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李秉衡集(套裝上中下冊)

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李秉衡集(套裝上中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戚其章 編
圖書標籤:
  • 李秉衡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文集
  • 史料
  • 中國曆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清史
  • 民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2400
版次:1
商品編碼:11292894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50
套裝數量: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李氏《奏議》十六捲是現今一部係統收錄李秉衡著述的著作,但其中仍然有許多缺漏,不僅篇幅不全,有的篇章因係後來編集時輾轉抄得,並非全帙。戚其章先生以硃批奏摺、軍機處原摺、錄副摺以及朝鮮檔、《光緒財政通纂》進行校補,並從山東巡撫衙門檔、總理衙門檔中輯錄其失收的公牘、電稿,內容較舊本《奏議》多齣三分之一,成為李秉衡著述的完備之本。因此,在完備方麵,戚先生的輯校尚無齣其右者。《李秉衡集(套裝上中下冊)》曾由齊魯書社於1993年齣版,現進行修訂,改正初版差錯二百馀處,列入書局“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

內頁插圖

目錄

新版說明
前言
上編奏議
1.奏陳嚴防廣西土匪摺
光緒十年十二月日(1885年1月日)
2.奏報接護廣西撫篆日期摺
光緒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1885年4月13日)
3.奏各軍剋復文淵諒山等處分彆奬恤各員弁摺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4.奏停戰撤兵並請飭催各省協餉摺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5.奏查明已革藩司敗退情形摺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6.奏剋復諒山馮子材厥功最偉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7.奏增募營勇親兵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8.奏遣撤淮軍鼎字五營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9.奏遵旨保奬齣力人員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0.奏楊牛氏殉節請旌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1.奏現存營勇均照淮軍營製給發餉項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2.奏關外諸軍撤迴邊界布置邊防情形摺
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八罔(1885年5月21日)
13.奏分遣鄂軍迴鄂就餉片
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4.奏現在留防各軍營數片
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5.奏調度諸軍會籌辦理情形摺
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6.奏報省河陡漲成災妥籌撫恤摺
光緒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1885年7月4日)
17.奏續報被水災區較廣寬籌撫恤摺
光緒十一年六月初八日(1885年7月19日)
18.奏謝從優議敘摺
光緒十一年七月初四日(1885年8月13日)
19.奏邊軍月餉酌中畫一摺
光緒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1885年8月31日)
……
中編 公牘
下編 電報

精彩書摘

  奏為續報被水災區較廣,亟應寬籌撫恤,以重民生,謹陳辦理情形,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臣前因省城河水陡漲,淹沒田廬,損傷人口,災象已成,先飭動款開倉,妥籌撫恤,曾將辦理緣由於本年五月二十二日由驛馳奏。並附片陳明梧州府城亦復被水,並飭一體撫恤在案。臣於拜摺後,連日接據桂林府屬之義寜、永福、全州、靈川、陽朔,梧州府屬之懷集、藤縣,潯州府屬之桂平、平南、貴縣,泗城府屬之淩雲等州縣先後稟報,各該地方紛紛被水。總在五月上旬,盡因大雨連宵,宣泄不及,或江流盛漲,或山潦橫行,人口因有損傷,田廬亦多淹沒。實為數十年未有奇災。小民蕩摺離居,殊堪憫側。竊維救災宜急,救粵西之災尤急。誠以地方瘠苦,伏莽未清,又際邊防未定,若不迅速力籌賑恤,廣為撫綏,設有莠民乘機滋事,其患何堪設想?
  臣與司道函商,原提局存梧州歸公經費銀一二萬兩不敷分撥,現雖設法勸捐,仍屬緩不濟急。因於前撫臣勞崇光昔年倡設同善局內提齣當本銀一萬兩,又於提存各閑款盡數搜羅,動用銀一二萬兩。由藩司張夢元暨善後局司道察被災重輕,酌發款多寡。遴委廉乾多員,會同地方州縣分投確查,核實散給,務使民沾實惠,不緻有失所之虞。此外續有報災,仍當另籌撫恤。統俟查明災歉詳細情形,應徵本年糧賦如何,分彆請蠲請緩,再當詳晰具奏,籲懇天恩,以冀仰副聖主矜災恤民之至意。所有被水災區較廣,續籌動款撫恤緣由,理閤會同兩廣總督臣張之洞,恭摺由驛馳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光緒十一年八月初五日奉旨:覽奏已悉。迭經降旨,諭令妥籌撫恤。並欽奉懿旨,發款賑撫,即著李秉衡督飭印委各員認真經理,務使實惠及民,毋任一夫失所。欽此。
  ……

前言/序言


晚清風雲中的悲情士大夫:李秉衡集(套裝上中下冊) 《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李秉衡集(套裝上中下冊)》是一部深入剖析晚清一位重要曆史人物——李秉衡生平、思想與實踐的鴻篇巨製。本書集結瞭李秉衡一生最重要的文獻資料,包括他的奏疏、信函、文稿、詩詞等,通過這些珍貴的史料,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努力掙紮、心懷報國之誌卻屢遭挫摺的士大夫形象。 李秉衡(1849-1900),字季平,號退榖,又號滌塵道人,湖南湘陰人。他的一生,恰逢中國近代史上最動蕩、最劇烈的時期。鴉片戰爭的陰影尚未散去,太平天國運動的餘波猶在,西方列強的侵略步步緊逼,中國社會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李秉衡作為一名身處仕途的知識分子,他所麵臨的睏境與抉擇,是那個時代無數有識之士的縮影。 上冊:早年經曆與初涉政壇——懷揣報國之誌的青年士大夫 上冊主要收錄瞭李秉衡早期的奏疏、書信以及部分傳記材料,勾勒齣他由一名寒窗苦讀的書生,逐漸成長為一名具有政治抱負的官員的過程。 嚴謹的儒學根基與傢國情懷的孕育: 李秉衡齣身於一個書香門第,自幼便接受瞭嚴格的儒傢教育。他的成長環境,特彆是傢中的熏陶,為他日後堅守傳統價值、心懷傢國奠定瞭深厚的思想基礎。本冊中收錄的早年讀書筆記、傢書往來,可以幫助讀者瞭解他最初的思想萌芽,以及他對國傢命運的初步關切。 科舉之路與士大夫的社會責任: 李秉衡通過科舉入仕,這是晚清士人實現人生價值和社會抱負的主要途徑。本書收錄瞭他的部分科舉應試文章,從中可以看到他對時弊的敏銳洞察,以及他渴望通過自身纔學為國效力的決心。同時,他早年的官場經曆,雖未必輝煌,卻讓他開始近距離地接觸到政治的復雜與現實的挑戰。 地方治理的實踐與初步的改革思考: 隨著官職的升遷,李秉衡開始在地方任職。上冊中包含瞭他早年在地方任職期間處理民政、審理案件的奏疏,以及他與同僚、上司的書信往來。這些材料生動地展現瞭他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摺射齣他對地方弊政的認識,以及初步的改革構想。例如,在賑災、漕運、鹽政等方麵,他可能提齣瞭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這些都體現瞭他作為一名負責任的官員的擔當。 對時局的憂慮與初步的應對策略: 晚清社會的種種危機,如外國的經濟侵略、民族矛盾的激化等,不可能不引起李秉衡的關注。上冊中可能包含一些他緻友人的書信,其中或有對國傢時局的憂慮,以及對如何應對這些危機的初步思考。這些思考或許還顯得稚嫩,但已然顯露齣他超越一般官員的遠見卓識。 中冊:仕途的起伏與思想的深化——在變革浪潮中的探索與掙紮 中冊是本書的核心部分,集中展現瞭李秉衡在晚清政治舞颱上的主要活動,以及他思想的成熟與深刻轉變。這一時期,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加劇的十字路口,李秉衡的個人命運也與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 參與重大政治事件的實錄: 本冊將詳細呈現李秉衡參與的一係列重大政治事件。他可能在一些關鍵時刻,如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等,上疏陳言,提齣自己的戰略或政治主張。通過他的奏疏,讀者可以瞭解他在國傢存亡之際的立場和態度,以及他對朝廷決策的看法。其中,他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對變法圖強的態度,都將是本冊的重點。 與重要曆史人物的交往與論辯: 李秉衡身處晚清官場,必然與同時代的許多重要曆史人物有過交往。本冊收錄的他與其他官員、名士的書信往來,以及相關的曆史記載,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他的人際關係網絡,以及他在政治論辯中的錶現。他可能與一些主張改革的人物有思想上的碰撞,也可能與一些保守派人士進行博弈。 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刻反思: 隨著戰爭的失利和國傢地位的日益卑微,李秉衡的思想必然經曆深刻的反思。本冊中可能包含一些他晚年撰寫的文章、詩詞,從中可以看到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對西方文化的審視,以及他對國傢齣路的艱難探索。他是否開始認識到僅僅依靠傳統方法已不足以挽救國傢?他是否在尋找新的思想資源?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搖擺與抉擇: 晚清時期的政治鬥爭,往往是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較量。李秉衡身處其中,他的立場和選擇,無疑會受到時代洪流的影響。本冊的史料可能會展現他在不同政治派彆之間的遊移,以及他如何權衡利弊,做齣符閤自己政治理念的抉擇。他可能在一些時候支持變法,在另一些時候又錶現齣對激進變革的擔憂。 對民生疾苦的關注與力所能及的補救: 盡管身處權力中心,李秉衡依然對底層民眾的疾苦懷有深切的同情。本冊中可能包含他關於興辦實業、救濟貧民、興辦學堂等方麵的奏疏或倡議,展現瞭他作為一名官員的良知與責任感。這些嘗試或許微不足道,但卻反映瞭他內心深處的仁愛之心。 下冊:晚年心境與精神遺産——曆史評價與文化傳承 下冊主要側重於李秉衡晚年的思想、情感以及後世對其的評價,同時梳理瞭他的文學創作,展示瞭他作為一名士大夫的文化精神。 晚年的心境與對時局的悲觀: 經曆瞭國傢的一係列重大挫摺,尤其是甲午戰爭的慘敗,以及八國聯軍侵華的危機,李秉衡的晚年心境無疑是沉重的。本冊收錄瞭他晚年的一些詩文、書信,從中可以體察到他內心深處的憂憤、無奈甚至絕望。他是否對國傢的未來感到悲觀?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這些情感的流露,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實立體。 對民族文化與傳統的堅守與反思: 在西方文化衝擊下,許多知識分子開始反思傳統。李秉衡作為一位深受儒傢思想影響的士大夫,他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在近代中國的地位?本冊的史料可能會展現他對傳統價值的堅守,也可能包含他對某些傳統弊端的反思,但這種反思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如何“用其精粹”而不是全盤否定。 詩文的成就與文學價值: 李秉衡並非僅僅是一位政治人物,他也是一位具有一定文學造詣的士大夫。下冊將集中展示他的詩詞、散文等文學作品。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領略他細膩的情感,他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對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他對民族命運的憂思。他的詩文風格,可能體現齣晚清士大夫特有的沉鬱頓挫之感,也可能蘊含著他對社會現實的影射。 身後評價與曆史定位的探討: 本冊還將收錄一些後世對李秉衡的評價,包括同時代人的評論、民國時期學者對其的考察,以及現代史學界對其的解讀。通過不同時期、不同視角的評價,讀者可以更全麵地理解李秉衡在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是否被認為是“保守派”的代錶?他是否被低估瞭?這些評價的梳理,將有助於讀者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精神遺産的啓示: 即使在曆史的洪流中,個體的力量顯得渺小,但像李秉衡這樣的士大夫,他們所代錶的精神——對國傢的忠誠,對人民的關懷,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在睏境中的堅韌——仍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本書通過對李秉衡一生的全麵呈現,旨在讓讀者深刻理解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以及他們為國傢民族所付齣的努力和犧牲。 《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李秉衡集(套裝上中下冊)》不僅是一部史料匯編,更是一扇通往晚清曆史深處的窗口。通過對李秉衡這位人物的細緻解讀,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復雜性、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以及那個時代無數士大夫在變革與動蕩中的悲情與堅守。本書適閤對中國近代史、晚清政治、士大夫階層研究有興趣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套文集的其中一冊,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原生態”文字感所吸引。這不是那種經過現代白話文潤飾過的版本,而是最大限度保留瞭原始書寫習慣和用詞的文本。對於像我這樣對清末民初的文風有一定研究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簡直是一場盛宴。閱讀這些奏摺和公牘,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士大夫階層在處理復雜政務時特有的語境和邏輯。比如,其中一段關於地方賑災的條陳,那種字斟句酌、層層上報的流程感,和今天我們習慣的快節奏信息傳遞方式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更妙的是,文集中穿插的一些傢書片段,雖然篇幅不長,卻常常能揭示齣宏大敘事背後的個人情感和生活側麵,比如對傢鄉風物的懷念,對子孫教育的期許,這些細節讓原本刻闆的“曆史人物”變得鮮活起來。當然,這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不然光是理解一些古老的官場術語就要花費不少時間,但這恰恰也說明瞭這套叢書定位的精準——它服務於真正想深入曆史肌理的研究者和愛好者。

評分

這套文集的齣版,對於我們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人”的作用,提供瞭極佳的文本基礎。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提供清晰的因果鏈條,而是直接拋給你那個時代核心人物的思考“原材料”。我最近在研讀其中關於洋務運動後期的一些奏摺,它們不再是教科書裏那種簡單定性或贊揚的描述,而是充滿瞭對技術引進的睏惑、對地方勢力的顧忌,以及對財政壓力的焦慮。這種直接麵對原始文本的體驗,讓人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當時決策者的“左右為難”。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迫使你放下現代的價值判斷,去進入那個時代的思維框架中進行理解。從裝幀設計上來看,雖然是多冊套裝,但每冊的獨立裝幀也很方便攜帶和單獨閱讀,這對於需要經常查閱特定時期文獻的人來說,無疑是加分的細節設計。總體而言,這套叢書的學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為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文本平颱。

評分

我對這套叢書的編排體例錶示由衷的贊賞,尤其是它在“文集”這個範疇內所展現齣的廣博性。很多曆史人物的文集往往側重於政治論述,但這裏的編纂者顯然努力做到瞭“全景式”的呈現。我注意到,除瞭標準的奏疏、公文之外,它還收錄瞭大量的人物尺牘和部分詩詞歌賦,這對於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曆史人物畫像至關重要。例如,通過對比他寫給朝廷的嚴謹公文和寫給幕僚的私信,能清晰地看齣他在不同情境下的語言風格和策略調整。這些“非主流”的文本往往是曆史研究中最容易被忽略,但價值又最大的部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某些地方衝突的往來信件部分,那些措辭的交鋒和試探,比直接的史書描述要生動得多,充滿瞭曆史的張力。唯一希望的是,對於一些涉及具體地名或曆史人物的注釋能更加詳盡一些,畢竟曆史知識的更迭很快,即便是熟稔曆史的人也可能需要快速核對一些細節。

評分

我通常閱讀曆史文獻時,對文本的清晰度和可讀性要求很高,因為原始材料常常伴隨著許多繁瑣的格式和晦澀的詞匯。這套《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在文本整理方麵做得相當齣色,排版疏密得當,很多難點詞匯或典故都有腳注予以簡要說明,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即便是對這個領域涉獵不深的愛好者也能有所收獲。我發現其中有些篇章的選材角度非常新穎,不僅僅關注瞭那些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還收錄瞭許多關於地方治理、民生經濟的考察報告,這讓人物的形象不再是單一的政治傢或軍事傢,而是更全麵的“社會參與者”。比如,關於某次災荒的賑濟方案分析,細緻到瞭糧價波動和具體物資調配的層麵,展現瞭深厚的行政經驗。這樣的資料對於曆史地理學、社會經濟史的研究者來說,價值簡直無法估量。能將如此浩繁的史料係統化地匯集齣版,足見齣版方和整理團隊的功力與耐心,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文化工程。

評分

這套《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的整體裝幀設計確實是下瞭功夫的,紙張的選擇偏嚮於那種帶有微微泛黃質感的,很適閤閱讀曆史文獻的氛圍。我最近入手的是其中一套關於晚清重要官員的文集,剛拿到手的時候,那種厚重感就讓人覺得內容必然紮實。從目錄上看,收錄的文章和奏摺的範圍非常廣,不僅有官方的往來函件,還包括瞭一些私人信劄和詩文,這對於研究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政治生態和個人思想軌跡來說,是極大的便利。比如其中關於某個重要曆史事件的論述,不同時間點、不同角度的文本並陳,能讓人清晰地看到決策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尤其是那些首次公開或整理得非常清晰的原始材料,對於做學術研究的同行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緻力於整理和還原曆史原貌的做法,而不是一味地進行過度解讀或簡化。當然,文集整理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希望後續的注釋和索引部分也能保持一緻的高水準,這樣讀者在查閱時會更加得心應手。整體來說,作為珍貴的史料匯編,它展現瞭齣版方對曆史文獻保護和傳播的責任感。

評分

聽說作傢的第一本書是寫他自己,最後一本書也是寫他自己。   “第一本書”指自傳式的小說,“最後一本書”指作傢的迴憶錄。   我曾經想寫“第一本書”,始終沒寫齣來。現在,我想寫“最後一本書”瞭。  我嚮不熱衷歌頌名利,雖然在我舉目所及之處也曾齣現雍正乾隆。   競逐名利是嚮前看,戀念情義是嚮後看。   人,從情義中過來,嚮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迴情義,有些人掉頭不顧。   這是一本嚮後看的書。所謂情義,內容廣泛,支持幫助是情義,安慰勉勵也是情義。潛移默化是情義,棒喝告誡也是情義。嘉言懿行是情義,趣事軼話也是情義。   這“最後一本書”為生平所見的情義立傳,是對情義的迴報。無情義處也塗抹幾筆,烘雲托月。   我並不是寫曆史。曆史如江河,我的書隻是江河外側的池泊。不錯,池泊和江河之間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調節。一位曆史學者說,“曆史是個小姑娘,任人打扮。”這也沒什麼,小姑娘盡管穿衣戴帽,而齣水當風,體態宛然。 也許,曆史是一架鋼琴,任人彈奏樂麯。因此纔有書,纔有第一本書和最後一本書。我不是在寫曆史,曆史如雲,我隻是抬頭看過;曆史如雷,我隻是掩耳聽過;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與孤鶩齊飛”何以成為韆古名句。   我以為都不是。人的一生隻能是一部迴憶錄,是長長的散文。詩、劇、小說,都有形式問題,都要求你把人生照著它們的樣子削足適履。而迴憶錄不預設規格,不預謀效果。迴憶錄是一種平淡的文章,“由絢爛歸於平淡”。詩、劇、小說,都豈容你平淡?西諺有雲:“退休的人說實話。”退休的人退齣名利的競技場,退齣是非鏇渦,他說話不必再存心和人傢交換什麼或是間接為自己爭取什麼。有些機構為退休的人安排一場退休演講,可以聽到許多真心話。古代的帝王“詢於芻蕘”,嚮打柴割草的人問長問短,正為這些人沒有政治目的,肯說實話。所以迴憶錄要退休以後過若乾年抄寫,這時他已沒資格參說謊俱樂部。迴憶錄的無上要件是真實,個人主觀上的真實。這是一所獨傢博物館,有些東西與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與人“不得不異,不敢立異”。孔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豈捨諸。”“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詩人瘂弦的名句。白雲蒼狗,變幻無常而有常,否則如何能下“蒼狗”二字?人間事韆變萬幻,今非昔比,仔細觀察體會,所變者大抵是服裝道具布景,例如元寶改支票、刀劍換槍彈而已,用抵抗刀劍的辦法抵抗子彈當然不行,但是,何等人為何等事在何等情況下流血拼命,卻是古今如一。人到瞭寫迴憶錄的時候,大緻掌握瞭人類行為的規律,人生中已沒有秘密也沒有奇跡,幻想退位,激動消失,看雲仍然是雲,“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一本迴憶錄是一片昨天的雲,使片雲再現,就是這本書的情義所在。這“最後一本書”不是兩三百頁能夠寫完的,它將若斷若續,飄去飄來。

評分

李秉衡(1830—1900),字鑒堂,遼寜省大連市莊河市人。初捐資縣丞,遷知縣。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廣西按察使,法軍侵越犯邊時,李衡主持龍州西運局。翌年與馮子材分任戰守,取得諒山大捷,彭玉麟奏言:“兩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變,起用為巡閱長江水師大臣。八國聯軍進攻大沽後,李秉衡由江蘇率兵北上,保衛北京,在楊村(今武清縣)敗績,退至通州(今通縣)自殺殉國。謚忠節。

評分

李秉衡(1830—1900),字鑒堂,遼寜省大連市莊河市人。初捐資縣丞,遷知縣。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廣西按察使,法軍侵越犯邊時,李衡主持龍州西運局。翌年與馮子材分任戰守,取得諒山大捷,彭玉麟奏言:“兩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變,起用為巡閱長江水師大臣。八國聯軍進攻大沽後,李秉衡由江蘇率兵北上,保衛北京,在楊村(今武清縣)敗績,退至通州(今通縣)自殺殉國。謚忠節。

評分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難,大節凜然,此不能以成敗論也。聯軍之占津、海也,長驅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龍江也,乘隙以進,唯壽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敵,誓以一死報耳。榮光爭大沽,鳳翔守愛琿,雖已無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為之奪氣,何其壯哉!”

評分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難,大節凜然,此不能以成敗論也。聯軍之占津、海也,長驅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龍江也,乘隙以進,唯壽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敵,誓以一死報耳。榮光爭大沽,鳳翔守愛琿,雖已無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為之奪氣,何其壯哉!”

評分

聽說作傢的第一本書是寫他自己,最後一本書也是寫他自己。   “第一本書”指自傳式的小說,“最後一本書”指作傢的迴憶錄。   我曾經想寫“第一本書”,始終沒寫齣來。現在,我想寫“最後一本書”瞭。  我嚮不熱衷歌頌名利,雖然在我舉目所及之處也曾齣現雍正乾隆。   競逐名利是嚮前看,戀念情義是嚮後看。   人,從情義中過來,嚮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迴情義,有些人掉頭不顧。   這是一本嚮後看的書。所謂情義,內容廣泛,支持幫助是情義,安慰勉勵也是情義。潛移默化是情義,棒喝告誡也是情義。嘉言懿行是情義,趣事軼話也是情義。   這“最後一本書”為生平所見的情義立傳,是對情義的迴報。無情義處也塗抹幾筆,烘雲托月。   我並不是寫曆史。曆史如江河,我的書隻是江河外側的池泊。不錯,池泊和江河之間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調節。一位曆史學者說,“曆史是個小姑娘,任人打扮。”這也沒什麼,小姑娘盡管穿衣戴帽,而齣水當風,體態宛然。 也許,曆史是一架鋼琴,任人彈奏樂麯。因此纔有書,纔有第一本書和最後一本書。我不是在寫曆史,曆史如雲,我隻是抬頭看過;曆史如雷,我隻是掩耳聽過;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與孤鶩齊飛”何以成為韆古名句。   我以為都不是。人的一生隻能是一部迴憶錄,是長長的散文。詩、劇、小說,都有形式問題,都要求你把人生照著它們的樣子削足適履。而迴憶錄不預設規格,不預謀效果。迴憶錄是一種平淡的文章,“由絢爛歸於平淡”。詩、劇、小說,都豈容你平淡?西諺有雲:“退休的人說實話。”退休的人退齣名利的競技場,退齣是非鏇渦,他說話不必再存心和人傢交換什麼或是間接為自己爭取什麼。有些機構為退休的人安排一場退休演講,可以聽到許多真心話。古代的帝王“詢於芻蕘”,嚮打柴割草的人問長問短,正為這些人沒有政治目的,肯說實話。所以迴憶錄要退休以後過若乾年抄寫,這時他已沒資格參說謊俱樂部。迴憶錄的無上要件是真實,個人主觀上的真實。這是一所獨傢博物館,有些東西與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與人“不得不異,不敢立異”。孔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豈捨諸。”“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詩人瘂弦的名句。白雲蒼狗,變幻無常而有常,否則如何能下“蒼狗”二字?人間事韆變萬幻,今非昔比,仔細觀察體會,所變者大抵是服裝道具布景,例如元寶改支票、刀劍換槍彈而已,用抵抗刀劍的辦法抵抗子彈當然不行,但是,何等人為何等事在何等情況下流血拼命,卻是古今如一。人到瞭寫迴憶錄的時候,大緻掌握瞭人類行為的規律,人生中已沒有秘密也沒有奇跡,幻想退位,激動消失,看雲仍然是雲,“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一本迴憶錄是一片昨天的雲,使片雲再現,就是這本書的情義所在。這“最後一本書”不是兩三百頁能夠寫完的,它將若斷若續,飄去飄來。

評分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難,大節凜然,此不能以成敗論也。聯軍之占津、海也,長驅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龍江也,乘隙以進,唯壽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敵,誓以一死報耳。榮光爭大沽,鳳翔守愛琿,雖已無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為之奪氣,何其壯哉!”

評分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難,大節凜然,此不能以成敗論也。聯軍之占津、海也,長驅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龍江也,乘隙以進,唯壽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敵,誓以一死報耳。榮光爭大沽,鳳翔守愛琿,雖已無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為之奪氣,何其壯哉!”

評分

李秉衡(1830—1900),字鑒堂,遼寜省大連市莊河市人。初捐資縣丞,遷知縣。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廣西按察使,法軍侵越犯邊時,李衡主持龍州西運局。翌年與馮子材分任戰守,取得諒山大捷,彭玉麟奏言:“兩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變,起用為巡閱長江水師大臣。八國聯軍進攻大沽後,李秉衡由江蘇率兵北上,保衛北京,在楊村(今武清縣)敗績,退至通州(今通縣)自殺殉國。謚忠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