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报告卷(2)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报告卷(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单霁翔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遗产
  • 思行文丛
  • 报告
  • 学术研究
  • 文化研究
  • 历史
  • 社会科学
  • 中国文化
  • 田野调查
  • 文献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448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94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4
字数: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过去的10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面临考验的10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文化遗产保护处于最危险、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面对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幢幢文物建筑被强行拆除、一座座古代墓葬被野蛮盗掘、一处处考古遗址被蚕食侵占,文物工作者心如刀绞。
  过去的10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的10年。全国文物系统始终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将文物法制建设、摸清文物家底、文物人才培养、文物安全保障,确定为重点抓好的四项基础工作,看作是给文物工作钉上的“四个桩”,不断努力加以夯实,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报告卷(2)》仅仅是笔者在国家文物局工作的总结,是在近十年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思考与行动的真实写照,是心灵随笔、情感记录与亲身经历。

作者简介

  单霁翔,1954年7月出生,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学,从事关于历史性城市保护规划研究-回国后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3月,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等多部专著,并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写在前面
2009年
200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报告
在2009年第一次局务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在湘鄂赣革命文物保存现状调查工作座谈会上的报告
在中央党校的报告
在“文化遗产与传播”论坛上的报告
在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的主旨报告
在2009年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上的报告
在宁夏行业博物馆建设推进会议上的报告
在元上都遗址中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全国民办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上的报告
在全国文物安全与执法督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2009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10年
在文化部驻外文化处及文化中心负责人年会上的报告
在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体制调研座谈会上的报告
在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工作座谈会上的报告
在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的汇报
在2010年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上的报告
在大运河保护和中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2010年国家文物局第二次局务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选会上的报告
在全国政协“三峡文化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考察团会议上的报告
在考古遗址公园专家讨论会上的报告
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家评选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在全国文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座谈会上的报告
在全国政协古城古都遗址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报告
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成都论坛上的报告
在扬州“大地与水:景观之美的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
在2010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11年
在中国世界遗产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汶川地震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总结大会上的报告
在“2011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报告
在“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总结会议上的报告
在2011年国家文物局第二次局务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在2011年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上的报告
在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上的报告
在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上的报告
在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座谈会上的总结发言
在首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培训班毕业典礼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报告
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世界运河城市市长论坛的主旨报告
在全国文物宣传工作座谈会上的报告
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听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时的报告
在大遗址保护现场会暨大遗址保护荆州高峰论坛上的报告
在全国文物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上的报告
在我国管辖海域内文化遗产联合执法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2011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的报告
在2011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汇报

精彩书摘

  谈到挑战,国际上有个通行的说法,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是文化遗产保护最为困难的时期。究其原因,我认为,城市化发展水平和人均GDP之间有一定联系,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带来较大规模的城乡建设。人们的住房需求带来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也比较快;大家都需要私家车,道路建设就会形成高潮。这些建设,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一种挑战。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时,这种冲突还不明显;超过3000美元,尤其在大城市,是矛盾最尖锐的时候;到了8000美元以上,就会转向平衡缓和。全社会的教育程度达到新的水平,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会更加重视。
  大规模城市建设对于文化遗产的冲击、影响和破坏在很多国家都发生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不少国家都有类似情况出现,以大规模改造为特征的城市建设,对文化遗产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至今很多欧洲国家回顾起这些事情还是感到很惋惜。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表明,从过去十几年到今后的二三十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大规模城乡建设最多的时期,这无疑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最关键的时期。“旧城改造”引发“建设性破坏”正是城市基本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最为凸显的一个方面。旧城是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的地区,又是房地产开发激烈争夺的地段。从全国范围内看,单体文物及历史文化街区的毁坏在所谓“旧城改造”和在走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呈迅猛之势,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拆除历史街区,拓宽传统道路,兴建高层建筑,使文化遗产及其周围环境遭到不可逆的伤害,城市文化特色丧失殆尽。
  坦率地说,我们一些地方官员在理念上也存在着一些偏差,还没有正确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改变城乡面貌,与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键是怎么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处理的许多行政违法案件都是法人违法。
  作为文化遗产工作者,我们现在很重视一个理念——要让更多的民众从文化遗产保护中受益,文化遗产不能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要使更多决策者认识到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资源和宝贵财富;使公众认识到文化遗产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唱的民谣,我们的生活习惯、房子、家具,都可能是文化遗产,保护它们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每个人的事。要使文化遗产地变成美丽的地方,让她的历史气息、文化氛围,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灵感。
  ……

前言/序言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报告卷(2)》并非一本独立的、具有完整独立故事线的书籍。它的定位是“文丛”的一部分,“报告卷”则表明其内容主要以各类考察、研究、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报告为主,而“(2)”则意味着它是该系列报告卷中的第二部。 因此,要撰写一个不包含“此书内容”的简介,实际上需要描述的是“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整体的宗旨、性质,以及“报告卷”这一子系列所承载的普遍意义,而非针对某个具体报告的具体内容。这就像介绍一个期刊的某个专辑,你介绍的是专辑的主题方向和收录文章的类型,而不是某篇文章的具体情节。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系列简介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是由一群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传承的学者、实践者共同发起的一套出版计划。该文丛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多元的交流平台,汇聚国内外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前沿思考、深入实践与创新探索。它不仅仅是学术成果的汇编,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跨学科的对话,以及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路径。 文丛的核心理念在于“思”与“行”的统一。“思”代表着对文化遗产的深刻洞察、批判性思考以及理论建构;“行”则指代在田野调查、遗址保护、社区参与、政策制定、教育推广等各个层面的实践经验与方法论。文丛的每一卷都力求在不同维度上展现文化遗产领域的发展动态与前沿议题,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理解和参与文化遗产事业的窗口。 《报告卷》系列概述 《报告卷》系列是《文化遗产·思行文丛》中尤为侧重于记录和呈现实践成果的部分。它涵盖了各类实地考察、专题研究、项目实施、学术会议、培训活动等过程中产生的详实报告。这些报告是文化遗产工作者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通过严谨的调查、细致的分析和创新的方法所取得的直接产物。 《报告卷》系列的文章,其特点在于: 实证性强: 报告内容多基于一手资料和现场观察,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论是历史遗迹的测绘记录,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调查,抑或是文化遗产管理政策的评估,都离不开扎实的田野工作。 方法论多样: 报告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涉及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民俗学、艺术史、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展现了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的跨学科性。这包括但不限于田野调查方法、访谈技术、数据收集与分析、影像记录、GIS应用、3D扫描建模等。 问题导向: 每一份报告都指向了文化遗产领域面临的具体问题,如某个遗址的保护困境、某项非遗传承的瓶颈、某项政策执行的成效评估、某个社区文化认同的变迁等。报告的分析旨在揭示问题根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或政策建议。 案例丰富: 《报告卷》系列通常会收录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报告,如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实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传承、地方性文化记忆的记录、城市更新中的遗产保护、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探索、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案例等等。这些鲜活的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实践借鉴。 前瞻性与反思性: 除了对现有问题的梳理和解决,报告也常常蕴含着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以及对过往实践的深入反思。这种反思有助于推动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优化,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 《报告卷》系列的存在,是《文化遗产·思行文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如同一个动态的数据库,忠实记录着文化遗产工作者们在探索与实践中的足迹、智慧与成果。通过阅读《报告卷》,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操作、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进展,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可能从中获得启发,投身于这项意义深远的事业中。每一份报告都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严谨的记录,一次有益的思考,它们共同汇聚成一股推动文化遗产事业不断前行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漫步于一条古老而宁静的河流边,河水缓缓流淌,映照着两岸的繁花似锦。我尤其喜欢其中描绘的那些历史细节,那些被时间淘洗过的物件,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在作者生动的笔触下,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泽。你会看到一个匠人在烈日下专注地雕琢一块玉石,感受到他指尖传递的温度;会听到一段古老民谣在黄昏时分在村庄里回荡,那是一种融入空气的、属于过去的乡愁。作者的叙事语言,时而细腻如丝,描摹出岁月沉淀的斑驳;时而又带着一种宏大的视野,将个体命运的微渺与历史洪流的奔腾巧妙地结合。这本书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哲思,它只是用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方式,带你去感受那些消逝的美好,去理解那些流传下来的智慧。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古人的一次隔空对话,在那些尘封的角落里,我总能找到一些触动心灵的共鸣,一些关于“传承”和“守护”的深刻理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情感,仿佛每一个物件、每一个习俗,都承载着前人的期盼与祝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踏上了一段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目的地是那些鲜为人知、却又极其迷人的文化角落。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魔力,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亲临那些场景,感受那些氛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描写,那些口传心授的故事,那些世代相传的技艺,它们在文字中栩栩如生,仿佛我能听到那古老的歌谣,闻到那食物的香气,甚至能触摸到那精美的刺绣。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绘这些具体事物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逻辑和人类情感。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在告诉你“为什么”以及“这意味着什么”。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那些曾经模糊的文化概念,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它激起了我对探寻更多本土文化的好奇心,让我开始留意身边那些被忽略的文化印记,并尝试去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盛大的文化沙龙,不同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各自的研究和见解。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作者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学术概念和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文化遗产仅仅看作是静态的“遗产”,而是强调了它在当下的“活力”和“意义”。那些关于传统技艺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传统节日如何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表达方式的讨论,让我看到了文化遗产并非只能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创造力的一部分。作者的视角非常多元,既有对宏观政策的分析,也有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还有对民间实践的生动记录。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读者能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可能性。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遗产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思考。它并非以激昂的语言去呼唤,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引领读者去审视我们与过去的关系,以及我们在当下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对一些文化现象的解读,非常有洞察力,他能够透过表面的喧嚣,看到深层的文化动因和潜在的危机。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现代化”与“传统”之间关系的探讨,没有简单地否定一方或肯定另一方,而是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那些关于文化认同、文化传承的讨论,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不自觉地参与着这场宏大的文化叙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并非仅仅是政府和专家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使命。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贴近生活,仿佛他就是我们中的一员,在分享他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我喜欢他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信息。比如,他对某个地区独特的生活习俗的描绘,对某种传统食物制作过程的介绍,都写得格外生动有趣。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朴实、真诚的语言,将那些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给我们。这本书让我感觉,文化遗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激发了我对了解自己所处地域文化的兴趣,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并从中发现更多的文化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概念,而是真正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了我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