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年變法叢稿:魯國堯語言學文集》為魯國堯先生所撰論文的精選集。較為鮮明地代錶瞭作者浸淫語言文字學數十年的成就與感想。其中文章大概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稿;二是論述其他語言學人的評介文章;三是為其他語言學著作所作的序言類文章;四是作者極富個性的“劄記體”文章。無論是發言還是序言、評介或是劄記,都可窺見作者的文采,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語言學功力,對當今語言學人來講,《衰年變法叢稿:魯國堯語言學文集》不可不讀。
魯國堯,男,1937年生,江蘇泰州人。現為南京大學退休教授、杭州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評委、中國音韻學會顧問。主要研究方嚮為漢語音韻學,兼及方言史、詞學。發錶論文約百篇,著有《魯國堯自選集》、《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語言學文集:考證、義理、辭章》等,另有譯作數種。
論“曆史文獻考證法”與“曆史比較法”的結閤一一兼議漢語研究中的“犬馬鬼魅法則”
一
凡研究必有方法,而且方法往往多種多樣。漢語史作為一個有悠久傳統的成熟的學科,當然也有其研究方法,方法也必然多種多樣,筆者以為研究漢語史的最佳方法,或者最佳方法之一是“曆史文獻考證法”與“曆史比較法”的結閤。特彆聲明,筆者並無摒棄其他方法之意,任何方法隻要經過實踐的檢驗,行之有效,都是可取的。
先談“曆史文獻考證法”。
不僅是研究漢語史,凡是做有關中國的各種學科的曆時研究,幾乎都要使用“曆史文獻考證法”,而且無不取得顯著成效,這說明“曆史文獻考證法”是鋒利的武器。為什麼?當代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說:“中國曆史在世界史上有很特殊的地位。沒有哪一個國傢的曆史文化像我們中國這樣長,由古至今五韆年一脈相承、延綿不絕。其他國傢不是這樣,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曾經是中心,那些地方的國傢卻是有古無今。
唯有黃河和長江流域孕育的中華民族在世界舞颱上沒有中斷過。所以講曆史,隻有我們有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美國就不行,曆史課一年就可以講得很充分,而且再講就講到歐洲去瞭。”我們中國還有一個“唯一”,我們的先人特彆重視文化的記錄,所以三韆多年來曆史文獻延綿不絕,異常豐富,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說:“在世界所有古代語言中,梵語文獻的數量僅次於漢語,遠遠超過希臘語和拉丁語。”我國曆代學者十分懂得充分利用這筆寶貴的遺産,撰寫瞭大量鴻文巨製,考證大傢無代無之,最近即2001年雲南人民齣版社齣版瞭《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錄》,收繆荃孫、孫詒讓、章炳麟、王國維等160多傢的考證文章,都350萬字。可見在中國學術界,考證法也是延綿不絕的。“曆史文獻考證法”是我們的傳統,考證就是求是,就是追求真理,韆百年來的考證成果其作用都使我們趨嚮真理,逼近真理。
我們中國學人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傳世文獻汗牛充棟,而且地不愛寶,齣土文獻大量湧現,最近轟動國際學術界的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湘西裏耶古城的二萬枚秦簡等等齣土古文獻也同樣是我們研究古代漢語史的極為珍貴的資料。本文所提齣的“曆史文獻”涵蓋傳世文獻和齣土文獻二者,這是必須明確的。在論述漢語史的研究方法的時候,我們中國研究漢語史的學人應該揚己之長,理直氣壯地將“曆史文獻考證法”列入,而且置於首位。要研究漢語幾韆年的曆史,如此輝煌、如此豐富的文獻,如果我們不高度重視、不充分利用,就難免遭“數典忘祖”之譏。
漢語史,其最簡潔的定義就是,研究漢語曆史的學科,因此漢語曆史上的各個時期的狀況都應該是研究對象,不隻是史前時期、原始時期的狀況,也不隻是為瞭“重建”原始形式,誠然這些是重要的,但它也隻是漢語史研究的部分內容,或者說,內容之一。粗略地說,曆時研究應該包括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對任何時代語言狀態的研究都理所當然地應該受到平等的重視,語言史傢不應有所軒輊。而且,漢語史(包括其各個分支學科)上任何一個時段的研究都不能稱作整個漢語史(包括其各個分支學科)的研究。
而研究有文字記錄以來的漢語史,無論是什麼時期的,當然要首先利用我們中國特多的傳世文獻和源源而齣的齣土文獻。即令是研究語言的史前史,也不能不依賴古代文獻特彆是上古文獻的支撐。文獻,隻要不是僞書,給漢語史提供的史料都是確鑿的,可信的。比如《顔氏傢訓》,這是一本比較文化學的專著,曆代學者公認它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它對中國南北朝後期語言、方言的地域特點和社會使用狀況的記述,其誠信度是非常高的。《顔氏傢訓?音辭篇》雲:“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失在浮淺,其辭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瀋濁而鈋鈍,得其質直,其辭多古語。然冠冕君子,南方為優;閭裏小人,北方為愈。易服而與之談,南方士庶,數言可辯;隔垣而聽其語,北方朝野,終日難分。而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其謬失輕微者,則南人以錢為涎,以石為射,以賤為羨,以是為舐;北人以庶為戍,以如為儒,以紫為姊,以洽為狎:如此之例,兩失甚多。”
《顔氏傢訓》的這段話,引用率很高,“南人”、“北人”的“謬失輕微者”數語尤其受到重視,研究者如過江之鯽,這就是文獻的“啓示”力量。至於“南方”“其辭多鄙俗”,“北方”“其辭多古語”,似乎還沒有人就此作齣充分的闡述,可能因為中古漢語的詞匯研究尚未深入到地域差異層麵的緣故,其實這是高難課題之一。筆者認為“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四句是顔之推對南北朝時期語言情狀論述的“重中之重”,南語、北語竟然到瞭“皆有深弊”的嚴重地步!至於“謬失輕微者”,那更是“兩失甚多”!
可見兩百多年的戰亂和分裂使得三世紀的漢語通語到瞭六世紀分裂為以洛陽為中心的北朝通語和以建康為中心的南朝通語。南朝通語和北朝通語的“深弊”為何?顔之推隻肯用“不可具論”四字瞭之,令人深為遺憾;他雖然也講瞭“深弊”之源,可是隻有八字“南染吳越,北雜夷虜。”惜哉語焉不詳。因此筆者認為“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四句,這就是顔之推留給我們後人的韆古之謎,道道地地的韆古之謎!我命名為“顔之推謎題”。既然曆史上有此謎題,我們後人就應該殫精竭慮,以破解這對漢語史和方言史都極有意義的謎題,猶如眾多數學傢破解曆代的數學謎題和數學猜想一樣。在推進學術發展的過程中,大哉曆史文獻的作用!
……
衰年變法,我的追求
——自序
迴憶十七八年前,當我臨近花甲之時,心潮起伏難平。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的少年、青年、壯年、中年都逝去瞭,時光,竟這般度過瞭!然而老之漸臨,現實必須麵對!六十歲後,該如何過?是悠遊度日,聊以卒歲?還是繼續在學術的前沿堅守、推進?這時,我讀到瞭英國散文傢WilliamHazlitt(威廉·黑茲利特,1778—1830)在Onthefeelingofimmortalityinyouth(《青年人的永不衰老之感》)的一段文字:
Onehalfoftimeindeedisflown-theotherhalfremainsinstoreforuswithallitscountlesstreasures;forthereisnolinedrawn,andweseenolimittoourhopesandwishes.
有如醍醐灌頂,心智洞明。豈能因為老之已至而逡巡卻步?應該振作,應該奮進!我經常默背這些名句,咀嚼體味再三,我就試著用中國傳統詩體翻譯:
韶光半逝固堪哀,
另半輝煌待我來。
二者何曾存畛界?
前程憧憬自心開。
“前程”,“前程”,我的“前程”為何?
當年硃德熙老師的話,曾久久地刺痛瞭我的心,那就是先生在《紀念王力先生九十誕辰文集序》所說的“迴過頭看五十年代以來培養的學生,其中雖然也不乏傑齣者,但總的看來,失之於陋”。這是我這一代學人的痛,豈止如此?是國傢之痛,民族之痛!六十年前,我是“陋”者之一。懷著憂憤的心情思考我的“前程”?能在花甲之年以後,將“陋”這頂帽子扔到太平洋裏?
這時,我讀報,“陋”隘的我原先毫不知曉的前輩大畫傢齊白石、黃賓虹兩位先生“衰年變法”的動人事跡,如“佛光”一樣照亮瞭我的心靈。白石老人(1864—1957)的話何等激動人心:“餘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餘或可自問快心事也。”“獲觀黃癭瓢畫冊,始知餘畫猶過於形似,無超凡之趣。決定從今大變。人欲罵之,餘勿聽也;人欲譽之,餘勿喜也。”我反復吟誦白石老人的詩句:“掃除凡格實難能,十載關門始變更。老把精神苦拋棄,功夫深淺心自明。”黃賓虹(1865—1955)早年的特色是乾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其畫被稱為“白賓虹”;八十歲後形成瞭“黑、密、厚、重”的畫風,其濃墨山水畫,層層深厚,氣勢磅礴,極具震撼的力量,將中國山水畫的境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被譽稱為“黑賓虹”。黃賓虹先生的名言:“作山水應得山川的要領和奧秘,徒事臨摹,便會事事依人作嫁,自為畫者之末學。”切中時弊,何等的擲地有聲!
我發誓願,踏著前輩的足印,走“衰年變法”之路!
陳寅恪先生的遺教於我啓迪實多:“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二韆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人,應該有使命感,有責任心,有抱負,有追求。不揣謭陋,我誌亦欲在治學領域、思想、理論、方法等方麵“有所創獲”,“成一傢言”。於是我提齣瞭“不崇洋,不排外”的治學方針,提齣瞭“治學十二字訣”:“義理,考據,辭章;堅實,會通,創新。”以此激勵自己,指引自己。
2012年12月15日我作短文《迴顧五載》,此文頗可代錶我衰年變法的心理狀態與治學曆程,故迻錄於下:
迴顧以往歲月,小結以抒懷述誌,前賢曾為之。陳寅恪先生名文《贈蔣秉南序》的警句:“默念平生固未嘗侮食自矜、麯學阿世,似可告慰友朋。”(堯按,“侮食自矜”四字的解自謂得之)不纔如我,值退休五年之際,試仿之:“默念五載固未嘗隳誌跟風,悠遊度日,似可告慰友朋。”
前賢齊白石、黃賓虹兩位大畫傢“衰年變法”,於我心有戚戚焉。退休後自勵之辭:“老當益壯,衰年變法;誌當益堅,自主創新。”
不佞四十餘年在語言學裏“討生活”,然常思硃德熙先生當今學人病在“陋”之訓誡,故在近年發憤“越雷池”數步,五年來涉足古人類學、哲學、美學(哲學重要分支)、思想史、接受學、史學、文學、文獻學、西洋比較法等學科,拜讀瞭陳寅恪、錢锺書、鍾叔河、馮友蘭、何兆武、張世英、硃光潛、吳新智、郝爾格·裴特生等中外諸賢的若乾論著,因而視野較前頗為開闊,思考較前頗為深刻,近日翻檢所為諸文,自謂因堅持自主創新,不願拾人餘唾之方針,賴諸友朋之教之助,遂有不少收獲,不覺愉悅生心,而撰此短文。
近年不佞受聘於杭州師範大學,自謂“幸處稷下學宮”,授課、講學、晉京參加國傢社科基金評審等,兼得以遊心騁目,循誌依趣,讀書作文,故有所得,而且匪鮮。自我評估:論數,則自應生慚;論質,則不遑多讓。
本集是我近年所撰論文的結集,除瞭語言學外,也廣及思想史、美學、接受學、古人類學、曆史學、文學、文獻學、西洋比較法等學科。
感於“劄記體”式微,為存亡繼絕,我提倡“新劄記體”,身體力行,本集中收錄數篇。
若乾篇“讀後感”和“序言”都含有我的學術思想和學術主張。
集末短文數篇,或亦可觀。
白石老人“變法”,十年成大功。鄙陋如我,雖逾十載,而創獲微微,相較有天壤之彆,但是我的“變法”之路,走定瞭,“成敗利鈍,非所計也”。
走自己的路,走齣自己的路。
為創新型中國語言學屹立世界而貢獻綿薄之力。
本集諸文的思想淵源和學術淵源,端賴中外先賢的教導、啓迪,在此謹錶示我的“感恩”心情。
本集的若乾篇文章能夠撰作、發錶,我感謝幾十位師友賜教賜助。
本集能夠齣版,我感謝杭州師範大學。
於武林寓所2013年11月22日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所承載的學術傳承意義上。在當代語言學研究日益細分和趨同的背景下,能夠讀到這樣一份跨越時代、充滿批判精神的文集,是極其難得的。它提醒著我們,學術研究不應隻囿於當下的潮流,更需要迴望曆史的深處,從前人的探索中汲取養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批判性的繼承和發展。閱讀過程仿佛是一次與大師的跨時空對話,他的提問方式、他的論證邏輯,都帶著那個特定時代特有的時代精神和學術關懷。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國語言學發展脈絡的學者或愛好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不可或缺的參照係和參照物。這種曆史感和厚重感,是新近齣版物難以企及的。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兼具瞭古典學術的精煉與現代思辨的銳利。作者在行文之中,似乎總能精準地把握住一個概念的核心,用最恰當的詞匯將其勾勒齣來,這種文字的駕馭能力令人嘆服。讀起來時,時常需要放慢速度,細細品味其中那些看似尋常卻蘊含深意的錶述。這不像某些當代學術著作為瞭追求通俗而犧牲瞭精確性,也不同於一些古典文獻的晦澀難懂,它似乎找到瞭一種絕妙的平衡點——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保持瞭閱讀的流暢性。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雕琢一塊璞玉,需要耐心去發掘其光芒,這種挑戰性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評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構建一個完整的學術譜係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個人的學術總結,更像是一個特定學派思想的集中展示。我預感,書中必然包含瞭許多在當時具有開創性、但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得到充分傳播的思想火花。通過係統地閱讀這批文集,我們可以更清晰地梳理齣某個學派的發展脈絡,甚至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被學界遺漏的重要議題,重新審視其在當代研究中的價值。這是一次對“被遺忘的經典”的重新發現之旅,它要求讀者不僅是接受者,更應是積極的批判者和重新詮釋者,賦予這些寶貴的思想新的生命力和解讀空間。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略帶陳舊卻又充滿質感的封麵,仿佛一打開就能聞到舊書頁特有的墨香。我尤其欣賞那種沉穩的字體選擇,既不失學術的嚴謹,又不至於顯得過於刻闆。拿到手裏,分量感十足,這讓人立刻聯想到內容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字斟句酌的。內頁的排版也做得相當考究,行距和字號的搭配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種對實體書製作的重視,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體現瞭齣版方對文化傳承的敬意。我期待著能在其中探索那些被時間洗禮過的智慧,那種實體觸感帶來的閱讀體驗,是任何屏幕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初翻閱這本書的目錄時,我立刻被其中深邃的學術視野所吸引。雖然我對其中的具體領域並非門門精通,但從章節的命名和結構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語言學領域深厚的積纍和獨到的見解。它似乎不是那種麵麵俱到的教科書式論述,而更像是作者多年來思考的結晶,帶著強烈的個人烙印和探索精神。我能想象,在每一個章節的背後,都凝聚瞭無數個深夜的推敲和反復的論證。這種“叢稿”的性質,往往意味著內容是高度凝練、富有洞察力的,不同於連貫的長篇巨著,它更像是一係列思想火花的集閤,等待著有心人去捕捉和連接。我迫不及待想深入其中,看看那些“變法”的思緒究竟是如何在魯國堯先生的筆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這無疑將是一場智力上的盛宴。
評分《衰年變法叢稿:魯國堯語言學文集》為魯國堯先生所撰論文的精選集。較為鮮明地代錶瞭作者浸淫語言文字學數十年的成就與感想。其中文章大概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稿;二是論述其他語言學人的評介文章;三是為其他語言學著作所作的序言類文章;四是作者極富個性的“劄記體”文章。無論是發言還是序言、評介或是劄記,都可窺見作者的文采,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語言學功力,對當今語言學人來講,《衰年變法叢稿:魯國堯語言學文集》不可不讀。
評分不愧是名傢,得認真閱讀!
評分《衰年變法叢稿:魯國堯語言學文集》為魯國堯先生所撰論文的精選集。較為鮮明地代錶瞭作者浸淫語言文字學數十年的成就與感想。其中文章大概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稿;二是論述其他語言學人的評介文章;三是為其他語言學著作所作的序言類文章;四是作者極富個性的“劄記體”文章。無論是發言還是序言、評介或是劄記,都可窺見作者的文采,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語言學功力,對當今語言學人來講,《衰年變法叢稿:魯國堯語言學文集》不可不讀。
評分不愧是名傢,得認真閱讀!
評分不愧是名傢,得認真閱讀!
評分不愧是名傢,得認真閱讀!
評分《衰年變法叢稿:魯國堯語言學文集》為魯國堯先生所撰論文的精選集。較為鮮明地代錶瞭作者浸淫語言文字學數十年的成就與感想。其中文章大概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稿;二是論述其他語言學人的評介文章;三是為其他語言學著作所作的序言類文章;四是作者極富個性的“劄記體”文章。無論是發言還是序言、評介或是劄記,都可窺見作者的文采,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語言學功力,對當今語言學人來講,《衰年變法叢稿:魯國堯語言學文集》不可不讀。
評分《衰年變法叢稿:魯國堯語言學文集》為魯國堯先生所撰論文的精選集。較為鮮明地代錶瞭作者浸淫語言文字學數十年的成就與感想。其中文章大概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稿;二是論述其他語言學人的評介文章;三是為其他語言學著作所作的序言類文章;四是作者極富個性的“劄記體”文章。無論是發言還是序言、評介或是劄記,都可窺見作者的文采,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語言學功力,對當今語言學人來講,《衰年變法叢稿:魯國堯語言學文集》不可不讀。
評分《衰年變法叢稿:魯國堯語言學文集》為魯國堯先生所撰論文的精選集。較為鮮明地代錶瞭作者浸淫語言文字學數十年的成就與感想。其中文章大概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稿;二是論述其他語言學人的評介文章;三是為其他語言學著作所作的序言類文章;四是作者極富個性的“劄記體”文章。無論是發言還是序言、評介或是劄記,都可窺見作者的文采,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語言學功力,對當今語言學人來講,《衰年變法叢稿:魯國堯語言學文集》不可不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