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杨氏太极拳十三式》对于普及杨氏太极拳,指导杨氏太极拳健康发展,发展太极拳运动将起到重要作用。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杨式太极拳是哲拳,它是武术,也是医术,更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方文化。杨氏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珍贵遗产,它融汇阴阳八卦、五行学说哲理,博采各家武术精华,动作适应人体生理卫生。杨氏太极拳其动静虚实的变化、刚柔内外之消涨,与唯物辩谢去阐明的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规律相吻合,是体育运动中最适宜健身的具有科学原理的优秀拳种之一。     
内页插图
          目录
   杨氏太极拳二十字口诀
习练杨氏太极拳的手法
太极拳之练习谈
太极拳术十要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练法、架式、风格
杨氏太极拳符合科学健身原则
杨氏太极拳十三式简介
杨氏太极拳十三式动作说明
杨氏太极拳十三式动作名称
杨氏太极拳十三式动作图解
第一式预备势
第二式云手
第三式单鞭
第四式肘底捶
第五式白鹤亮翅
第六式左搂膝拗步
第七式手挥琵琶
第八式高探马穿掌
第九式转身撇身捶
第十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一式上步揽雀尾
第十二式十字手
第十三式收势
结束语
杨氏太极拳十三式连续动作演示图
附录一
太极拳论
明王宗岳太极拳论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歌
打手歌
附录二
太极拳体用解
附录三
太极拳老谱三十二解
杨振铎首次传承弟子
杨振铎第二次传承弟子
杨振铎第三、四、五次传承弟子
杨氏世系表      
精彩书摘
     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口授 陈微明笔录
  1.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通流,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之意,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
  3.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日:“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用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有经络,如地之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主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足尚也。
  7.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8.内外相合太极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躯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脚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9.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轻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束。太极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拳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运动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      
前言/序言
       
				 
				
				
					杨氏太极拳十三式:精微奥妙,身心合一  引言  太极,乃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至高概念,意指万物本源、变化之始。太极拳,则将这一博大精深的哲学理念融入形体运动之中,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讲求内外兼修,身心合一。而在众多太极拳流派中,杨氏太极拳以其舒缓、圆活、刚柔并济的特点,深受广大练习者喜爱,传播尤为广泛。本书《杨氏太极拳十三式》并非仅仅是介绍一套拳法套路,它更是一次深入探寻太极真谛的旅程,一次唤醒身体潜能、净化心灵的实践。我们将带领读者,从基础的十三式动作出发,层层剥开杨氏太极拳的精微奥妙,领略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技击之理,以及人生哲思。  第一章:溯源与精髓——十三式的前世今生  在深入十三式的具体技法之前,有必要对杨氏太极拳的起源、发展以及其核心理念进行一番梳理。杨氏太极拳,相传由清代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所传,后经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等代代传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一套规范、系统、深受大众喜爱的拳术。杨氏太极拳的核心特点在于“松、静、圆、活”,强调“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追求“身如弓,力如弹簧”的境界。  十三式,作为杨氏太极拳的精炼概括,并非指仅仅十三招,而是通过十三组或十三类关键的动作要领,串联起整套拳法的基本框架和内涵。这十三式,每一式都蕴含着特定的劲力、身法和意念,是理解和掌握杨氏太极拳的钥匙。它们分别是:  1.  起势(揽雀尾的前奏): 动作轻柔,身体由静入动,是太极运动的起点,强调“开合”之始,为后续动作的展开打下基础。 2.  揽雀尾(左): 包含“掤、捋、挤、按”四种基本劲力的集中体现。掤劲如抱树,饱满而有力;捋劲如顺水推舟,借力打力;挤劲如两山相逼,寻求突破;按劲如大地承载,稳重而下沉。这一式的精熟,是掌握杨氏太极拳劲力变化的关键。 3.  单鞭(左): 强调身体的“开合”、“提落”,以及“独立步”的稳定性。左臂如鞭,刚柔并济,劲力贯穿全身。 4.  提手(左): 动作轻灵,以“采”和“掤”的劲力为主,强调身体的“虚实”变化,以及“松肩沉肘”的要领。 5.  肘底看捶(左): 动作沉稳,重心转换清晰,强调“腰胯”的带动作用,以及“裆内之气”的充实。 6.  倒撵猴(左): 动作连贯,步法灵活,强调“虚实”转换的自然,以及“转身”的协调。 7.  斜飞势(左): 动作舒展,劲力外发,强调“弓步”的稳固,以及“腰背”的挺拔。 8.  白蛇吐信(左): 动作迅捷,劲力似蛇信般弹出,强调“手指”的运用,以及“根节”的力量传递。 9.  抱虎归山(左): 动作饱满,劲力内敛,强调“吞吐”的变化,以及“重心”的稳定。 10. 斜身拗步(左): 动作缠绕,劲力拗转,强调“腰胯”的扭转,以及“内劲”的激发。 11. 披身捶(左): 动作沉坠,劲力下打,强调“松腰落胯”,以及“身体之整”的协调。 12. 进步搬拦捶: 步法连贯,动作紧凑,包含“进步”、“搬”、“拦”、“捶”等多种劲力变化,是杨氏太极拳连环技法的典型体现。 13. 曲臂(退步压肘): 动作回环,劲力收敛,强调“收”的力量,以及“身法”的回转。  这十三式,并非孤立存在的招式,而是彼此关联,相互转化,共同构成杨氏太极拳的运动体系。每一式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应用,掌握了它们,就如同掌握了杨氏太极拳的骨骼和经络。  第二章:形体之法——十三式的动作解析与要领  太极拳的练习,始于形,终于神。十三式的学习,首先要从准确的形体入手。本书将对每一式进行详尽的动作分解,剖析其每一个细节,包括:     起势: 身体微微下沉,双手向前向上抬起,掌心向下,如捧一物。含胸拔背,尾闾中正。    揽雀尾: 左手如掌,右手如弓,步履稳健。掤时身起,捋时身随,挤时身近,按时身远。    单鞭: 左手如钩,右手如鞭,身体重心在左。注意腰部之转动,身如弓,劲如弦。    提手: 左手向上,右手向下,虚实分明。沉肩坠肘,意念贯指。    肘底看捶: 右肘顶住左肘,右手似捶,身体重心明显。腰胯之转动,使劲力贯达。    倒撵猴: 身体连环转动,步法轻盈。虚步,如猫捕鼠,灵动敏捷。    斜飞势: 身体侧倾,左臂外展,右臂内收。如鹰展翅,气势磅礴。    白蛇吐信: 手部动作快速有力,如蛇信般弹出。腰部之带动,使劲力迅猛。    抱虎归山: 双臂环抱,如抱婴儿,沉稳有力。重心下移,步法稳健。    斜身拗步: 身体扭转,步法交错。腰胯之拧转,劲力回环。    披身捶: 身体前倾,右拳下击。腰背之发力,沉劲贯穿。    进步搬拦捶: 步法连贯,动作连环。搬、拦、捶,劲力层层递进。    曲臂(退步压肘): 身体后坐,双臂回环。收势之感,蓄势待发。  在解析每一个动作时,本书还将强调以下共性要领:     松(松静自然): 身体各部位不得僵滞,如颈项、肩、肘、腕、腰、胯、膝、踝等,都要放松。松才能气血流通,劲力舒展。    静(心静意宁): 排除杂念,精神内守。以意导行,用意不用力。    圆(周身浑圆): 动作走圆,劲力走圆,身体各关节连接如环。以圆活带动方圆之变。    活(周身一家): 全身各部位协调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劲力自根节而起,贯达梢节。    虚实(动静结合): 虚实分明,变化自然。实则充实有力,虚则轻灵不滞。    提顶(顶劲): 并非耸肩,而是头部向上虚领,使全身拔长,气贯百会。    含胸(蓄势): 胸部微含,使气息下沉,腰胯得以充实。    拔背(伸展): 背部向后伸展,使肩部得以舒展,便于发力。    沉肘(下降): 肘部下沉,使肩部放松,增加劲力的稳定性。    尾闾中正(平衡): 尾骨向前,使身体重心稳定,有利于发力。    足下踏实(根基): 脚掌踏实,与地面形成连接,是力量的来源。  第三章:劲力之秘——十三式中的内功与技击  杨氏太极拳十三式,不仅仅是优美的体操,更是精深的内家拳法。其核心在于“内劲”的修炼与运用。本书将揭示十三式中蕴含的内功原理和技击应用:     劲力之源: 讲解腰脊、裆胯、四肢之间的劲力传递,如何从“根节”生发出“中节”再传递至“梢节”。    四两拨千斤: 阐述如何通过身体的整体协调与对方的力进行“粘黏连随”,借力打力,以柔克刚。    沾粘连随: 讲解在推手中的应用,如何感知对方的意图和力量,并作出相应的化解与反击。    发放(棚、捋、挤、按、采、挒、肘、靠): 深入解析十三式中如何体现这些基本劲力,以及如何在实战中应用。例如,揽雀尾的“掤、捋、挤、按”,单鞭的“掤”劲,肘底看捶的“靠”劲等。    心法与意念: 强调“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重要性,讲解如何在练习中集中精神,调动意念,从而激发内在潜能。    呼吸之法: 讲解配合动作的自然呼吸,如何做到“深、长、细、匀”,以及腹式呼吸在太极拳中的作用。    揣摩与体会: 鼓励读者在理解动作要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用心去体会劲力的走向和身体的感受,从而逐渐领悟太极拳的真谛。  第四章:养生之道——十三式的身心益处  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健身方式,其养生价值早已得到广泛认可。十三式的练习,能为身心带来诸多益处:     增强体质: 长期练习,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改善身体的平衡能力。    疏通经络: 缓慢而连贯的动作,配合深长的呼吸,有助于疏通身体的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达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养生效果。    调理脏腑: 动作的开合、提落,以及腰胯的转动,对身体的内脏器官起到按摩和调理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功能。    缓解压力: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要求心静意宁,有助于排除杂念,减轻精神压力,达到放松身心、愉悦心情的效果。    提高专注力: 每一个动作都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和精神集中,长期练习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专注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延缓衰老: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保持身体的活力,延缓肌肉的萎缩和关节的退化,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培养耐心与毅力: 太极拳的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耐心,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心性的磨砺。  第五章:进阶之路——如何精进十三式  本书并非仅仅教授十三式的招式,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指明一条持续精进的道路。     勤于实践: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勤加练习是掌握太极拳的不二法门。    细究要领: 反复阅读本书的动作解析,深刻理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并对照自身进行修正。    拜师问道: 如果条件允许,寻找一位技艺精湛的老师进行指导,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观摩学习: 观摩名家示范,学习其神韵与劲力,开阔眼界。    思考体会: 在练习中,要用心去体会身体的感受,思考劲力的变化,不断总结经验。    循序渐进: 不要急于求成,从基础练起,逐步深入,持之以恒。  结语  《杨氏太极拳十三式》是一本旨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学习和实践杨氏太极拳的指南。它不仅仅是关于动作的讲解,更是关于理念的传达,关于身心修炼的引导。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的读者能够领略太极拳的博大精深,体会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并在练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实现身心合一的美好境界。这十三式,是入门的钥匙,更是通往更广阔太极世界的起点。愿每一位翻开本书的读者,都能在太极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的港湾,开启一段身心探索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