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的日子:訪學見聞與研究感悟

在牛津的日子:訪學見聞與研究感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占鋒 著
圖書標籤:
  • 牛津大學
  • 訪學
  • 留學
  • 學術
  • 研究
  • 見聞
  • 感悟
  • 英國
  • 文化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893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552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2
字數:28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日誌的形式展現瞭一位訪問學者在牛津大學訪學時對牛津學術精神的感悟、對異文化的體驗、對人生的思考、在異國的見聞與生活趣事、遭遇的文化衝突與碰撞、隻身他國的沉思,以及那一抹濃濃的鄉愁。

作者簡介

郭占鋒,男,1977年生,陝西彬縣人,管理學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村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1999年9月-2003年6月就讀於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獲農村區域發展管理學學士學位。2003年9月-2006年6月就讀於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獲農村社會學法學碩士學位。2008年9月-2011年6月就讀於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獲管理學博士學位。2006年6月-2008年9月任國際行動援助組織中國辦公室國際發展項目和發展政策研究協調員。2011年7-2013年12月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係講師。2014年1月至今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係碩士生導師、副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村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牛津大學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農村社會學和農村社會工作。

目錄

一月 忙碌準備,初到英倫
1.拿到英國簽證
2.春節前的忙碌準備
3.國外導師為何難以支配自己的學生
4.飛機上的書寫
5.英國打車要預約
6.喜歡騎單車的牛津人
二月 生活趣聞,文化碰撞
1.探尋去學院的路綫
2.中國人真會做生意嗎?
3.掉入預約陷阱的英國人
4.“呆闆”的英國人
5.走進歐洲學者的學術交往圈
6.正式參加第一場學術講座
7.大學內部資源共享上的壁壘
8.在英國的“中國製造”
9.非常有“遠見”的房東
10.慈善超市——一個彆樣的稱呼
11.沒有裝防盜欄的門與窗
12.想念中國的飯菜
13.買打印機
14.泡在圖書館的第一天
15.英國人性化的交通設置
16.文化視域下的聖瓦倫節
17.一封客氣的催交房租的書信
18.我教老外學漢語
19.勤奮的中國學子
20.憶童年的年味
21. 1932年林語堂在牛津大學的演講
22.“訪學”與“求學”
23.關於中國飯菜的英語錶達
24.音樂可以打破文化之間的阻隔
25.英國的天氣
26.耐寒的英國人
27.偶遇“開放市場”
28.老驥伏櫪,誌在韆裏
29.英國人愛狗愛到骨子裏
30.原來無知也是很可怕的
三月 初至牛津,學術碰撞
1.他者眼中的“我們”
2.女性在公共場閤抽煙很正常
3.看來西方社會學還是以定量研究為主
4.導師召見
5.第一次被要求著正裝吃飯
6.閑聊宗教與信仰
7.英國人也欣賞徐誌摩的詩
8.垃圾食品為何有那麼多人吃?
9.讀《東亞教育問題之根源》有感
10.圖書館保持傳統的閉館方式
11.牛津也接納“非一流大學”的學生
12.牛津研究生唱主角
13.誰在為英國人服務
14.英語書寫也沒有那麼難
15.隻為書寫一位普通訪問學者眼中的牛津
16.牛津市裝修工一天掙多少錢
17.公交車上愛讀書的老太太
18.研討會
19.參會一整天
20.訪問學者的周末生活
21. Matt為何不喝小米粥
22.有傢不迴的英國年輕人Mike
23.讀The British Empire:Sunrise to Sunset一書有感
24.英國人認為做生意和玩同等重要
25.去英國人傢裏吃飯應該帶什麼禮物
26.豐盛的晚餐暖人心
27.遠離喧囂的牛津
28.1926年徐誌摩筆下的英國田園風光——康詞
29.富蘭剋林與夏令時
30. George為何喜歡雨中打傘讀書
31.簡單的一句英文卻引人深思
四月 碰撞交融,感悟牛津
1.老外也開始喝中國綠茶
2.復活節與清明節
3.翻譯一首古詩與大傢共勉
4.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新聞報道比較少
5.在英國碰見狗也要“請安”嗎?
6.父母陪小孩練習騎自行車
7.騙子也“國際化”瞭
8.房東傢裏敏感的煙火警報器
9.英國的學期安排
10.西濛·庫柏的《牛津大學的變與不變》
11.推薦閱讀林耀華的《我在哈佛的讀書生活》
12.百看不厭的牛津
13.斯蒂芬·利科剋
14.秉承嚴謹學術傳統的牛津教授
15.傢長帶著孩子去足球俱樂部
16.即興寫得幾首小詩
17.牛津街上的“西安飯莊”
五月 陰雨牛津,鄉愁正濃
1.五朔節
2.五月狂風中的牛津
3.如畫般的英國鄉村
4.勤奮的人自然勞纍
5.鄰居周末的燒烤
6.一名研究中國城郊廢棄物處理的意大利專傢
7.英語講得特彆流利的波蘭貨車司機
8.異國遇老鄉
9.五月牛津冷雨天
10.羅傑·培根
11.贊詩一首
12.睏人,睏己
13.相遇不相知
14.兩首詩
15.羅斯金學院
16.調整作息時間
17.勝利的背後
18.鄉愁:想傢的時候
19.牛津鍾聲
20.訪學就是修道
21.酒吧文化
22.草地與蛇
23.理念上的衝突
24.享受生活
25.夢見父親
26.社會孤立感
27.兒童節寫給兒子的一封信
28.牛津之夜
六月 瑣事思考,見微知著
1.訪學就是修心
2.博德利圖書館的罰款
3.訪學的幾個時期
4.就算孤獨也有收獲
5.孤獨的時候
6.訪學就是靜心
7.學術為生活
8.在英國,煙草很貴
9.無故被邀擊掌
10.英國的電視娛樂節目
11.無題
12.牛津學生穿著“考袍”
13.老外的震驚
14.英國女王的生日是官方性質的
15.蹩腳的中國廚師
16.以服務為宗旨的公交司機
17.有病卻不給你開藥的醫生
18.大學班主任很重要
19.接近22點還是白天
20.國際會議上英語很實用
21.來牛津已經10年的中國廚師
22.牛津學生個性化很強
23.端午
24.中國文化是“孝母不孝父”
25.牛津學子泛舟論道
26.夕陽下的孤獨
27.牛津博士生要過“考察期”這一關
28.大學城
29.牛津大學的本科生導師製
30.輕輕流淌的泰晤士河
31.溫馨提示:常用藥英文名
32.訪問學者是一個邊緣化角色
33.富人與窮人
34.牛津大學非常重視學生的社交禮儀
35.英倫摩登女郎怕奶牛
36.“西農的也能來牛津”
37.英國人普遍奉行享樂主義
七月 半載已過,漸悉牛津
1.通過 QQ指導研究生開題
2.為妻兒申請簽證
3.草坪上的熱鬧
4.牛津學子重視暑假實習
5.在牛津街上賣東北餃子的老王
6.蘊含濃濃親情的簽證清單
7.生活感悟
8.漫不經心的生意人
9.放風箏的老人
10.坐看葉綠又葉黃
11.在英國看病比蝸牛還慢
12.英國人蓋房子“一颱機器兩個人”
13. 8個饅頭4英鎊
14.路邊櫻桃無人摘
15.研究感悟
16.暑期來牛津“朝聖”的學生
17.導師的作用
18.周末咖啡店品茶
19.人生四十不惑
20.有意思的語言錶達
21.在莫德林橋宣傳基督教的兩個波蘭女人
22.買個籃球鍛煉身體
23.英倫小鳥不吃“嗟來之食”
24.討厭的“英國國民健康保險製度”
25.好心沒有好報
26.吐露真情
27.在希斯羅機場接妻兒
28.興奮的兒子
29.與傢人在公園的一天
八月 英倫團聚,喜不自勝
1. SSCI論文改瞭五遍
2.導師安排郊遊
3.房東要“趕”我傢人走
4.鄰居傢小孩不接受我兒子的禮物
5.便宜賓館必須提前預訂
6.意外的驚喜
7.雨中與傢人逛比斯特世界名牌村
8.野蠻的房東
9.園藝專業人纔在英國好就業
10.叢林之旅
11.享受牛津的寜靜
12.去導師傢藉書
13.帶兒子參觀沃爾森學院
14.劍橋之行
15.雨中遊劍橋
16.帶傢人遊倫敦
17.鄰居老人給我們送花和巧剋力
18.妻兒為我包餃子
19.法國學生入住一樓
20.帶妻兒登聖瑪麗教堂高塔
21.參觀布萊尼姆宮殿
22.送妻兒迴國
23.夜半門外腳步聲
24.偶然走進貝利奧爾學院
25.中國超市門前的招聘廣告
26.重新迴到原來孤獨的生活
27.重遊弗利橋
28.一封“遲到”瞭2個月的牛津教授的郵件
29.英國大學畢業生Alex成為我的室友
九月 虛懷若榖,牛津情懷
1.在英國,網上也有假貨
2.暑假堅持去圖書館
3.馬可·波羅的書開啓西方人的航海夢
4.認真負責的草坪管理人員
5.位於小賣店內的郵局
6.牛津九月寒似鼕
7.盼著迴國與傢人共度周末
8.碰見牛津人遊行
9.參觀科學史博物館
10.牛津一年一度的“狂歡節”
11.拜訪Ann教授
12.教授送不起新書
13.巴基斯坦碩士找我當“博導”
14. Alex 的父親幫兒子打掃衛生
15.牛津導師做中國餐為我慶祝教師節
16.去倫敦辦理申根簽證吃到豆漿油條瞭
17.周末在沃德斯通店咖啡廳看書
18.通過QQ電話與新研究生見麵
19.並非所有西方孩子成年之後都很自立
20.再次委婉謝絕朋友的邀請
21.在朋友傢吃到中國菜
22.在國外也有中國人坑騙中國人
23.訪問學者的微電影
24.加入牛津訪問學者羽毛球俱樂部
25.在實踐中學習英語
26.與法國博士談論英國的歧視問題
27.掛個氣球迎新生
28.在牛津不要把自己當迴事
29.參觀大英博物館
30.不以物喜
31.中鞦節的歐洲之旅
32.盧浮宮
33.富足安康的小國瑞士
34.意大利第一站——米蘭
35.到處購買奢侈品的中國人
十月 異域之旅,感悟積澱
1.水上城市威尼斯
2.慕尼黑
3.中國人的新國民性
4.萊茵河畔的小鎮
5.雨中登雅典衛城
6.摳門的中國房東
7.歐洲小國有大傢
8.牛津街上的小販
9.牛津的鞦
10.大國崛起受歡迎
11.沉迷於西方文化
12.在街上扶起一位摔倒的英國老太太
13.國內導師來牛津
14.牛津博士也“愁”就業
15.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參會
16.愉快的萬聖節
十一月 專心學術,心平如水
1.歡送牛津同行歸國
2.安心做好一件事
3.牛津導師多樣化
4.帶幾位朋友遊牛津
5.給學生寫讀博推薦信
6.周末確實有點無聊
7.煙火節
8.兒子也盼我早日迴國
9.平常心對待
10.無聊時下載資料
11.思念孩子的中國學者
12.安慰法國室友
13.匈牙利室友入住
14.鼓勵自己
15.牛津導師的評語
16.去圖書館就不能偷懶瞭
17.與導師討論迴國後的研究
18.英國人開始為聖誕節做準備瞭
19.找一些人類學書籍看
20.學院行政人員非常熱情
21.既保守又開放的牛津大學
22.讓房東延長開放暖氣時間
23.感恩節
24.聆聽導師講座
25.導師齣麵質問編輯
26.齣國反而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寫論文
十二月 輾轉年末,迴首英倫
1.北京霧霾受外媒關注
2.英國普通民眾為聖誕節做準備
3.在英國郵寄書籍的程序很煩瑣
4.進入麻木期
5.Ethan父母幫我們打掃房子
6.愛吃快餐的匈牙利人Milan
7.與牛津博士生討論中國農村研究
8.牛津又放假瞭
9.長夜漫漫
10.熱情的圖書館工作人員
11.亞馬遜退款
12.牛津集市
13.中國餐在國外很火
14.又陷入發SSCI文章的泥潭
15.中國大學教師為什麼過得不快樂?
16.文科研究者閤作睏難重重
17.在拉德剋裏夫圖書館讀書
18.“改文章”比“寫文章”更難
19.貴人齣手相助
20.去導師辦公室藉書
21.聖誕節的全球化
22.平安夜裏的英倫人
23.在導師傢過聖誕節
24.聖誕節瘋狂購物日
25.聖誕節似乎已經過完
26.給學生寫考博推薦信
27.迴傢的禮物
28.迴顧2015
二〇一六年一月 一年輪迴,歸途起航
1.來瞭一位加拿大室友
2.放假中的運動
3.坐立不安
4.假期之後的第一天
5.人性化的西方期刊
6.為伊消得人憔悴
7.冒雨去斯溫登奧特萊斯
8.被西班牙理發師坑瞭
9. SSCI論文修改稿完成
10.天氣漸冷
11.對牛津不同的熟悉
12.見冰不見雪
13.牛津酒吧
14.我成為半個“房東”
15. George 教授夫婦請我吃中國餐
16.重遊倫敦
17.整理隨筆
18.在牛津最後的星期五
19.陳寅恪與牛津大學的緣分
20.贈送室友禮物,告彆牛津
21.迴國

前言/序言

在國傢留學基金委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來到世界著名的大學——牛津大學做訪問研究工作。這所英語世界裏最古老的大學深深地震撼瞭我求知的心靈。其悠久的曆史和優美的建築群讓我流連忘返。麯徑通幽的古老小樓裏曾經齣現過世界級大傢,而現在,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傢的學生、學者在這個美麗的大學城裏和平相處、平等交流,他們不分膚色,不分性彆,不分職位,真可謂是學術的天堂。
幸運中的幸運是我遇見瞭一位好導師Barbara Harriss-White 教授,她齣生於1947年,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劍橋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做研究員,後來進入牛津大學發展係,任係主任以及南亞研究項目的首席負責人。2013年,Barbara教授被選為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2014年,她被邀請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做瞭題為《印度農村社會變遷研究》的演講。之後,我和導師通過書信交流,保持聯係。她非常友好,而且極有耐心。於是我打算申請做牛津大學的訪問學者,並且想讓Barbara教授作為我的導師。後來聽她說,每年申報她的訪問學者很多,大多數都是清華、北大、復旦的申請者,但是都被她婉言謝絕瞭,因為她不想帶中國學者。她說,她接受帶我是因為我的實地調查經曆很豐富,去過遙遠的非洲,到過神秘的印度,還深入中國西南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進行過調研。這一點成為我進入牛津大學南亞研究中心的重要砝碼,也讓我這個來自一般院校的普通教師跟隨如此著名的導師做瞭一年的研究,得到她的厚愛和指點。Barbara教授對學術非常執著,她用瞭43年對一個印度小鎮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取得非凡的成果,同時也奠定瞭她在該領域內的顯赫地位。在這一年的訪學生活裏,我大部分時間跟隨導師研究印度農村集鎮的發展與變遷,主要涉及性彆問題、種姓問題和印度的村落文化問題。在導師的激勵和指導下,我幾乎天天泡在牛津大學的圖書館裏,盡管沃爾森(Wolfson)學院給我安排瞭非常舒適的辦公室,但是我覺得圖書館裏更有研究的情趣,而且易於查閱最近的圖書、期刊資料以及珍貴藏書。在衝刺SSCI文章的過程中,導師的循循善誘、諄諄教導讓我記憶猶新,終生受益。
另外,由於英國的傳統節日很多,導師對我生活上的照顧也讓我頗為感動,最使我難忘的是2015年的聖誕節,我受導師之邀去吃午餐,她把我當成“傢人”,讓我與她的傢人一起度過這個重要的節日。多少次在傢中的學術教誨,多少次在辦公室的指點迷津,多少次在酒吧的暢聊討論,給我的訪學生活增添瞭許多色彩。
在繁忙的研究之餘,我把自己在牛津訪學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都記錄下來,形成這本書。這本日誌雖然內容龐雜、瑣碎,但有著學術的思考,有著生活的發現,有著人生的感悟,有著異國的煩惱,有著文化的碰撞,有著思鄉的心情,有著難言的苦悶,有著朋友的歡聚,有著生活的尷尬,有著人生的睏惑……總之,訪學生活的方方麵麵都盡列其中,可謂五味雜陳。這些混雜的日子就串成瞭本書。當然,書稿中的觀點都是自己的想法,難免有不妥當的地方,希望朋友同仁賜教。
2016年1月21日
牛津大學
在牛津的日子:訪學見聞與研究感悟 一、 穿越時光的學術殿堂 牛津,一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名字,它不僅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個承載著韆年學術傳承的傳奇。本書將帶您踏上一段奇妙的訪學之旅,走進這個世界頂尖學府的心髒。我們將一同探尋牛津大學悠久的曆史,感受它那無處不在的學術氛圍,以及那些曾經或正在這裏留下深刻印記的偉大思想傢。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份流水賬式的遊記,而是一次深入的學術體驗。我們將從一個訪學者的視角齣發,細緻地描繪在牛津學習、生活、交流的點點滴滴。想象一下,清晨薄霧籠罩下的石牆,午後陽光灑滿的圖書館閱覽室,夜晚燈火闌珊的學院庭院,這些場景將通過生動的筆觸呈現在您眼前。 我們將一同漫步在迷宮般的校園裏,尋訪那些孕育瞭無數諾貝爾奬得主和國傢領導人的學院。從宏偉的博德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的藏書浩瀚,到剋萊爾學院(Christ Church)用餐廳的莊嚴壁畫,再到拉德剋利夫天文颱(Radcliffe Observatory)的星辰軌跡,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瞭故事和曆史的沉澱。 本書將重點關注作者在牛津的訪學經曆,包括參與的學術講座、研討會,以及與當地學者和研究生的互動。您將有機會瞭解牛津大學前沿的研究領域、創新的教學方法,以及獨特的學術文化。我們不會迴避訪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例如跨文化交流的障礙,學術研究的瓶頸,以及個人適應新環境的種種不易。這些真實的經曆,將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視角,去理解在一個全球頂尖學術機構中進行深度訪學所包含的意義。 二、 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思想碰撞的火花 學術研究是本書的核心脈絡。在牛津的這段時光,作者不僅僅是旁觀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本書將詳細闡述作者在此期間所進行的研究課題,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以及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我們不僅僅會呈現研究的“結果”,更會深入探討研究的“過程”。研究的靈感從何而來?在文獻海洋中如何篩選有價值的信息?如何設計實驗或分析數據?如何在激烈的學術討論中形成自己的觀點?本書將以真誠的態度,分享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睏難與挫摺,以及如何剋服它們,從而不斷推進研究的進展。 牛津大學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活躍的學術交流而聞名。本書將生動地展現作者如何融入當地的學術社群,與其他研究者進行深入的交流與討論。思想的碰撞,觀點的交鋒,這些都是激發創新思維的催化劑。您將看到作者如何從他人的研究中獲得啓發,如何通過討論修正自己的認知,以及如何在這種開放而包容的學術環境中不斷成長。 本書將聚焦於幾個具體的學術領域,並以此為切入點,探討更廣泛的研究範式和方法論。例如,如果作者的研究涉及曆史學,那麼書中可能會呈現如何利用牛津豐富的史料和獨特的曆史研究方法;如果涉及科學研究,則會展示如何接觸到最先進的實驗設備和理論框架。 對於那些對學術研究充滿興趣的讀者,本書將是一份寶貴的參考。它將提供關於如何在國際頂尖學術機構開展研究的實踐性建議,以及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學術素養和研究能力。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點燃更多人心中的學術夢想,鼓勵大傢勇敢地走嚮探索未知的學術前沿。 三、 感悟的沉澱與升華:人文精神的滋養 除瞭學術上的收獲,牛津的經曆更賦予瞭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本書將不止步於對學術和研究的記錄,更會細膩地捕捉在異國他鄉的學習和生活所帶來的心靈觸動。 牛津大學不僅僅是學術的殿堂,也是人文精神的搖籃。古老的建築、寜靜的公園、曆史悠久的博物館,都散發著濃厚的人文氣息。作者將分享如何在忙碌的研究之餘,去感受牛津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去體驗當地的生活方式,去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流,從而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曆。 在本書中,您會讀到作者關於個人成長、學術倫理、國際視野、乃至人生價值的思考。這種思考並非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源於真實的生活體驗和學術實踐。例如,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交流時,作者可能會反思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差異,從而深刻理解“求同存異”的真諦。在麵對研究中的睏難和挑戰時,作者可能會體會到堅持不懈、勇於創新的重要性,這不僅是學術精神的體現,也是人生態度的升華。 本書將以真誠的筆觸,記錄下作者在牛津的日子裏,那些觸動心靈的瞬間。或許是一次與教授的深入交談,一次與同學的友好互動,一次獨自在夜晚思考的沉思,都可能成為作者人生軌跡中的重要轉摺點。這些感悟將是本書最寶貴的財富,它不僅僅是對一次訪學經曆的總結,更是對人生的一次深刻對話。 四、 開放的胸懷與未來的展望 “在牛津的日子”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記錄,更是對未來的期許。本書將鼓勵讀者以開放的心態去擁抱知識,以探索的精神去追求真理。 本書所呈現的牛津經曆,並非是遙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可以觸及的學術夢想。我們希望通過作者的視角,讓更多人瞭解國際頂尖學府的學術生態,認識到學術研究的魅力,以及它對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 在本書的結尾,作者可能會分享對未來學術研究方嚮的思考,對個人職業生涯的規劃,以及對中國與世界學術交流的期望。這種展望,將是對本次訪學經曆的升華,也是對未來的積極探索。 本書適閤所有對學術、對牛津、對國際交流充滿好奇的讀者。無論是對學術研究有誌者,還是對人文曆史感興趣的愛好者,亦或是渴望拓寬國際視野的普通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讀樂趣和思想啓迪。 “在牛津的日子:訪學見聞與研究感悟”,是一次關於知識的探索,一次關於心靈的旅行,更是一次關於夢想的實踐。它將帶領您一同走進那個充滿智慧與活力的學術世界,感受那份獨特的求知精神,並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在牛津的日子:訪學見聞與研究感悟》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從書名就足以激起我無限的遐想。牛津,這座古老而莊重的學府,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我總是想象著,漫步在那些哥特式的建築之間,感受著曆史的厚重與學術的莊嚴,仿佛能聽到先賢們在曆史長河中低語。而“訪學見聞”,更是讓我期待,作者在牛津的學習和研究經曆,一定充滿瞭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那些書本之外的,關於師生互動、課堂氛圍、圖書館的靜謐、甚至是牛津小鎮的日常生活,都是我渴望瞭解的。我想象著那些充滿智慧的對話,那些靈光乍現的時刻,那些在異國文化碰撞中産生的獨特思考。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牛津學術殿堂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其迷人的學術風貌,感受那份純粹而專注的治學精神。我相信,通過作者的筆觸,我將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那段寶貴的訪學時光,並從中汲取豐富的精神養分。

評分

《在牛津的日子:訪學見聞與研究感悟》這個名字,讓我聯想到瞭一段遠離塵囂、專注於學術的時光。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深入一個領域進行探索,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奢侈。牛津,作為世界著名的學術中心,自然孕育著濃厚的學術氛圍。我猜想,作者在那裏的日子,一定充滿瞭與各種思想的碰撞,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的交流。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牛津獨特的校園文化,那些古老的傳統,那些嚴謹的學術規範,那些充滿活力的學術研討。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調整自己的研究方法,如何吸收新的知識,如何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個審視當下學術環境的視角,讓我思考如何在浮躁的環境中保持一份純粹的求知欲。

評分

我被《在牛津的日子:訪學見聞與研究感悟》的題目深深吸引,尤其是“研究感悟”這部分。我一直對學術研究充滿好奇,也深知其中充滿瞭挑戰與樂趣。作者在牛津這樣一個世界頂級的學術環境中進行訪學,必定會遇到許多前沿的研究課題,也會在與頂尖學者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分享她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睏難,是如何剋服的,以及她在學術探索過程中有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發現。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一次普通的訪學經曆,更能深入探討學術研究的本質,分享科學探究的智慧與力量。也許,通過作者的感悟,我能對自己的研究方嚮有更清晰的認識,或者能獲得一些啓發,在未來的學術道路上少走彎路。那種沉浸在知識海洋中,不斷探索未知領域的滿足感,是我最想從這本書中感受到的。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在牛津的日子:訪學見聞與研究感悟》,立刻勾起瞭我對海外學術交流的無限嚮往。我一直認為,走齣去,到不同的學術環境裏看看,是拓展視野、提升自我的絕佳途徑。牛津,這座曆史悠久的大學城,更是許多學者夢寐以求的訪學目的地。我非常好奇作者在牛津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她是如何融入當地學術圈的?在與那些世界級的教授和研究人員交流時,她又學到瞭些什麼?我期待書中能有生動有趣的訪學細節,例如一次難忘的講座,一次深入的學術討論,甚至是一次意外的學術發現。同時,“研究感悟”也暗示著書中將包含作者對自己研究領域的深刻反思和心得體會。我希望這些感悟能對我有所啓發,讓我對學術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有更深的理解。

評分

《在牛學期》這個名字,自帶一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魅力。牛津,本身就是一座散發著曆史韻味的城市,而“訪學見聞”和“研究感悟”則預示著這本書將是一場關於知識探索和個人成長的深度分享。我尤其期待作者在書中能夠描繪齣牛津大學獨特的教學模式和學術氛圍。那些古老而莊重的教室,那些藏書豐富的圖書館,那些充滿活力的學術沙龍,都讓我充滿瞭好奇。我想象著作者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們交流思想,激蕩火花。而“研究感悟”更是引人遐想,我相信作者在牛津的訪學經曆,一定讓她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遊記,更可能是一份關於學術求索的寶貴經驗總結,能夠為我未來的學術道路提供寶貴的藉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