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是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不断增长的城市真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吗?你是否已经在为城市无尽头的增长埋单?空气污染?绿地消失?交通堵塞?治安恶化?温情不再?你是否在某一刻幻想一座更加宜居的城市?也许我们要的城市,不是更大,而是更好!
内容简介
《更好,不是更大:城市发展控制和社区环境改善》是一本书有关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读书。
如果你受够了城市无限制的增加,决心不再坐以待毙,并做点事情来改变这种糟糕的现状,那么《更好,不是更大:城市发展控制和社区环境改善》就是一本你一直在寻找的书。破除城市增长神话正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本书逻辑清楚而又令人信服地证明,城市增长如何给我们的城市和社区留下无法抹去的累累伤痕,并使其不堪重负。
《更好,不是更大:城市发展控制和社区环境改善》语言生动,所给出的指导意见又切实可行,作者给读者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真知灼见,更将先进的理念、可用的工具以及资源倾囊相授。这本书值得城市规划者认真研读,更值得每个城市参与者阅读点评。
作者简介
艾本·佛多(Eben Fodor),现生活在美国俄勒冈州尤金市。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州大学,获得环境科学和城市规划双硕士学位。近1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对城市增长问题的研究,并倡导环保经济、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合理化利用的城市发展模式,是美国城市发展的权威研究者之一。
吴唯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系主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副所长。1978年进入天津大学建筑系学习,1982年获建筑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工学研究生学位;1986-1987年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1987年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系城市与区域规划教研室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学成归国,随即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站工作,后留校任教至今。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历史与理论、城市政策和法规,近期开展有“北京2049”等城市规划科学研究。在进行一线科研、教学的同时,兼有大量城市规划的论文、著作问世,并活跃于国内外城市规划学术界。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由其主持参与的规划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濒危景观
1.1 西雅图前廊(Fronf Porch)的增长
1.2 岌岌可危的社区
1.3 不断变化的景观
1.4 不是所有的增长都一样
1.5 城市增长的根源
1.6 监管土地的使用
1.7 应对蔓延的措施
1.8 精明增长与低增长
第2章 直面城市增长机器
2.1 增长机器的螺钉与螺母
2.2 地方政府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2.3 增长机器的内部运行原理
2.4 增长机器的同谋
2.5 通过民主控制增长机器
第3章 增长的12大神话
3.1 揭穿神话
神话1:增长提供了所需的税收
神话2:我们必须增长才能为社区里的人提供就业
神话3:我们必须刺激并补贴企业增长才能有好的工作
神话4:如果我们试图限制增长,住房价格就会暴涨
神话5:环境保护会伤害经济。为了就业和经济繁荣,我们必须甘愿牺牲当地的环境质量
神话6: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增长管理是徒劳的,所以我们除了继续增长之外别无选择。你不可能把我们的城市捆起来
神话7:如果你不喜欢增长,你就是一个“避邻症候群患者”或“反对者
神话8:大多数人并不真的支持增长管理或环境保护
案例研究 俄勒冈州科堡丘陵的“扣帽子”法(或“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他人”)
神话9:我们“要么增长,要么死亡”。增长让经济繁荣,并会创造薪水更高的工作
神话10:闲置或不开发土地就是浪费
神话11:个人的视觉爱好,不可以作为反对开发的依据
神话12:环境主义者不过是另外一种特殊的利益团体,并不存在什么公共利益
3.2 其他神话
第4章 就业、住房和增长的真相
第5章 社区增长的真实成本
第6章 控制增长的影响
第7章 新千年社区
附录A:有关城市增长的部分参考文献
附录B: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组织机构
精彩书摘
第二种增长管理方法的重点在于考虑增长是否应该发生;如果应该发生,那又应该是多少、有多快。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有限世界规划”。它认识到经济增长的有限性,做出了我们的社区不可能永远增长的理性假设。它推断,我们也许能够为每个社区确定一个最佳规模,或至少是“最大规模”:超越它,质量和宜居性就会下降。这种方法意识到一些社区存在增长过快的问题,需要减缓增长速度。一些社区可能已经超出了它们的最佳规模,需要限制额外的增长。
我们的世界是有限的,但一直都被忽视了,尽管这种看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像维多利亚时代谈论爱情却没有性爱一样,许多规划者和决策者谈论要减少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但没有使它放缓下来。有一种说法,说如果我们只做正确的,我们就能保持增长。但是这没有关系;不管如何打扮它,增长还是增长。即使是最好看、最有计划的增长,仍然会对社会和长远的生态后果产生负面影响。计划增长的战略完全依赖于错误的前提:你可以拥有你的蛋糕,并且把它做大。
由于采取了计划,或“精明”增长,耕地和开放的空间的消失速度可能减慢,或者城市蔓延可以少一些丑恶、混乱、高昂的成本。但底线是,我们仍将继续增长,直到覆盖我们的所有环境。正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艾伯特·巴特利特所说:“精明增长最终会把你带到与哑巴增长完全一样的地方:你以一流的水平,不多不少的到达增长的那里。”
虽然良好的规划可以减轻城市增长的许多问题,但是有计划的增长并不是最终解决办法。我们必须学会将可持续性的生态原则融入公共政策来调控经济增长。已经出现一些减缓增长的新的和创新的办法。这些增长控制的方法正在发展,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经验,社区由此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
前言/序言
本书介绍了美国城市在控制增长,实现发展转型等方面发展的最新理念和采取的挑战性措施。
美国是一个自由市场的国家,也是个高度城市化的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一些美国学者将美国经济和城市发展模式方面的问题,归结于房地产的投机和城市的蔓延;与此对应,形成了诸如“增长控制”、“限制增长”等对策措施,希望通过国家和政府的政策与规划干预,引导经济和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美国这个标榜自由的国家,在国家和地方经济政策中采用控制、引导的做法,是值得高度关注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察20世纪20年代大萧条以来美国多次经受的经济社会发展困境,可以看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扭转困境时所发挥的作用,发展了一系列的理论、措施和方法。所有这些,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大萧条之中1,1933年工业产值下降至萧条前的1/3,近千万名美国人失业。1932年,罗斯福上台就任总统,随即实施以“三R”政策,即以恢复(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为代表的“新政”2;通过管制金融市场,控制农业产量,稳定工资和价格,大力投资兴办公共工程,为失业人口创造就业等,以促进经济的恢复。新政提高了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参与能力,引领了之后的国家干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模式。
伴随新政的实施,20世纪30年代末,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威斯康星州的格林代尔、俄亥俄州的格林希尔斯等三个绿城开始建设。试图通过建设能够自我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的合作社区,减轻住房短缺,促进就业,减缓经济危机下发展乏力的压力。绿城运用了之后非常著名的雷德朋(Radburn)体系,即以住宅群围绕尽端式道路,形成住宅群单元,通过城市干道连接这些单元,形成居住区。在当时,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干预措施和大量公共建设工程,虽然没有能够根本拯救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但也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展示了它的前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开始了新的复兴。战争胜利带来的经济繁荣也催生了婴儿潮,人口快速增长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实施国家干预政策,美国人的富裕程度显著提高,中产阶级数量增长很快。许多美国工人成为中产阶级。私人小汽车的进一步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大规模独立住宅沿着高速公路蔓延分布,为平等、自由、财富的“美国梦”增加了直观的诠注。加之,美国工业也开始向海外和阳光地带转移,原有工业城市经历了持续的改造。中产阶级居民迁向环境更好的郊区,形成了郊区化的时尚生活。大量郊区住宅的快速建设,推动了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迅速发展和蔓延。
……
城市的光辉与肌理:在精细化中寻觅宜居的尺度 我们的城市,在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常常被赋予“更大”、“更快”、“更高”的标签。摩天大楼直插云霄,扩张的版图吞噬着原有的风貌,庞大的体量似乎成了衡量繁荣与活力的唯一标尺。然而,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是否真正感受到那份与人居尺度相契合的温馨与归属?是否能触摸到城市肌理中蕴含的独特温度与生命力? 这本书,并非歌颂无止境的扩张,也并非鼓吹宏大叙事。它深入探究的是,如何在既有的城市框架下,通过审慎而精细的规划与管理,去优化每一个角落,提升每一寸空间,最终让城市成为一个更宜居、更有温度、更富人情味的生命体。它关注的,不是那些令人望而却步的巨型项目,而是那些能够切实影响我们日常生活,关乎社区幸福感的点滴改变。 城市发展,尺度即人文 我们常常忽视,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更是无数生命故事上演的舞台。而承载这些故事的,是城市的“尺度”。这里的尺度,并非仅仅是建筑的高度或街道的宽度,而是指那些与人的活动、感知和情感息息相关的空间关系。当我们说“更大”,常常意味着空间的高度和广度的无限延伸,这或许能带来经济上的增长,却可能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糊城市的个性和记忆。而“更好”,则是在现有基础上,追求一种更和谐、更人性化的状态。它意味着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理解社区的独特需求,并在每一个决策中,将人的感受放在首位。 从“增量”到“存量”的智慧转型 当下,许多城市正面临着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的转型。大量的土地开发已接近饱和,城市空间的潜力更多地体现在如何盘活和改造现有的建成区。这是一种智慧的回归,也是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反思。本书将剖析这一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城市设计,为老旧街区注入新的活力,让历史建筑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如何通过优化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更多交流互动的场所,重塑社区的凝聚力;如何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让居民在自然环境中享受生活。 精细化控制:让规划落地生根 “精细化控制”是本书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意味着将宏观的规划蓝图,转化为微观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这需要建立在对城市现状的深入调研,对居民需求的细致倾听,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准预判之上。我们不再满足于一张简单的规划图,而是要关注每一个地块的规划指标,每一条街道的设计细节,每一个公共空间的设施配置。 建筑高度与肌理的协调: 城市的天际线并非越高越好,而是需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形成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的天际轮廓。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建筑高度控制,避免“一线天”的压抑感,并鼓励建筑师在设计中融入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城市肌理。 街道空间的活性化: 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交往空间。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车辆的通行效率,更是行人的舒适度、店面的吸引力、以及街道两侧建筑的连续性。通过拓宽人行道、增加绿化、设置街头家具、鼓励沿街商铺的业态创新,我们可以将冰冷的街道转化为充满活力的社交场所。 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 公园、广场、滨水区等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本书将深入分析如何通过精心设计,提升这些空间的品质,使其更具吸引力、功能性和可达性。从儿童游乐设施的安全性,到老年人休憩区的舒适度,从艺术装置的互动性,到节庆活动的组织,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居民的体验。 交通与空间的融合: 交通规划不再是独立的学科,而是需要与城市空间发展紧密结合。我们强调的不是一味增加车道,而是倡导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鼓励绿色出行,并探索交通枢纽与周边商业、居住功能的复合开发,实现交通与城市生活的有机融合。 社区环境改善:从“面子”到“里子”的升级 “社区环境改善”是本书另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它直指我们居住空间的“里子”,强调的是那些能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进邻里关系,塑造社区认同感的方面。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美化”,而是对社区功能、服务、安全、文化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性优化。 邻里中心的构建: 在日益原子化的社会中,重塑邻里关系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规划建设集便民服务、社区活动、邻里交往于一体的“邻里中心”,为居民提供一个共享的空间,促进情感的交流与文化的传承。 适老化与儿童友好社区: 城市应该服务于所有年龄段的居民。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打造适老化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生活设施和安全的活动空间;如何建设儿童友好社区,保障儿童的安全,提供丰富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的创新: 优质的物业管理是社区环境改善的基石。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引入先进的物业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同时,也将关注如何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形成民主协商的氛围,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共同的家园。 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活化: 每一个社区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本书将强调如何深入挖掘社区的历史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到社区环境的改造中,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可持续性:面向未来的城市脉搏 所有的城市发展与环境改善,最终都指向一个长远的目标:可持续性。这不仅是指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更是指社会经济的可持续,以及文化的可持续。 绿色发展与生态韧性: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推广绿色建筑,发展低碳交通,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市的生态韧性,使其更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文化传承与多元包容: 城市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载体。本书将强调在城市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鼓励文化创新,营造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个居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平衡: 城市发展最终是为了提升民生福祉。我们将探讨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居民的收入、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良性循环。 结语 “更好,不是更大”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深刻的城市发展哲学。它倡导的是一种回归理性、回归人性的城市发展之路。这本书,正是希望能为那些致力于城市发展与社区改善的规划师、建筑师、管理者,以及每一位关心城市未来的居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它希望引领我们走出对“大”的迷恋,走向对“好”的追求,让我们的城市,在精细化的打磨中,绽放出更加璀璨而温暖的光辉。在这些光辉中,我们能触摸到城市真实的肌理,感受到生命蓬勃的脉搏,最终找到那份属于每个人的,最舒适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