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版說明
引言
第一編 先秦時期
第一章 音樂交流之謎
第一節 中國的伶倫律管是來自西亞古國巴比倫嗎?
第二節 中國的西周穆王到過古代西亞一帶進行音樂交流嗎?
第二編 秦漢時期
第二章 與東鄰、南鄰音樂交流的端緒
第一節 朝鮮歌麯《公無渡河》與箜篌瑟
第二節 倭人的銅鐸和以“歌舞”為喪禮
第三節 馬援與銅鼓及其傳播
第三章 與西域音樂交流的開篇
第一節 張騫是否從西域帶迴《摩訶兜勒》?
第二節 細君遠嫁烏孫和長頸圓盤式琵琶的流傳
第三節 西漢宣帝以歌吹賜龜茲王夫人——弟史公主
第四節 東漢靈帝喜愛鬍箜篌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
第四章 繁花似錦的鬍樂植根中原
第一節 雅樂更趨衰落,鬍樂熾熱宮廷
第二節 鬍樂在隋唐宮廷樂部中的確立
第三節 西域樂伎
第四節 安國、康國、石國的樂舞
第五節 隋宮廷“議正樂”和龜茲樂師蘇祗婆七調的印度淵源
第六節 《撥頭》、《秦王破陣樂》和《霓裳羽衣麯》
第七節 印度佛教音樂啓示下的中土佛教音樂和變文
第五章 與東鄰、南鄰音樂交流的鼎盛輝煌
第一節 與高句麗、百濟、新羅的音樂交流
第二節 日本國對唐樂的崇奉和日本化的“雅樂”
第三節 傳世的日本化“雅樂”、樂學和唐代麯譜
第四節 與東南亞諸國的音樂交流一一古代越南、扶南、驃國、訶陵、室利佛逝
第六章 基督教贊美詩音樂始人中土
第四編 宋元時期
第七章 與東鄰、南鄰音樂交流的賡續綿延
第一節 與高麗國音樂交流的發展
第二節 日本國的能樂、催馬樂、尺八音樂和音樂文獻
第三節 中國戲麯藝術對安南的影響
第八章 與中亞、西亞音樂交流的延續
第九章 基督教音樂再傳中國和中土音樂信息西傳
第一節 元代時期基督教音樂的傳播
第二節 元初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的教會音樂和馬可·波羅在中國所見的世俗音樂
第五編 明清時期
第十章 與東鄰、南鄰音樂交流的深入發展
第一節 朝鮮音樂傢樸埂和成伣的業績
第二節 多方麵吸收中國音樂的日本音樂新成果
第三節 與東南亞、南亞、西亞諸國的民間俗樂交流
第四節 清代宮廷宴樂中的安南樂、緬甸樂、廓爾喀樂
第十一章 與中亞、西亞音樂交流的重要成果
第一節 木卡姆音樂的流傳和珍貴文獻《樂師史》
第二節 揚琴和嗩呐在中土植根
第十二章 西方音樂東流的漸趨高漲和中國音樂的西傳
第一節 明末清初西方來華傳教士對東西方音樂交流的貢獻
第二節 硃載堉的十二等比律理論是否曾秘傳歐洲?
第三節 鴉片戰爭後西方基督教在華的教堂音樂和
教會學校的音樂教育
第四節 西式管弦樂隊和軍樂隊在中國開始建立
第五節 清末時期中國音樂的西傳
第十三章 清末時期學堂樂歌的興起及其內因與外力
結語 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的迴顧與展望
參考書目文目錄要
索引
後記
當我看到書中關於清末時期音樂變革的部分時,我感到一種深深的震撼和一絲難以言喻的復雜情感。那是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西方音樂像一股洪流湧入,傳統音樂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書中詳細描繪瞭西方樂器、樂理、音樂教育體係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以及由此引發的傳統音樂人的睏惑、抵製與嘗試。我看到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中國傳統樂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努力尋求生存的空間;我也看到瞭那些新興的音樂形式,如何迅速贏得年輕一代的青睞。這種變革不僅僅是音樂形式的改變,更是整個社會文化思潮的變遷。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種變革評判為“進步”或“落後”,而是以一種客觀、冷靜的態度,呈現瞭曆史的復雜性。它讓我深刻體會到,文化交流並非總是順暢的,有時甚至伴隨著巨大的陣痛和失落。但正是這種陣痛,催生瞭新的生命力,孕育瞭新的可能。讀到這裏,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音樂人內心深處的掙紮與希望,也更加理解瞭中國音樂如今所呈現的多元麵貌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評分總而言之,《中外音樂交流史(先秦·清末)》這本書,遠超齣瞭我最初的想象。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音樂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文化、關於曆史、關於人類文明交流的書。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識和嚴謹的態度,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中國音樂的“過去式”和“現在進行時”,也看到瞭它通往“未來式”的無數可能性。從先秦時期那片朦朧的音樂起源,到清末時期西方音樂的強勢登陸,每一個篇章都像是一次次的相遇,一次次的碰撞,一次次的融閤。我受益匪淺,特彆是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忽略的音樂細節,在書中得到瞭細緻的梳理和有趣的解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中國音樂是如何在與世界的對話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又如何在吸收外來養分的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特品格。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著作,每一次閱讀,我相信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它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和理解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孕育齣的璀璨音樂文化。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我對《中外音樂交流史(先秦·清末)》的預期是比較現實的,想著大概就是一本偏學術、嚴謹的參考書,充斥著各種年代、人名、麯名,或許還有一些考據分析。但翻開之後,那種強烈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讓我瞬間警醒——這絕非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消遣讀物。作者在考證方麵下瞭極大的功夫,每一處論斷都力求有據可依,引用瞭大量的文獻資料,有些甚至是我聞所未聞的。這種嚴謹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有瞭極大的信任感,但也確實對我的閱讀能力提齣瞭一點挑戰。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理解那些專業的音樂術語,去追溯那些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不過,正是這種挑戰,也激發瞭我更深層次的學習欲望。我開始嘗試去對比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音樂風格,去理解那些音樂形式的演變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緊密相連的。這本書更像是一張精密的地圖,指引著我在這片廣闊的音樂史領域進行深入的探索,讓我看到瞭中國音樂並非孤立發展,而是始終與外部世界進行著復雜而又微妙的互動,這種互動塑造瞭它獨特的麵貌。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滲透力。我本以為“中外音樂交流”會是那種你來我往、轟轟烈烈的對壘,但《中外音樂交流史(先秦·清末)》所展現的,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書中對早期中國音樂如何受到來自西域、印度等地音樂元素的影響,是如何在吸收中進行改造,最終融入本土音樂體係的描寫,就非常細膩。這種融閤不是簡單的照搬,而是在藉鑒中進行再創造,形成瞭一種既有異域風情又不失中國韻味的獨特風格。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時期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在交流中的差異化錶現,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映齣當時社會階層的不同文化需求。它讓我明白,音樂交流從來都不是單嚮的,而是一種動態的、多維度的互動過程。它也讓我重新思考“本土文化”的定義,很多我們視為“傳統”的東西,可能本身就承載著古老而遙遠的異域記憶。這本書就像一個巨大的畫捲,徐徐展開,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多元的中國音樂史,它不僅僅是關於“中國”音樂,更是關於“世界”在中國音樂中的印記。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是《中外音樂交流史(先秦·清末)》,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裏其實是懷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好奇和一絲小小的忐忑。畢竟“中外音樂交流史”這個題目就顯得相當宏大,而“先秦·清末”這個時間跨度更是令人望而卻步,從那個遙遠的、充滿神秘色彩的古代中國,一直延伸到風雲變幻、劇烈動蕩的近代,這中間隔著厚重的曆史長河,想必其中蘊藏著無數的故事和學問。我特彆關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將如此浩瀚而又駁雜的音樂交流史梳理得清晰有序,又是如何在這種宏大的敘事中,捕捉到那些細微而又至關重要的文化碰撞和融閤的瞬間。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部精心編織的絲綢,在展現中國音樂如何在漫長的歲月裏,如同海綿一樣吸收外來養分,又如何在不同的時期,以何種方式影響著周邊乃至更遠的世界。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能夠通過生動的筆觸,勾勒齣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音樂傢的身影,那些流傳韆古的樂麯,以及那些因音樂而産生的,跨越山海的情感和智慧。我更希望,閱讀這本書能夠讓我對中國音樂的根源和發展脈絡有一個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親眼見證那些音樂文明的交融與蛻變。
評分《通鑒》因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一修辭,故文字優美,敘事生動,且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曆來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傢絕筆。於敘事外,還選錄瞭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瞭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瞭作者的
評分提高效益,亦可謂“教學相長”。
評分有高見,好書。
評分教育智慧求妙點.從知識到能力,從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進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錶現為對教育本
評分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學術麵前人人平等,在知識麵前人人平等。不因傢庭背景、地區差異而歧視,不因成績落後、學習睏難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數人的意誌而行事,教學民主的核心就是發展、提高多數人。可是總有人把眼睛盯在幾個尖子學生身上,有意無意地忽視多數學生的存在。“抓兩頭帶中間”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結果往往是抓“兩頭”變成抓“一頭”,“帶中間”變成“丟中間”。教學民主最好的體現是以能者為師,教學相長。信息時代的特徵,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師,未必一定是“好”學生。在特定領域,特定環節上,有興趣占有知識高地的學生可以為同學“師”,甚至為教師“師”。在教學中發現不足,補充知識、改善教法、
評分有高見,好書。
評分是我想要的書,過完年看
評分有高見,好書。
評分於善待“差生”,寬容“差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