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汉英双解中医临床标准术语辞典 |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01 |
| 作者:李照国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9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47830802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作为传统医学的中医学,因其理论、术语,甚至字词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了目前我国中医英语的翻译译名混乱、标准不一及可参考的**资料缺乏等问题,时常造成了西方对中医学,以至中国文化的误解。在这种大背景下,适逢我国向WHO提交中国中医术语国家标准英文版,《汉英英汉中医临床标准术语辞典》的出版应运而生。本书是目前**国家承认中医标准术语英汉汉英翻译本,填补了我国在中医标准术语英文翻译的空白。
本辞典根据国家1997年颁布的中医临床术语国家标准的选词和定义及其英文版的翻译原则、方法和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颁布的《西太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Traditional Medicine ithe WesterPacific Region)、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颁布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世界卫生组织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of Diseases)第11版第23章ICTM(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of Traditional Medicine)术语组的工作和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ICTM的推荐方案,对2875条涉及治则、治法、证候与疾病名称的中医临床术语和317条同义词及其定义进行了较为规范的英语翻译,可供国内外中医院校的师生、临床工作者、翻译者和研究者使用。
李照国,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学士、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中医学博士、翻译学博士后。现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中医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学报》常务编委及专栏撰稿人。先后撰写出版《中医英语翻译研究》等研究著作27部,翻译出版《黄帝内经》等译著25部,撰写出版《月落闲阁》等杂文集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目前承担着国家社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工作和上海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部分汉英对照中医临床标准术语
A
艾条灸疗法1
安蛔止厥1
安神止痒1
暗产1
暗示解惑疗法1
B
拔罐疗法2
白疕2
白驳风2
白喉2
白睛青蓝2
白睛溢血2
白膜侵睛3
白涩症3
(白)秃疮3
白屑风3
百合病3
百日咳3
斑脂翳3
瘢痕灸疗法3
包虫病4
包茎4
包扎固定疗法4
胞宫湿热证4
胞宫虚寒[阳虚]
证4
胞宫血[积]热证4
胞轮[眼胞]振跳5胞生[睑]痰核5
胞[睥]虚如球5
胞衣不下5
胞衣[膜]先[早]
破5
胞肿如桃5
胞阻5
保健按摩疗法6
抱头火丹6
暴风客热6
暴咳6
暴痢6
暴聋6
暴盲6
暴泻6
暴喑6
卑惵7
背疽7
崩漏7
崩漏病7
崩中8
鼻疔8
鼻窦痰包8
鼻疳[疮]8
鼻槁8
鼻衄8
鼻腔填塞疗法8
鼻腔异物9
鼻窍证9
鼻鼽9
鼻损伤9鼻息肉9
鼻血瘤9
鼻嗅疗法9
鼻渊10
鼻针疗法10
鼻窒10
闭经10
臂痈10
砭镰疗法10
鞭虫病11
扁瘊11
便秘[闭]11
便血11
标本兼[同]治11
表闭水停证12
表寒肺热证12
表寒里热证12
表里分消12
表里俱[实]寒证12
表里俱[实]热证12
表里双解13
表里双解法13
表热里寒证13
鬓疽13
冰瑕翳13
补肺固表13
补脾养血13
补脾益肺13
补[健]脾益[补]
气13
补脾止泻[泄]14
①补气,见第74页“(扶正)补[益]气”。补气74①
补[益]气固摄14
补[益]气固脱14
补[益]气化[祛]
湿14
补[益]气回阳14
补[益]气活血[祛瘀]
[行瘀]14
补气解毒14
补气利水14
补气明目15
补气清热15
补气祛痰15
补气祛邪15
补气[脾]摄[统]
血15
补[益]气升提15
补[益]气生津15
补[益]气生血15
补肾[气]安胎16
补肾扶[培]元16
补肾固齿16
补肾固涩16
补肾固脱16
补肾明目16
补肾纳气[益肺]17
补[固]肾摄精17
补肾调经17
补肾益[填]精17
补[温]肾止泻17
补胃和中17
补血17
补血固脱17
补[养]血健[固]
齿18
补血温阳18
补血养耳18
补血养肝18
补血[心]养[安]
神18
补血养心18
补血养龈18
补血滋鼻18
补[壮][温]阳19
补[温]阳益气19
补益肺气19
补益肝脾(气血)19
补益肝气19
补益精髓19
补益精血19
补益脾肾19
补益气血19
补益肾气20
补益心肺20
补益心肝(气血)20
补益心脾(气血)20
补益心气20
补益心肾20
补益中气20
不寐20
不射精20
不育21
不孕21
C
擦牙(开噤)疗法22
菜乌紫病22
蚕豆黄22
糙[癞]皮病22
嘈杂22
缠缚疗法22
产后大便难22
(产后)恶露不绝
[净]23
(产后)恶露不下23
产后发热23
产后腹痛23
产后汗症23
产后痉病23
产后乳汁自出24
产后身痛24
产后小便不通24
产后小便淋痛24
产后小便失禁24
产后血晕24
产后喑25
产褥中暑25
颤病25
肠癌25
肠痹25
肠道寒湿证25
肠道[燥]津亏证26
肠道[小肠]气滞
证26
肠道[大肠]湿热
证26
肠道实热证26
肠结26
肠痨26
肠瘤27
肠热气滞证27
肠热阴虚证27
肠覃27
肠痈27
肠郁27
尘肺28
成脓期28
成痈期28
承浆疔28
痴呆28
齿[牙]槽风28
齿衄28
齿龈证29
赤[扁]虫病29
①吹鼻疗法,见第244页“(散剂)吹鼻[吸药]疗法”。
②滴鼻疗法,见第387页“(药液)滴鼻疗法”。
③滴耳疗法,见第387“(药液)滴耳疗法”。
④电离子导入疗法,见第422页“(直流)电(药)离子导[透]入疗法”。赤脉传睛29
赤膜下垂29
赤丝虬脉29
赤游丹29
冲疽29
冲任不固证30
冲任失[不]调证30
冲任瘀阻证30
冲洗疗法30
虫毒犯[侵]肺证30
虫毒风热结肤证30
虫毒(结聚)证30
虫毒侵袭肌肤证31
虫毒湿热结肤证31
虫毒湿壅络证31
虫毒蕴[袭]肤证31
虫积肠道[小肠]
证31
虫积化疳证31
虫积证31
虫扰胆膈[腑]证32
虫扰魄门证32
重舌32
抽搐32
出血中风32
出疹期33
初[一]期33
初生不乳33
初生不啼33
初生大便不通33
初生儿喘促33
初生儿腹泻33
初生儿呕吐33
初生小便不通34
除湿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选材范围和深度是超乎我想象的。它不仅仅涵盖了《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中的核心术语,更令人惊喜的是,它还收录了大量现代临床实践中常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术语和新病名。我注意到,对于一些近年来在中医领域快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疗法相关的术语,它也做了及时的更新和收录,这保证了工具书的时效性和前沿性。翻阅时,我发现它对某些术语的不同表述方式也进行了梳理,比如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流派中医中的细微差别,并分别给出了最恰当的英文对应。这种广度与深度兼备的编纂策略,使得无论我面对的是一位传统中医专家,还是一位接触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年轻医生,都能确保找到最准确、最符合语境的专业表述,极大地提升了临床沟通的准确性与专业度。
评分这本字典的排版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编纂者的匠心独运。扉页和目录的设计简洁而不失大气,用色考究,特别是对一些经典术语的释义部分,采用了多层次的字体和颜色区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我特别欣赏它在结构上的精妙安排,无论是按拼音检索还是按病症索引,都能快速定位到所需信息,这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效率保障。装帧的材质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显然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足以看出出版社对这套工具书的重视。更别提那纸张的质量,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有那种涩滞感,而且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最细小的笔画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每一次使用都成为一种享受,让人在紧张的临床工作中也能感受到一丝宁静和专业的美感。可以说,光是翻阅和把玩这本书,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级的学术典藏。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质量,尤其是其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尊重与现代化转译的平衡把握,令我感到十分震撼。在处理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医词汇时,编纂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去平衡“信、达、雅”这三个翻译标准。它没有为了追求英文的流畅性而牺牲中医的“道”,也没有因为过于拘泥于古籍原文而让现代读者望而却步。例如,对于一些与五行、脏腑相关的情志病术语,它不仅提供了精确的医学翻译,更巧妙地在脚注中融入了相关的哲学背景知识,使得读者在理解医学概念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人身心关系的独特洞察。这种文化深度的挖掘和精妙的呈现,使得这本书的受众不再局限于需要进行临床翻译的专业人士,它完全可以作为对中国传统医学哲学感兴趣的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的一份珍贵读物。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士,我深知教材和参考资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和理解术语,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辨性学习”的平台。它不仅仅是字典,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中医理论导论。我发现,通过对比同一术语在不同解释角度下的英文表述差异,学生可以被迫去深入思考中文术语背后的复杂机制和哲学基础,而不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表面。此外,书中的条目组织逻辑,似乎也暗含了对中医整体思维的引导,让人在查找一个术语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构建起一个更加立体的知识网络。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培养未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中医人才来说,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我刚接触中医时,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些专业术语的“不可译性”,很多时候,即便查阅了现有的中英词典,翻译出来的句子也是佶屈聱牙,完全无法传达出原有的中医精髓。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解了我燃眉之急。它没有采取那种机械的、生硬的直译,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术语背后的中医理论体系,提供了既符合现代语言习惯,又忠实于传统内涵的精准对应。尤其是一些概念性极强的词汇,比如“气机升降”、“肝脾不和”这类,它不满足于给出一个简单的英文对等词,而是附带了简短而精炼的英文解释,清晰阐述了其在中医病理或治疗中的具体含义。这种详尽而又高度凝练的阐释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让我能够更自信地与国际上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病例讨论,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专业表达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