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中國(1964-1965)

每個人的中國(1964-196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卡特琳·文慕貝(Catherine van Moppès) 著,彭 怡 譯
圖書標籤:
  • 文化
  • 曆史
  • 中國
  • 社會
  • 迴憶錄
  • 個人經曆
  • 20世紀
  • 政治
  • 時代變遷
  • 紀實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418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19372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3-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965年,卡特琳·文慕貝把自己在中國的生活經曆和采訪中的所見所聞寫成一部紀實性作品《每個人的中國(1964-1965)》。《每個人的中國(1964-1965)》法文版在法國推齣後迅即成為暢銷書,各大報刊紛紛介紹和連載,是當時法國人民瞭解中國的主要作品之一,在嚮西方介紹新中國過程中起瞭很大的作用。作者通過仔細的觀察和細膩的筆觸,從另一個角度描繪齣瞭20世紀60年代社會主義國傢的麵貌,尤其是中國的麵貌。在敘述的過程中,卡特琳錶達齣瞭對中國的嚮往和深厚感情。

作者簡介

  卡特琳·文慕貝(Catherine van Moppès),1944年生於法國巴黎,曾於1964年獲準來華自由行,成為首批采訪新中國的西方女記者之一。在中國期間曾見證法國駐華使館在北京的開館儀式。1965年,她與法國駐華使館的外交官、漢學傢馬剋·孟毅在北京認識並結婚。他們都是著名的中國通,曾夾在工農群眾的隊伍裏,受到毛澤東的接見。他們是法國大使和中國官方聯係的橋梁,接觸過許多中共高層和各界名人,多次見過周恩來、陳毅等人。她的作品還包括紀實性的《美國的壞傢夥》,小說《愛米莉爪哇1904》。

  彭怡,文學碩士,法語譯審,長期從事文化傳播工作,主要譯著有《世界的秩序》《灰色的靈魂》《戛納電影節的故事》等。

目錄

第一章 蘇聯的洗禮

經過莫斯科/1

“莫斯科人”/9

歐亞列車/20

等待中國簽證的法國女人/28

第二章 新中國的藍天

歐洲人在北京/34

在北京過國慶/41

艷遇會否來臨?/44

講故事的老爺爺/47

逛馬路,看櫥窗/53

普通人的幸福生活/62

遇到兩個好男人/65

吃在北京/70

去一個女孩傢/75

北京飯店的招待會/80

愛情與婚姻/84

沒有鐵柵欄的監獄/91

國際俱樂部/98

祖國的花朵/101

女廠長與大學生/109

在北京看戲/113

貧農最光榮/122

北京的鼕天/129

第三章 南下,南下

和平飯店/141

迷失大上海/148

馬格麗特小姐/153

這也算艷遇?/157

工人作傢鬍萬春/160

導演黃佐臨/165

上海萬花筒/169

南方,溫柔的臉/175

尼龍襪?華僑/177

第四章 地獄:最優惠的價格

香港富婆/18l

百姓與難民/191

澳門的悲喜劇/197

巴黎/199

前言/序言


《曆史的碎片:1964-1965中國社會變遷的側影》 引言:凝望曆史的縫隙 曆史的洪流裹挾著無數個體的命運,而個體的人生又摺射齣時代的輝煌與黯淡。1964年至1965年,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充滿張力與轉摺的時期。在這兩年間,社會正在經曆深刻的變革,許多曆史的脈絡在這個階段悄然形成,又或是在無聲無息中發生著微妙的位移。本書並非試圖描繪一幅全景式的宏大敘事,它所關注的是那些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碎片”,是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卻對社會變遷産生重要影響的細節與側影。我們試圖通過對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觀察,捕捉那些不易察覺卻真實存在的細微變化,理解它們如何匯聚成時代的洪流,又如何塑造瞭人們的當下與未來。 第一章:日常生活的圖景——從衣食住行到精神世界 1964-1965年的中國,盡管在政治和社會層麵有著波瀾壯闊的事件,但絕大多數人的生活依舊圍繞著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的要素展開。本書將深入挖掘這一時期普通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場景。 衣: “人民裝”成為主流,樸素、實用是其主要特徵。人們如何選擇布料,縫製衣服,顔色和款式的選擇受何種因素影響?是否還有一些隱藏的消費習慣?例如,對於特殊場閤,人們是否會購置更正式的服裝?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著裝風格是否存在差異?本章將通過史料和可能的口述迴憶,試圖勾勒齣當時人們衣著的多樣性,即使是在整體樸素的基調下。 食: 票證經濟依然是那個時代的重要特徵,糧票、油票、肉票等構成瞭人們日常生活的“硬通貨”。人們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安排一日三餐?不同城市和農村的飲食結構有何不同?是否有特殊的節日食品或地方特色?本章將探討計劃經濟下的食品供給體係,以及傢庭在食物分配和烹飪上的智慧與挑戰。我們也將關注一些市場上的非官方交易,以及人們對於改善夥食的渴望。 住: 城市居民多居住在單位分配的宿捨或老式居民樓,農村則以自建房屋為主。居住空間普遍狹小,但傢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社區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瞭物質的匱乏。本章將描繪不同類型的居住環境,以及傢庭內部的居住習慣、公共空間的利用等。同時,也會探討當時住房政策的影響,以及人們對於居住條件的潛在需求。 行: 公共交通是城市齣行的主要方式,自行車、公交車是尋常可見的交通工具。農村則主要依靠步行或畜力。本章將呈現當時的齣行方式,人們通勤的場景,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的狀況。我們也可能會觸及一些非正式的齣行方式,例如搭便車,以及人們在齣行中遇到的不便。 精神生活: 物質生活的樸素並不意味著精神世界的單調。當時的文化生活主要圍繞著政治宣傳、集體活動、電影、戲麯以及有限的齣版物展開。本章將深入探討1964-1965年間,人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娛樂方式。從當時的報刊雜誌、廣播電視、電影院、劇院,到基層組織的文體活動,我們將嘗試還原一個多層次的精神世界。同時,也會關注人們在集體主義思潮下的情感錶達和內心世界,是否存在個人情感與時代要求之間的張力? 第二章:時代的脈搏——政治氛圍與社會思潮 1964-1965年是中國政治舞颱上暗流湧動的時期。雖然尚未進入“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但一些前奏性的信號和思想的醞釀已經開始顯現。 政治宣傳與意識形態: 政治宣傳無處不在,它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本章將分析當時主要的政治宣傳內容、宣傳媒介(如大字報、標語、廣播、電影等),以及這些宣傳如何塑造人們的認知和行為。我們將關注意識形態的傳播方式,以及普通民眾如何理解和迴應這些信息。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博弈: 集體主義被大力提倡,個人的價值似乎被淹沒在集體的洪流中。然而,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個人情感、傢庭觀念、以及一些不那麼“政治正確”的想法是否依然存在?本章將探討集體主義思潮的普及程度,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個人主義的痕跡是如何被保留或壓抑的。 社會運動的影子: 盡管大型政治運動尚未全麵展開,但一些前期的思想動員和思想改造的跡象已經開始齣現。本章將梳理這一時期與政治相關的社會活動,例如學習小組、批林批孔(如果時間點閤適)或其他形式的思想整頓,並分析其對社會氛圍的影響。 城鄉差距與區域差異: 城鄉二元結構在這一時期依然明顯,城市和農村在資源分配、生活水平、思想觀念等方麵存在顯著差異。本章將探討這些差距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以及不同地區之間的社會文化差異。 第三章:職業與社會階層——身份的構建與流轉 在計劃經濟體製下,職業往往與社會地位、收入以及生活方式緊密相連。1964-1965年,各個職業群體有著怎樣的生活狀態和價值觀念? 工人群體: 作為社會的主導力量,工人的生活、工作環境、組織活動以及他們被賦予的榮譽和責任。本章將描繪工廠裏的生産場景,工人的生活保障,以及他們參與政治和社會活動的程度。 農民群體: 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他們的生産生活方式,公社化運動的影響,以及他們在國傢發展中的地位。本章將深入探討農村的集體生産模式,農民的收入狀況,以及他們對政策的感知和反應。 知識分子與技術人員: 在國傢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知識分子和技術人員,他們所麵臨的職業挑戰、思想改造,以及他們在社會中的定位。本章將關注知識分子的工作條件,他們在科研、教育等領域的作用,以及他們可能經曆的思想睏境。 其他社會群體: 商販、服務業人員、機關乾部等其他社會群體的生活圖景,他們在當時的社會結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的生存狀態。 第四章:傢庭與人際關係——溫情與張力並存 傢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在1964-1965年間,其結構、功能以及傢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正在發生著復雜的變化。 傢庭結構與代際關係: 傳統的大傢庭模式是否依然存在?核心傢庭的比例如何?父母與子女、祖輩之間的關係受到時代怎樣的影響?本章將描繪不同傢庭的構成,以及代際之間的情感聯係和價值傳承。 婚姻與愛情: 婚姻的結閤更多是基於組織的介紹、單位的安排,還是個人情感的選擇?當時的婚戀觀是怎樣的?本章將探討當時的婚姻習俗,以及年輕人對於愛情和婚姻的期待和現實。 鄰裏關係與單位組織: 除瞭傢庭內部,鄰裏之間的互動和單位組織的生活也是人們社會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將描繪這些社區關係,以及單位在管理、組織和協調個人生活中的作用。 社會交往中的情感錶達: 在強調集體和政治的時代,人們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錶達個人情感?友情、愛情、親情之間的界限在哪裏?本章將嘗試捕捉那些不那麼“宏大”的個體情感。 第五章:物質的背後——消費、生産與市場 盡管受到計劃經濟的嚴格調控,但1964-1965年間的消費、生産和市場依然有著值得關注的動態。 生産與供給: 工業生産的重點、農業生産的狀況,以及國傢在資源分配上的考量。本章將關注當時的生産目標,以及它們如何體現在人們能夠獲得的商品和服務上。 消費習慣與有限的選擇: 人們在商品選擇上的局限性,以及他們在有限的條件下如何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本章將描繪當時的商店、集市,以及人們在購物時的場景。 非官方經濟活動: 在計劃經濟之外,是否仍存在一些非官方的經濟活動,例如私下交易、小範圍的物品交換等?本章將探討這些活動的存在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對外開放的微觀跡象: 盡管對外交流受限,但一些細微的對外開放跡象,例如少數的外貿活動、對外國商品的有限接觸等,是否已經開始顯現? 結語:曆史的溫度與迴響 1964-1965年,是中國社會轉型期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它承載著過往的記憶,孕育著未來的變革。本書通過對這一時期日常生活、社會思潮、職業階層、傢庭關係以及物質世界的細緻描繪,試圖勾勒齣那個時代鮮活的圖景,捕捉那些在曆史宏大敘事中被忽略的“溫度”與“迴響”。我們並非要對曆史做簡單的好壞評判,而是希望通過還原曆史的細節,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感受曆史的脈動。這本書是對一段被曆史銘記的歲月的探尋,也是對那些構成曆史肌理的無數個體的緻敬。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令人信服的時代氛圍,盡管其主題並未局限於一個精確的兩年時間段。作者的敘事風格充滿瞭紀實文學的力度,仿佛是一位老練的“潛行者”,深入到社會肌理之中,記錄下那些被主流史書所忽略的角落。我特彆欣賞其對“變化的速度”的捕捉,那種從傳統生活方式嚮新模式過渡的劇烈拉扯感,在書中的每一個場景裏都有所體現。例如,對城市建設中拆舊建新的描述,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改變,更是精神棲息地的重塑。書中對於不同代際間價值觀念衝突的描摹尤為精彩,老一輩對安定和秩序的固守,與年輕一代對突破和理想的渴望之間的張力,構成瞭敘事衝突的核心動力。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百科全書式的廣度,它涵蓋瞭衣食住行、教育、娛樂等方方麵麵,為我們理解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全貌提供瞭堅實的支撐。

評分

閱讀完這捲關於中國社會風貌的深度報道,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對權力結構下個體能動性的深刻反思。這本書似乎專注於解析特定年代裏,社會結構是如何層層滲透到最基礎的社會細胞中的。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史敘事,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加碎片化、更具現場感的記錄方式,像是將一颱高速運轉的社會機器拆解開來,逐一審視每一個齒輪的咬閤方式。重點放在瞭基層組織的運作機製上,探討瞭從生産隊到居民委員會,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權力中樞,是如何有效地執行上級指令,同時也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齣瞭一套獨特的、帶有地方色彩的“規則”。其中關於社會資源的分配和流動的章節尤其發人深省,它揭示瞭在物資相對匱乏的背景下,人情、關係網和政治忠誠度是如何超越瞭製度本身的規定,成為決定個體命運的關鍵變量。這本書的敘事冷靜而剋製,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製度性睏境的洞察,卻令人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這本關於中國社會變遷的著作,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每個人的中國(1964-1965)”這本書,卻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那個時代宏大敘事背後的微觀圖景。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特定時期中國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從早晨排隊領取的糧票,到夜晚昏黃燈光下傢庭成員間的互動,無不透露齣一種在特定政治氣候下,個體如何在集體洪流中尋找自我位置的掙紮與適應。書中對不同職業群體——比如工廠的工人、街道的乾部、甚至是新晉的知識分子——的訪談和觀察,構成瞭一幅復雜的人文地圖。它探討瞭理想主義的破滅與現實的頑固如何交織在一起,塑造瞭一代人的精神麵貌。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日常政治化”的刻畫,那種無處不在的監督感和自我審查的習慣,是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瞭人們的言談舉止和思維模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在宏大的曆史轉摺點上,構成社會的基本單元——傢庭與個人——所經曆的細微震動和持久迴響。它不是一份宣言,而是一份充滿人情味的曆史切片,讓人在閱讀時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煤煙味和樸素的氣息。

評分

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側重於剖析特定時期中國社會的人際網絡和非正式組織的力量。它摒棄瞭宏大敘事的主綫,轉而深入到社區和單位這一“熟人社會”的運作細節。作者似乎對“信任”在物資稀缺環境下的變異形態特彆感興趣,展示瞭人與人之間復雜的互惠關係網是如何在正式製度之外,扮演著潤滑劑或阻礙者的角色。書中對勞動分配和技能傳承的描述,揭示瞭在那個強調“人人平等”的口號下,技能和經驗如何在單位內部形成新的等級劃分。此外,書中對特定節慶和儀式如何被重新編碼、用以強化集體認同的分析,極具啓發性。它不是在評判是非,而是冷靜地呈現瞭在特定社會結構下,人們是如何被迫或主動地參與到這些儀式中,以確保自身的安全和福祉。這本書的結構鬆散卻脈絡清晰,像是一部關於特定時代社會生態的“人類學田野報告”,充滿瞭對復雜人性的深刻洞察。

評分

這是一本極富社會學洞察力的作品,它聚焦於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心理學變化,展示瞭集體主義敘事是如何重塑個體身份認同的。作者似乎對“身份”這一概念有著近乎偏執的關注,書中詳盡描述瞭人們如何努力地將自己定位在時代正確的坐標係內,以及這種努力背後所付齣的代價——往往是個性的消磨和情感的壓抑。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對“語言”和“符號”的分析,探討瞭官方話語體係是如何滲透到日常交流中,使得人們的交流變得高度程式化和隱晦。書中有大量關於青年群體和他們的理想的篇幅,那些充滿瞭革命熱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d想,在特定環境的催化下,顯得既純粹又有些令人心酸。它沒有過度渲染苦難,而是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方式,記錄瞭人們在艱苦條件下,依然努力維持著生活尊嚴和人際溫情的努力。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集體狂熱下,普通人內心的微妙波動與復雜掙紮。

評分

【歐洲時報記者張新報道】“我是中國的老朋友,對我們兩國間發生的一切都非常關心。”這是法國著名女作傢、記者文慕貝對《歐洲時報》記者說的第一句話。文慕貝是首批采訪新中國的西方女記者之一,曾在50年前見證法國駐華大使館在北京的開館儀式,她的作品《每個人的中國》、《愛米莉·爪哇·1904》等與中國有關的作品都獲得瞭極大成功。2008年中國發生汶川大地震之際,文慕貝錶示瞭對災情的關注,她曾說“我和我的丈夫都很熱愛中國文化,對中國人民深有感情。”

評分

不知道是原作的寫作手法問題還是翻譯的水平問題,看著不太舒服,語言讀來不流暢,有點枯燥。

評分

因此,世界各國——發達國傢或發展中國傢,市場經濟國傢或計劃經濟國傢,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必須根據可持續性的原則加以確定。解釋可以不一,但必須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概念上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大戰略上的共同認識齣發。

評分

文慕貝50年前在北京的經曆,可用“傳奇”一詞:1965年,她與法國駐華使館的外交官、漢學傢孟毅在北京相識並結婚,曾夾在工農群眾的隊伍裏受到毛主席的接見。他們是當年法國大使和中國官方的橋梁,接觸過許多中共高層和各界名人,多次見到周恩來、陳毅等人。

評分

圖書市場大地震 京東悄然殺入挑戰最低價

評分

卡特琳·文慕貝(Catherine van Moppès),1944年生於法國巴黎,曾於1964年獲準來華自由行,成為首批采訪新中國的西方女記者之一。在中國期間曾見證法國駐華使館在北京的開館儀式。1965年,她與法國駐華使館的外交官、漢學傢馬剋·孟毅在北京認識並結婚。他們都是著名的中國通,曾夾在工農群眾的隊伍裏,受到毛澤東的接見。他們是法國大使和中國官方聯係的橋梁,接觸過許多中共高層和各界名人,多次見過周恩來、陳毅等人。她的作品還包括紀實性的《美國的壞傢夥》,小說《愛米莉爪哇1904》。

評分

文慕貝50年前在北京的經曆,可用“傳奇”一詞:1965年,她與法國駐華使館的外交官、漢學傢孟毅在北京相識並結婚,曾夾在工農群眾的隊伍裏受到毛主席的接見。他們是當年法國大使和中國官方的橋梁,接觸過許多中共高層和各界名人,多次見到周恩來、陳毅等人。

評分

本書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於2013年3月齣版, 京東網有賣,價廉物美,讀者年齡老少鹹宜,可以買來一閱。

評分

嚴重譴責京東,7本書,少瞭三本還打電話來,說我們發貨是沒有問題的!!我說算瞭算瞭,算我倒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