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穆勒是一位偉大的思想者,但決不曾是一個為學術而學術的學者。他之著書立說旨在增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他的絕大多數論著都是為改良社會、促進人類進步而作。這就是為何他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政治、法律、道德和經濟方麵。他一生為英國的立法改革、婦女權利等做瞭不懈的努力。如果說真正的知識分子是進步的先鋒和社會的良心,那麼穆勒就是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的代錶。他不僅是自由主義、功利主義哲學的大師,而且也是其忠實、熱誠的實踐傢。他是以天下為己任、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而奮鬥的楷模。     
作者簡介
     薑新艷,北京大學哲學學士、碩士,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博士,美國雷德蘭茲大學(University of Redlands)哲學教授。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穆勒的傢世
一、不甘人下的祖母
二、從貧寒走嚮成功的父親
第二章 童年和少年時代
一、異乎尋常的教育
二、邊沁的影響
三、法國之行
第三章 青年時代(上)
一、就職東印度公司
二、哲學激進派的熏陶
三、初露鋒芒:結社與早年著述
第四章 青年時代(下)
一、瀕臨崩潰的精神危機
二、重新振作
三、對激進派哲學的改造與超越
第五章 兼收並蓄的過渡時期
一、浪漫主義思潮
二、聖西門主義
三、結交摯友斯特林
第六章 知音與至愛
一、穆勒心中的哈麗特
二、哈麗特的曾經
三、抽刀斷水水更流——止不住的情
第七章 《邏輯學體係》
一、成書動機
二、新演繹法——歸納與演繹相統一的科學方法
三、社會科學的可能性、方法論和分類
四、穆勒與孔德
第八章 《政治經濟學原理》
一、成書經過
二、政治經濟學理論
第九章 有情人終成眷屬
一、精神伴侶的結閤
二、恬靜的婚後生活
三、永遠的思念
第十章 論自由
一、主旨
二、論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
三、個性發展與人類的幸福和進步
四、自由原則的恰當應用
第十一章 代議製政府
一、政府形式的選擇和評判標準
二、實行代議製的條件及議會的恰當職能
三、代議製的完善和理想的民主
第十二章 《功利主義》
一、最大幸福原則
二、個人幸福與總體幸福
三、功利與正義
第十三章 哲學傢議員
一、參選前後
二、任職期間的作為
三、迴歸哲人生活
第十四章 婦女的解放
一、概論
二、男女平等與婚姻
三、女性的職業發展
第十五章 生命的盡頭
一、最後的著述
二、忘年之交
三、猝然離世
引證與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是大學者詹姆斯,穆勒(1773-1836)的長子,這是眾所周知的。但人們往往卻對詹姆斯,穆勒的傢世知之甚少。就連約翰·斯圖亞特,穆勒本人對其奶奶、爺爺的生活以及其父的青年時代也並不瞭解。據說其父也並不想讓他知道太多。也許,在英國那麼一個重齣身和等級的社會,這完全可以理解。畢竟,詹姆斯,穆勒齣身貧寒。不過,詹姆斯·穆勒本應對自己從社會底層到名揚天下的奮鬥史感到驕傲,更應該讓自己的兒子知道他那位身在貧賤而不甘貧賤的奶奶對其父的成功有多麼關鍵。沒有她的見識和決斷,詹姆斯·穆勒一輩子可能隻會是個小地方沒文化的小鞋匠,像他的父親一樣。
  詹姆斯,穆勒齣生在蘇格蘭的一個叫作北水橋的村莊。他的父親也叫詹姆斯,但姓穆倫(Milne)。詹姆斯·穆倫是從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搬到北水橋落戶的。他開瞭一傢小修鞋鋪,並娶瞭一位在愛丁堡當僕人的女子為妻。
  她就是詹姆斯,穆勒的母親。她的名字叫愛索畢歐·凡頓(Isobel Fenton)。她齣嫁時隻有十七歲。愛索畢歐的父親曾是一個參加過詹姆斯二世兒孫所組織的叛軍的農民。事敗之後,他雖保全瞭性命,但卻失去瞭財産和土地。所以,其女纔落瞭個當僕人的結果。正因如此,愛索畢歐並不認為自己生來貧賤,而認為自己的為僕是偶然所緻。她決心把長子培養成有身份的人,以光宗耀祖。她準備為此吃苦受纍,而且也準備讓全傢為此付齣重大代價。為瞭讓兒子與眾不同,她首先把他的姓改為穆勒以便與當地的普通姓穆倫區彆開來,盡管這使得父子倆不再同姓。當然,她知道讓長子成功的關鍵是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
  詹姆斯·穆勒先是被送進教區學校讀書,後來又進瞭寄宿學校學習。
  雖然供他上學的費用對他的傢庭是相當大的負擔,但一傢人還是堅持著讓他把學上完。為瞭省錢,他周末總是步行迴到傢中。盡管一傢人住得很擠,為瞭保證他的學習,他母親用一塊帆布作簾為他隔瞭一小塊地方作學習室。當他專心讀書之時,傢裏其他人都在為生計而忙碌。他的母親照料傢務,他的弟弟和妹妹則與他父親一起經營傢裏的生意。不過,一傢人為他做的犧牲沒有白費。詹姆斯的纔華很得他所在教區牧師彼得斯的賞識。在詹姆斯十七歲那年,經彼得斯的舉薦,約翰·斯圖亞特爵士夫婦決定資助他進愛丁堡大學讀書。作為接受他們資助的條件,詹姆斯必須學習牧師專業並且做斯圖亞特爵士夫婦的女兒的私人教師。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奧古斯丁的內在光芒:探尋心靈的永恒慰藉》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不提及您提供的書名及其內容:  ---  《奧古斯丁的內在光芒:探尋心靈的永恒慰藉》  一部穿越時空的靈性史詩,一次直抵人類存在核心的深刻對話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喧囂、信息爆炸的時代,個體時常感到迷失、焦慮,追尋著某種超越日常瑣碎的意義與平靜。我們嚮外尋求,卻往往忽略瞭最根本的源泉——內在的寜靜與真理。《奧古斯丁的內在光芒:探尋心靈的永恒慰藉》並非一本晦澀難懂的哲學論著,而是一本以真誠的懺悔和深刻的洞察為基石,引導讀者進行一場自我發現和靈魂淨化的旅程。  本書以公元四世紀末至五世紀初的北非思想巨匠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的生平與思想為主綫,輔以對同時期地中海世界復雜精神圖景的細緻描繪,旨在展現一個充滿掙紮、探索與最終皈依的偉大靈魂是如何煉成的。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復述瞭奧古斯丁著名的“懺悔錄”中的核心議題,更將其放置於廣闊的文化、哲學與社會背景之中進行審視和闡釋,幫助現代讀者理解這些曆經韆年的智慧如何依舊能夠照亮我們當下的睏境。  第一部分:迷失的青春與哲學的羅盤  奧古斯丁的早期生活,是一幅關於天賦異稟卻又深陷泥潭的生動畫像。本書首先描繪瞭這位迦太基青年如何被宏大的修辭學和享樂主義所吸引,沉溺於肉體的欲望與世俗的榮耀之中。我們深入探討瞭他與“摩尼教”——當時極具影響力的二元論宗教——之間的糾葛,分析瞭摩尼教如何以其簡化的善惡對立觀,暫時安撫瞭他對世界秩序的睏惑。  然而,真正的轉摺點並非外在事件,而是內在的質疑。作者詳細剖析瞭奧古斯丁在米蘭結識安布羅斯主教的過程,這不是簡單的師徒關係建立,而是一場智力上的全麵交鋒。書中詳盡對比瞭新柏拉圖主義(特彆是普羅提諾的學說)對奧古斯丁思想的決定性影響——如何使他從物質主義的泥沼中抬起頭,開始認識到“非物質”實在的真實性,以及“理性之光”在認識論中的核心地位。這一階段的敘述,著重展現瞭知識的追求如何成為通往精神覺醒的必要階梯。  第二部分:時間的本質與存在的睏境  本書的核心章節之一,集中於奧古斯丁對“時間”這一人類根本經驗的哲學解構。在奧古斯丁的思考中,時間不再是綫性的、可測量的外物,而成為人類心靈的內在構造。  讀者將跟隨作者的筆觸,一同探討“過去已逝,未來未至,我們真正擁有的隻有當下”這一看似簡單的命題背後蘊含的巨大張力。書中細緻考察瞭奧古斯丁對“記憶”(記憶是過去在當下的顯現)、“專注”(專注是將注意力投嚮未來的行為)以及“瞬間的當下”(這是所有意識活動發生的地方)的精妙區分。這種對時間主觀性的深刻洞察,對於理解現代人的“時間焦慮”——對效率的過度追求、對不可逆轉性的恐懼——提供瞭強有力的哲學武器。我們將看到,隻有將心錨定於永恒,纔能真正駕馭流逝的時間。  第三部分:愛的嬗變與信仰的重塑  奧古斯丁的生命曆程,本質上是一場關於“愛”的持續探索。他最初將愛投注於人間的友誼、母親莫尼卡的期盼、以及肉體的歡愉,但這些愛最終都以幻滅告終,引發瞭深刻的“不滿足感”。  本書特彆關注瞭奧古斯丁如何區分並認識“自私的愛”(amor sui,愛己)與“神聖的愛”(caritas,仁愛)。真正的幸福,他領悟到,並非源於占有或獲得外部的善,而是源於將自身存在的最高價值導嚮“至高的善”——上帝。作者不僅描述瞭最終的“花園中的呼喚”這一戲劇性的皈依時刻,更著重分析瞭皈依背後的邏輯和情感積纍。它不是一時的激情,而是長期理性掙紮和情感渴求的必然交匯。  在關於“恩典”與“自由意誌”的討論中,本書保持瞭必要的復雜性。它沒有簡單地將奧古斯丁塑造成一個順從的信徒,而是呈現瞭他如何艱難地調和人類選擇的自由與超驗力量的乾預之間的張力。這一部分的論述,為所有在自由與責任之間尋求平衡的現代人,提供瞭深刻的參照。  第四部分:城邦與心靈的映射  《奧古斯丁的內在光芒》的最後一部分,將視角從個體心靈擴展至對“社會秩序”的宏大思考。奧古斯丁在晚年所著的《上帝之城》成為探討政治哲學和社會倫理的裏程碑。  本書探討瞭“地上之城”(以自我中心、追求暫時的和平與榮耀為目標)與“上帝之城”(以對上帝的愛為導嚮,追求永恒的公義與和平)的對比。這種二元對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羅馬帝國衰落背景下,人們對世俗權力和精神歸屬感迷失的迴應。我們分析瞭奧古斯丁對曆史進程的理解——曆史不是循環往復的,而是有一個明確的開端和終點,這一觀念對後世西方曆史觀産生瞭不可磨滅的影響。  結語:永恒的慰藉  閱讀奧古斯丁,即是閱讀我們自己靈魂最深處的渴望。《奧古斯丁的內在光芒》試圖以清晰、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剝去哲學思辨的陳舊外衣,揭示其下永恒的人類睏境:我們如何纔能獲得真正的、不依賴於外界變動的幸福?奧古斯丁的答案,是迴歸到那個唯一恒久不變的內在光源——那個在最深的自我之中可以被發現和經驗到的、超越時間與物質的真實。  這本書不僅是為那些對古典哲學或早期基督教思想感興趣的讀者準備的,更是為所有在現代生活中尋求穩定錨點、渴望進行一次真正深刻的“內在朝聖”的人們所作的指引。它邀請您一同進入奧古斯丁的內心世界,在那裏,掙紮最終轉化為清晰,睏惑最終綻放齣永恒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