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压配电设计与实践

中低压配电设计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继东,朱冬宏 著
图书标签:
  • 配电设计
  • 中低压
  • 电力系统
  • 电气工程
  • 实践
  • 配电网
  • 电力技术
  • 电气设备
  • 电力工程
  • 设计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738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15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52
字数:53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低压配电设计与实践》是中低压电气设计、电气成套装置的加工及事故处理方面的经验总结,指出在电气设计上常出现的问题和开关柜的结构的比较及正确选型问题,在大容量快速开断装置、太阳能发电及电能质量上也有论及。
  《中低压配电设计与实践》主要介绍了低压配电常见问题分析、低压系统的接地及等电位联结、低压系统无功功率的电容器补偿、电能质量治理、配电线路材质的正确选择、并网运行光伏发电站系统集成、中低压开关柜结构及柜型的选择、中压系统典型主接线、中压柜内所装断路器的选择、中压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的选用、中压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选用及铁磁谐振的应对、中压避雷器或过电压保护器的正确选择、中压大容量快速限流开断装置、中压用户配电设计及常见故障的应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低压配电常见问题分析
第一节 电压等级的划分
第二节 短路电流计算
第三节 低压系统主接线
第四节 低压电气元件的合理选择
第五节 配电变压器的正确选择
第六节 系统标称电压660V时电气设备的选择
第七节 低压开关柜智能化配电监控系统
第八节 电源电涌保护器的选用

第二章 低压系统的接地及等电位联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TN接地系统
第三节 TT系统与IT系统
第四节 接地线的截面选择
第五节 变压器中性点偏移问题
第六节 变电站多台变压器N干线电流分流与环流的防治
第七节 等电位联结

第三章 低压系统无功功率的电容器补偿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低压电容器补偿分类
第三节 低压电容补偿柜主要元器件的选择

第四章 电能质量治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低压系统无源滤波器及有源滤波器
第三节 中压静止无功补偿器(SVC)
第四节 静止无功发生器(SVG)
第五节 SVC、SVG的应用
第六节 电能质量治理的难点

第五章 配电线路材质的正确选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母线槽的选择
第三节 铜铝复合排及铝合金排
第四节 中压管形预制式绝缘屏蔽母线
第五节 中低压电力电缆的正确选择

第六章 并网运行光伏发电站系统集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太阳能电池基本单元构件
第三节 太阳能发电站配套设备的选用
第四节 常见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主接线系统
第六节 集中式逆变器与分散布置逆变器方案比较
第七节 太阳能电站其他应注意问题

第七章 中低压开关柜结构及柜型的选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低压开关柜柜型的比较及正确选择
第三节 低压开关柜常见故障分析
第四节 几种中压柜结构特点与选型注意事项
第五节 中压开关柜其他注意事项
第六节 高海拔地区开关柜的结构问题
第七节 中压开关柜结构发展方向

第八章 中压系统典型主接线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12kV手车式开关柜标准单元模块接线
第三节 系统主接线
第四节 环网供电
第五节 采用电缆分支箱的配电方式

第九章 中压柜内所装断路器的选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断路器性能要求及主要参数
第三节 中压断路器的操动机构
第四节 真空断路器选择的误区
第五节 发电机出口断路器及电容器回路用断路器的选择
第六节 中压真空断路器的发展前景
第七节 真空断路器常见故障及应对措施

第十章 中压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的选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电流互感器准确度等级及每回路所需个数的确定
第三节 对电流互感器其他参数的正确选择
第四节 二次侧负荷过大时的应对措施
第五节 动热稳定达不到要求时采取的措施
第六节 电流互感器的二次接线及二次负荷统计
第七节 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的并联、串联、多变比及中间抽头问题
第八节 电流互感器安装位置
第九节 电流互感器的安装及接线注意事项
第十节 电流互感器选择步骤
第十一节 电流互感器常见故障及注意事项
第十二节 零序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第十三节 有关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问题

第十一章 中压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选用及铁磁谐振的应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压系统中性点及电压互感器一次侧中性点接地问题
第三节 电压互感器二次侧接地问题
第四节 三铁芯柱及五铁芯柱式电压互感器
第五节 选用电压互感器常见问题
第六节 电压互感器常见故障分析
第七节 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的危害及产生原因分析
第八节 避免电压互感器产生铁磁谐振的措施
第九节 有关电子式电压互感器问题

第十二章 中压避雷器或过电压保护器的正确选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过电压产生原因及避雷器分类
第三节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主要参数
第四节 过电压保护器选择其他注意事项
第五节 爆炸原因与预防措施

第十三章 中压大容量快速限流开断装置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桥体与限流熔断器并联方案
第三节 桥体与限流熔断器、限流电抗器三者的并联方案
第四节 几个争议及注意问题
第五节 零损耗深度限流装置的有关问题

第十四章 中压用户配电设计及常见故障的应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接线方案常用元件的选择
第三节 功能单元模块主接线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中压开关柜的正确选择
第五节 二次接线方案
第六节 操作控制电源
第七节 其他要注意的问题
第八节 常见故障及应对
第九节 几项新技术的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现代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与优化》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现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中的关键技术与前沿理念。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挑战与环境压力,本著作系统梳理了从水源地保护到终端用户服务的全过程,并结合最新的工程实践与技术标准,为从事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详实可靠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城市供水系统规划与设计基础 本部分首先对城市供水系统的基本构成、运行原理及规划原则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用水需求预测的科学方法,强调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在初期规划中的重要性。 1.1 城市给水水源论证与水质安全 详细介绍了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非常规水源(如再生水、雨水)的勘察、取水工程设计与水源地保护措施。内容涵盖水质监测标准、水源污染风险识别与控制策略。特别针对当前水环境复杂化趋势,深入探讨了微量污染物(如新兴污染物PFOA/PFOS、药物残留等)的去除技术与预处理方案。 1.2 供水管网的优化布局与水力分析 在管网设计方面,本书摒弃了传统经验主义,全面推行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水力模型模拟技术。详细介绍了管网布局的拓扑结构优化,包括环状网与枝状网的适用性分析。核心内容集中在管网水力计算的先进算法,如EPANET的应用、瞬变流分析(水锤效应)的模拟与抑制技术,确保管网在不同工况下的供水可靠性与水质安全性。对于管网漏损控制,系统介绍了漏损普查技术、分区计量(DMA)的建立与运行管理,旨在最大程度降低产销差。 1.3 泵站与调蓄设施的能效设计 泵站是城市供水系统的“心脏”,本书详细解析了各类泵站(如一级、二级泵站、加压泵站)的选型原则、设备组合优化及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重点讨论了泵站的能耗分析与节能设计,引入了基于预测控制的智能调度系统,以实现水泵运行工况与瞬时需水量的最佳匹配,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对清水池、高位水箱等调蓄设施的容积确定、防污染设计及运行优化进行了深入论述。 第二部分: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 本部分聚焦于城市污水处理的全流程,从最前端的收集系统到最终的达标排放与资源化利用。 2.1 城市污水管网的雨污分流与合流制改造 系统论述了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规划理念,特别是雨污分流制的设计要点与管材选择。对于既有合流制区域的改造策略,详细分析了截流井、溢流堰的设计参数与对下游处理厂的冲击影响评估。内容还包括低洼易涝地区污水的提升与输送技术,以及污水管道的防腐蚀与健康监测技术。 2.2 现代污水处理工艺的深度解析 本书对主流的活性污泥法及其改进工艺(如A²/O、MBR、SBR)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剖析和工程应用案例分析。重点突出了污水深度处理与污染物脱氮除磷的新技术,如同步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Anammox)的应用前景。此外,对污泥的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土地利用、能源回收)进行了专门的章节介绍。 2.3 污水处理厂的优化运行与环境友好设计 强调了污水厂的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控制。探讨了污水厂的除臭技术(如生物除臭、化学洗涤)和噪音控制措施。在运行优化方面,介绍了基于传感器网络和大数据分析的在线水质预测控制系统,以适应进水负荷的波动,确保出水水质稳定。 第三部分:雨洪管理与海绵城市理念实践 本部分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全面涵盖了适应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雨洪管理策略,深入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 3.1 城市雨洪分析与排放标准 详细介绍了城市降雨径流计算模型(如SWMM模型)的应用,以及暴雨强度公式的地区适应性调整。重点阐述了雨洪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内涝风险图的编制与城市排水防涝标准的确定。 3.2 海绵城市关键技术与低影响开发(LID)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十二大技术体系,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LID措施的设计参数、材料选择与维护要求。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展示了如何将LID措施有机整合到城市景观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雨水的就地消纳与利用。 3.3 雨水收集利用与再生水回用 探讨了雨水和处理后再生水的收集、净化、储存与回用体系。包括雨水处理工艺(如过滤、消毒)、杂用水水质标准及回用场景(如绿化、冲厕、景观补水)的经济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四部分:信息化、智能化与系统集成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面向未来,探讨了信息技术在给排水系统管理中的应用,推动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4.1 城市生命线监测与SCADA系统 详细介绍了供水管网的压力、流量、水质实时监测技术(DMA管理平台),以及污水管网的液位和堵塞预警系统。深入讲解了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的架构设计、数据通信协议及远程控制策略,确保系统运行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 4.2 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前瞻性地引入了给排水系统的数字化孪生概念。阐述了如何整合BIM模型、GIS空间数据和实时运行数据,构建虚拟模型,用于设施的健康监测、故障诊断、应急模拟和设计迭代优化,实现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 本书内容丰富,技术深度与广度兼备,理论阐述严谨,工程实例鲜活,是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专业人士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封面上只印着醒目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这倒是挺符合技术书籍的调性。我是在一个电气工程的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当时正想着找一本系统梳理一下低压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资料,这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拿到手之后,我先粗略翻了一下目录,发现内容结构安排得井井有条,从最基础的负荷计算、电压等级确定,到具体的设备选型、系统图绘制,再到施工安装和后期调试,几乎覆盖了配电设计全流程的关键环节。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引用非常详尽,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确保设计的合规性至关重要。对于初入行业的新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入门指南,它不像那些理论性太强的教科书,而是更偏向于实战操作的指导手册,每一个章节的讲解都力求清晰明了,让读者能够迅速掌握设计思路和方法论。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设计节点处给出的案例分析,虽然篇幅不长,但往往能点出设计中的常见陷阱和最佳实践,这比单纯的理论堆砌要有效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可以说是极其严谨而务实,几乎没有任何冗余的修饰性文字,每一句话都直奔主题,直击设计核心。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施工和调试一线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来说,最怕的就是那些“写得好听但实际操作起来一头雾水”的资料。然而,这本书完全避免了这个问题。它在讲解电机控制回路设计时,不仅画出了电气原理图,还附带了控制箱内部元件布局的示意图,这对于理解控制逻辑的物理实现非常有帮助。我发现书中对一些常见设备,比如低压开关柜中的熔断器、隔离开关的选择依据,以及它们与断路器的配合使用原则,都有非常清晰的对比和说明。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我们在复杂项目中做出错误选择的概率。此外,书中关于能效优化和功率因数补偿部分的介绍,也紧跟了当前的节能减排趋势,虽然篇幅占比不高,但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指导我们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用电经济性。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装帧质量虽然不是那种豪华的精装本,但纸张的手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相当不错,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觉得眼睛特别疲劳。我更关注的是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在讲解高压进线和变电站的配置时,虽然没有深入到复杂的继电保护原理层面,但对于如何根据实际负荷需求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确定主变压器进线方式,以及低压侧的馈线分配策略,都给出了非常成熟且实用的建议。我个人觉得,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实践”二字。书中穿插的许多“设计经验谈”部分,都是作者多年一线经验的总结,这些内容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比如关于电缆桥架的敷设、防火封堵的要求,以及不同场所对防雷接地系统的特殊要求,书中都做了详尽的图文说明。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低压配电箱(柜)设计时,对元器件的布置逻辑和断路器脱扣曲线设定的分析,这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体现了作者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现场工况的深刻理解。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资深工程师在手把手教你如何从零开始搭建一个可靠的电力分配系统。

评分

从我个人的学习体验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适合自学,它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只提供公式和参数,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生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即便是非专业出身的初级技术人员,只要具备基础的电路常识,也能很快跟上节奏。我尤其欣赏它在最后部分对“配电系统常见故障排查”的总结,这部分内容虽然篇幅不长,但针对性极强,罗列了从变压器过热到低压线路跳闸的数十种典型场景,并给出了系统的排查步骤和判断依据。这对于我们应急处理现场突发状况,避免盲目操作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是一套可复制的设计流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而不是一堆孤立的知识点。它成功地将繁复的工程规范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执行的实操指南,让配电设计工作不再是望而生畏的难题,而是可以系统化、标准化推进的专业流程。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本技术手册,清晰的图纸和规范的表格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所有的电气一次、二次原理图都采用了标准的制图符号,线条清晰、标注规范,即使用于竣工资料的存档也毫无压力。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不同电压等级下(尤其是三相四线制与三相五线制)的零线和地线布置原则,做了非常直观的剖析,配以多个对比图例,一下子就把过去一些模糊的概念给理顺了。在处理过渡性的设计场景,比如老旧线路的改造升级或多栋建筑的电能计量汇总时,书中提出的分步实施和风险评估方法,展现了作者深厚的项目管理经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只是教会你“怎么算”,更重要的是指导你“怎么想”——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预算和时间约束下,构建一个既满足功能要求又具备长期维护价值的配电系统。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关键时刻为你指点迷津。

评分

不没来得及看,应该是本实用书籍

评分

学习下,对配电工程设计还是有一点用处

评分

这本书是我买到过最好的一本,值得看。

评分

东西刚到,看了两眼,挺不错的。

评分

东西刚到,看了两眼,挺不错的。

评分

很好的工具书,正版。手感不错

评分

配送很快,书的实用性很强

评分

这书写得一般,有待改进。

评分

质量不错质量不错质量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