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榮獲
2010 誠品書店【人文科學類排行榜】第1
2010 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獎
2010 博客來【全國總銷售排行榜】第16名
2011 颱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入圍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但我們得把握機會說,
別等父母想說時,孩子已經無心聽瞭。
主張「愛的教育」的汪培珽,也會管教孩子嗎?
哈!愛的教育,從來不等於「不管教孩子」。
現代,沒有天上掉下來的好孩子。
再好的孩子,隻要放到不對的環境裡,一樣會變壞。
甚至交給不同管教方式的爸爸、媽媽或祖父母,都可能帶齣不同品行的孩子來。
因為現代環境的誘惑太多太大,沒有堅強自製力的大人,很難教齣通情達禮的孩子。
放眼所及,那些人見人愛的好孩子,統統是父母用心教養的結果。
「如果你覺得你沒在管教,一樣養齣好孩子。」那是你的錯覺。
其實你早已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管理好和教導好你的孩子瞭。
當孩子兩歲時,你可以輕易忽略他,簡單帶過任何一件事。
當孩子十二歲時,他也可以輕易忽略你,簡單帶過應該讓你知道的任何一件事。
「你亂丟書和玩具,它們會離傢齣走。」這是欺騙。
「你快把飯吃完,等下有糖果可以吃。」這是利誘。
「你再不聽話,我就去把棍子拿來瞭。」這是威脅。
這些方法,在孩子十二歲之後,將統統失靈。
所有父母都希望,與孩子的濃厚感情,可以長長久久。
於是我們必須先養成一個習慣——好好跟孩子說話。
因為它是一個以「寬厚」為齣發點的教養方式。
孩子所要的,永遠是一個,更寬容更平和的傢庭。
管教齣守紀律的孩子,無任何捷徑,隻需父母的耐心和時間而已。
如果要再多加一項,就是正確的教養方式。如何正確地對待孩子呢?
就是多跟他們說說每一件事情的道理。
世界上的道理何其多,麵對一雙雙閃亮亮的眼睛——
其實,你去做瞭就會知道:
跟孩子說道理,根本是一件不能錯過的人生大樂趣呢!
不是訓話,不是教條,隻是說說為人處事zui基本的東西。
與其跟孩子說「工作無貴賤」,倒不如在他們嫌收垃圾的工作很髒時,
跟他們聊聊:「如果這個收垃圾的工作沒人要做的話,世界會是個什麼樣子?」
我還記得當我第1次提齣這個道理時,
當時年紀小小的姊姊,眼睛裡卻是大大的「原來如此」。
當你的話語,讓孩子的內心纍積越來越多的「原來如此」後,
有一天,你就會突然發現:
眼前站著的,就是一個通情達理守紀律的好孩子。
我,確實可以看見你眼睛裡的——微笑。 ~ ~ 汪培珽
作者簡介
汪培珽
汪培珽的人
一位真真實實活在當下的媽媽。
你以為她運氣好,纔有懂事貼心的子女?
你以為她嫁到好老公,纔有隨心所欲的自由?
她,在人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她,真切明白孩子渴求的需要。
她讓多少父母突然醒悟:
自己的孩子,原來是這麼的可愛。
她的書,將帶領你走嚮本來就可以擁有的幸福。
從她身上,可以讀到——
你我的身影。
汪培珽的部落格
愛孩子也愛自己的7堂課
【序文】小孩,zui愛聽父母的大道理
【讀者給我的一封信】
【part 1】做個變法維新的父母
1 改變,從父母開始
2 每個「不」字後麵,都要接「三分鐘的道理」
3 教養問題從奶瓶開始
4 隻要你相信他會改變,他就會改變
5 父母不要憑空消失
6 父母的戲劇錶演課
7 我的孩子不吃飯
8 為什麼生病要吃藥?
9 為什麼人要吃青菜?
10 喜歡唱反調的孩子
11 問題,不在你看得見的地方
12 說道理vs.唸故事
13 當其他人開始插手你的教養時
14 算瞭,算瞭
15 讓孩子不得不佩服
16 沒被打過的孩子
17 教孩子的時候,不要笑
18 放心,我會好好管教你
19 你怕你的孩子嗎?
20 先學做人吧!
21 父母的quan威,請小心使用
22 原諒和鼻青臉腫
23 不要叫小孩「不要哭」
24 父母不得不說的一個字
25 篤定和耳邊風
26 狠心媽媽,哪裡找?
27 小孩也需要麵子
28 我的話,就是法律
【part 2】怎麼跟小孩——說道理?
1 為什麼我不能搶妹妹手上的東西?
2 為什麼不能打架?
3 為什麼媽媽不能抱你?
4 為什麼翻故事書時,不可以太用力?
5 為什麼奶奶說可以,媽媽卻說不行?
6 為什麼每天要吃維他命?
7 為什麼我不可以一直包著尿布?
8 為什麼不要用哭來錶達事情?
9 為什麼我們不買便利商店裡的玩具?
10 為什麼做人不該說謊?
11 為什麼要準時去睡覺?
12 為什麼小孩要上學?
13 為什麼要叫小孩收玩具?
【後記】模擬考和總複習
自序
小孩,zui愛聽父母的大道理
「小孩聽不懂道理」,這是中國大多數父母的認知。
傳統quan威教育下長大的孩子變成父母時,通常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道理,因為我們的成長環境裡,聽到的都是——
「小孩不要問這麼多。」
「你長大就會知道瞭。」
「跟你說你也聽不懂……」
這些還是比較「慈眉善目」父母的語言呢。
「不要廢話,是我大還是你大。」
「再頂嘴,就不要吃晚飯。」
「閉嘴,我說瞭算,你是皮在癢嗎?」……
我猜一定還有更難聽、更傷小孩自尊心的話,對不起,我一時想不到。
將父母教育我們的方式,不管好壞,再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是做父母zui難斬斷的輪迴。可是,如果你愛你懷中的寶貝,就必須下決心,斬斷一切養育孩子時,傳統觀念給我們的苟且想法和作法。
這些苟且想法和作法,很多,族繁不及備載。但隻要讓我們發現一個,就必須勇敢地大刀一揮,將它從自己身上斬斷,讓它從此滅絕於你和你的孩子、你的孩子的孩子、你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
父母的勇敢、勇於改正自己,纔是愛孩子zui具體的錶現。給孩子吃什麼樣的食物、住什麼樣的房子,都比不上你多給他一點點的耐心和愛心。
昨天看到一位讀者在部落格上的留言,我很少接到這樣的問題,因為大多數父母隻在孩子小的時候纔看教養書。(大瞭也沒救瞭,不需要看瞭嗎?)
汪老師,你是否也寫寫關於父母跟孩子在教養上的衝突。
我知道很多母親和父親都跟孩子走到瞭教養上的死角,
甚至父母失望到想放棄的地步,這該如何化解呢?
如果要聽我的答案:
有衝突,百分之九十九是父母的問題。剩下的百分之一,也不是孩子的,是上帝的。說得更白話一些,父母如果不徹底反省自己,一心隻想在別人(孩子也算別人)身上找答案,我想說的是,「很睏難,很睏難。」
先不要爭論「為什麼都是父母的錯」。因為爭論誰對誰錯,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一方是成熟的大人(如果你不是,那更不用爭論瞭),一方是不成熟的小孩,這兩方人馬爭論對錯,你覺得符閤邏輯嗎?
這本書要談論的主題:「好好跟小孩說道理」,就是管教孩子zui好的方法。但它不是齣現親子衝突時,能夠拿來臨時抱佛腳的東西。當小孩年幼的時候,如果父母們都不願意拿齣耐心來教孩子,一句「你閉嘴」真的很好用,對小小孩「大吼一聲」,效果當然也很快速;這麼小的孩子,他們zui信任、zui依賴的人對著他們大吼大叫的,哪有不怕的道理呢?可是啊!快速阻斷孩子問題的萬靈丹,通常都是毒品。父母明明知道毒品是碰不得的東西,為什麼還是不自覺地往嘴裡送呢。
沒有人告訴我,但是當我從女人變成媽媽的第1天開始,我就知道:
1 教小孩規矩和禮教時,要好好地跟他說明其中的道理。
2 小孩都願意聽道理,因為他們想被尊重、也想尊重父母。
3 一歲前就可以開始。不管你用的是多麼簡單的語言,當你發覺已經可以和孩子互相溝通時,道理就要開始瞭。可能是寶貝六個月大時。
六個月?對。還不會說話的小孩,就會跟父母溝通瞭,例如:咯咯咯的笑、哇哇的大哭、將奶瓶從嘴裡吐齣來,揮著小手將東西打翻……
在孩子的學齡前,我花瞭大量的耐心在孩子身上,所以我現在纔可以高枕無憂。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每一分秒,孩子將來都會加倍的顯現在「完整的人格」和「學習順利」之上。現在,光是看著孩子懂事的臉龐,就是養育孩子zui大的享受。
花瞭耐心,跟孩子就不會有衝突嗎?唉,別誤會,我可沒這樣說啊。
親子間一定會有衝突,隻是在颱麵上還是颱麵下。想想我們自己這一代,有多少孩子即使成年以後,對父母還是敢怒不敢言。「敢怒不敢言」是你要的親子關係嗎?錶麵上它代錶的是「孝順」,骨子裡根本是「疏離」。
不用問,我知道這不是你要的親子關係,永遠都不希望發生。衝突,寧願在颱麵上,因為看得到,所以有化解的機會。姊姊弟弟已經十歲瞭,我們的衝突越來越多,但是到目前為止,親子間的爭執從來不過夜,兩方人馬,都希望睡一覺起來,又是個充滿快樂的傢庭。
要解答「如何跟小孩說道理」,是我寫此書的原由。而且,我自認是一個很有天份「跟孩子說道理」的媽媽,任何天方夜譚的睏難問題,我都可以在一秒鐘內迴答孩子。而且臉不紅、氣不喘,還讓孩子聽得津津有味。
然而,通常我願意花時間跟孩子說的東西,都與生活習慣和人生態度有關。至於「電燈為什麼會亮、電話為什麼可以說話」此類需要知識的問題,我通常隻有一個答案:「孩子,上學後用功讀書,等你學會瞭以後,再來教媽媽。」小孩問題這麼多,你隨便問問,我都要一一迴答,那不是纍死媽媽不償命嗎?有時候當然也得看當下媽媽的力氣還有多少可以使用。
說道理很輕鬆嗎?想的美,纍死人瞭。尤其是跟小小孩說,那簡直比上舞颱演話劇還費勁啊!
但是你愛他,上刀山下油鍋你都願意為他做瞭,「說說道理」算什麼呢?
從在醫院的產房裡第1次抱起孩子,就請輕輕地對他(她)說:
「孩子,我會好好的跟你說道理。」
還有,「汪培珽說,小孩子都很喜歡聽父母的大道理,你告訴我,這是真的嗎?」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那一定是“重置”(Reset)。在此之前,我可能在教育的路上走瞭不少彎路,總是在“要不要嚴厲”和“是不是太放縱”之間搖擺不定,內心充滿瞭錶演型教育的壓力。而汪培珽先生似乎有著一種神奇的魔力,他能將那些看似復雜的育兒難題,解構成一個個可以被理解、被執行的小步驟。他強調的“一緻性”和“長期主義”,對我這個容易半途而廢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他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要堅持”,而是告訴你“為什麼堅持是必要的,堅持下去會有什麼具體的結果”。這種基於結果和內在邏輯的論述,遠比空洞的道德要求更有力量。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學到新的視角,就像為自己的教育軟件升級瞭最新的補丁,讓我在麵對孩子層齣不窮的挑戰時,能夠保持更清晰的頭腦和更穩定的情緒,不再輕易被眼前的挫摺所擊倒。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教育類書籍中的一股清流。它沒有堆砌那些佶屈聱牙的學術名詞,更沒有陷入空泛的口號式呼籲。汪先生的文字充滿瞭生活氣息,他筆下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孩子,都活靈活現,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看到瞭自己傢裏的影子。這種“代入感”極強,讓原本抽象的教育理念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不迴避矛盾的坦誠,他從不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完美的教育典範,而是大方地承認自己在實踐中也曾有的睏惑和失誤,正是這些“不完美”的記錄,纔讓他的建議顯得格外可信和落地。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心一笑,感嘆“原來不止我一個人是這樣想的!”這無疑極大地緩解瞭我在育兒路上的孤獨感。它提供給我的,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框架的重塑,讓我們學會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從而在日常的衝突中找到更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地停留在“誰對誰錯”的錶層爭執上。
評分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給予瞭傢長充分的“信任感”和“自主權”。它不像某些育兒指南那樣,恨不得為你規劃好孩子從齣生到成年的每一步,讓人感覺自己隻是一個執行指令的機器人。汪培珽的敘事更像是提供瞭一套紮實的工具箱和地圖,他告訴你“路該怎麼走,關鍵點在哪裏”,但具體到你和你的孩子如何結閤自身情況去走,他把最終的決定權和解釋權交還給瞭傢長。這種對讀者智慧的尊重,是極少數教育作者纔能做到的。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最寶貴一課,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覺,相信自己作為父母的洞察力,再用他提供的原則作為錨點,去穩定前行。每次感到迷茫時,拿起它隨便翻開一頁,總能從中汲取到重新站穩腳跟的力量,這使得它成為瞭我書架上那本被翻閱頻率最高的“工具書”,而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讀物”。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心境上的“療愈”。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總被各種“專傢建議”轟炸,每個人都聲稱自己掌握瞭成功的秘訣,反而讓人無所適從,焦慮加劇。然而,汪培珽的文字卻是那片難得的淨土。他的論述穩健而平和,不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而是著眼於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習慣。他沒有許諾“讀瞭這本書,你的孩子立刻會變聽話”,他提供的是一個更宏大、更長遠的藍圖——如何培養一個獨立、有責任感、內心豐盈的個體。這讓我從那些瑣碎的、關於“立刻服從”的執念中抽離齣來,開始關注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自律的培養,以及親子間信任關係的建立。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遠比錶麵的行為矯正要深刻得多,也更有價值。
評分初讀汪培珽的文字,總有一種被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包裹的感覺。他談教育,不是那種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理論說教,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娓娓道來他多年來在親身實踐中摸索齣的心得與感悟。這種真誠,是如今市麵上許多教育書籍所稀缺的。他仿佛能洞察到每一位傢長內心深處的焦慮與無助,用他那獨特的、帶著些許幽默感的筆觸,一點點撥開迷霧,讓我們看到管教的核心並非是嚴苛的約束,而是一種充滿智慧的引導和深沉的愛。讀完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就像是跋涉在迷宮中終於找到瞭正確的方嚮標,讓人忍不住想立刻付諸行動,去嘗試和改變。尤其是他對於“規則”與“自由”之間微妙平衡的探討,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闡述,讓人不再對設立界限感到恐懼,反而看到瞭界限內蘊含的真正安全感與成長空間。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於幾條具體的“怎麼做”,而是一種對教育本質的全新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