法案的逐步落實),中國軍隊開始逐步換裝部分美式裝備。本書分析瞭新舊裝備的磨閤、不同兵種的配閤效率,以及這些技術層麵的變化如何影響瞭地麵部隊的戰鬥力。 第四部分:反攻的序麯與最後的決戰準備(1944-1945) 麵對日本在緬甸和中國大陸發起的“一號作戰”(豫湘桂戰役),中國軍隊遭受瞭自戰爭開始以來最大的領土損失。 1. 崩塌與重整: 我們著重分析瞭日軍突襲的戰略意圖——打通大陸交通綫,迫使中國徹底投降或退齣戰爭。豫湘桂戰役中,國軍的部分防綫被迅速突破,暴露瞭部隊在日軍優勢兵力和協同進攻麵前的脆弱性。然而,本書也指齣,即便在最睏難的時刻,中國軍隊也從未完全喪失抵抗能力,他們迅速組織瞭反擊和封鎖,使日軍的戰略目的未能完全實現。 2. 浴血的滇緬會戰與美軍的並肩作戰: 遠徵軍在緬甸的作戰,是正麵戰場上中國軍隊力量全麵提升的體現。本書詳細記述瞭中國遠徵軍在崎嶇叢林、高山密林中,與盟軍協同作戰,最終收復緬甸、打通滇緬公路的曆史功績。這標誌著中國軍隊已經具備瞭獨立進行大規模戰略反攻的能力。 3. 最後的部署: 戰爭末期,國軍在西南、西北地區進行瞭大規模的整訓和集結,準備迎接最終的反攻。本書以充滿期待的筆觸,描繪瞭戰爭即將結束前,中國軍人對勝利的渴望和對傢園的深切思念。 結語:曆史的銘記與民族精神的永恒 《浴血長城:烽火歲月中的中國力量》的最終目的,是嚮所有參與那場史詩般抗戰的普通士兵、低級軍官和所有堅守崗位的中國人緻敬。我們探討瞭信仰、犧牲、責任感在支撐起一個國傢渡過生死存亡之鞦時所發揮的無可替代的作用。這場戰爭的代價是巨大的,但它所換來的民族覺醒和曆史地位的提升,是永恒的豐碑。本書希望讀者能夠透過具體的戰役和人物,感受到那段曆史中,中國人民所展現齣的、那股不屈不撓的民族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嚮來對那些試圖“重寫”曆史的書持保留態度,總擔心其會為瞭追求新意而犧牲客觀性。然而,《慘勝》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在保持極高曆史準確性的前提下,成功地“人化”瞭曆史。作者似乎擁有一種將冷硬事實打磨成有溫度故事的魔力。書中的人物群像塑造得非常成功,沒有一個是臉譜化的英雄或惡人。即便是那些在曆史記載中顯得麵目模糊的決策者,作者也試圖還原他們身處特定曆史睏境時的內心掙紮與人性弱點。這種深入骨髓的理解和尊重,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一種嚴肅的悲憫情懷。比如,對於某次戰役後高層會議的描寫,那種錶麵上的平靜與暗流湧動的權力製衡,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不禁拍案叫絕。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更深刻的問題:在那樣的大背景下,我們還能做齣什麼更好的選擇?這種不迴避矛盾、直麵曆史復雜性的勇氣,是這本書最讓我推崇的一點,它讓這段沉重的曆史變得可感、可觸、值得深思。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於我個人而言,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它打破瞭我過去對“正麵戰場”的一些刻闆印象,那些過去在教材中被簡單帶過的地名和時間點,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獲得瞭鮮活的生命和厚重的意義。作者在選材上的側重非常獨特,他似乎對那些處於“邊緣地帶”但對全局産生關鍵性影響的局部衝突給予瞭足夠的篇幅,這使得整個敘事結構更加豐滿和立體,避免瞭以往曆史著作中那種集中於少數幾個焦點戰役的局限性。讀到關於後勤體係崩潰與前綫官兵堅持力的對比時,我感到瞭一種強烈的震撼——這種近乎奇跡般的韌性是如何在物質條件極端匱乏的情況下被維係下來的?作者的文筆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律感,不是那種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一種基於深厚學養的沉穩與力量。它不像是在講述過去,更像是在提醒我們,那些看似遙遠的犧牲,是如何一步步奠定瞭我們今日的寜靜。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國傢”和“責任”這兩個詞的理解,都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一門關於敘事節奏的大師課。它沒有采用那種教科書式的綫性敘述,而是運用瞭大量的“濛太奇”手法,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戰區之間進行快速而流暢的切換,這種跳躍感非但沒有造成閱讀障礙,反而極大地增強瞭曆史事件的立體感和全景感。作者對細節的把控令人嘆服,比如他對不同兵種的裝備差異、地方軍閥部隊與中央軍在物資補給上的巨大鴻溝,都有著令人信服的描述。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注腳”,實則構建瞭整個戰爭畫捲的質感。我讀到其中關於物資運輸綫的艱險描述時,幾乎能感受到那種泥濘、飢餓和無望。更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在討論幾次重大會戰的得失時,總能跳齣簡單的“成功”或“失敗”的二元對立,轉而探討其長遠影響,特彆是對後續政治格局的微妙影響。這種超越戰術層麵的宏觀洞察,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曆史功底和獨到的見解。它不是一本能讓你看完就輕鬆閤上的書,它更像是一次深入曆史肌理的考察,需要你投入極大的心神去跟隨作者的思路,纔能領略到其間蘊含的磅礴力量。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曆史著作,光是封麵那沉穩的墨綠色和泛黃的字體,就仿佛帶人穿越迴瞭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我本以為這是一部按時間綫索梳理的傳統戰史,然而翻開扉頁纔發現,作者的筆觸遠比想象的要細膩和人性化。他沒有沉溺於那些宏大的戰略部署和冰冷的數字統計,而是將鏡頭對準瞭那些鮮活的個體——那些在硝煙中堅守陣地的普通士兵,那些運籌帷幄卻又飽受內心煎熬的將領,甚至是那些在後方默默奉獻的民眾。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重大戰役時的敘事方式,他擅長運用對比和反諷,讓讀者在敬佩那些英勇犧牲的同時,也能清晰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無奈。比如,對某次慘烈巷戰的描寫,他並沒有直接渲染血腥,而是通過對一壺尚溫的茶水、一雙磨破的布鞋的細緻刻畫,烘托齣那種“前一秒還在尋常,後一秒便天人永隔”的巨大落差感,極具代入性。這本書的史料紮實得令人心驚,每一個細節似乎都經過瞭多方考證,但作者的敘事技巧又讓這些沉甸甸的史料變得易讀且引人入勝,真正做到瞭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感染力完美結閤。讀完後,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那種曆經磨難後復雜而沉重的迴味,是對曆史的敬畏,也是對人性光輝的深刻理解。

評分

不得不說,初次接觸這類宏大題材的書籍時,我總是擔心會陷入枯燥的術語和晦澀的軍事術語泥潭,但《慘勝》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的行文風格猶如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傢,在描繪戰爭的底色是灰黑色的同時,卻總能在關鍵節點潑灑齣幾筆亮色,那是關於信念、關於民族氣節的色彩。作者的語言極富張力,時而如山洪般磅礴激昂,將那種一往無前的氣勢烘托到極緻;時而又變得極其剋製和內斂,在對特定人物命運的剖析上,留下瞭大片的空白,讓讀者自行去填補那種無聲的悲愴。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對“戰略空間”和“心理戰綫”的描述區分得非常巧妙,他似乎更關注的是戰爭如何重塑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書中關於幾次關鍵的政治決策背後的博弈過程,描繪得極其精彩,那種在內外交睏的絕境中,領導者必須做齣的艱難抉擇,其思想鬥爭的復雜程度,遠超想象。這本書不是在歌頌勝利,它似乎在探究“勝利”的真正成本,那種需要用幾代人的青春去支付的代價。對於曆史愛好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更具深度和厚度的觀察視角,它迫使你重新審視那些被簡化和標簽化的曆史事件。

評分

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步步緊逼的形勢下,發動抗日戰爭的關鍵人物是蔣介石。學者們已經從各個方麵分析瞭迫使蔣介石走上抗日道路的客觀原因。本書作者著重從蔣介石個人的主觀因素、思想觀念方麵進行瞭探討,認為民族主義思想是蔣介石轉嚮抗日的內因。作者說:他是一位民族主義者,最終不能容忍日本的侵略,也不會做“兒皇帝”,因此走上抗日的道路是必然的。作者同時也指齣蔣介石的民族主義思想的局限性,他錯誤地選擇瞭“安內攘外”的戰略,“誤國”的後果是嚴重的。

評分

(一)敵我態勢及我軍部署

評分

慘勝:抗戰正麵戰場大寫意

評分

(一)事變前後的政治軍事動態

評分

書不錯,但角角上碰瞭

評分

之前看過作者的特務活動史和戴笠傳,這次湊活動把其他幾本買齊。

評分

作者在資料利用方麵力求做到充分、真實,大量利用瞭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包括已公開齣版的和尚未公開齣版的,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若乾年來,颱灣齣版瞭大量的有關抗日戰爭的檔案和其他各種資料,本書作者也充分利用瞭。

評分

(二)颱兒莊大捷與臨沂保衛戰

評分

《慘勝》這本書讀完很久瞭,心中積蓄瞭很多情緒,卻一直沒有一個閤適的齣口錶達。我對抗日戰爭的認識還僅停留在影視劇以及小說作品的演義性質上的錶達,隻知道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隻知道是共産黨所領導人民軍隊如何深受國民黨和日本侵略者的雙重夾擊中艱苦卓絕的戰爭,纔取得瞭最終解放全中國的勝利。至於八年抗戰中,國民政府所領導的軍隊在正麵戰場上與日本侵略者進行瞭一場怎樣的生死搏鬥,和那些曾經發生在抗戰正麵戰場的各主要戰役,起因、發展經過與結局,以及“超越瞭軍事因素以外的政治、經濟、外交、國際戰略關係”等方方麵麵的問題更是很少知道的。因而我對《慘勝》這本書很是期待。其實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的心底就有點隱約的痛感襲來。我知道這兩個字已經很明確地錶明瞭作者對於抗戰的認識以及態度瞭。我相信作者是堅守瞭不帶有寫作者自己的烙印或根據某種政治上的需要而寫的。盡管本書中盡是他關於抗戰曆史的見解以及分析,但獨到之處在於他始終葆有著一個實事求是地對於任何一個政黨、組織、團體,甚或是土匪在抗戰過程中的種種努力,都給予評價和肯定。傢裏有一本喻紹信撰寫的《九一八事變真相》,是我參觀“九、一八”紀念館的時候購買的,我曾經極其認真地閱讀瞭那本書,因為我的傢鄉和我現在還生活和居住的城市,都是抗日戰爭的最前沿的地方,在這裏我們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東北抗日聯軍,以及苦難的人民是二戰期間抗擊日寇時間最長,即從1931年9月18日開始直至1945年9月3日止,整整14年的時間。而被寫進曆史的,國人也耳熟能詳的抗戰纔僅僅8年。讀《慘勝》,讓我再一次印證瞭九一八事變之後,國人就拉開瞭抗戰的曆史,隻不過那個時候的中央政府,一方麵對日還愚蠢地堅守著一個“不絕交、不宣戰、不講和、不定約”的四不方針,另一方麵則不遺餘力地集中國力剿共。於是日本侵略者頤指氣使地搶占我們的土地,殺害我們的軍民……但也無須否認在麵臨強寇侵略,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盡管存在瞭一定的主觀因素和思想觀念,但蔣介石依舊是發動抗日戰爭的關鍵性人物,“國民黨愛國官兵也奮起抗戰,在他們身上同樣錶現齣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特彆是抗戰初期,在國民黨正麵戰場上所進行的一係列的重大戰役中,國民黨軍隊承受瞭日寇的重點進攻”,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多少人血灑疆場,為國捐軀。 這是一部完整的中國抗戰史,它以還原曆史本來麵貌為創作宗旨,對抗戰正麵戰場的華北戰場、上海戰場、魯南戰場、湘北戰場和緬甸戰場的曆次戰役特徵都做瞭詳盡的剖析,並提齣專業而獨到的見解。本書於1992年齣版,1994年再版,時隔20年之後,再次校訂再版,其史料價值和閱讀價值可見一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