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過去的10年,是中國文化遺産事業麵臨考驗的10年。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城市建設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展開,文化遺産保護處於最危險、最緊迫、最關鍵的曆史階段。麵對一片片曆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幢幢文物建築被強行拆除、一座座古代墓葬被野蠻盜掘、一處處考古遺址被蠶食侵占,文物工作者心如刀絞。
過去的10年,是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科學發展的10年。全國文物係統始終堅持文物工作方針,將文物法製建設、摸清文物傢底、文物人纔培養、文物安全保障,確定為重點抓好的四項基礎工作,看作是給文物工作釘上的“四個樁”,不斷努力加以夯實,為文化遺産事業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
《文化遺産·思行文叢:報告捲(1)》僅僅是筆者在國傢文物局工作的總結,是在近十年從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思考與行動的真實寫照,是心靈隨筆、情感記錄與親身經曆。
作者簡介
單霽翔,1954年7月齣生,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學,從事關於曆史性城市保護規劃研究-迴國後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傢文物局局長,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為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3月,獲美國規劃協會“規劃事業傑齣人物奬”、齣版《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産保護》、《從“功能城市”走嚮“文化城市”》、《從“文物保護”走嚮“文化遺産保護”》、《文化遺産保護與城市文化建設》、《從“館捨天地”走嚮“大韆世界”》等多部專著,並發錶數十篇學術論文。
內頁插圖
目錄
寫在前麵
2002年
在2002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在2002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2003年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座談會上的匯報
在《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座談會上的講話
在國傢文物局係統預算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全國文物安全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2003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2004年
在全國文物外事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世界文化遺産地主要負責人培訓班上的報告
在全國文物保護科技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全國文物宣傳教育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全國文物保護工程匯報會上的報告
在2004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2005年
在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科學研討會上的主旨報告
在全國博物館工作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全國支援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工作動員大會上的報告
在2005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在全國文物建檔備案工作總結錶彰大會上的報告
2006年
在中國工業遺産保護論壇上的主旨報告
在第二屆文化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上的主旨報告
在2006年全國文物局長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紀念《西安宣言》發錶一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主旨報告
在2006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2007年
在在長城資源調查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全國政協“大運河保護與申遺”集體采訪預備會上的報告
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聽取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情況時的報告
在“中國文化遺産保護無锡論壇——鄉土建築保護”上的主旨報告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培訓班上的報告
在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會議上的匯報
在東亞地區文物建築修繕理念與實踐國際研討會上的報告
在2007年全國文物局長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電視電話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在文物行政執法專項督察會議上的報告
在全國文物法製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2007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在西南片區文物工作座談會上的報告
2008年
在大運河保護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在大遺址保護工作無锡現場會上的報告
在美國規劃協會成立100周年論壇上的報告
在世界遺産保護杭州論壇暨2008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亞大地區會議上的主題報告
在2008年國傢文物局第二次局務擴大會議上的報告
在全國革命文物工作座談會上的報告
在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第二次(擴大)會議上的匯報
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辦公室主任工柞會議上的報告
在西安大遺址保護高峰論壇上的報告
在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縣(市)長論壇上的報告
在東亞地區木結構古建築彩畫保護國際研討會上的報告
在2008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精彩書摘
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人員的培訓和頒證工作將更加繁重。國傢文物局將從實際齣發,對各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管理人員進行分批培訓,並及時總結經驗,製定、實施相關的培訓和資質認證製度,力爭用3-4年的時間基本完成現有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人員的培訓和頒證工作。
(八)利用科學技術加強世界文化遺産保護
科學技術是世界遺産保護最活躍和最有力的推動因素之一。充分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提高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科技含量是促進遺産保護管理的重要手段。按照《意見》的要求,國傢文物局已經草擬完成瞭國傢世界文化遺産管理信息庫和遺産動態管理係統、預警係統的研製方案。
其中,世界文化遺産管理信息庫是遺産動態管理係統和預警係統的記錄檔案和係統支撐的數據基礎,采用分布式的建設模式。各文化遺産地保存自己專業的所有數據信息,核心數據信息與國傢監測數據中心實現動態交互,既便於國傢的統一管理,又能減少數據傳輸的負擔和安全隱患。
世界文化遺産管理信息庫和遺産動態管理係統、預警係統的建成將不僅為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管理提供準確、翔實的決策信息,還將為研究人員提供相關的科研信息以及為社會公眾提供旅遊與教育信息服務。
國傢文物局將在組織有關專傢對設計方案進行科學論證和修改完善後,盡快予以審批、實施。我們也希望各位學員和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機構能夠根據本單位在遺産信息化管理方麵的實踐經驗,對上述信息庫和管理係統在工作目標、建設模式、與現有的一些管理係統之間的兼容和擴展等各方麵的問題提齣建設性的意見。
(九)加強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的宣傳教育
世界文化遺産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它的保護應當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加強對社會公眾有關遺産保護理念和知識的宣傳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為此,《意見》規定:“通過宣傳教育,普及與世界文化遺産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知識……要廣泛動員全社會關心並支持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群眾監督作用,把世界文化遺産工作置於全社會的監督和支持之下。”
《世界遺産公約》第27條也規定:“本公約締約國應通過一切適當手段,特彆是教育和宣傳計劃,努力增強本國人民對本公約第1和2條中所確定的文化和自然遺産的尊重和贊賞。締約國應使公眾廣泛瞭解對這類遺産造成威脅的危險和根據本公約進行的活動。”
……
前言/序言
文化遺産·思行文叢:報告捲(1) 一、 文叢概述 《文化遺産·思行文叢》旨在匯集當代學界在文化遺産研究領域的深度思考與前沿實踐。文叢以“思行結閤”為核心理念,強調理論研究與現實工作的緊密聯動,力求呈現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的多元視角與創新方法。本套文叢分為多個子係列,包括理論捲、實踐捲、報告捲、案例捲等,旨在構建一個全麵、係統、深入的文化遺産知識體係,為相關研究者、實踐者及決策者提供有益參考。 二、 《報告捲》定位與意義 《報告捲》作為文叢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於反映當前文化遺産領域的重要調研成果、政策分析、發展態勢與麵臨挑戰。它不僅僅是對既有研究的迴顧,更是對時代發展中湧現齣的新課題、新問題、新思路的及時捕捉與深度剖析。本捲的齣版,旨在: 1. 呈現前沿動態: 及時反映文化遺産保護政策的最新動嚮、國傢及地方層麵的重要報告、國際組織的研究成果等,展現行業發展的最新脈搏。 2. 深度洞察問題: 針對當前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中存在的突齣問題,如資金投入、人纔培養、技術應用、公眾參與、市場化運作等,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分析與提齣對策。 3. 匯聚實踐經驗: 梳理和總結各地區、各機構在文化遺産保護、修復、活化利用等方麵的典型經驗和創新模式,為實踐者提供可藉鑒的範例。 4. 促進學術對話: 以報告的形式,搭建學術界與政策製定者、實踐部門之間的溝通橋梁,促進跨領域、跨學科的對話與閤作。 5. 服務決策參考: 為政府部門、文化機構、社會組織在製定相關政策、規劃項目、開展工作時,提供基於事實的、有深度分析的參考依據。 三、 《報告捲(1)》核心關注領域(預設) 《報告捲(1)》作為本係列的開篇之作,將重點聚焦於以下幾個關鍵且具有普遍意義的議題,旨在為後續報告捲的展開奠定基礎,並引發讀者對文化遺産領域當前重要議題的思考: 1. 政策與法規的演進與挑戰: 迴顧近十年來我國文化遺産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與完善曆程,分析其在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例如,如何更好地協調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如何在法律框架下應對新興的文化遺産類型(如工業遺産、數字文化遺産)的保護需求。 探討國傢及地方在文化遺産保護政策上的創新舉措,如《國傢寶藏》等節目的推廣效應,以及這些政策在實際落地過程中麵臨的執行難題與成效評估。 2. 文化遺産的活化與可持續利用: 深入研究當前文化遺産活化利用的多元模式,包括但不限於博物館陳列、曆史街區改造、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與創新、文化旅遊開發等。 分析活化利用過程中可能齣現的過度商業化、文化內核喪失、社區居民權益保障等問題,並提齣相應的平衡與保障機製。 關注新興技術(如VR/AR、大數據)在文化遺産展示、傳播與互動體驗中的應用現狀與未來潛力。 3. 人纔隊伍建設與能力提升: 評估當前文化遺産保護領域人纔隊伍的現狀,包括專業人纔的培養、引進、激勵機製等方麵存在的短闆。 探討如何加強跨學科人纔的培養,例如,將曆史學、考古學、建築學與管理學、經濟學、傳播學等學科相結閤,以適應日益復雜的遺産保護與管理需求。 關注基層保護力量的薄弱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培訓、交流等方式提升地方文化遺産保護人員的專業素養與工作能力。 4. 公眾參與與社會協同: 分析當前公眾參與文化遺産保護的現狀,包括誌願服務、社會捐贈、公眾教育等多種形式。 探討如何有效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建立多元化的閤作機製,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保護格局。 研究如何通過媒體傳播、文化活動等方式,提升公眾對文化遺産價值的認知度與認同感,從而構建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參與的良好氛圍。 5. 文化遺産保護的數字化轉型: 審視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的最新進展,包括三維掃描、高清攝影、數字存檔、虛擬展示等技術應用。 分析數字化轉型在提升保護效率、擴大傳播範圍、促進學術研究等方麵的積極作用。 同時,也探討數字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技術標準不統一、數據安全、倫理睏境等問題,並提齣應對策略。 四、《報告捲(1)》的讀者價值 《報告捲(1)》以其對當前文化遺産領域熱點問題的深度聚焦和分析,將為以下群體提供寶貴的閱讀價值: 高校師生與研究人員: 提供最新的研究動態、政策解讀與學術視野,激發新的研究靈感。 政府部門及決策者: 提供政策製定的理論依據、實踐經驗與趨勢判斷,助力科學決策。 文化遺産保護機構與從業者: 提供鮮活的實踐案例、方法論指導與前沿技術資訊,提升工作效能。 文化産業經營者與投資者: 提供文化遺産活化利用的商業機遇與風險分析,促進産業健康發展。 關注文化遺産的普通讀者: 增進對國傢文化遺産保護現狀的瞭解,提升文化自覺與自信。 《報告捲(1)》力求以客觀、嚴謹、深入的視角,呈現文化遺産領域最具時效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為推動我國文化遺産事業的創新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