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産·思行文叢:報告捲(2)

文化遺産·思行文叢:報告捲(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單霽翔 著
圖書標籤:
  • 文化遺産
  • 思行文叢
  • 報告
  • 學術研究
  • 文化研究
  • 曆史
  • 社會科學
  • 中國文化
  • 田野調查
  • 文獻報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844854
版次:1
商品編碼:1116940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4
字數:46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過去的10年,是中國文化遺産事業麵臨考驗的10年。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城市建設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展開,文化遺産保護處於最危險、最緊迫、最關鍵的曆史階段。麵對一片片曆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幢幢文物建築被強行拆除、一座座古代墓葬被野蠻盜掘、一處處考古遺址被蠶食侵占,文物工作者心如刀絞。
  過去的10年,是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科學發展的10年。全國文物係統始終堅持文物工作方針,將文物法製建設、摸清文物傢底、文物人纔培養、文物安全保障,確定為重點抓好的四項基礎工作,看作是給文物工作釘上的“四個樁”,不斷努力加以夯實,為文化遺産事業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
  《文化遺産·思行文叢:報告捲(2)》僅僅是筆者在國傢文物局工作的總結,是在近十年從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思考與行動的真實寫照,是心靈隨筆、情感記錄與親身經曆。

作者簡介

  單霽翔,1954年7月齣生,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學,從事關於曆史性城市保護規劃研究-迴國後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傢文物局局長,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為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3月,獲美國規劃協會“規劃事業傑齣人物奬”、齣版《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産保護》、《從“功能城市”走嚮“文化城市”》、《從“文物保護”走嚮“文化遺産保護”》、《文化遺産保護與城市文化建設》、《從“館捨天地”走嚮“大韆世界”》等多部專著,並發錶數十篇學術論文。

內頁插圖

目錄

寫在前麵
2009年
2009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的報告
在2009年第一次局務擴大會議上的報告
在湘鄂贛革命文物保存現狀調查工作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中央黨校的報告
在“文化遺産與傳播”論壇上的報告
在大遺址保護良渚論壇上的主旨報告
在2009年全國文物局長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寜夏行業博物館建設推進會議上的報告
在元上都遺址中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大運河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全國民辦博物館工作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全國文物安全與執法督察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2009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2010年
在文化部駐外文化處及文化中心負責人年會上的報告
在世界文化遺産管理體製調研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全國博物館文化産品開發工作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全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第三次(擴大)會議上的匯報
在2010年全國文物局長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大運河保護和中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2010年國傢文物局第二次局務擴大會議上的報告
在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評選會上的報告
在全國政協“三峽文化建設與文物保護工作”考察團會議上的報告
在考古遺址公園專傢討論會上的報告
在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專傢評選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
在全國文博乾部教育培訓工作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全國政協古城古都遺址保護工作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大遺址保護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全國民辦博物館發展成都論壇上的報告
在揚州“大地與水:景觀之美的認知”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主題報告
在2010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2011年
在中國世界遺産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汶川地震災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總結大會上的報告
在“2011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動員部署會議上的報告
在“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係統建設項目”總結會議上的報告
在2011年國傢文物局第二次局務擴大會議上的報告
在2011年全國文物局長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茶馬古道文化遺産保護研討會上的報告
在全國生態(社區)博物館研討會上的報告
在閤作共建漢長安城國傢大遺址保護特區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蜀道文化綫路保護與申遺”座談會上的總結發言
在首屆水下文化遺産保護(考古)培訓班畢業典禮暨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中國世界文化遺産監測管理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世界運河城市市長論壇的主旨報告
在全國文物宣傳工作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聽取《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情況時的報告
在大遺址保護現場會暨大遺址保護荊州高峰論壇上的報告
在全國文物博物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研討會上的報告
在我國管轄海域內文化遺産聯閤執法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2011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的報告
在2011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匯報

精彩書摘

  談到挑戰,國際上有個通行的說法,在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是文化遺産保護最為睏難的時期。究其原因,我認為,城市化發展水平和人均GDP之間有一定聯係,當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帶來較大規模的城鄉建設。人們的住房需求帶來瞭房地産業的快速發展,城鄉建設用地的增加也比較快;大傢都需要私傢車,道路建設就會形成高潮。這些建設,對於文化遺産的保護都是一種挑戰。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時,這種衝突還不明顯;超過3000美元,尤其在大城市,是矛盾最尖銳的時候;到瞭8000美元以上,就會轉嚮平衡緩和。全社會的教育程度達到新的水平,對文化遺産的保護將會更加重視。
  大規模城市建設對於文化遺産的衝擊、影響和破壞在很多國傢都發生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不少國傢都有類似情況齣現,以大規模改造為特徵的城市建設,對文化遺産造成瞭無法挽迴的破壞,至今很多歐洲國傢迴顧起這些事情還是感到很惋惜。
  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進程錶明,從過去十幾年到今後的二三十年,是中國城市化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大規模城鄉建設最多的時期,這無疑也是曆史文化遺産保護最關鍵的時期。“舊城改造”引發“建設性破壞”正是城市基本建設與文化遺産保護之間的矛盾最為凸顯的一個方麵。舊城是城市記憶保持最完整的地區,又是房地産開發激烈爭奪的地段。從全國範圍內看,單體文物及曆史文化街區的毀壞在所謂“舊城改造”和在走樣的“新農村建設”中呈迅猛之勢,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有些地方為瞭追求經濟效益,拆除曆史街區,拓寬傳統道路,興建高層建築,使文化遺産及其周圍環境遭到不可逆的傷害,城市文化特色喪失殆盡。
  坦率地說,我們一些地方官員在理念上也存在著一些偏差,還沒有正確處理好文化遺産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現代化建設、經濟發展、改變城鄉麵貌,與文化遺産保護應該是和諧統一的,關鍵是怎麼認識和處理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處理的許多行政違法案件都是法人違法。
  作為文化遺産工作者,我們現在很重視一個理念——要讓更多的民眾從文化遺産保護中受益,文化遺産不能變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包袱,要使更多決策者認識到文化遺産是城市發展的動力、資源和寶貴財富;使公眾認識到文化遺産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唱的民謠,我們的生活習慣、房子、傢具,都可能是文化遺産,保護它們不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每個人的事。要使文化遺産地變成美麗的地方,讓她的曆史氣息、文化氛圍,為人們帶來歡樂和靈感。
  ……

前言/序言


《文化遺産·思行文叢:報告捲(2)》並非一本獨立的、具有完整獨立故事綫的書籍。它的定位是“文叢”的一部分,“報告捲”則錶明其內容主要以各類考察、研究、實踐活動所形成的報告為主,而“(2)”則意味著它是該係列報告捲中的第二部。 因此,要撰寫一個不包含“此書內容”的簡介,實際上需要描述的是“文化遺産·思行文叢”整體的宗旨、性質,以及“報告捲”這一子係列所承載的普遍意義,而非針對某個具體報告的具體內容。這就像介紹一個期刊的某個專輯,你介紹的是專輯的主題方嚮和收錄文章的類型,而不是某篇文章的具體情節。 《文化遺産·思行文叢》係列簡介 《文化遺産·思行文叢》是由一群緻力於文化遺産保護、研究與傳承的學者、實踐者共同發起的一套齣版計劃。該文叢旨在搭建一個開放、多元的交流平颱,匯聚國內外在文化遺産領域的前沿思考、深入實踐與創新探索。它不僅僅是學術成果的匯編,更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閤,鼓勵跨學科的對話,以及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的路徑。 文叢的核心理念在於“思”與“行”的統一。“思”代錶著對文化遺産的深刻洞察、批判性思考以及理論建構;“行”則指代在田野調查、遺址保護、社區參與、政策製定、教育推廣等各個層麵的實踐經驗與方法論。文叢的每一捲都力求在不同維度上展現文化遺産領域的發展動態與前沿議題,為讀者提供一個認識、理解和參與文化遺産事業的窗口。 《報告捲》係列概述 《報告捲》係列是《文化遺産·思行文叢》中尤為側重於記錄和呈現實踐成果的部分。它涵蓋瞭各類實地考察、專題研究、項目實施、學術會議、培訓活動等過程中産生的詳實報告。這些報告是文化遺産工作者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環境中,通過嚴謹的調查、細緻的分析和創新的方法所取得的直接産物。 《報告捲》係列的文章,其特點在於: 實證性強: 報告內容多基於一手資料和現場觀察,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無論是曆史遺跡的測繪記錄,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調查,抑或是文化遺産管理政策的評估,都離不開紮實的田野工作。 方法論多樣: 報告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涉及考古學、曆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建築學、民俗學、藝術史、信息技術等多個學科,展現瞭文化遺産研究與實踐的跨學科性。這包括但不限於田野調查方法、訪談技術、數據收集與分析、影像記錄、GIS應用、3D掃描建模等。 問題導嚮: 每一份報告都指嚮瞭文化遺産領域麵臨的具體問題,如某個遺址的保護睏境、某項非遺傳承的瓶頸、某項政策執行的成效評估、某個社區文化認同的變遷等。報告的分析旨在揭示問題根源,並提齣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或政策建議。 案例豐富: 《報告捲》係列通常會收錄來自不同地域、不同類型文化遺産的報告,如世界文化遺産地的保護實踐、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普查與傳承、地方性文化記憶的記錄、城市更新中的遺産保護、工業遺産的再利用探索、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産中的應用案例等等。這些鮮活的案例為讀者提供瞭豐富的學習素材和實踐藉鑒。 前瞻性與反思性: 除瞭對現有問題的梳理和解決,報告也常常蘊含著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思考,以及對過往實踐的深入反思。這種反思有助於推動理論的進步和實踐的優化,形成良性的發展循環。 《報告捲》係列的存在,是《文化遺産·思行文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如同一個動態的數據庫,忠實記錄著文化遺産工作者們在探索與實踐中的足跡、智慧與成果。通過閱讀《報告捲》,讀者可以深入瞭解文化遺産保護的實際操作、麵臨的挑戰以及取得的進展,從而更全麵地認識文化遺産的價值,並可能從中獲得啓發,投身於這項意義深遠的事業中。每一份報告都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嚴謹的記錄,一次有益的思考,它們共同匯聚成一股推動文化遺産事業不斷前行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踏上瞭一段充滿驚喜的探索之旅,目的地是那些鮮為人知、卻又極其迷人的文化角落。作者的文字,有著一種魔力,能夠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界限,親臨那些場景,感受那些氛圍。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描寫,那些口傳心授的故事,那些世代相傳的技藝,它們在文字中栩栩如生,仿佛我能聽到那古老的歌謠,聞到那食物的香氣,甚至能觸摸到那精美的刺綉。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繪這些具體事物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文化邏輯和人類情感。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是什麼”,更是在告訴你“為什麼”以及“這意味著什麼”。讀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對那些曾經模糊的文化概念,有瞭更為清晰和深刻的認識。它激起瞭我對探尋更多本土文化的好奇心,讓我開始留意身邊那些被忽略的文化印記,並嘗試去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

評分

讀這本書,就像是在漫步於一條古老而寜靜的河流邊,河水緩緩流淌,映照著兩岸的繁花似錦。我尤其喜歡其中描繪的那些曆史細節,那些被時間淘洗過的物件,它們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在作者生動的筆觸下,重新煥發齣生命的光澤。你會看到一個匠人在烈日下專注地雕琢一塊玉石,感受到他指尖傳遞的溫度;會聽到一段古老民謠在黃昏時分在村莊裏迴蕩,那是一種融入空氣的、屬於過去的鄉愁。作者的敘事語言,時而細膩如絲,描摹齣歲月沉澱的斑駁;時而又帶著一種宏大的視野,將個體命運的微渺與曆史洪流的奔騰巧妙地結閤。這本書沒有故弄玄虛的理論,也沒有故作高深的哲思,它隻是用一種樸素而真摯的方式,帶你去感受那些消逝的美好,去理解那些流傳下來的智慧。每一次翻閱,都像是與古人的一次隔空對話,在那些塵封的角落裏,我總能找到一些觸動心靈的共鳴,一些關於“傳承”和“守護”的深刻理解。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習以為常的文化符號,發現它們背後隱藏著如此豐富的故事和情感,仿佛每一個物件、每一個習俗,都承載著前人的期盼與祝福。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作者的敘事方式,極其貼近生活,仿佛他就是我們中的一員,在分享他真實的生活體驗和感悟。我喜歡他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描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信息。比如,他對某個地區獨特的生活習俗的描繪,對某種傳統食物製作過程的介紹,都寫得格外生動有趣。他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種樸實、真誠的語言,將那些豐富的文化內涵傳遞給我們。這本書讓我感覺,文化遺産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就存在於我們身邊,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它激發瞭我對瞭解自己所處地域文化的興趣,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並從中發現更多的文化價值。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文化”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概念,而是真正融入瞭我的生活,成為瞭我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參加一場盛大的文化沙龍,不同領域的學者和愛好者們圍坐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著各自的研究和見解。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作者用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學術概念和研究成果,轉化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最欣賞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文化遺産僅僅看作是靜態的“遺産”,而是強調瞭它在當下的“活力”和“意義”。那些關於傳統技藝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新生,傳統節日如何在現代社會找到新的錶達方式的討論,讓我看到瞭文化遺産並非隻能陳列在博物館裏的展品,而是可以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創造力的一部分。作者的視角非常多元,既有對宏觀政策的分析,也有對具體案例的深入剖析,還有對民間實踐的生動記錄。這種多維度的呈現,讓讀者能夠從不同層麵去理解文化遺産的價值,感受到它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和可能性。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文化遺産的參與者和創造者,而不僅僅是旁觀者。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沉靜而深刻的思考。它並非以激昂的語言去呼喚,而是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引領讀者去審視我們與過去的關係,以及我們在當下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對一些文化現象的解讀,非常有洞察力,他能夠透過錶麵的喧囂,看到深層的文化動因和潛在的危機。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現代化”與“傳統”之間關係的探討,沒有簡單地否定一方或肯定另一方,而是提齣瞭許多富有啓發性的思考。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思考書中提齣的問題。那些關於文化認同、文化傳承的討論,讓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原來我們每天都在不自覺地參與著這場宏大的文化敘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發展,並非僅僅是政府和專傢的責任,更是每一個公民的使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