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是每個人都必須思考的問題:不斷增長的城市真讓你的生活更美好嗎?你是否已經在為城市無盡頭的增長埋單?空氣汙染?綠地消失?交通堵塞?治安惡化?溫情不再?你是否在某一刻幻想一座更加宜居的城市?也許我們要的城市,不是更大,而是更好!
內容簡介
《更好,不是更大:城市發展控製和社區環境改善》是一本書有關城市健康發展的必讀書。
如果你受夠瞭城市無限製的增加,決心不再坐以待斃,並做點事情來改變這種糟糕的現狀,那麼《更好,不是更大:城市發展控製和社區環境改善》就是一本你一直在尋找的書。破除城市增長神話正是我們要做的事情,這本書邏輯清楚而又令人信服地證明,城市增長如何給我們的城市和社區留下無法抹去的纍纍傷痕,並使其不堪重負。
《更好,不是更大:城市發展控製和社區環境改善》語言生動,所給齣的指導意見又切實可行,作者給讀者的不僅是城市發展的真知灼見,更將先進的理念、可用的工具以及資源傾囊相授。這本書值得城市規劃者認真研讀,更值得每個城市參與者閱讀點評。
作者簡介
艾本·佛多(Eben Fodor),現生活在美國俄勒岡州尤金市。畢業於美國俄勒岡州大學,獲得環境科學和城市規劃雙碩士學位。近10年來,他一直緻力於對城市增長問題的研究,並倡導環保經濟、持續發展和自然資源閤理化利用的城市發展模式,是美國城市發展的權威研究者之一。
吳唯佳,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城市規劃係主任,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副所長。1978年進入天津大學建築係學習,1982年獲建築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工學研究生學位;1986-1987年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1987年赴聯邦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築係城市與區域規劃教研室攻讀博士學位;1993年學成歸國,隨即進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站工作,後留校任教至今。
主要研究方嚮包括城市規劃與設計、城市曆史與理論、城市政策和法規,近期開展有“北京2049”等城市規劃科學研究。在進行一綫科研、教學的同時,兼有大量城市規劃的論文、著作問世,並活躍於國內外城市規劃學術界。現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由其主持參與的規劃科研項目多次獲得國傢和省部級奬勵。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瀕危景觀
1.1 西雅圖前廊(Fronf Porch)的增長
1.2 岌岌可危的社區
1.3 不斷變化的景觀
1.4 不是所有的增長都一樣
1.5 城市增長的根源
1.6 監管土地的使用
1.7 應對蔓延的措施
1.8 精明增長與低增長
第2章 直麵城市增長機器
2.1 增長機器的螺釘與螺母
2.2 地方政府成為機器的一部分
2.3 增長機器的內部運行原理
2.4 增長機器的同謀
2.5 通過民主控製增長機器
第3章 增長的12大神話
3.1 揭穿神話
神話1:增長提供瞭所需的稅收
神話2:我們必須增長纔能為社區裏的人提供就業
神話3:我們必須刺激並補貼企業增長纔能有好的工作
神話4:如果我們試圖限製增長,住房價格就會暴漲
神話5:環境保護會傷害經濟。為瞭就業和經濟繁榮,我們必須甘願犧牲當地的環境質量
神話6:增長是不可避免的。增長管理是徒勞的,所以我們除瞭繼續增長之外彆無選擇。你不可能把我們的城市捆起來
神話7:如果你不喜歡增長,你就是一個“避鄰癥候群患者”或“反對者
神話8:大多數人並不真的支持增長管理或環境保護
案例研究 俄勒岡州科堡丘陵的“扣帽子”法(或“如何贏得朋友並影響他人”)
神話9:我們“要麼增長,要麼死亡”。增長讓經濟繁榮,並會創造薪水更高的工作
神話10:閑置或不開發土地就是浪費
神話11:個人的視覺愛好,不可以作為反對開發的依據
神話12:環境主義者不過是另外一種特殊的利益團體,並不存在什麼公共利益
3.2 其他神話
第4章 就業、住房和增長的真相
第5章 社區增長的真實成本
第6章 控製增長的影響
第7章 新韆年社區
附錄A:有關城市增長的部分參考文獻
附錄B:與土地利用有關的組織機構
精彩書摘
第二種增長管理方法的重點在於考慮增長是否應該發生;如果應該發生,那又應該是多少、有多快。這種方法可以稱之為“有限世界規劃”。它認識到經濟增長的有限性,做齣瞭我們的社區不可能永遠增長的理性假設。它推斷,我們也許能夠為每個社區確定一個最佳規模,或至少是“最大規模”:超越它,質量和宜居性就會下降。這種方法意識到一些社區存在增長過快的問題,需要減緩增長速度。一些社區可能已經超齣瞭它們的最佳規模,需要限製額外的增長。
我們的世界是有限的,但一直都被忽視瞭,盡管這種看法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像維多利亞時代談論愛情卻沒有性愛一樣,許多規劃者和決策者談論要減少經濟增長的消極影響,但沒有使它放緩下來。有一種說法,說如果我們隻做正確的,我們就能保持增長。但是這沒有關係;不管如何打扮它,增長還是增長。即使是最好看、最有計劃的增長,仍然會對社會和長遠的生態後果産生負麵影響。計劃增長的戰略完全依賴於錯誤的前提:你可以擁有你的蛋糕,並且把它做大。
由於采取瞭計劃,或“精明”增長,耕地和開放的空間的消失速度可能減慢,或者城市蔓延可以少一些醜惡、混亂、高昂的成本。但底綫是,我們仍將繼續增長,直到覆蓋我們的所有環境。正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艾伯特·巴特利特所說:“精明增長最終會把你帶到與啞巴增長完全一樣的地方:你以一流的水平,不多不少的到達增長的那裏。”
雖然良好的規劃可以減輕城市增長的許多問題,但是有計劃的增長並不是最終解決辦法。我們必須學會將可持續性的生態原則融入公共政策來調控經濟增長。已經齣現一些減緩增長的新的和創新的辦法。這些增長控製的方法正在發展,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經驗,社區由此能夠真正掌握自己的未來。
……
前言/序言
本書介紹瞭美國城市在控製增長,實現發展轉型等方麵發展的最新理念和采取的挑戰性措施。
美國是一個自由市場的國傢,也是個高度城市化的資本主義國傢。近年來,一些美國學者將美國經濟和城市發展模式方麵的問題,歸結於房地産的投機和城市的蔓延;與此對應,形成瞭諸如“增長控製”、“限製增長”等對策措施,希望通過國傢和政府的政策與規劃乾預,引導經濟和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美國這個標榜自由的國傢,在國傢和地方經濟政策中采用控製、引導的做法,是值得高度關注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觀察20世紀20年代大蕭條以來美國多次經受的經濟社會發展睏境,可以看到國傢和地方政府在扭轉睏境時所發揮的作用,發展瞭一係列的理論、措施和方法。所有這些,值得我們藉鑒學習。
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陷入嚴重的經濟大蕭條之中1,1933年工業産值下降至蕭條前的1/3,近韆萬名美國人失業。1932年,羅斯福上颱就任總統,隨即實施以“三R”政策,即以恢復(Recovery)、救濟(Relief)、改革(Reform)為代錶的“新政”2;通過管製金融市場,控製農業産量,穩定工資和價格,大力投資興辦公共工程,為失業人口創造就業等,以促進經濟的恢復。新政提高瞭政府在製定經濟社會政策的參與能力,引領瞭之後的國傢乾預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模式。
伴隨新政的實施,20世紀30年代末,馬裏蘭州的喬治王子縣、威斯康星州的格林代爾、俄亥俄州的格林希爾斯等三個綠城開始建設。試圖通過建設能夠自我滿足基本公共服務需要的閤作社區,減輕住房短缺,促進就業,減緩經濟危機下發展乏力的壓力。綠城運用瞭之後非常著名的雷德朋(Radburn)體係,即以住宅群圍繞盡端式道路,形成住宅群單元,通過城市乾道連接這些單元,形成居住區。在當時,這些國傢經濟社會乾預措施和大量公共建設工程,雖然沒有能夠根本拯救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但也發揮瞭相當的作用,展示瞭它的前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開始瞭新的復興。戰爭勝利帶來的經濟繁榮也催生瞭嬰兒潮,人口快速增長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由於實施國傢乾預政策,美國人的富裕程度顯著提高,中産階級數量增長很快。許多美國工人成為中産階級。私人小汽車的進一步普及,高速公路網的形成,大規模獨立住宅沿著高速公路蔓延分布,為平等、自由、財富的“美國夢”增加瞭直觀的詮注。加之,美國工業也開始嚮海外和陽光地帶轉移,原有工業城市經曆瞭持續的改造。中産階級居民遷嚮環境更好的郊區,形成瞭郊區化的時尚生活。大量郊區住宅的快速建設,推動瞭美國城市郊區化的迅速發展和蔓延。
……
城市的光輝與肌理:在精細化中尋覓宜居的尺度 我們的城市,在飛速發展的浪潮中,常常被賦予“更大”、“更快”、“更高”的標簽。摩天大樓直插雲霄,擴張的版圖吞噬著原有的風貌,龐大的體量似乎成瞭衡量繁榮與活力的唯一標尺。然而,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我們是否真正感受到那份與人居尺度相契閤的溫馨與歸屬?是否能觸摸到城市肌理中蘊含的獨特溫度與生命力? 這本書,並非歌頌無止境的擴張,也並非鼓吹宏大敘事。它深入探究的是,如何在既有的城市框架下,通過審慎而精細的規劃與管理,去優化每一個角落,提升每一寸空間,最終讓城市成為一個更宜居、更有溫度、更富人情味的生命體。它關注的,不是那些令人望而卻步的巨型項目,而是那些能夠切實影響我們日常生活,關乎社區幸福感的點滴改變。 城市發展,尺度即人文 我們常常忽視,城市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集閤,更是無數生命故事上演的舞颱。而承載這些故事的,是城市的“尺度”。這裏的尺度,並非僅僅是建築的高度或街道的寬度,而是指那些與人的活動、感知和情感息息相關的空間關係。當我們說“更大”,常常意味著空間的高度和廣度的無限延伸,這或許能帶來經濟上的增長,卻可能疏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模糊城市的個性和記憶。而“更好”,則是在現有基礎上,追求一種更和諧、更人性化的狀態。它意味著尊重城市的曆史文脈,理解社區的獨特需求,並在每一個決策中,將人的感受放在首位。 從“增量”到“存量”的智慧轉型 當下,許多城市正麵臨著從“增量發展”嚮“存量優化”的轉型。大量的土地開發已接近飽和,城市空間的潛力更多地體現在如何盤活和改造現有的建成區。這是一種智慧的迴歸,也是對過去發展模式的反思。本書將剖析這一轉型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精細化的城市設計,為老舊街區注入新的活力,讓曆史建築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生;如何通過優化公共空間,為居民提供更多交流互動的場所,重塑社區的凝聚力;如何通過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城市的生態品質,讓居民在自然環境中享受生活。 精細化控製:讓規劃落地生根 “精細化控製”是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意味著將宏觀的規劃藍圖,轉化為微觀可操作的實施細則。這需要建立在對城市現狀的深入調研,對居民需求的細緻傾聽,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精準預判之上。我們不再滿足於一張簡單的規劃圖,而是要關注每一個地塊的規劃指標,每一條街道的設計細節,每一個公共空間的設施配置。 建築高度與肌理的協調: 城市的天際綫並非越高越好,而是需要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形成富有層次感和韻律感的天際輪廓。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閤理的建築高度控製,避免“一綫天”的壓抑感,並鼓勵建築師在設計中融入地方特色,形成獨特的城市肌理。 街道空間的活性化: 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交往空間。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車輛的通行效率,更是行人的舒適度、店麵的吸引力、以及街道兩側建築的連續性。通過拓寬人行道、增加綠化、設置街頭傢具、鼓勵沿街商鋪的業態創新,我們可以將冰冷的街道轉化為充滿活力的社交場所。 公共空間的品質提升: 公園、廣場、濱水區等公共空間,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載體。本書將深入分析如何通過精心設計,提升這些空間的品質,使其更具吸引力、功能性和可達性。從兒童遊樂設施的安全性,到老年人休憩區的舒適度,從藝術裝置的互動性,到節慶活動的組織,每一個細節都關乎居民的體驗。 交通與空間的融閤: 交通規劃不再是獨立的學科,而是需要與城市空間發展緊密結閤。我們強調的不是一味增加車道,而是倡導以人為本的慢行交通係統,鼓勵綠色齣行,並探索交通樞紐與周邊商業、居住功能的復閤開發,實現交通與城市生活的有機融閤。 社區環境改善:從“麵子”到“裏子”的升級 “社區環境改善”是本書另一個重要的關注點。它直指我們居住空間的“裏子”,強調的是那些能夠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增進鄰裏關係,塑造社區認同感的方麵。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綠化”、“美化”,而是對社區功能、服務、安全、文化等多個維度的係統性優化。 鄰裏中心的構建: 在日益原子化的社會中,重塑鄰裏關係至關重要。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規劃建設集便民服務、社區活動、鄰裏交往於一體的“鄰裏中心”,為居民提供一個共享的空間,促進情感的交流與文化的傳承。 適老化與兒童友好社區: 城市應該服務於所有年齡段的居民。我們將重點關注如何打造適老化社區,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生活設施和安全的活動空間;如何建設兒童友好社區,保障兒童的安全,提供豐富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這裏茁壯成長。 物業管理與社區治理的創新: 優質的物業管理是社區環境改善的基石。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引入先進的物業管理模式,提升服務水平,解決居民的實際睏難。同時,也將關注如何鼓勵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形成民主協商的氛圍,讓社區真正成為居民共同的傢園。 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與活化: 每一個社區都承載著獨特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基因。本書將強調如何深入挖掘社區的曆史文化元素,並將其融入到社區環境的改造中,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增強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可持續性:麵嚮未來的城市脈搏 所有的城市發展與環境改善,最終都指嚮一個長遠的目標:可持續性。這不僅是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更是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以及文化的可持續。 綠色發展與生態韌性: 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推廣綠色建築,發展低碳交通,建設海綿城市,提升城市的生態韌性,使其更能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文化傳承與多元包容: 城市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載體。本書將強調在城市發展中,如何保護和傳承地域特色文化,鼓勵文化創新,營造包容開放的社會氛圍,讓每一個居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的平衡: 城市發展最終是為瞭提升民生福祉。我們將探討如何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關注居民的收入、就業、教育、醫療等基本需求,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的良性循環。 結語 “更好,不是更大”並非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一種深刻的城市發展哲學。它倡導的是一種迴歸理性、迴歸人性的城市發展之路。這本書,正是希望能為那些緻力於城市發展與社區改善的規劃師、建築師、管理者,以及每一位關心城市未來的居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思考。它希望引領我們走齣對“大”的迷戀,走嚮對“好”的追求,讓我們的城市,在精細化的打磨中,綻放齣更加璀璨而溫暖的光輝。在這些光輝中,我們能觸摸到城市真實的肌理,感受到生命蓬勃的脈搏,最終找到那份屬於每個人的,最舒適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