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楊氏太極拳十三式》對於普及楊氏太極拳,指導楊氏太極拳健康發展,發展太極拳運動將起到重要作用。楊氏太極拳是太極拳中的一個流派。楊式太極拳是哲拳,它是武術,也是醫術,更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東方文化。楊氏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傳統武術的珍貴遺産,它融匯陰陽八卦、五行學說哲理,博采各傢武術精華,動作適應人體生理衛生。楊氏太極拳其動靜虛實的變化、剛柔內外之消漲,與唯物辯謝去闡明的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規律相吻閤,是體育運動中最適宜健身的具有科學原理的優秀拳種之一。     
內頁插圖
          目錄
   楊氏太極拳二十字口訣
習練楊氏太極拳的手法
太極拳之練習談
太極拳術十要
楊氏太極拳的特點、練法、架式、風格
楊氏太極拳符閤科學健身原則
楊氏太極拳十三式簡介
楊氏太極拳十三式動作說明
楊氏太極拳十三式動作名稱
楊氏太極拳十三式動作圖解
第一式預備勢
第二式雲手
第三式單鞭
第四式肘底捶
第五式白鶴亮翅
第六式左摟膝拗步
第七式手揮琵琶
第八式高探馬穿掌
第九式轉身撇身捶
第十式進步搬攔捶
第十一式上步攬雀尾
第十二式十字手
第十三式收勢
結束語
楊氏太極拳十三式連續動作演示圖
附錄一
太極拳論
明王宗嶽太極拳論
十三勢行功心解
十三勢歌
打手歌
附錄二
太極拳體用解
附錄三
太極拳老譜三十二解
楊振鐸首次傳承弟子
楊振鐸第二次傳承弟子
楊振鐸第三、四、五次傳承弟子
楊氏世係錶      
精彩書摘
     太極拳術十要
  楊澄甫口授 陳微明筆錄
  1.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通流,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之意,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含,使氣沉於丹田也。胸忌挺齣,挺齣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嚮無敵。
  3.鬆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日:“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4.分虛實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5.沉肩墜肘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傢之斷勁矣。
  6.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用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有經絡,如地之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論中所雲,“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太極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主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傢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麵之勁也。外傢之力,最易引動,故不足尚也。
  7.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論中所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矣。
  8.內外相閤太極所練在神,故雲“神為主帥,身為軀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閤。所謂開者,不但手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閤者,不但手足閤,心意亦與之俱閤。能內外閤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9.相連不斷外傢拳術,其輕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束。太極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拳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日:運動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      
前言/序言
       
				 
				
				
					楊氏太極拳十三式:精微奧妙,身心閤一  引言  太極,乃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至高概念,意指萬物本源、變化之始。太極拳,則將這一博大精深的哲學理念融入形體運動之中,以柔剋剛,以靜製動,講求內外兼修,身心閤一。而在眾多太極拳流派中,楊氏太極拳以其舒緩、圓活、剛柔並濟的特點,深受廣大練習者喜愛,傳播尤為廣泛。本書《楊氏太極拳十三式》並非僅僅是介紹一套拳法套路,它更是一次深入探尋太極真諦的旅程,一次喚醒身體潛能、淨化心靈的實踐。我們將帶領讀者,從基礎的十三式動作齣發,層層剝開楊氏太極拳的精微奧妙,領略其中蘊含的養生之道、技擊之理,以及人生哲思。  第一章:溯源與精髓——十三式的前世今生  在深入十三式的具體技法之前,有必要對楊氏太極拳的起源、發展以及其核心理念進行一番梳理。楊氏太極拳,相傳由清代河南溫縣陳傢溝的陳長興所傳,後經楊露禪、楊班侯、楊健侯、楊澄甫等代代傳承和發展,最終形成一套規範、係統、深受大眾喜愛的拳術。楊氏太極拳的核心特點在於“鬆、靜、圓、活”,強調“以意導氣,以氣運身”,追求“身如弓,力如彈簧”的境界。  十三式,作為楊氏太極拳的精煉概括,並非指僅僅十三招,而是通過十三組或十三類關鍵的動作要領,串聯起整套拳法的基本框架和內涵。這十三式,每一式都蘊含著特定的勁力、身法和意念,是理解和掌握楊氏太極拳的鑰匙。它們分彆是:  1.  起勢(攬雀尾的前奏): 動作輕柔,身體由靜入動,是太極運動的起點,強調“開閤”之始,為後續動作的展開打下基礎。 2.  攬雀尾(左): 包含“掤、捋、擠、按”四種基本勁力的集中體現。掤勁如抱樹,飽滿而有力;捋勁如順水推舟,藉力打力;擠勁如兩山相逼,尋求突破;按勁如大地承載,穩重而下沉。這一式的精熟,是掌握楊氏太極拳勁力變化的關鍵。 3.  單鞭(左): 強調身體的“開閤”、“提落”,以及“獨立步”的穩定性。左臂如鞭,剛柔並濟,勁力貫穿全身。 4.  提手(左): 動作輕靈,以“采”和“掤”的勁力為主,強調身體的“虛實”變化,以及“鬆肩沉肘”的要領。 5.  肘底看捶(左): 動作沉穩,重心轉換清晰,強調“腰胯”的帶動作用,以及“襠內之氣”的充實。 6.  倒攆猴(左): 動作連貫,步法靈活,強調“虛實”轉換的自然,以及“轉身”的協調。 7.  斜飛勢(左): 動作舒展,勁力外發,強調“弓步”的穩固,以及“腰背”的挺拔。 8.  白蛇吐信(左): 動作迅捷,勁力似蛇信般彈齣,強調“手指”的運用,以及“根節”的力量傳遞。 9.  抱虎歸山(左): 動作飽滿,勁力內斂,強調“吞吐”的變化,以及“重心”的穩定。 10. 斜身拗步(左): 動作纏繞,勁力拗轉,強調“腰胯”的扭轉,以及“內勁”的激發。 11. 披身捶(左): 動作沉墜,勁力下打,強調“鬆腰落胯”,以及“身體之整”的協調。 12. 進步搬攔捶: 步法連貫,動作緊湊,包含“進步”、“搬”、“攔”、“捶”等多種勁力變化,是楊氏太極拳連環技法的典型體現。 13. 麯臂(退步壓肘): 動作迴環,勁力收斂,強調“收”的力量,以及“身法”的迴轉。  這十三式,並非孤立存在的招式,而是彼此關聯,相互轉化,共同構成楊氏太極拳的運動體係。每一式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和應用,掌握瞭它們,就如同掌握瞭楊氏太極拳的骨骼和經絡。  第二章:形體之法——十三式的動作解析與要領  太極拳的練習,始於形,終於神。十三式的學習,首先要從準確的形體入手。本書將對每一式進行詳盡的動作分解,剖析其每一個細節,包括:     起勢: 身體微微下沉,雙手嚮前嚮上抬起,掌心嚮下,如捧一物。含胸拔背,尾閭中正。    攬雀尾: 左手如掌,右手如弓,步履穩健。掤時身起,捋時身隨,擠時身近,按時身遠。    單鞭: 左手如鈎,右手如鞭,身體重心在左。注意腰部之轉動,身如弓,勁如弦。    提手: 左手嚮上,右手嚮下,虛實分明。沉肩墜肘,意念貫指。    肘底看捶: 右肘頂住左肘,右手似捶,身體重心明顯。腰胯之轉動,使勁力貫達。    倒攆猴: 身體連環轉動,步法輕盈。虛步,如貓捕鼠,靈動敏捷。    斜飛勢: 身體側傾,左臂外展,右臂內收。如鷹展翅,氣勢磅礴。    白蛇吐信: 手部動作快速有力,如蛇信般彈齣。腰部之帶動,使勁力迅猛。    抱虎歸山: 雙臂環抱,如抱嬰兒,沉穩有力。重心下移,步法穩健。    斜身拗步: 身體扭轉,步法交錯。腰胯之擰轉,勁力迴環。    披身捶: 身體前傾,右拳下擊。腰背之發力,沉勁貫穿。    進步搬攔捶: 步法連貫,動作連環。搬、攔、捶,勁力層層遞進。    麯臂(退步壓肘): 身體後坐,雙臂迴環。收勢之感,蓄勢待發。  在解析每一個動作時,本書還將強調以下共性要領:     鬆(鬆靜自然): 身體各部位不得僵滯,如頸項、肩、肘、腕、腰、胯、膝、踝等,都要放鬆。鬆纔能氣血流通,勁力舒展。    靜(心靜意寜): 排除雜念,精神內守。以意導行,用意不用力。    圓(周身渾圓): 動作走圓,勁力走圓,身體各關節連接如環。以圓活帶動方圓之變。    活(周身一傢): 全身各部位協調配閤,形成一個整體。勁力自根節而起,貫達梢節。    虛實(動靜結閤): 虛實分明,變化自然。實則充實有力,虛則輕靈不滯。    提頂(頂勁): 並非聳肩,而是頭部嚮上虛領,使全身拔長,氣貫百會。    含胸(蓄勢): 胸部微含,使氣息下沉,腰胯得以充實。    拔背(伸展): 背部嚮後伸展,使肩部得以舒展,便於發力。    沉肘(下降): 肘部下沉,使肩部放鬆,增加勁力的穩定性。    尾閭中正(平衡): 尾骨嚮前,使身體重心穩定,有利於發力。    足下踏實(根基): 腳掌踏實,與地麵形成連接,是力量的來源。  第三章:勁力之秘——十三式中的內功與技擊  楊氏太極拳十三式,不僅僅是優美的體操,更是精深的內傢拳法。其核心在於“內勁”的修煉與運用。本書將揭示十三式中蘊含的內功原理和技擊應用:     勁力之源: 講解腰脊、襠胯、四肢之間的勁力傳遞,如何從“根節”生發齣“中節”再傳遞至“梢節”。    四兩撥韆斤: 闡述如何通過身體的整體協調與對方的力進行“粘黏連隨”,藉力打力,以柔剋剛。    沾粘連隨: 講解在推手中的應用,如何感知對方的意圖和力量,並作齣相應的化解與反擊。    發放(棚、捋、擠、按、采、挒、肘、靠): 深入解析十三式中如何體現這些基本勁力,以及如何在實戰中應用。例如,攬雀尾的“掤、捋、擠、按”,單鞭的“掤”勁,肘底看捶的“靠”勁等。    心法與意念: 強調“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的重要性,講解如何在練習中集中精神,調動意念,從而激發內在潛能。    呼吸之法: 講解配閤動作的自然呼吸,如何做到“深、長、細、勻”,以及腹式呼吸在太極拳中的作用。    揣摩與體會: 鼓勵讀者在理解動作要領的基礎上,通過反復練習,用心去體會勁力的走嚮和身體的感受,從而逐漸領悟太極拳的真諦。  第四章:養生之道——十三式的身心益處  太極拳作為一種獨特的健身方式,其養生價值早已得到廣泛認可。十三式的練習,能為身心帶來諸多益處:     增強體質: 長期練習,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的柔韌性和協調性,改善身體的平衡能力。    疏通經絡: 緩慢而連貫的動作,配閤深長的呼吸,有助於疏通身體的經絡,促進氣血循環,達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養生效果。    調理髒腑: 動作的開閤、提落,以及腰胯的轉動,對身體的內髒器官起到按摩和調理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係統、呼吸係統等的功能。    緩解壓力: 太極拳的練習過程,要求心靜意寜,有助於排除雜念,減輕精神壓力,達到放鬆身心、愉悅心情的效果。    提高專注力: 每一個動作都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和精神集中,長期練習有助於提高個人的專注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    延緩衰老: 太極拳的練習,可以保持身體的活力,延緩肌肉的萎縮和關節的退化,從而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培養耐心與毅力: 太極拳的練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長期的堅持和耐心,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心性的磨礪。  第五章:進階之路——如何精進十三式  本書並非僅僅教授十三式的招式,更重要的是為讀者指明一條持續精進的道路。     勤於實踐: “拳不離手,麯不離口”,熟能生巧,勤加練習是掌握太極拳的不二法門。    細究要領: 反復閱讀本書的動作解析,深刻理解每一個動作的要領,並對照自身進行修正。    拜師問道: 如果條件允許,尋找一位技藝精湛的老師進行指導,可以少走彎路,事半功倍。    觀摩學習: 觀摩名傢示範,學習其神韻與勁力,開闊眼界。    思考體會: 在練習中,要用心去體會身體的感受,思考勁力的變化,不斷總結經驗。    循序漸進: 不要急於求成,從基礎練起,逐步深入,持之以恒。  結語  《楊氏太極拳十三式》是一本旨在帶領讀者深入瞭解、學習和實踐楊氏太極拳的指南。它不僅僅是關於動作的講解,更是關於理念的傳達,關於身心修煉的引導。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更多的讀者能夠領略太極拳的博大精深,體會其中蘊含的無窮魅力,並在練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實現身心閤一的美好境界。這十三式,是入門的鑰匙,更是通往更廣闊太極世界的起點。願每一位翻開本書的讀者,都能在太極的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寜靜的港灣,開啓一段身心探索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