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毓和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史
  • 中国音乐
  • 近现代史
  • 音乐文化
  • 历史
  • 艺术
  • 文化
  • 中国近现代史
  • 音乐教育
  • 20世纪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78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86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分上下篇,内容包括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1840-1949)、西洋音乐的传入和中国“新音乐”的萌芽(1840-1919)、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1920-1930)、“救亡抗日”时期的中国音乐(1930-1940)等。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上编
上编 引论与概述
第一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1840-1949)
第一节 民间歌曲及城市小调的发展
第二节 说唱音乐的发展
第三节 戏曲音乐的发展
第四节 民族器乐的发展
第二章 西洋音乐的传入和中国“新音乐”的萌芽(1840-1919)
第一节 西方基督教的音乐活动
第二节 近代新军乐和新军歌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1920-1930)
第一节 工农歌咏活动和工农革命歌曲
第二节 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及城市音乐生活
第三节 学校音乐教育的初期建设
第四节 新型学校歌曲与儿童歌舞音乐
第五节 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与萧友梅
第六节 近代专业音乐创作于赵元任
第七节 “国乐改进”事业与刘天华
第四章 “救亡抗日”时期的中国音乐(1930-1940)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城市音乐生活
第二节 “苏区”的革命音乐
第三节 城市音乐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第四节 以黄自为代表的专业音乐创作和专业音乐理论
第五节 “左翼”音乐活动及聂耳.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
第六节 “国共合作”全面抗战中的音乐发展及贺绿汀、冼星海等人的音乐创作
第五章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后中国音乐的发展(1940-1949)
第一节 东北、华北、华中三个“沦陷区”的音乐发展
第二节 “国统区”的音乐发展和音乐创作
第三节 “边区”“解放区”的音乐发展和音乐创作
第四节 江文也、马思聪、谭小麟等人的音乐创作
第五节 长期旅居中国的外籍音乐家及其音乐活动
上编结束语

下编
下编 引论与概述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共前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1949-1966)
第一节 对传统音乐的继承
第二节 对戏曲、说唱音乐的改革
第三节 民乐合奏事业的建设和民族乐器的改革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各类音乐事业的发展(1949-1957)
第一节 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节 音乐表演艺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节 音乐理论出版及音乐批评和音乐研究工作的发展
第四节 各类音乐创作的发展
第八章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各类音乐事业的发信函(1957-1966)
第一节 各类音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各类音乐创作的发展
第三节 音乐批评与音乐理论研究
第九章 “文革”及“拨乱反正”时期的音乐(1966-1979)
第一节 “文革”前期的音乐发展
第二节 “文革”后期的音乐发展
第三节 “拨乱反正”阶段的音乐发展
第十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音乐发展(1980-2000)
第一节 各项音乐事业发展的新貌
第二节 各类声乐创作的发展
第三节 各类器乐创作的发展
第十一章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近现代音乐的发展
第一节 台湾地区的音乐建设和音乐创作发展
第二节 香港地区的音乐建设和音乐创作发展
第三节 澳门地区的音乐建设和音乐创作发展
下编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显示部分信息

前言/序言


音乐中的时代回响: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文化流变研究(1900-2010) 本书导言:时代洪流中的音乐转型 本书聚焦于1900年至2010年间,中国音乐文化所经历的剧烈转型与深刻变革。这段历史跨越了晚清的衰微、民国的探索、新中国的创建与发展,直至改革开放后的全球化冲击。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机构的历史,更是一部折射社会变迁、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的书写。我们试图跳出传统仅关注“经典作品”的窠臼,转而探讨音乐在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技术革新与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第一部:激荡的开端与西风东渐(1900-1927) 本部分深入探讨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如何遭遇西方音乐体系的冲击与融合。 第一章:传统音乐的危机与呼唤 探讨自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开始的“音乐改良”思潮。分析“中乐”在面对西方科学分类和体系建构时的困境。重点考察传统乐器(如古琴、二胡)在功能和地位上的变化,以及士大夫阶层对“雅乐”的坚守与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 第二章:新式学堂与音乐教育的导入 详细梳理教会学校和新型官办学堂中音乐教育的实践。分析引入西方的五线谱、和声学和基础乐理对中国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考察留日、留欧学生群体(如萧友梅、杨仲子)的归国影响及其在上海、北京建立的早期音乐研究机构。 第三章:流行歌曲的萌芽与都市文化 着重分析上海作为中国近代都市文化中心的地位。研究早期流行歌曲的创作特征——如何将传统曲牌与西方进行曲、进行曲节奏结合,形成独特的“时代曲”雏形。探讨歌剧、话剧对音乐元素的吸收,以及留声机技术对音乐传播的革命性影响。 第二章部:国家建构、战争与身份认同(1928-1949) 此阶段的音乐活动深受政治动荡、民族主义高涨与社会救亡运动的驱动。 第四章:民族乐派的建立与理论构建 剖析“国乐”概念在国民政府时期的确立过程。重点研究音乐家们在“取中西之长”的指导思想下,如何尝试为传统器乐进行现代化改编,并构建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与演奏规范。考察早期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起点。 第五章:左翼音乐与工农的旋律 考察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音乐在宣传、动员中的核心作用。分析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的作品如何超越地域和流派,成为集体情感的载体。探讨民间歌谣、秧马戏等“活态音乐”在乡村和根据地的生命力。 第六章:学院派的成熟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探寻 分析在相对稳定的都市环境下,学院派作曲家(如黄自、赵姆斯等)对西方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技法的学习与实践。考察他们如何试图在既定的西方框架内,融入中国化的旋律材料,探求个人化的艺术表达。 第三部:红色旋律与计划经济下的音乐生产(1950-1976)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被置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叙事之下,其功能性被极度强化。 第七章:苏式美学与集体主义的颂歌 详细梳理苏联音乐理论和教学体系对中国音乐界的全面影响。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下,音乐创作如何服务于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政治宣传。研究大型声乐套曲、交响乐和歌剧的创作范式。 第八章:民族音乐的“改造”与“发掘” 探讨“搜集、整理、研究、提高”方针下的田野工作。分析在尊重“民族性”的同时,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规范化”处理,以适应主流的调式和和声要求的过程。批判性考察“移花接木”式改编的得失。 第九章:特殊历史时期的音乐生态 分析“文革”期间音乐的极度单一化现象。研究“样板戏”的诞生机制——如何通过极简的乐队编制、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技巧,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舞台技术熔铸成一种服务于特定政治话语的艺术形式。 第四部:革新、多元与全球视野(1977-2010) 改革开放为中国音乐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技术更新,音乐生态趋向多元化。 第十章:拨乱反正与学院派的“回归” 考察“真、善、美”思想回归后,音乐界对西方现代主义(十二音、序列主义、概率音乐)的重新学习和探索。分析先锋作曲家群体如何试图打破十年禁锢,与国际音乐思潮接轨。 第十一章:大众音乐的爆发与产业化进程 深入分析港台流行音乐对大陆青年的巨大影响。研究“西北风”、“校园民谣”等本土流行音乐流派的兴起,及其对社会情绪的反映。详述录像带、磁带到CD的媒介演变,以及音乐版权意识的萌芽。 第十二章:传统器乐的当代实验与新世纪的展望 考察民族管弦乐在这一时期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对电子乐器、音色合成技术的吸收。分析作曲家在融合爵士乐、世界音乐元素,以求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后民族”音乐语言的努力。 结语:世纪回眸 总结1900年至2010年间,中国音乐文化在寻求身份、应对压力、吸收外来与自我革新中形成的复杂谱系。指出技术进步、意识形态更迭和全球化浪潮是驱动音乐形态变迁的核心动力。本书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以声音为媒介的观察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便被其厚重的纸张和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它散发着一种严谨治学的气息,仿佛一本沉淀了无数心血的学术巨著。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孕育而生的音乐作品,它们往往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情感。本书所设定的时间跨度——从1840年到2000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内的音乐发展无疑是丰富多彩且极具研究价值的。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阐述西方音乐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的。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开始,到后来的传教士带来的教会音乐,再到西式学堂的建立,音乐的传播方式和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想了解,在那个西方文化涌入的时代,中国本土音乐传统是如何应对这种挑战的?有没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他们既深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又积极地探索将西方音乐元素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道路?书中对早期留声机、乐器制造等方面的介绍,想必也能为我提供一个生动的时代画面。 接着,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的时期,音乐自然也不例外。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提倡白话文、反对封建礼教的时代,音乐在推广新思想、新文化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那些歌词更加通俗易懂、旋律更加活泼的歌曲,是如何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中对“救亡图存”时期音乐创作的描写,更是我关注的重点。那些饱含血泪与抗争精神的歌曲,是如何成为时代的回声,如何凝聚民族力量,抗击外敌侵略的。 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音乐发展,我也充满期待。从建国初期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歌”,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音乐的特殊境遇,再到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的全面复苏和创新,这期间的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我特别好奇,在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下,音乐创作是如何被引导和限制的?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如何吸纳世界各地的音乐精华,如何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走向国际化?书中对不同音乐流派、重要音乐家及其作品的深入分析,定能为我提供丰富的解读。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脉络的绝佳机会。我希望它不仅能让我了解音乐史的知识,更能帮助我理解音乐是如何与中国的社会变迁、文化发展、思想潮流紧密相连的。通过这本书,我期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所经历的转型、创新和辉煌,以及它们所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评分

这套书的装订非常有质感,厚重而又不失精巧,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一眼便能看出其学术价值。内容方面,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轨迹充满好奇,尤其想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出现的,既有西方影响又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是如何孕育而生的。这本书似乎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从1840年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切入,一直梳理到2000年,跨越了整整一个多世纪,这期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自然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早期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对本土音乐产生的化学反应。书中对传教士带来的圣歌、管风琴等乐器,以及他们在教会学校中进行的音乐教育进行了详细介绍。我特别想知道,这些看似“外来”的元素,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逐渐与中国传统的戏曲、民乐等相结合,催生出最初的“新音乐”形态。作者在这一部分的阐述,会不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早期音乐家如何改编西方曲调,或者如何将西式乐器融入传统音乐表演?这些细节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此外,书中对五四运动以来,音乐在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必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想了解,在那个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的时代,歌曲的歌词和旋律是如何变得更加贴近民众,如何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如何成为凝聚社会力量的工具。尤其是那些在革命时期创作的歌曲,它们是如何在战火纷飞中流传开来,成为鼓舞人心的精神食粮。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这些歌曲的创作背景、传播方式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的深入分析。 关于建国后的音乐发展,我认为书中最有看点的地方可能在于如何平衡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和艺术创作的自由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音乐如何吸收借鉴世界各地的音乐元素,如何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拥抱现代性和多元性,这一点我非常期待。我会重点关注书中对不同时期代表性音乐家、作品以及音乐思潮的梳理,看看作者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音乐现象进行归纳和解读的。 总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容详实,视角宏大,时间跨度长,能够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脉络。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中国音乐在近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是如何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演进、革新,并最终形成当下多元化的格局。我相信,这本书不仅能满足我对音乐史的好奇心,更能帮助我理解音乐与时代、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透露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1840-2000,这正好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而音乐作为时代的镜子,自然也映照出这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其沉甸甸的质感和内敛大气的封面设计所打动,这似乎预示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对于我这种对音乐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来说,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书中关于西方音乐传入中国早期阶段的论述。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也带来了新的音乐形式。书中是如何描绘这些“舶来品”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被接纳、模仿,甚至融合的?我尤其好奇,传教士们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带来的乐器、乐理,对当时中国音乐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早期音乐教育的案例,例如在教会学校或洋务运动时期,音乐是如何被引入到教育体系中的?这些细节,对于理解中国音乐的“近代化”进程至关重要。 接着,我非常关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音乐的冲击。那个时代,音乐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承载着反抗传统、追求解放思想的重任。我想知道,当时的音乐家们是如何通过歌曲来表达对新社会的憧憬,如何用音乐来唤醒民众的?尤其是在救亡图存的抗战时期,那些激昂慷慨的歌曲,是如何在人民心中点燃希望、凝聚力量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些歌曲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发展,我相信书中会有大量的篇幅进行探讨。从最初的革命歌曲,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定创作,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这期间的音乐创作无疑充满了曲折和变化。我特别想了解,在不同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对音乐创作有哪些具体的影响?而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又是如何重新拥抱世界,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书中对不同音乐流派、作曲家以及重要音乐事件的梳理,对我而言将是宝贵的财富。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部内容翔实、视角宏大、逻辑严谨的学术专著。它不仅能够提供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的系统性知识,更能帮助我理解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何深刻地反映和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厚重感,金色的烫字在深邃的蓝色封面上显得尤为醒目,似乎预示着即将展开的音乐画卷。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手感极佳。当我开始阅读时,便被作者流畅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所深深吸引。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阴影笼罩下,西方音乐的种子是如何悄然萌芽,到2000年中国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作者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 书中对于早期西方音乐传入中国的影响,从教会音乐、军乐到西式学堂的音乐教育,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传教士在传播西方乐理和乐器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们的工作,以及这些舶来之物如何在中国本土音乐传统中激发出新的火花。随后,作者笔锋一转,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音乐思想的冲击,白话歌词的兴起,以及新民主主义音乐的创作浪潮。这些内容对我来说,如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了解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音乐是如何成为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重要载体。 读到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我深受感动。那些饱含民族血泪和抗争精神的歌曲,不仅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无数中国人心灵的寄托。作者在这一部分详述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流传方式以及它们所激发的巨大社会力量,让我深刻体会到音乐在民族危难时刻所能爆发出的强大能量。而解放战争时期,音乐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何在革命的洪流中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这些问题都在书中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解答。作者的叙述方式充满了画面感,仿佛我能听到那些激昂的战歌在耳边回响,感受到那个年代人民的万丈豪情。 书中对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的分析,同样令我印象深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歌”创作,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音乐的沉寂,再到改革开放后音乐的百花齐放,作者条理清晰地梳理了各个时期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和创作思潮。我尤其关注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西方现代音乐理论和技法如何被引入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融合,催生出各种新的音乐风格和流派。作者对于各种音乐学派的介绍,以及对重要音乐家及其作品的点评,都显得十分专业且富有启发性,让我对当下中国音乐的多元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音乐史的著作,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史。作者以音乐为切入点,将历史、文化、社会思潮等多元因素融为一体,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音乐图景。我从这本书中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音乐知识,更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对于音乐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这本书都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详实的资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能力所折服,也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创新精神感到由衷的赞叹。

评分

一拿到这本书,就被它低调却又不失质感的封面所吸引,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带着岁月的沉淀娓娓道来。书名中的时间跨度——1840-2000,精准地抓住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关键时期,让我充满了阅读的期待。我一直对音乐如何与历史、社会、文化交织在一起感到着迷,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恰恰是这样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宝库。 我最为好奇的是,在1840年之后,西方音乐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中国社会的肌体中的。书中是否会详述传教士们在传播西方乐理、乐器和音乐教育方面的具体实践?我想知道,那些最初被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方乐器,是如何在中国被接受并逐渐融入本土音乐体系的?同时,我也想了解,中国传统的音乐形式,例如戏曲、民间音乐等,在面对西方音乐的冲击时,是如何做出反应的?是选择坚守、融合,还是被动地被取代?书中对这一时期的描述,将为我揭示中国音乐“近代化”的起点。 接着,五四运动时期,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次大地震,音乐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音乐在这一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媒介?那些白话歌词的兴起,旋律更加激昂、内容更加贴近民众的歌曲,是如何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音乐所激发的民族精神和抵抗意志,是这本书中不可或缺的亮点。我希望书中能有对那些经典抗日歌曲的深度解读,了解它们是如何在战火纷飞中传唱,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旗帜。 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发展,我同样充满期待。从建国初期的“红色音乐”创作,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音乐的特殊地位,再到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的全面复苏与多元发展,这无疑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程。书中是如何梳理不同时期的音乐特点、代表人物和创作思潮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音乐如何吸收世界各地的音乐精华,如何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这一点是我最为关注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内容全面、视角深刻、值得深入研究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音乐史的书籍,更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生动写照。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脉络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知,更能理解音乐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评分

满意

评分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N\N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这本书不错,跟书店里的一样40.00这个价也不算很贵\N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分上下篇内容包括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1840-1949西洋音乐的传入和中国新音乐的萌芽1840-1919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1920-1930救亡抗日时期的中国音乐1930-1940等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N书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原价: 48.00元作者: 汪毓和 著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2-11-01ISBN: 9787806927830页码: 336版次: 1装帧: 平装开本: 16开商品标识: 11158648  编辑推荐 其他  内容提要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分上下篇内容包括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1840-1949西洋音乐的传入和中国新音乐的萌芽1840-1919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1920-1930救亡抗日时期的中国音乐1930-1940等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目 录 前言上编上编 引论与概述第一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1840-1949第一节民间歌曲及城市小调的发展第二节说唱音乐的发展第三节戏曲音乐的发展第四节民族器乐的发展第二章西洋音乐的传入和中国新音乐的萌芽1840-1919第一节西方基督教的音乐活动第二节近代新军乐和新军歌第三节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1920-1930第一节工农歌咏活动和工农革命歌曲第二节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及城市音乐生活第三节学校音乐教育的初期建设第四节新型学校歌曲与儿童歌舞音乐第五节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与萧友梅第六节近代专业音乐创作于赵元任第七节国乐改进事业与刘天华第四章救亡抗日时期的中国音乐1930-1940第一节20世纪30年代城市音乐生活第二节苏区的革命音乐第三节城市音乐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第四节以黄自为代表的专业音乐创作和专业音乐理论第五节左翼音乐活动及聂耳.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第六节国共合作全面抗战中的音乐发展及贺绿汀冼星海等人的音乐创作第五章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后中国音乐的发展1940-1949第一节东北华北华中三个沦陷区的音乐发展第二节国统区的音乐发展和音乐创作第三节边区解放区的音乐发展和音乐创作第四节江文也马思聪谭小麟等人的音乐创作第五节长期旅居中国的外籍音乐家及其音乐活动上编结束语下编下编 引论与概述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共前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1949-1966第一节对传统音乐的继承第二节对戏曲说唱音乐的改革第三节民乐合奏事业的建设和民族乐器的改革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各类音乐事业的发展1949-1957第一节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第二节音乐表演艺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第三节音乐理论出版及音乐批评和音乐研究工作的发展第四节各类音乐创作的发展第八章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各类音乐事业的发信函1957-1966第一节各类音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节各类音乐创作的发展第三节音乐批评与音乐理论研究第九章文革及拨乱反正时期的音乐1966-1979第一节文革前期的音乐发展第二节文革后期的音乐发展第三节拨乱反正阶段的音乐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音乐发展1980-2000第一节各项音乐事业发展的新貌第二节各类声乐创作的发展第三节各类器乐创作的发展第十一章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近现代音乐的发展第一节台湾地区的音乐建设和音乐创作发展第二节香港地区的音乐建设和音乐创作发展第三节澳门地区的音乐建设和音乐创作发展下编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 显示部分信息 作者介绍 其他文摘 其他 媒体推荐其他 \N读后推荐\N\N \N\N愚读后特推荐大家阅读对于更换域名京东方面表示相对于原域名360BUY新切换的域名JD更符合中国用户语言习惯简洁明了使全球消费者都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京东同时作为京东二字的拼音首字母拼写JD也更易于和京东品牌产生联想有利于京东品牌形象的传播和提升京东在进步京东越做越大古人读书有三味之说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佳肴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无法感悟得如此精深但也痴书切切非同寻常 \N\N记得小时侯一次我从朋友那儿偶然借得伊索寓言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读书心切回家后立即关上房门灯光融融我倚窗而坐屋内灯光昏暗室外灯火辉煌街市嘈杂我却在书中神游全然忘我转眼已月光朦胧万籁俱寂不由得染上了一丝睡意再读两篇才罢我挺直腰板目光炯炯有神神游伊索天国 \N\N迷迷糊糊地我隐约听到轻柔的叫喊声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看不真切定神一听是妈妈的呼唤我不知在写字台上趴了多久妈妈冲着我笑道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用功了我的脸火辣辣的慌忙合书上床倒头便睡 \N\N从此读书就是我永远的乐事外面的世界确实五彩缤纷青山啊绿水啊小鸟啊小猫啊什么也没有激发起我情趣但送走白日时光的我.\N\N\N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N\N\N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N\N\N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N\N\N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N\N\N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N\N

评分

满意

评分

好书!汪先生生前最后著作。

评分

满意

评分

一般般吧,印刷质量一般

评分

好书!汪先生生前最后著作。

评分

这本音乐史还算还可以吧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