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样式。作者以深湛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中最绮眩精微的部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应该是富有理想的民族,真正的好诗产生于千年以前,却像才脱笔砚一样新鲜。
内容简介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唐诗宋词十五讲(第2版)》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唐诗宋词十五讲(第2版)》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充,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
作者简介
葛晓音,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目前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已出版《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等古典文学研究著作十余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很好读,跟中学课本差不多,重温一下。
——豆瓣网友
看惯了教科书上浅显论述,这本书会让人有更深入的认知。
——网友
内容很翔实,非常易懂,值得推荐。
——网友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序言
第一讲 走向高潮的初唐诗
一 初唐的诗歌革新八
二 初唐诗歌形式的发展
三 从王绩到“初唐四杰”
四 从“文章四友”到“吴中四士”
五 从陈子昂到张说
第二讲 盛唐气象
一 盛唐的诗歌革新
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三 王、孟与山水田园诗
四 高、岑与边塞诗
五 精彩纷呈的盛唐诗坛
第三讲 李白
一 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
二 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
三 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
第四讲 杜甫
一 忧国忧民的诗圣
二 包罗万汇的艺术成就
三 称雄百代的开创精神
第五讲 诗变于盛衰之际
一 批判时政的思潮和讽谕诗歌的兴起
二 江南迁客的感伤乱离之作
三 气骨中衰的“大历十才子”
四 李益和其他大历诗人
第六讲 中唐两大诗派
一 张王乐府
二 元白的新乐府
三 元白诗的通俗化倾向
四 韩孟诗派
五 李贺与“长吉体”
第七讲 中唐诸家的沿革
一 “诗豪”刘禹锡
二 柳宗元与山水诗
三 姚贾诗派
第八讲 晚唐诗坛的余晖
一 杜牧
二 李商隐
三 温庭筠
四 唐末诗人
第九讲 唐五代词
一 词的起源
二 敦煌曲子词
三 唐代文人词
四 花间词
五 南唐词
第十讲 宋初词风的沿革
一 从晏殊到晏几道
二 从范仲淹到欧阳修
三 从张先到柳永
第十一讲 苏轼与词的诗化
一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二 秦观
三 贺铸和黄庭坚
第十二讲 周邦彦与词的律化
第十三讲 李清照和南渡词人
第十四讲 辛弃疾和豪放词派
第十五讲 姜夔与南宋词的雅化
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修订版后记乃
精彩书摘
北宋前期词风至柳永而为之一变。柳永(生卒年不详),原名三变,字耆卿,出生于儒学仕宦之家。创作活动主要在真宗至仁宗的三十多年间,正是北宋文化经济达到繁荣兴盛的时期。他的生平大抵可分两个阶段:早年对前程充满自信,人京后却屡试不中。后来又在放榜时被深斥浮艳虚美之文的宋仁宗黜落。从此鄙弃功名利禄,自称“奉旨填词”,流连于汴京的秦楼楚馆,为教坊乐工和民间歌妓填写新词,用流行的新声写下大量俚俗的作品。内容大抵是描绘都市的繁华,备述行役羁旅之苦,诉说男欢女爱,抒写离情别绪,反映下层市民尤其是妓女的不幸生活。柳永四十余岁时释褐人仕,生活和创作发生了很大转变,虽不免有怀旧之词,但早年的风情显然减退,放浪的生活和俗词的写作也从此结束。后期创作有不少歌颂皇恩和粉饰升平之作,宦游途中也写下了许多羁旅行役之词,洗尽翦红刻翠之语,词风由俗变雅。有《乐章集》,计二百多首词。
柳词代表着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大量创制长调。敦煌曲子词里原有一些长调,如《倾杯乐》、《内家娇》、《拜新月》、《柳青娘》、《凤归云》等,但一直没有得到发展。花问、南唐、宋初词所用体调均以小令为主。柳永精通音律,一方面借鉴和发展了敦煌曲子词的长调,一方面以当时的新声代替唐五代的旧曲小令,创制了许多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长调,并将原来的许多小令也衍为较长的词调。他的《乐章集》所收二百多首词中,长调有一百多首,绝大部分是前所未见或借用旧曲制成新体。柳永以后,长调兴起,并在此后的发展中掩过了小令。
其次,与长调的体制相应,创造了以白描见长,铺叙层次分明、细致而又直露的艺术表现手法。长调本来宜于铺叙,柳词往往曲尽形容、淋漓尽致,不求含蓄,但讲究结构严谨、层次清楚、首尾完整、工于点染,把抒情诗中融情于景的传统与赋体叙事铺写的特点结合起来,又时有一二优美警句在篇中生色。例如他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蠟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前言/序言
序 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不但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每一种体裁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过辉煌的全盛时期,产生过许多不朽的名作。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标志着诗和词这两种诗歌样式达到的全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值得自豪的瑰宝。
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应该是富有理想的民族,诗让人感悟人生、体味人生;诗能净化精神,使人升华到高尚的境界。一个善于写诗的民族应该是最有修养的民族,诗启发人理解自然、思考哲理;诗能展示人性的真实,促进人对于人类共同感受的认同。唐诗宋词的永恒魅力就在于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
真正的好诗是不受时代和地域局限的。它虽然产生于千年以前,却像才脱笔砚一样新鲜,无论何时吟诵,都有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能够深深沁人心灵的不仅是优美的语言和节奏,更有那种源自生活的诗意,可以融入小说、戏剧、散文、音乐、舞蹈、美术,滋养一切的文艺形式,唐诗宋词的永恒魅力就在于涵养了我们民族的情操。
中国诗歌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似乎与工业化社会无缘。然而在现代物质享受几近饱和之后,人们终于发现自己将要失去的是最基本的生存环境。真正的好诗能引导人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使人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回到人的本真,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唐诗宋词的理由。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唐诗宋词十五讲(第二版) 导语 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唐诗与宋词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千年,至今仍触动着无数读者的心灵。它们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生动载体,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重要窗口。 这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唐诗宋词十五讲》(第二版),正是以一种全新视角,为广大读者呈现这两座文学高峰的精髓。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史梳理或名篇解读,本书更侧重于“通识”的理念,力求通过十五场深入浅出的讲座,带领读者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唐诗宋词的生成逻辑、艺术特色、时代精神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本版在原有基础上,经过精心修订与增补,内容更为充实,视角更为多元,旨在以更为成熟和完善的面貌,满足求知若渴的读者。本书不仅仅是提供对唐诗宋词的欣赏指南,更是开启一段探寻中华文化智慧与审美意境的旅程。 本书内容概述 第一讲:从《诗经》到汉乐府——唐诗的文化基因 任何一门辉煌的艺术形式,都非凭空而降,唐诗的壮丽,同样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土壤。本讲将追溯唐诗的文化源头,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所展现的质朴与风雅,到汉乐府民歌那饱含生活气息的叙事与抒情,揭示它们如何为唐诗的磅礴气势、真挚情感以及对现实的关照埋下了伏笔。我们将探讨这些早期诗歌在形式、主题、语言上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早期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观念,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第二讲:盛唐气象——唐诗的黄金时代 唐朝,一个自信、开放、兼容并蓄的时代,孕育了中国诗歌最辉煌的篇章。本讲将聚焦于盛唐时期,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如何催生了气势恢宏、意境高远的唐诗。我们将深入探讨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豪情,杜甫“沉郁顿挫,感时伤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田园意境。通过对这些代表性诗人的作品进行细致剖析,理解盛唐诗人如何以昂扬的姿态、博大的胸襟,将中国诗歌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勾勒出那个时代独有的精神风貌。 第三讲:边塞、田园与宫怨——唐诗的多元风貌 唐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巅峰之作,更在于其丰富多样的题材与风格。本讲将带您领略唐诗的多元世界。我们将探索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如何以雄浑奔放的笔触,描绘战争的残酷与边疆的壮丽;王维、孟浩然等田园诗人如何以淡雅的笔墨,展现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山水的诗意;以及那些描摹宫廷生活、抒发女性幽怨的作品,如何折射出不同社会阶层的情感世界。通过对这些不同风格诗歌的比较分析,展现唐诗如何包容万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四讲:格律之美与语言的炼金术——唐诗的艺术特色 精巧的格律是唐诗的重要标志,而语言的锤炼则是其艺术生命力的源泉。本讲将深入探讨唐诗的艺术特色。我们将解析近体诗(律诗、绝句)的格律要求,如平仄、对仗、粘对等,理解它们如何为诗歌赋予音乐美和结构美。同时,我们将关注唐诗在炼字、用典、意象选择等方面的精妙之处,学习诗人如何运用最恰当的语言,创造出最具表现力的意境,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平凡的景物诗化。 第五讲:从“以诗论道”到“以诗言情”——唐诗的思想内涵 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本讲将探寻唐诗的思想内涵。我们将审视唐诗中如何体现儒家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道家的“逍遥自在”与“道法自然”,以及佛教的“因缘”与“禅意”。同时,我们将关注唐诗中对个体命运的思考,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理解唐诗如何成为诗人抒发人生理想、表达政治抱负、寄托个人情怀的重要途径。 第六讲:唐诗的传承与演变——从初唐到晚唐 唐朝近三百年,诗歌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本讲将梳理唐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脉络。从初唐的雍容典雅,盛唐的雄浑壮阔,中唐的革新与多元,到晚唐的哀婉凄丽,我们将通过代表性诗人的作品,勾勒出唐诗风格和主题的流变轨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政治变迁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诗人们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与突破。 第七讲:宋词的诞生与早期发展——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诗歌的高峰,那么宋词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座奇迹。本讲将追溯宋词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我们将探讨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如何在晚唐五代时期,从民间歌谣和宴乐词中逐渐发展成熟。重点关注晏殊、欧阳修等北宋初年的词人,他们的作品如何奠定了宋词的初步基调,在形式、内容和审美上展现出与唐诗不同的特色,为宋词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第八讲:婉约与豪放——北宋词坛的双峰 北宋时期,词的创作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出现了风格迥异的两大流派——婉约与豪放。本讲将重点介绍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我们将深入剖析柳永如何以其市民化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都市生活和男女情爱,开创了慢词的新局面;李清照如何以其女性独特的视角,抒发深沉的哀愁与对故国的思念,成为婉约词的典范。同时,我们将关注苏轼,这位将词风推向新境界的伟大词人,他如何以豪放旷达的风格,将词的抒情空间大大拓展,展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壮阔气象。 第九讲:咏物、怀古与人生感慨——宋词的丰富主题 宋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历史的深沉回望,更有对人生况味的深刻体悟。本讲将展现宋词的丰富主题。我们将欣赏辛弃疾如何以“壮词”的形式,抒发其报国无门的悲愤与强烈的爱国情怀;陆游如何将个人的政治抱负融入到对山河的描写之中;以及周邦彦、姜夔等词人如何以精炼的笔触,展现咏物词的巧妙构思和对时令景物的敏感捕捉。通过对这些不同主题的词作解读,理解宋词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及人生的方方面面。 第十讲:词的声律与音乐性——宋词的独特韵味 词,本名“长短句”,其兴起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讲将深入探讨宋词的声律与音乐性。我们将了解词牌的由来及其格律要求,分析词的平仄、押韵等对音乐旋律的适应性。理解词人在填词过程中,如何将文字与音乐巧妙地结合,创造出既有文学美感,又富于音乐魅力的独特艺术形式。我们将通过对不同词牌的分析,感受词的节奏、韵律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染力。 第十一讲:宋词中的“理趣”与“意境” 除了情感的抒发,宋词还展现出深刻的“理趣”和高远的“意境”。本讲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将分析宋词中如何融入哲理思考,表达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感悟。同时,我们将关注宋词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营造出深邃、空灵、幽远的意境,使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发深刻的联想与共鸣。我们将学习如何品味词中的含蓄蕴蕴、言外之意,领略宋词独特的审美意趣。 第十二讲:南宋词风的演变与后期发展 与北宋的繁荣相比,南宋词风在动荡的时局中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样的面貌。本讲将梳理南宋词风的演变。我们将看到,在亡国之痛和偏安一隅的背景下,词人的创作更加注重抒发家国之恨,民族精神得到了更为强烈的体现。我们将关注辛弃疾等爱国词人的慷慨悲歌,以及那些在词风上有所创新和继承的词人,理解南宋词是如何在继承北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具时代特征的风格。 第十三讲:唐诗宋词的跨时空对话——风格的异同与共通 唐诗与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高峰,它们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存在着深刻的共通。本讲将尝试进行一次跨时空的对话,比较唐诗与宋词的风格异同。我们将分析唐诗的宏大叙事、磅礴气势与宋词的细腻情感、婉转曲致;唐诗的直抒胸臆与宋词的含蓄蕴蕴。同时,我们将发现它们共同的精神追求,例如对真善美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对比,更能凸显各自的独特价值。 第十四讲:唐诗宋词的文化意义与现代价值 唐诗宋词并非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它们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并为现代社会提供着宝贵的启示。本讲将探讨唐诗宋词的文化意义与现代价值。我们将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如何成为我们理解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将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从唐诗宋词中汲取智慧、获得慰藉,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和传承,让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第十五讲:如何欣赏唐诗宋词——给读者的实用指南 学以致用,本书的最后一讲将回归到最实际的层面——如何更好地欣赏唐诗宋词。本讲将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欣赏方法和建议。我们将讨论如何把握诗词的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如何从遣词造句、意象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鉴赏。我们将鼓励读者多读、多品、多悟,尝试将诗词融入生活,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最终达到与古人心灵相通的境界。 结语 《唐诗宋词十五讲》(第二版)旨在通过十五场精彩的讲座,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唐诗宋词认知体系。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深度挖掘。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领略唐诗宋词的无穷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与审美享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千年智慧与情感世界的窗户,等待着您去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