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中国民族性
  • 中国文化
  • 文化研究
  • 历史学
  • 民族心理学
  • 文化认同
  • 中华文明
  • 国史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0431
商品编码:11177088468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钱穆 著 定  价:35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01日 页  数:142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1120431 成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并迎钱先生返新亚讲学(金耀基) 1
序一 1
序二 1
引言 1
中国人的性格 21
中国人的行为 48
中国人的思想总纲 78
中国人的文化结构 103
结论 127

内容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于1978年设立了“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由新亚书院的创办人钱穆先生首讲,之后三十多年来,每年一次邀请有名学者到院主持讲座,成为学院的盛事。讲座意在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对中国文化阐析发挥,以彰显中国文化千门万户的风貌。我们精选了其中八种,形成了这套讲座系列读本。钱宾四先生通过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勾画出了中国的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征。论述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文化结构,并将其与西方文化作比较,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 得出“中国人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中国文化”的结论。作者意在唤醒国人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识,以期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事业。 钱穆 著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等
《东方之魂:一部中国文明的溯源与展望》 本书并非对既有学术成果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历史长河为经,以文化脉络为纬,构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文明发展图景。我们关注的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影响了亿万人民生活方式的深层力量。 一、文明的基石:从混沌中孕育的独特印记 中国文明的起源,并非如一些文明那样突然闪现,而是在漫长的史前岁月中,在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的滋养下,逐渐孕育、积淀而成。本书将深入探讨仰韶、龙山等重要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非止步于器物和聚落的分析,而是试图从中挖掘早期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以及他们对自然界的认知。这些早期的精神火种,如何通过神话传说、原始宗教、以及早期族群的迁徙融合,渗透进后世的文化基因?我们力图展现的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文明,其最根本的种子,早在蒙昧时代便已悄然埋下。 二、 华夏一体:统一与多元的辩证统一 “中国”二字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从夏商周的诸侯并立,到秦汉的帝国统一,再到唐宋的盛世繁荣,直至近现代的分分合合,中国的疆域、民族构成和政治形态都在不断演变。本书将聚焦于这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剖析“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巩固,以及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不同族群是如何被纳入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之中。我们关注的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不同文明要素之间的碰撞、吸收与融合,由此产生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格局。从边疆民族的汉化,到中原文化的吸收,再到各地特色文化的形成,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张力与智慧? 三、 思想的洪流:塑造精神世界的力量 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儒、释、道三家,作为塑造中国人心灵世界的三大支柱,其发展脉络、核心思想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是本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不止步于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更关注这些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实践。孔子的仁者爱人,如何在历代王朝中被阐释与应用?老子的道法自然,又如何成为许多人在动荡时期的精神慰藉?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催生出禅宗等独特宗派?此外,诸子百家中的其他思想流派,如法家、墨家等,虽然未能成为主流,却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将尝试梳理这些思想的交织与博弈,揭示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法。 四、 艺术的瑰宝:承载情感与智慧的载体 中国历史上的艺术成就,辉煌灿烂,蔚为壮观。诗歌、书法、绘画、音乐、戏曲、建筑……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美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情感、智慧和生活态度的集中体现。我们将从历史的纵深来看待这些艺术的演变,例如,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的豪迈,再到宋词的婉约,诗歌的变迁反映了社会情感的流动。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何以在千百年间受到如此推崇,它又承载了书写者怎样的性情与学养?水墨画的写意精神,如何体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的理解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宏伟的宫殿庙宇,到精致的园林建筑,这些物质遗产无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象征和哲学思考。本书将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深度解读,展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精神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独特感悟。 五、 礼仪与制度:社会秩序与人伦道德的构建 “礼”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历代王朝的礼仪规范,再到民间社会的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传承道德观念的重要载体。本书将探讨礼仪制度的演变,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等级观念、宗法制度以及“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同时,我们将考察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如科举制度、监察制度等,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人才的选拔机制以及官员的道德操守。这些制度的运行,不仅塑造了国家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心态。 六、 民族精神的传承与演变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特质,如勤劳、坚韧、智慧、包容、家国情怀等。本书将力图追溯这些精神特质的起源,探寻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以及在面对内忧外患时的传承与演变。例如,面对外族的侵略,中华民族展现出的顽强抵抗精神;在历经战乱与动荡后,人们对和平与安定的渴望;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这些精神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接受着考验和重塑。 七、 展望未来:文明的赓续与创新 站在历史的彼岸回望,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所在。它不是凝固不变的遗迹,而是生生不息的河流。在历经沧桑变幻后,中华文明如何汲取新的养分,融入现代文明的洪流,并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本书并非简单地预测未来,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为思考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走向、民族精神的重塑以及中华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历史根基和深厚的文化视野。我们相信,一部真正理解了自身历史的民族,才能更有力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东方之魂:一部中国文明的溯源与展望》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深度探索的尝试,它邀请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感受古老智慧的温度,体悟东方精神的魅力,并以此来理解当下,启迪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遥远的古代文明曙光,到近现代社会的风云变幻。我期望作者能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提炼出塑造中国民族性的关键要素。是黄河流域的孕育,还是长江流域的滋养?是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还是思想文化的碰撞交融?亦或是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历史事件与民族性格的形成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长城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民族的防御心理和统一意识?科举制度的千年传承又如何影响了我们对知识、地位和命运的理解?再者,对于中国文化,我希望能看到它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展现,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解读。中国的哲学思想、艺术审美、伦理道德,这些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塑造、被传承、被演变的?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出中国文化中那些不易察觉却又根深蒂固的特质?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重新审视我所熟悉或陌生的历史片段,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为何中国人是这样的”这一问题的追问。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民族性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以及中国文化如何在历史的积淀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来佐证和阐释他的观点,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论论述。比如,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中华民族是如何展现出顽强的抵抗精神的?在历次社会变革中,中国人民又是如何适应和创新的?这些历史的细节,往往最能展现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对中国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刻的剖析,不仅仅是那些显而易见的成就,更重要的是那些深埋于社会结构和个人意识之中的文化基因。例如,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如何形成的?这种精神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社会治理和个人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行一次深度的心灵之旅,去理解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获得对自身以及对这个国家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

读到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无数的中国历史故事和文化符号。我期望这本书能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将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与民族性格的微观展现相结合,并深入探究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我希望作者能为我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惯有的思维模式,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和文化现象。比如,作者是否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民族性的形成?或者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的演变?我期待书中能有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族性特征的对比分析,例如,唐朝的开放包容与明清时期的内敛保守,在民族性格上究竟有哪些差异?而对于中国文化,我希望能看到它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究竟有哪些地方是独树一帜的,又有哪些地方是共通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了解“中国是什么”,更能让我理解“为什么中国是这样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我自己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中国民族性”这个概念的好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一些标签来形容中国人,比如“勤劳”、“聪明”、“内敛”、“团结”等等,但这些标签往往是模糊的,缺乏深刻的根源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民族性特征的起源和演变。作者是否会追溯到古代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甚至是一些古老的传说和神话,来解释这些特质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被塑造和固化的?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分析这些民族性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变化,是传承不变,还是有所扬弃?又或者,是否存在一些隐藏在深层的、不易察觉的民族性,是如何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发挥作用的?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的解读,我希望它能够涵盖的广度和深度都令人满意。它不仅仅是指诗词歌赋、书画陶瓷,更重要的是那些渗透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例如,中国人在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对待权威的态度上,都展现出一些独特的文化印记,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现象的深刻解释。

评分

一本关于中国历史、民族性和文化的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心生好奇。我一直对我们这个古老国度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它所孕育出的独特文化充满兴趣,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便毫不犹豫地购买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将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清晰而深刻的中国民族性与文化图景。我希望能从中读到那些在历史浪潮中沉淀下来的,构成我们民族基因的特质,比如那些坚韧不拔的精神,那些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那些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微妙的平衡。同时,我也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解析中国文化那些独具魅力的方面,比如它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习俗。我希望这本书不是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能够引发我的思考,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我们自身,去理解我们为何是现在的样子,去探究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将成为我书架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