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食品、化妆品检验卷:食品检测通用方法、感官评审和一般理化检测方法 [The Standards on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食品、化妆品检验卷:食品检测通用方法、感官评审和一般理化检测方法 [The Standards on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出入境检验检疫
  • 食品安全
  • 化妆品安全
  • 食品检测
  • 理化检测
  • 感官评审
  • 标准汇编
  • 检验方法
  • 质量控制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
ISBN:9787506668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510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Standards on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8
字数:801000
正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食品、化妆品检验卷:食品检测通用方法、感官评审和一般理化检测方法》规定了出口商品中农药、兽药残留量及生物毒素检验方法标准编写的基本要求、标准的构成和条文的编写要求。
  《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食品、化妆品检验卷:食品检测通用方法、感官评审和一般理化检测方法》适用于编写出口商品中农药、兽药残留量及生物毒素检验方法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出口商品中农药、兽药残留量及生物毒素检验方法标准应将商品适当归类,见附录B。一般以同类商品为对象制定标准。当标准中部分内容与发布的标准相同时,可直接引用这些标准,不需重复。

内页插图

目录

食品检测方法通用标准
SN/T 0001-1995 出口商品中农药、兽药残留量及生物毒素检验方法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SN/T 0005-1996 出口商品中农药、兽药残留量及生物毒素生物学检验方法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SN/T 0330-1994 出口食品中微生物学检验通则
SN/T 1538.1-2005 培养基制备指南 第1部分:实验室培养基制备质量保证通则
SN/T 1538.2-2007 培养基制备指南 第2部分:培养基性能测试实用指南
SN/T 2102.1-2008 食源性病原体PCR检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用要求和定义
SN/T 2102.2-2008 食源性病原体PCR检测技术规范 第2部分:PCR仪性能试验要求
SN/T 2102.3-2008 食源性病原体PCR检测技术规范 第3部分:定性检测方法样品制备要求
SN/T 2102.4-2008 食源性病原体PCR检测技术规范 第4部分:定性检测方法扩增和检测要求
SN/T 2192-2008 进出口化妆品实验室化学分析制样规范
SN/T 2285-2009 化妆品体外替代试验实验室规范
SN/T 2552.1-2010 乳及乳制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第1部分:取样指南
SN/T 2660-2010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菌种保藏方法
SN/T 2775-2011 商品化食品检测试剂盒评价方法

食品感官评审与一般理化检测方法标准
SN 0180-1992 食品水活度测定方法
SN/T 0377-1995 出口冷冻水产品重量检验方法
SN/T 0378-1995 出口冷冻水产品解冻方法
SN/T 0800.2-1999 进出口粮食 饲料 粗脂肪检验方法
SN/T 0800.3-1999 进出口粮食、饲料 粗蛋白质检验方法
SN/T 0800.4-1999 进出口粮食、饲料 尿素酶活性测定方法
SN/T 0800.5-1999 进出口粮食、饲料 淀粉含量检验方法
SN/T 0800.7-1999 进出口粮食、饲料 不完善粒检验方法
SN/T 0800.8-1999 进出口粮食、饲料 粗纤维含量检验方法
SN/T 0800.9-1999 进出口粮食、饲料 单宁含量检验方法
SN/T 0800.10-1999 进出口粮食、饲料 吸水率检验方法
SN/T 0800.11-1999 进出口粮食、饲料 含盐量检验方法
SN/T 0800.14-1999 进出口粮食、饲料 发芽势、发芽率检验方法
SN/T 0800.16-1999 进出口粮食、饲料 粘度检验方法
SN/T 0800.17-1999 进出口粮食、饲料 类型纯度及互混检验方法
SN/T 0800.18-1999 进出口粮食、饲料 杂质检验方法
SN/T 0801.1-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不溶性杂质检验方法
SN/T 0801.2-2011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第2部分:含磷量检测方法
SN/T 0801.3-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过氧化值检验方法
SN/T 0801.4-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华司脱加热试验检验方法
SN/T 0801.5-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熔点检验方法
SN/T 0801.6-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沉积物检验方法
SN/T 0801.7-2010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第7部分:不溶溴化物试验
SN/T 0801.8-2010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密度检验方法
SN/T 0801.9-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透明度、气味、滋味检验方法
SN/T 0801.10-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浊点检验方法
SN/T 0801.11-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油脚检验方法
SN/T 0801.12-2010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第12部分:闪点限值试验 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
SN/T 0801.13-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干燥时间检验方法
SN/T 0801.14-2011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第14部分:色泽检测方法
SN/T 0801.15-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不皂化物检验方法
SN/T 0801.16-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磷酸试验值的检验方法
SN/T 0801.17-2010 进出口动物油脂脂 肪酸凝固点测定方法
SN/T 0801.18-2011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第18部分:水分及挥发物检测方法
SN/T 0801.19-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游离脂肪酸和酸价检验方法
SN/T 0801.20-1999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羟值检验方法
SN/T 0801.21-2001 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叶绿素检验方法
SN/T 0802.1-1999 进出口磷脂 乙醚不溶物检验方法
SN/T 0802.2-1999 进出口磷脂 丙酮不溶物检验方法
SN/T 0803.1-1999 进出口油料 粗脂肪检验方法
SN/T 0803.2-1999 进出口油料 不完善粒检验方法
SN/T 0803.3-1999 进出口油料 粒度检验方法
SN/T 0803.4-1999 进出口油料 类型纯度及互混度检验方法
SN/T 0803.5-1999 进出口油料 规格及均匀度检验方法
SN/T 0803.6-1999 进出口油料 杂质检验方法
SN/T 0803.8-1999 进出口油料 游离脂肪酸、酸价检验方法
SN/T 0803.9-1999 进出口油料 粗蛋白质检验方法
SN/T 0803.10-1999 进出口油料 出仁率检验方法
SN/T 0804-1999 进出口菜籽油中芥酸含量的检验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SN/T 0879-2000 进出口粟(谷)穗检验方法
SN/T 0913-2000 进出口茶叶粗纤维测定方法
SN/T 0914-2000 进出口茶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方法
SN/T 0916-2000 进出口茶叶磨碎试样干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SN/T 0919-2000 进出口茶叶水分测定方法
SN/T 0920-2000 进出口茶叶水浸出物测定方法
……

精彩书摘

  2.3.3.1 每份样品应用灭菌取样器由几个不同部位采取,一起放入一个灭菌容器内。
  2.3.3.2 注意不要使样品过度潮湿,以防食品中固有的细菌增殖。
  2.3.4 统装或大容器包装的冷冻食品
  2.3.4.1 对大块冷冻食品,应从几个不同部位用灭菌工具取样,使之有充分的代表性。
  2.3.4.2 在将样品送达实验室前,要始终保持样品处于冷冻状态。样品一旦融化,不可使其再冻,保持冷却即可。
  2.3.5 生产过程中的取样
  2.3.5.1 划分检验批次,应注意同批产品质量的均一性。
  2.3.5.2 如用固定在贮液桶或流水作业线上的取样笼头取样时,应事先将笼头消毒。
  2.3.5.3 当用自动取样器取不需要冷却的粉状或固定食品时,必须履行相应的管理办法,保证产品的代表性不被人为地破坏。
  2.4 样品的标记
  2.4.1 所有盛样容器必须有和样品一致的标记。在标记上应记明产品标志与号码和样品顺序号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标记应牢固,具防水性,字迹不会被擦掉或脱色。
  2.4.2 当样品需要托运或由非专职取样人员运送时,必须封识样品容器。
  2.5 取样报告
  当取样结束后,应由取样人写出完整的取样报告。取样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产品名称;
  b.加工者和买卖双方名称;
  c.发货地点和到达地点;
  d.发货日期和到达日期;
  e.发运工具;
  f.每批货物的标志和号码;
  g.每批货物所包含的产品数量、大小和单位;
  h.取样目的;
  i.取样方法;
  j.样品的大小和数量;
  k.取样时产品的温度;
  l.取样时的气象状况;
  m.取样日期、地点和时间;
  n.检验样品的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o.要求检验的项目;
  p.取样人签名。
  2.6 样品的保存和运送
  2.6.1 取样结束后应尽快将样品送往实验室检验。如不能及时运送,冷冻样品应存放在-15℃以下冰箱或冷藏库内;冷却和易腐食品存放在0~4℃冰箱或冷却库内;其他食品可放在常温冷暗处。
  2.6.2 运送冷冻和易腐食品应在包装容器内加适量的冷却剂或冷冻剂。保证途中样品不升温或不融化。必要时可于途中补加冷却剂或冷冻剂。
  2.6.3 如不能由专人携带送样时,也可托运。托运前必须将样品包装好,应能防破损,防冻结或防易腐和冷冻样品升温或融化。在包装上应注明“防碎”、“易腐”、“冷藏”等字样。
  2.6.4 作好样品运送记录,写明运送条件、日期、到达地点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并由运送人签字。
  ……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提供的图书名称(《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食品、化妆品检验卷:食品检测通用方法、感官评审和一般理化检测方法》)所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图书简介:环球航运与现代物流管理前沿探索 卷名:全球供应链优化与数字化转型战略研究(2024年版) 作者群: 国际贸易标准委员会、亚太物流协会联合专家组 出版社: 华夏经贸文献出版社 装帧: 精装 / 980页 / 16开 定价: 580.00 元 --- 前言:重塑全球贸易的韧性与效率 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活动对高效、安全、合规的物流支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传统的航运、港口操作与供应链管理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地缘政治风险、气候变化影响、劳动力结构变化以及数字化浪潮的颠覆性力量。 本书《全球供应链优化与数字化转型战略研究(2024年版)》并非专注于特定货物的检验检疫标准,而是将视野投向整个国际货物移动的宏观与微观管理层面。本书汇集了来自海关、航运、港口运营、国际金融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实践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战经验,旨在为决策者、管理者、物流规划师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前瞻性的战略框架,以应对当前全球供应链中的复杂性与脆弱性。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航运格局的演变,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和流程再造,实现从“线性”到“智能弹性”的供应链转型。 第一部分:全球航运格局的演变与风险评估 本部分聚焦于全球海运网络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带来的战略影响。 第一章:后疫情时代的运力分配与费率波动分析 本章详细分析了过去三年全球集装箱运力投放的结构性失衡,重点研究了新型船舶设计(如氨动力船舶的引入)对未来运力供给的影响。我们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对亚洲至北美/欧洲核心航线的即期费率和长期合约费率的波动性进行了建模,并提出了基于情景规划的风险对冲策略。内容涉及航线优化算法在应对突发事件(如苏伊士运河堵塞、巴拿马运河限航)时的实际应用效果评估。 第二章:地缘政治风险对关键贸易通道的冲击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贸易战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区域化供应网络的兴起对传统干线运输的影响。我们评估了红海、霍尔木兹海峡等战略要地的风险溢价变化,并对比了通过北极航道、欧亚大陆桥等替代性多式联运方案在成本、时间和可靠性方面的综合竞争力。本章提供了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应急预案设计模板。 第三章:港口吞吐能力与后方集疏运体系瓶颈 港口效率是衡量供应链韧性的核心指标。本章着重分析了全球排名前五十的集装箱港口在自动化水平、岸基能耗管理方面的差距。特别关注了“最后一英里”集疏运的效率瓶颈,包括内陆铁路衔接、公路卡车调度系统(TMS)与港口作业系统(TOS)的数据互操作性问题。我们引入了“港口拥堵指数(PCI)”的改进模型,以更精确地反映供应链前端的压力。 第二部分:数字化转型与智能物流的技术赋能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集中探讨了信息技术如何驱动物流作业的效率革命与透明度提升。 第四章:区块链技术在提单与信用证流程中的应用实践 本书详细介绍了多家领先的国际银行和航运联盟如何利用许可式区块链平台实现电子提单(eBL)的不可篡改流转。内容涵盖智能合约在货权转移和自动支付中的部署案例,并量化分析了其对处理时间缩短和欺诈风险降低的实际效益。本章特别收录了最新的国际商会(ICC)关于数字贸易文件的法律框架解读。 第五章:物联网(IoT)与实时资产跟踪在冷链物流中的集成 针对高价值或温敏货物(如生物制剂、高端农产品——此处完全不涉及食品检验标准本身),本章论述了低功耗广域网(LPWAN)传感器如何提供超精细的环境监控。我们比较了 LoRaWAN、NB-IoT 在远洋运输中的覆盖范围、功耗和数据准确性,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实时数据流接入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以实现预防性维护和主动干预。 第六章:人工智能在需求预测与库存优化中的前沿应用 本书探讨了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如LSTM、Transformer架构)整合历史订单、天气预报、宏观经济指标,进行远超传统回归模型的货物需求预测。重点介绍了“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在模拟复杂物流网络中的应用,用于测试不同库存策略和补货计划的最优解,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库存成本和缺货风险。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航运的合规路径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关注度的提升,合规性和环境责任已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第七章:IMO 2030/2050 减排目标下的船队升级路径分析 本章详尽解析了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并对替代燃料(甲醇、氨、氢能)的商业化可行性进行了技术经济性评估。内容包括新船订单的燃料选择偏好、现有船队的能效改进(EEXI/CII合规性)技术路线图,以及“碳边境调节机制”可能对特定贸易路线的影响。 第八章:绿色港口与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 本章关注港口运营的脱碳化进程,包括岸电(Cold Ironing)设施的推广障碍、港区内自动化导引车(AGV)的电动化转型案例,以及如何通过绿色债券融资支持港口基础设施的升级。同时,本书也探讨了供应链透明度如何帮助企业量化其“范围三”排放,并满足利益相关方的ESG报告要求。 结论:面向未来的弹性供应链战略蓝图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行动指南。我们相信,未来的供应链领导者将是那些能够有效整合数字化技术、深度理解全球风险动态,并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组织。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案例研究和战略框架,是助力企业在充满挑战的21世纪贸易环境中,构建高效、透明且极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必备参考。 --- 目标读者: 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高层管理者 海事、港口与航运公司的战略规划师 国际贸易政策制定者与政府监管机构人员 物流信息技术(Logistics IT)解决方案架构师 相关高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专业的研究生及教师。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这部《汇编》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对“通用方法”的界定与梳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致程度。在涉及感官评审那部分,我尤其感触良多。以往我们可能更关注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数据,但食品的“第一印象”往往来源于感官,而如何将这种主观感受转化为客观、可量化的指标,一直是行业内的难点。这本书显然深谙此道,它不仅仅罗列了评价异味、色泽的标准参数,还深入探讨了评审人员的培训、环境的控制,甚至是如何构建一个公正的评分体系,这些细节的考究,体现了编著者对检验本质的深刻理解。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如何区分“轻微的酸败味”和“正常的脂肪氧化味”,用词极其讲究,精准地描绘了气味阈值的微妙变化,这对于训练年轻评审员的嗅觉和味觉分辨能力,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而且,它非常注重方法的“可操作性”,比如,在描述如何准备标准对照溶液时,它会明确指出不同溶剂的兼容性问题和潜在的干扰因素,这种深入到“毛细血管”层面的指导,确保了我们即使在资源有限的基层实验室,也能有效执行最高标准的检测流程。

评分

作为一名侧重于风险评估的专业人士,我发现此书在对“理化检测方法”的收录上,展现了一种前瞻性的视野。它不仅涵盖了那些历史悠久、应用成熟的经典方法(比如卡尔·费休水分测定法在乳制品中的应用变种),更令人惊喜的是,它还纳入了许多针对新型污染物或新兴食品基质的检测技术指南。例如,关于微塑料在食品链中的初步筛查和鉴定方法,虽然尚处于发展阶段,但书中的收录方式已经为行业设定了一个可遵循的初步框架,这对于我们提前布局未来的监管策略至关重要。这种对行业技术前沿的敏感度和及时收录的能力,使得这部《汇编》的生命力大大超越了其出版日期。它不是一份静止的文件,而是一个动态的标准体系的缩影。每一次更新,都意味着行业认知的进步和监管要求的提升,而我们作为使用者,能够通过它清晰地看到技术栈是如何一步步向更精细、更灵敏的方向迭代的,这对于指导实验室的设备升级和人员培训方向,提供了关键性的参考。

评分

从购买成本和使用频率来衡量,这部《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绝对是超值的投资。对于任何一家处理食品或化妆品进出口业务的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乃至政府监管部门来说,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参考书”,而是必须常置案头的“生产力工具”。我个人体会最深的是,有了这样一套权威、统一的检测方法作为基准,我们在与国际贸易伙伴进行结果比对和争议解决时,底气就足了很多。不再需要费力去解释“我们是按什么标准做的检测”,因为标准本身就摆在这里,清晰、明确,具有法律效力。这种标准化的统一,极大地降低了跨境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和沟通成本。这种汇编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它已经渗透到了合规性、国际贸易效率和公共信任建立的多个维度。我建议所有相关从业者,都应该将其视为职业生涯中必须拥有的一份核心资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我认为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它完美平衡了“宏观框架”与“微观执行”的需求。它的卷帙浩繁,但逻辑脉络却清晰得让人称奇。当你需要了解一个特定参数的最新国际动态时,你可以通过其清晰的章节索引快速定位到最新的修订版本;而当你需要立刻执行一个具体的化学分析步骤时,例如关于“特定添加剂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确认法”,它提供的详细SOP(标准操作程序)模板,几乎可以直接打印出来投入使用,省去了我们自己从零开始编写或改编的巨大工作量。我曾尝试着在其他地方寻找过类似的集成性资料,但往往要么是偏重于理论机理的学术专著,要么是碎片化、更新不及时的地方性操作指南。这部《汇编》的价值就在于它以国家/行业标准的权威性为基石,将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熔为一炉,真正做到了“一册在手,万法皆通”的境界。它更像是一个权威的“标准数据库”,而非简单的文本集合,检索和交叉引用功能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实用至上”美学,厚重而扎实,散发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我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重量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中收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食品安全和进出口检验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种“工具书”的价值无可替代。我特别欣赏它那种没有多余花哨装饰,直奔主题的排版风格,每一个标题、每一个章节的划分都精准得如同手术刀,让人能迅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标准。翻开目录,那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技术指标,简直就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通关密码”。比如,仅仅是关于“食品中农药残留的色谱分析方法”那部分,就细致到了仪器参数的设定和标准品的处理步骤,这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复现性和国际互认性是至关重要的。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参考手册”往往流于表面,讲一些理论概念,但这本书完全是站在实操一线去编写的,每一个步骤的描述都充满了“过来人”的经验总结,这一点,对于新入行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少走了无数弯路。它不仅仅是一本规范的汇编,更像是一本浓缩了数十年行业智慧的“武功秘籍”,让人对未来在应对复杂检测难题时,胸有成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