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介绍老北京城地名文化的小书。作者根据先贤的相关记录,连同自己心底的零星记忆,沿着城名、街名、胡同名的线索,将相关的老北京地名文化,分为“老北京城‘名’与‘实’”“名街、街名与京城文化”“胡同传奇”三讲,追寻已经逝去或逐渐模糊了的老北京地名文化的踪迹,努力开掘着其中蕴含的光阴与情趣。
作者简介:杨学军,63岁,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曾任本校中文系古代汉语教师、出版社社长及北京市语言文字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为北京语文现代化学会成语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主要论著有《中国古代礼俗》《问学札记》《成语文化探源六题》《中国古代的“生鱼片”“木屐”及“席地而坐”习俗》《古书训解与古代典章文化》等。
重拾记忆,连接当下 读完《留存记忆——老北京地名文化寻踪》,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强烈的共鸣感。作为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居民,虽然很多老地名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们更深层的含义和价值。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走过的街道,那些熟悉的却又陌生的地名,在书本的解读下,仿佛有了新的生命。我会在行走中,不自觉地回想起书中的故事,想象着几百年前,这里是什么模样。这种感觉,让我与这座城市有了更紧密的连接,也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一些地名,虽然现在已经改名换姓,但作者依然努力挖掘出它们曾经的名字和故事,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轻易地忘记过去,那些过往的痕迹,都是我们成长的根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老北京的地名,更是关于记忆、关于传承、关于我们如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依然能够保留住一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尊重。
评分人文情怀,字里行间流淌 读《留存记忆——老北京地名文化寻踪》,我感受到的是作者对老北京深深的人文情怀。他笔下的北京,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有生命、有温度的灵魂。在描述“南锣鼓巷”的时候,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它的狭窄胡同和四合院,而是描绘了那里曾经居住过的各色人物,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京腔京韵,闻到炒肝的味道,看到邻里之间热情地打招呼。书中对一些已经消失的地名,更是充满了惋惜之情,比如一些曾经的城门、寺庙,如今只剩下名字,甚至名字也已更改。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这些即将被遗忘的记忆,留下了珍贵的印记。他就像一个历史的守望者,用文字为我们留住了那份属于老北京的淳朴与真挚。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这种热爱不是表面的赞美,而是深入骨髓的理解与眷恋。
评分初遇北京,惊喜连连 当我翻开这本《留存记忆——老北京地名文化寻踪》,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瞬间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充满韵味的北京城。书中的每一个地名,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什刹海”的描述,不仅仅是三个字的组合,而是联想到当年这里湖面上的冰嬉盛况,人们在冰上溜冰、打磨打碗花,笑语欢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又比如“西四”和“东四”,不再是简单的街区划分,而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商业街区,是京城百姓日常生活的中心,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我常常想象,当年那些贩夫走卒、王公贵族,都在这些地名所代表的区域里,演绎着属于他们的悲欢离合。书中对地名的考证也做得十分细致,从满汉合璧的名称,到因为历史变迁而改变的读音,都一一梳理,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演变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将历史、文化、生活融为一体的讲述方式,让我对北京的喜爱又增添了几分。
评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留存记忆——老北京地名文化寻踪》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寓教于乐”。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史书,也不像一本简单的地图集,而是将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用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比如,书中对“月亮河”地名的解释,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描述,还穿插了相关的民间传说和诗词歌赋,让我对这个地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接地气,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读起来轻松自然,却又不失严谨。他善于用生活化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娓娓道来。这让我觉得,学习历史文化,原来可以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这本书就像一个导游,带领我深入了解北京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故事。
评分细节之处,见证时代变迁 这本《留存记忆——老北京地名文化寻踪》,最让我着迷的便是那些隐藏在地名背后的细节。作者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挖掘,比如对“鼓楼”和“钟楼”的讲述,不仅仅是介绍了它们的建筑本身,更是通过这两个地标,勾勒出了古代北京的报时系统,以及这种报时如何影响着百姓的作息。我能感受到作者为了探寻这些细节付出的努力,仿佛他亲身走访了那些古老的街巷,触摸了斑驳的城墙。书中的一些地名,比如“琉璃厂”,作者详细介绍了当年这里是制作和销售琉璃瓦的地方,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文化艺术品的集散地,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这种从一个简单的名称,引申出整个行业的发展、文化的兴衰,让我叹为观止。还有一些现在看来普通的地名,比如“王府井”,作者追溯了它的由来,从最初的皇亲国戚的府邸,到后来商业的繁荣,再到如今的国际化商业街区,这其中蕴含的时代变迁,通过地名这个载体,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