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840-2000)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840-200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毓和 著
圖書標籤:
  • 音樂史
  • 中國音樂
  • 近現代史
  • 音樂文化
  • 曆史
  • 藝術
  • 文化
  • 中國近現代史
  • 音樂教育
  • 20世紀音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ISBN:97878069278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15864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840-2000)》分上下篇,內容包括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1840-1949)、西洋音樂的傳入和中國“新音樂”的萌芽(1840-1919)、中國近代“新音樂”文化的初期建設(1920-1930)、“救亡抗日”時期的中國音樂(1930-1940)等。本書給供相關學者參考閱讀。

目錄

前言
上編
上編 引論與概述
第一章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1840-1949)
第一節 民間歌麯及城市小調的發展
第二節 說唱音樂的發展
第三節 戲麯音樂的發展
第四節 民族器樂的發展
第二章 西洋音樂的傳入和中國“新音樂”的萌芽(1840-1919)
第一節 西方基督教的音樂活動
第二節 近代新軍樂和新軍歌
第三節 “學堂樂歌”的産生與發展
第三章 中國近代“新音樂”文化的初期建設(1920-1930)
第一節 工農歌詠活動和工農革命歌麯
第二節 新型音樂社團的建立及城市音樂生活
第三節 學校音樂教育的初期建設
第四節 新型學校歌麯與兒童歌舞音樂
第五節 近代專業音樂教育與蕭友梅
第六節 近代專業音樂創作於趙元任
第七節 “國樂改進”事業與劉天華
第四章 “救亡抗日”時期的中國音樂(1930-1940)
第一節 20世紀30年代城市音樂生活
第二節 “蘇區”的革命音樂
第三節 城市音樂教育的建設和發展
第四節 以黃自為代錶的專業音樂創作和專業音樂理論
第五節 “左翼”音樂活動及聶耳.呂驥等人的音樂創作
第六節 “國共閤作”全麵抗戰中的音樂發展及賀綠汀、冼星海等人的音樂創作
第五章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後中國音樂的發展(1940-1949)
第一節 東北、華北、華中三個“淪陷區”的音樂發展
第二節 “國統區”的音樂發展和音樂創作
第三節 “邊區”“解放區”的音樂發展和音樂創作
第四節 江文也、馬思聰、譚小麟等人的音樂創作
第五節 長期旅居中國的外籍音樂傢及其音樂活動
上編結束語

下編
下編 引論與概述
第六章 中華人民共和共前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1949-1966)
第一節 對傳統音樂的繼承
第二節 對戲麯、說唱音樂的改革
第三節 民樂閤奏事業的建設和民族樂器的改革
第七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各類音樂事業的發展(1949-1957)
第一節 音樂教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
第二節 音樂錶演藝術事業的建設和發展
第三節 音樂理論齣版及音樂批評和音樂研究工作的發展
第四節 各類音樂創作的發展
第八章 “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各類音樂事業的發信函(1957-1966)
第一節 各類音樂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節 各類音樂創作的發展
第三節 音樂批評與音樂理論研究
第九章 “文革”及“撥亂反正”時期的音樂(1966-1979)
第一節 “文革”前期的音樂發展
第二節 “文革”後期的音樂發展
第三節 “撥亂反正”階段的音樂發展
第十章 “改革開放”時期的各類音樂發展(1980-2000)
第一節 各項音樂事業發展的新貌
第二節 各類聲樂創作的發展
第三節 各類器樂創作的發展
第十一章 颱灣、香港、澳門地區近現代音樂的發展
第一節 颱灣地區的音樂建設和音樂創作發展
第二節 香港地區的音樂建設和音樂創作發展
第三節 澳門地區的音樂建設和音樂創作發展
下編結束語
主要參考文獻 顯示部分信息

前言/序言


音樂中的時代迴響:二十世紀中國音樂文化流變研究(1900-2010) 本書導言:時代洪流中的音樂轉型 本書聚焦於1900年至2010年間,中國音樂文化所經曆的劇烈轉型與深刻變革。這段曆史跨越瞭晚清的衰微、民國的探索、新中國的創建與發展,直至改革開放後的全球化衝擊。它不僅是一部關於作麯傢、演奏傢和音樂機構的曆史,更是一部摺射社會變遷、民族精神與文化認同的書寫。我們試圖跳齣傳統僅關注“經典作品”的窠臼,轉而探討音樂在社會結構、意識形態、技術革新與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 第一部:激蕩的開端與西風東漸(1900-1927) 本部分深入探討二十世紀初,中國傳統音樂體係如何遭遇西方音樂體係的衝擊與融閤。 第一章:傳統音樂的危機與呼喚 探討自康有為、梁啓超等思想傢開始的“音樂改良”思潮。分析“中樂”在麵對西方科學分類和體係建構時的睏境。重點考察傳統樂器(如古琴、二鬍)在功能和地位上的變化,以及士大夫階層對“雅樂”的堅守與民間藝人的生存狀態。 第二章:新式學堂與音樂教育的導入 詳細梳理教會學校和新型官辦學堂中音樂教育的實踐。分析引入西方的五綫譜、和聲學和基礎樂理對中國音樂人纔培養模式的根本性改變。考察留日、留歐學生群體(如蕭友梅、楊仲子)的歸國影響及其在上海、北京建立的早期音樂研究機構。 第三章:流行歌麯的萌芽與都市文化 著重分析上海作為中國近代都市文化中心的地位。研究早期流行歌麯的創作特徵——如何將傳統麯牌與西方進行麯、進行麯節奏結閤,形成獨特的“時代麯”雛形。探討歌劇、話劇對音樂元素的吸收,以及留聲機技術對音樂傳播的革命性影響。 第二章部:國傢建構、戰爭與身份認同(1928-1949) 此階段的音樂活動深受政治動蕩、民族主義高漲與社會救亡運動的驅動。 第四章:民族樂派的建立與理論構建 剖析“國樂”概念在國民政府時期的確立過程。重點研究音樂傢們在“取中西之長”的指導思想下,如何嘗試為傳統器樂進行現代化改編,並構建民族管弦樂隊的編製與演奏規範。考察早期民族音樂學研究的起點。 第五章:左翼音樂與工農的鏇律 考察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時期,音樂在宣傳、動員中的核心作用。分析以《義勇軍進行麯》為代錶的作品如何超越地域和流派,成為集體情感的載體。探討民間歌謠、秧馬戲等“活態音樂”在鄉村和根據地的生命力。 第六章:學院派的成熟與對西方現代主義的探尋 分析在相對穩定的都市環境下,學院派作麯傢(如黃自、趙姆斯等)對西方浪漫主義、印象主義技法的學習與實踐。考察他們如何試圖在既定的西方框架內,融入中國化的鏇律材料,探求個人化的藝術錶達。 第三部:紅色鏇律與計劃經濟下的音樂生産(1950-1976) 新中國成立後,音樂被置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大敘事之下,其功能性被極度強化。 第七章:蘇式美學與集體主義的頌歌 詳細梳理蘇聯音樂理論和教學體係對中國音樂界的全麵影響。分析“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原則下,音樂創作如何服務於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和政治宣傳。研究大型聲樂套麯、交響樂和歌劇的創作範式。 第八章:民族音樂的“改造”與“發掘” 探討“搜集、整理、研究、提高”方針下的田野工作。分析在尊重“民族性”的同時,對少數民族音樂進行“規範化”處理,以適應主流的調式和和聲要求的過程。批判性考察“移花接木”式改編的得失。 第九章:特殊曆史時期的音樂生態 分析“文革”期間音樂的極度單一化現象。研究“樣闆戲”的誕生機製——如何通過極簡的樂隊編製、高度程式化的錶演技巧,將傳統戲麯與現代舞颱技術熔鑄成一種服務於特定政治話語的藝術形式。 第四部:革新、多元與全球視野(1977-2010) 改革開放為中國音樂界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技術更新,音樂生態趨嚮多元化。 第十章:撥亂反正與學院派的“迴歸” 考察“真、善、美”思想迴歸後,音樂界對西方現代主義(十二音、序列主義、概率音樂)的重新學習和探索。分析先鋒作麯傢群體如何試圖打破十年禁錮,與國際音樂思潮接軌。 第十一章:大眾音樂的爆發與産業化進程 深入分析港颱流行音樂對大陸青年的巨大影響。研究“西北風”、“校園民謠”等本土流行音樂流派的興起,及其對社會情緒的反映。詳述錄像帶、磁帶到CD的媒介演變,以及音樂版權意識的萌芽。 第十二章:傳統器樂的當代實驗與新世紀的展望 考察民族管弦樂在這一時期的持續發展,特彆是對電子樂器、音色閤成技術的吸收。分析作麯傢在融閤爵士樂、世界音樂元素,以求構建麵嚮新世紀的“後民族”音樂語言的努力。 結語:世紀迴眸 總結1900年至2010年間,中國音樂文化在尋求身份、應對壓力、吸收外來與自我革新中形成的復雜譜係。指齣技術進步、意識形態更迭和全球化浪潮是驅動音樂形態變遷的核心動力。本書旨在為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提供一個獨特的、以聲音為媒介的觀察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閱這本《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便被其厚重的紙張和典雅的封麵設計所吸引。它散發著一種嚴謹治學的氣息,仿佛一本沉澱瞭無數心血的學術巨著。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曆程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在時代變革的大潮中孕育而生的音樂作品,它們往往承載著特殊的曆史意義和時代情感。本書所設定的時間跨度——從1840年到2000年,正是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轉型的關鍵時期,這段時間內的音樂發展無疑是豐富多彩且極具研究價值的。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盡地闡述西方音樂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的。從鴉片戰爭的屈辱開始,到後來的傳教士帶來的教會音樂,再到西式學堂的建立,音樂的傳播方式和形式都發生瞭根本性的改變。我想瞭解,在那個西方文化湧入的時代,中國本土音樂傳統是如何應對這種挑戰的?有沒有一些具有代錶性的音樂傢,他們既深受西方音樂的影響,又積極地探索將西方音樂元素與中國傳統音樂相結閤的道路?書中對早期留聲機、樂器製造等方麵的介紹,想必也能為我提供一個生動的時代畫麵。 接著,五四運動前後,是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巨變的時期,音樂自然也不例外。我非常想知道,在那個提倡白話文、反對封建禮教的時代,音樂在推廣新思想、新文化方麵發揮瞭怎樣的作用。那些歌詞更加通俗易懂、鏇律更加活潑的歌麯,是如何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書中對“救亡圖存”時期音樂創作的描寫,更是我關注的重點。那些飽含血淚與抗爭精神的歌麯,是如何成為時代的迴聲,如何凝聚民族力量,抗擊外敵侵略的。 對於新中國成立以後的音樂發展,我也充滿期待。從建國初期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歌”,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音樂的特殊境遇,再到改革開放後中國音樂的全麵復蘇和創新,這期間的跌宕起伏充滿瞭戲劇性。我特彆好奇,在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下,音樂創作是如何被引導和限製的?改革開放後,中國音樂如何吸納世界各地的音樂精華,如何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時,走嚮國際化?書中對不同音樂流派、重要音樂傢及其作品的深入分析,定能為我提供豐富的解讀。 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梳理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脈絡的絕佳機會。我希望它不僅能讓我瞭解音樂史的知識,更能幫助我理解音樂是如何與中國的社會變遷、文化發展、思想潮流緊密相連的。通過這本書,我期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現代音樂所經曆的轉型、創新和輝煌,以及它們所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産。

評分

一拿到這本書,就被它低調卻又不失質感的封麵所吸引,仿佛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帶著歲月的沉澱娓娓道來。書名中的時間跨度——1840-2000,精準地抓住瞭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的關鍵時期,讓我充滿瞭閱讀的期待。我一直對音樂如何與曆史、社會、文化交織在一起感到著迷,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恰恰是這樣一個豐富而復雜的寶庫。 我最為好奇的是,在1840年之後,西方音樂是如何一步步滲透到中國社會的肌體中的。書中是否會詳述傳教士們在傳播西方樂理、樂器和音樂教育方麵的具體實踐?我想知道,那些最初被視為“奇技淫巧”的西方樂器,是如何在中國被接受並逐漸融入本土音樂體係的?同時,我也想瞭解,中國傳統的音樂形式,例如戲麯、民間音樂等,在麵對西方音樂的衝擊時,是如何做齣反應的?是選擇堅守、融閤,還是被動地被取代?書中對這一時期的描述,將為我揭示中國音樂“近代化”的起點。 接著,五四運動時期,無疑是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一次大地震,音樂也隨之發生瞭深刻的變革。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音樂在這一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成為新思想、新文化的傳播媒介?那些白話歌詞的興起,鏇律更加激昂、內容更加貼近民眾的歌麯,是如何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音樂所激發的民族精神和抵抗意誌,是這本書中不可或缺的亮點。我希望書中能有對那些經典抗日歌麯的深度解讀,瞭解它們是如何在戰火紛飛中傳唱,成為凝聚民族力量的旗幟。 對於新中國成立後的音樂發展,我同樣充滿期待。從建國初期的“紅色音樂”創作,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音樂的特殊地位,再到改革開放後中國音樂的全麵復蘇與多元發展,這無疑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曆程。書中是如何梳理不同時期的音樂特點、代錶人物和創作思潮的?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音樂如何吸收世界各地的音樂精華,如何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時,展現齣強大的創新活力,這一點是我最為關注的。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一種內容全麵、視角深刻、值得深入研究的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音樂史的書籍,更是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和文化發展的生動寫照。我期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脈絡有一個係統而全麵的認知,更能理解音樂在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獨特而重要的角色。

評分

這套書的裝訂非常有質感,厚重而又不失精巧,封麵設計簡約大氣,一眼便能看齣其學術價值。內容方麵,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軌跡充滿好奇,尤其想瞭解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齣現的,既有西方影響又帶有濃鬱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是如何孕育而生的。這本書似乎正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從1840年這個關鍵的曆史節點切入,一直梳理到2000年,跨越瞭整整一個多世紀,這期間中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音樂自然也經曆瞭巨大的變革。 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關於早期西方音樂傳入中國對本土音樂産生的化學反應。書中對傳教士帶來的聖歌、管風琴等樂器,以及他們在教會學校中進行的音樂教育進行瞭詳細介紹。我特彆想知道,這些看似“外來”的元素,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逐漸與中國傳統的戲麯、民樂等相結閤,催生齣最初的“新音樂”形態。作者在這一部分的闡述,會不會涉及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早期音樂傢如何改編西方麯調,或者如何將西式樂器融入傳統音樂錶演?這些細節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此外,書中對五四運動以來,音樂在思想啓濛和社會變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必定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我想瞭解,在那個追求個性解放、反抗封建禮教的時代,歌麯的歌詞和鏇律是如何變得更加貼近民眾,如何錶達對新生活的嚮往,以及如何成為凝聚社會力量的工具。尤其是那些在革命時期創作的歌麯,它們是如何在戰火紛飛中流傳開來,成為鼓舞人心的精神食糧。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這些歌麯的創作背景、傳播方式以及它們所産生的深遠影響的深入分析。 關於建國後的音樂發展,我認為書中最有看點的地方可能在於如何平衡國傢意識形態的引導和藝術創作的自由度。特彆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音樂如何吸收藉鑒世界各地的音樂元素,如何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擁抱現代性和多元性,這一點我非常期待。我會重點關注書中對不同時期代錶性音樂傢、作品以及音樂思潮的梳理,看看作者是如何將紛繁復雜的音樂現象進行歸納和解讀的。 總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內容詳實,視角宏大,時間跨度長,能夠提供一個係統而全麵的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脈絡。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深入瞭解中國音樂在近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是如何在內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斷演進、革新,並最終形成當下多元化的格局。我相信,這本書不僅能滿足我對音樂史的好奇心,更能幫助我理解音樂與時代、與社會之間的緊密聯係。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厚重感,金色的燙字在深邃的藍色封麵上顯得尤為醒目,似乎預示著即將展開的音樂畫捲。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被它精美的裝幀所吸引,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翻閱起來手感極佳。當我開始閱讀時,便被作者流暢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所深深吸引。從1840年鴉片戰爭的陰影籠罩下,西方音樂的種子是如何悄然萌芽,到2000年中國音樂在世界舞颱上綻放異彩,作者以一種宏大而細膩的視角,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史。 書中對於早期西方音樂傳入中國的影響,從教會音樂、軍樂到西式學堂的音樂教育,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傳教士在傳播西方樂理和樂器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書中詳盡地描述瞭他們的工作,以及這些舶來之物如何在中國本土音樂傳統中激發齣新的火花。隨後,作者筆鋒一轉,探討瞭五四新文化運動對音樂思想的衝擊,白話歌詞的興起,以及新民主主義音樂的創作浪潮。這些內容對我來說,如同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讓我瞭解到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音樂是如何成為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的重要載體。 讀到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音樂,我深受感動。那些飽含民族血淚和抗爭精神的歌麯,不僅僅是時代的呼喚,更是無數中國人心靈的寄托。作者在這一部分詳述瞭歌麯的創作背景、流傳方式以及它們所激發的巨大社會力量,讓我深刻體會到音樂在民族危難時刻所能爆發齣的強大能量。而解放戰爭時期,音樂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如何在革命的洪流中凝聚人心,鼓舞士氣?這些問題都在書中得到瞭令人滿意的解答。作者的敘述方式充滿瞭畫麵感,仿佛我能聽到那些激昂的戰歌在耳邊迴響,感受到那個年代人民的萬丈豪情。 書中對建國後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音樂的分析,同樣令我印象深刻。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新歌”創作,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音樂的沉寂,再到改革開放後音樂的百花齊放,作者條理清晰地梳理瞭各個時期音樂的特點、代錶人物和創作思潮。我尤其關注到,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西方現代音樂理論和技法如何被引入並與中國傳統音樂相融閤,催生齣各種新的音樂風格和流派。作者對於各種音樂學派的介紹,以及對重要音樂傢及其作品的點評,都顯得十分專業且富有啓發性,讓我對當下中國音樂的多元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音樂史的著作,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史。作者以音樂為切入點,將曆史、文化、社會思潮等多元因素融為一體,為讀者構建瞭一個立體而生動的音樂圖景。我從這本書中不僅學習到瞭豐富的音樂知識,更對中國近現代曆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無論是對於音樂愛好者,還是曆史研究者,這本書都提供瞭寶貴的視角和詳實的資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敘事能力所摺服,也為中國近現代音樂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和創新精神感到由衷的贊嘆。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透露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1840-2000,這正好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而音樂作為時代的鏡子,自然也映照齣這百年間的風雲變幻。我拿到書的時候,就被其沉甸甸的質感和內斂大氣的封麵設計所打動,這似乎預示著書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對於我這種對音樂史略有涉獵的讀者來說,能夠係統地瞭解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無疑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閱書中關於西方音樂傳入中國早期階段的論述。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瞭國門,也帶來瞭新的音樂形式。書中是如何描繪這些“舶來品”如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被接納、模仿,甚至融閤的?我尤其好奇,傳教士們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帶來的樂器、樂理,對當時中國音樂産生瞭哪些具體的影響?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早期音樂教育的案例,例如在教會學校或洋務運動時期,音樂是如何被引入到教育體係中的?這些細節,對於理解中國音樂的“近代化”進程至關重要。 接著,我非常關注五四新文化運動對音樂的衝擊。那個時代,音樂不僅僅是藝術,更是承載著反抗傳統、追求解放思想的重任。我想知道,當時的音樂傢們是如何通過歌麯來錶達對新社會的憧憬,如何用音樂來喚醒民眾的?尤其是在救亡圖存的抗戰時期,那些激昂慷慨的歌麯,是如何在人民心中點燃希望、凝聚力量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這些歌麯的創作背景、藝術特點,以及它們在曆史進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關於新中國成立後的音樂發展,我相信書中會有大量的篇幅進行探討。從最初的革命歌麯,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特定創作,再到改革開放後的多元化發展,這期間的音樂創作無疑充滿瞭麯摺和變化。我特彆想瞭解,在不同時期,國傢意識形態對音樂創作有哪些具體的影響?而改革開放後,中國音樂又是如何重新擁抱世界,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民族與國際之間找到平衡點的?書中對不同音樂流派、作麯傢以及重要音樂事件的梳理,對我而言將是寶貴的財富。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部內容翔實、視角宏大、邏輯嚴謹的學術專著。它不僅能夠提供關於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曆程的係統性知識,更能幫助我理解音樂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如何深刻地反映和影響著一個國傢和民族的命運。我期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認識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獨特魅力和曆史價值。

評分

好書!汪先生生前最後著作。

評分

很好

評分

不錯的書,值得一讀,

評分

書很好,值得購買

評分

這本音樂史還算還可以吧

評分

一般般吧,印刷質量一般

評分

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N\N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840-2000這本書不錯,跟書店裏的一樣40.00這個價也不算很貴\N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840-2000》分上下篇內容包括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1840-1949西洋音樂的傳入和中國新音樂的萌芽1840-1919中國近代新音樂文化的初期建設1920-1930救亡抗日時期的中國音樂1930-1940等本書給供相關學者參考閱讀\N書名: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840-2000原價: 48.00元作者: 汪毓和 著齣版社: 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齣版日期: 2012-11-01ISBN: 9787806927830頁碼: 336版次: 1裝幀: 平裝開本: 16開商品標識: 11158648  編輯推薦 其他  內容提要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840-2000》分上下篇內容包括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1840-1949西洋音樂的傳入和中國新音樂的萌芽1840-1919中國近代新音樂文化的初期建設1920-1930救亡抗日時期的中國音樂1930-1940等本書給供相關學者參考閱讀 目 錄 前言上編上編 引論與概述第一章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1840-1949第一節民間歌麯及城市小調的發展第二節說唱音樂的發展第三節戲麯音樂的發展第四節民族器樂的發展第二章西洋音樂的傳入和中國新音樂的萌芽1840-1919第一節西方基督教的音樂活動第二節近代新軍樂和新軍歌第三節學堂樂歌的産生與發展第三章中國近代新音樂文化的初期建設1920-1930第一節工農歌詠活動和工農革命歌麯第二節新型音樂社團的建立及城市音樂生活第三節學校音樂教育的初期建設第四節新型學校歌麯與兒童歌舞音樂第五節近代專業音樂教育與蕭友梅第六節近代專業音樂創作於趙元任第七節國樂改進事業與劉天華第四章救亡抗日時期的中國音樂1930-1940第一節20世紀30年代城市音樂生活第二節蘇區的革命音樂第三節城市音樂教育的建設和發展第四節以黃自為代錶的專業音樂創作和專業音樂理論第五節左翼音樂活動及聶耳.呂驥等人的音樂創作第六節國共閤作全麵抗戰中的音樂發展及賀綠汀冼星海等人的音樂創作第五章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後中國音樂的發展1940-1949第一節東北華北華中三個淪陷區的音樂發展第二節國統區的音樂發展和音樂創作第三節邊區解放區的音樂發展和音樂創作第四節江文也馬思聰譚小麟等人的音樂創作第五節長期旅居中國的外籍音樂傢及其音樂活動上編結束語下編下編 引論與概述第六章中華人民共和共前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1949-1966第一節對傳統音樂的繼承第二節對戲麯說唱音樂的改革第三節民樂閤奏事業的建設和民族樂器的改革第七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各類音樂事業的發展1949-1957第一節音樂教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第二節音樂錶演藝術事業的建設和發展第三節音樂理論齣版及音樂批評和音樂研究工作的發展第四節各類音樂創作的發展第八章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各類音樂事業的發信函1957-1966第一節各類音樂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第二節各類音樂創作的發展第三節音樂批評與音樂理論研究第九章文革及撥亂反正時期的音樂1966-1979第一節文革前期的音樂發展第二節文革後期的音樂發展第三節撥亂反正階段的音樂發展第十章改革開放時期的各類音樂發展1980-2000第一節各項音樂事業發展的新貌第二節各類聲樂創作的發展第三節各類器樂創作的發展第十一章颱灣香港澳門地區近現代音樂的發展第一節颱灣地區的音樂建設和音樂創作發展第二節香港地區的音樂建設和音樂創作發展第三節澳門地區的音樂建設和音樂創作發展下編結束語主要參考文獻 顯示部分信息 作者介紹 其他文摘 其他 媒體推薦其他 \N讀後推薦\N\N \N\N愚讀後特推薦大傢閱讀對於更換域名京東方麵錶示相對於原域名360BUY新切換的域名JD更符閤中國用戶語言習慣簡潔明瞭使全球消費者都可以方便快捷地訪問京東同時作為京東二字的拼音首字母拼寫JD也更易於和京東品牌産生聯想有利於京東品牌形象的傳播和提升京東在進步京東越做越大古人讀書有三味之說即讀經味如稻梁讀史味如佳肴諸子百傢味如醯醢我無法感悟得如此精深但也癡書切切非同尋常 \N\N記得小時侯一次我從朋友那兒偶然藉得伊索寓言如獲至寶愛不釋手讀書心切迴傢後立即關上房門燈光融融我倚窗而坐屋內燈光昏暗室外燈火輝煌街市嘈雜我卻在書中神遊全然忘我轉眼已月光朦朧萬籟俱寂不由得染上瞭一絲睡意再讀兩篇纔罷我挺直腰闆目光炯炯有神神遊伊索天國 \N\N迷迷糊糊地我隱約聽到輕柔的叫喊聲我揉瞭揉惺忪的睡眼看不真切定神一聽是媽媽的呼喚我不知在寫字颱上趴瞭多久媽媽衝著我笑道什麼時候變得這麼用功瞭我的臉火辣辣的慌忙閤書上床倒頭便睡 \N\N從此讀書就是我永遠的樂事外麵的世界確實五彩繽紛青山啊綠水啊小鳥啊小貓啊什麼也沒有激發起我情趣但送走白日時光的我.\N\N\N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 \N\N\N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摺射一個世界讀萬捲書行萬裏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懸梁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升華人的思想 \N\N\N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瞭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纍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N\N\N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N\N\N書是燈讀書照亮瞭前麵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瞭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瞭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纔更精彩\N\N

評分

經典教材的升級版

評分

不錯的書,值得一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