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第2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的“第二部分机械原理的要求,结合有关课程改革的成果修订而成的。《机械原理(第2版)》在更正第一版使用中发现的问题的同时,引入机械系统分析与仿真的先进技术,将先进技术与经典理论有机结合,通过双方面的互补,达到在加深对机构学经典理论认识和理解的同时,初步了解和掌握机构学分析与设计的先进技术和手段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除绪论外,《机械原理(第2版)》共有11章,分别为机构的组成原理、平面连杆机构分析与设计、凸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机构及其设计、轮系、其他常用机构、空间连杆机构及机器人机构、机械中的摩擦与机械效率、机械系统动力学基础、机械的平衡和机构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
《机械原理(第2版)》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0章 绪论
0.1. 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
0.1.1机器及其特征
0.1. 2机构及其特征
0.2 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0.2.1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0.2.2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方法
0.3 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作用及学习方法
0.3.1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0.3.2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1章 机构的组成原理
1. 1 机构的组成及机构运动简图
1. 1.1机构的组成要素——构件、运动副
1. 1.2运动链与机构
1.1. 3机构运动简图
1.2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1.2.1机构的自由度定义
1. 2.2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1.2.3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
1.2.4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1.3 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
1.3.1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1.3.2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3.3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
1.4 综合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平面连杆机构分析与设计
2.1 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特点与应用
2.1.1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
2.1.2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与应用
2.1.3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与应用
2.2 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2.2.1运动特性
2.2.2传力特性
2.3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2.3.1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与方法
2.3.2用速度瞬心法对平面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2.3.3解析法及虚拟样机仿真法作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2.4 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2.4.1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
2.4.2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2.4.3解析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2.4.4实验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3.1 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3.1.1凸轮机构的应用
3.1.2凸轮机构的分类
3.2 从动件运动规律及其选择
……
lO.5.1机构惯性力的完全平衡
10.5.2机构惯性力的部分平衡
思考题与习题
第11章 机构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11.1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概述
11.1.1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任务与步骤
11.1.2机构系统设计的创新途径
11.2 基本机构的组合方式
11.2.1机构的串接式组合
11.2.2机构的并接式组合
11.2.3 机构的复合式组合
11.2.4机构的反馈式组合
11.2.5机构的叠连式组合
11.3 典型组合机构的分析与设计
11.3.1连杆凸轮组合机构
11.3.2凸轮一齿轮组合机构
11.3.3连杆一齿轮组合机构
11.4 机构选型及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11.4.1机构类型的选择
11.4.2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某些特殊要求
11.4.3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11.5 机构系统运动循环图
11.5.1机构系统运动循环图及其类型
11.5.2机构系统运动循环图的拟订
11.6 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实例
11.6.1总功能分析
11.6.2功能分解
11.6.3运动转换功能图
11.6.4形态学矩阵
11.6.5运动循环图
11.6.6运动示意图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说,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的轻松读物,它要求你慢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的逻辑推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但又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比如,在阐述瞬心法的几何意义时,书中使用的那个生活化的比喻,一下子就打通了我理解上的任督二脉,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单纯看公式推导很难达到的效果。而且,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线条干净利落,标注清晰到位,很多时候,一个好的示意图胜过千言万语的文字描述。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那些图中的细节处理,从中体会出设计者在信息传达上的用心良苦。可以说,这是一本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书,但回报绝对是物超所值的知识积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清晰的字体,一看就是本正经的教科书。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它的分量感,沉甸甸的,感觉内容肯定很扎实。初翻几页,发现排版非常规整,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让人对复杂的机械结构有了更直观的理解。特别是那些关键概念的解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不像有些书为了凑页数而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我记得里面关于机构运动分析的部分,作者似乎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图形化方法来阐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顺着逻辑链条一步步推导,不会感到迷茫。这种对基础知识的精雕细琢,真的体现了“规划教材”的专业水准。我个人非常看重教材的系统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知识点的递进安排得毫无跳跃感,像是精心铺设的一条知识阶梯,每一步都踩得很稳。
评分我之前也看过几本市面上其他的机械原理教材,有些篇幅很厚,但感觉水分比较大,知识点讲解显得不够聚焦。相比之下,这本规划教材的叙事方式就显得非常凝练和高效。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工科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在哪里,然后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去阐述它们,避免了不必要的旁枝末节。这种“去芜存菁”的编辑思路,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尤其是在学习复杂机构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计算时,那些冗余的讨论都被剔除了,直接展示了最核心、最实用的解题路径,这对于应付考试和未来的工作都是巨大的帮助。这种紧凑感,使得整本书的结构更加紧密,知识框架也更加牢固。
评分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也绝对算得上是精品。纸张的质感很好,即使是长期翻阅和在上面做笔记,也不会轻易磨损或者出现墨水洇开的情况,这对于需要频繁使用的专业教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侧边书脊的装订也十分牢固,可以平摊放在桌面上,方便对照公式和图表进行学习,这一点对于理工科学习者来说体验极佳。此外,书中对一些重要公式和定理都进行了加粗或使用特殊字体框选,使得重点一目了然,方便快速回顾和查阅。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和编者对读者学习体验的深度关怀,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冰冷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良师益友。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国家级规划教材有点刻板印象,觉得可能内容会过于陈旧或者过于理论化,不太贴近现代工程实践。然而,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在保持经典理论严谨性的同时,也适当地融入了一些近些年机械设计领域的新思想和新趋势。举个例子,它在讲解摩擦与润滑时,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库仑摩擦定律上,还稍微提到了某些先进材料在特定工况下的表现,虽然不是深入探讨,但足以拓宽读者的视野,不至于让人觉得学的东西已经过时了。这种与时俱进的微妙处理,非常考验编者的功力。而且,这本书的习题设置也很有特色,兼顾了理论验证和实际应用场景的模拟,不是那种简单的公式套用,而是需要读者真正动脑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这对于培养我们的工程思维至关重要。
评分机械原理第二版是《机械原理》的更新版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机器人研究所的郭卫东老师主张编写的全新的机械原理课本。原书是由吴瑞祥等人编写的《机械设计基础(下册)》(第2版),郭卫东也是该书的参与者。后来,由于原书中内容需要补充,且原书包含机械原理跟机械设计两部分,某些情况下是一种浪费。在此基础上,郭卫东老师联合京城八所学校的机械原理老师,主持并编写了《机械原理》一书。由于第1版编写及出版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因此,郭老师本着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对原书进行了修订,改正了书中的错误与不妥之处。于2013年出版了《机械原理(第2版)》一书。
评分本书第0章是绪论,分别是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作用及学习方法和习题组成。第1章的主要内容是:机构的组成原理。包括以下几方面:机构的组成及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综合实例。
评分好书就是好书,考研必备!
评分北航的教材,质量很好,送货很快
评分剩下的几章还没看完,再次就不一一列举了!
评分《普通高等教育机械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机械原理(第2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的“第二部分机械原理的要求,结合有关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修订而成的。《普通高等教育机械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机械原理(第2版)》在更正第一版使用中发现的问题的同时,引入机械系统分析与仿真的先进技术,将先进技术与经典理论有机结合,通过双方面的互补,达到在加深对机构学经典理论认识和理解的同时,初步了解和掌握机构学分析与设计的先进技术和手段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评分发货很快,第二天就收到了。书是正版的。
评分《普通高等教育机械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机械原理(第2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的“第二部分机械原理的要求,结合有关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修订而成的。《普通高等教育机械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机械原理(第2版)》在更正第一版使用中发现的问题的同时,引入机械系统分析与仿真的先进技术,将先进技术与经典理论有机结合,通过双方面的互补,达到在加深对机构学经典理论认识和理解的同时,初步了解和掌握机构学分析与设计的先进技术和手段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