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T 191-2012·备案号J 1477-2012):浮置板轨道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Floating Slab Track]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T 191-2012·备案号J 1477-2012):浮置板轨道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Floating Slab Trac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浮置板轨道
  • 轨道工程
  • 技术规范
  • 行业标准
  • CJJ/T 191-2012
  • 铁路工程
  • 交通工程
  • 结构工程
  • 无砟轨道
  • 轨道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36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432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chnical Code for Floating Slab Track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T 191-2012·备案号J 1477-2012):浮置板轨道技术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设计;隔振元件技术要求;施工与验收;运营养护维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T 191-2012·备案号J 1477-2012):浮置板轨道技术规范》适用于新建或改建标准轨距城市轨道交通浮置板轨道的设计、施工与验收以及运营养护维修。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 系统设计
3.3 结构设计

4 隔振元件技术要求
4.1 一般规定
4.2 钢弹簧隔振器
4.3 橡胶隔振器或隔振支座
4.4 隔振垫
4.5 进场检验

5 施工与验收
5.1 施工
5.2 验收

6 运营养护维修
6.1 养护维修管理及检查项目
6.2 养护维修技术要求

附录A 减振效果测量与评价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3 道床混凝土应采用粗骨料粒径不大于25mm的混凝土,同一块浮置板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采用轨枕和隔振器的浮置板应加强枕下及隔振器周围混凝土的振捣;采用隔振垫的浮置板轨道,在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时不得损伤隔振垫。
  5.1.13 浮置板顶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顶升应在浮置板道床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
  2 顶升作业前应将浮置板道床及模板清理干净,道床面周边的缝隙及预留孔洞应进行密封,杂物不得进入浮置板板底的空隙;
  3 每块(单元)浮置板应按设计布设测点,测点设置应牢固并应有标识;可利用控制基标量测浮置板顶升过程中各测点的数值,并应做好记录;
  4 应使用专用设备进行顶升作业;
  5 浮置板顶升后轨面高程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5.1.14 采用厂制浮置板现场铺设法的浮置板轨道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轨道基础验收合格后,应在线路中心位置设置浮置板铺设控制点,直线段间距宜为6m,曲线段间距宜为3m~5m,并应包含曲线要素点,再按浮置板铺设控制点用墨线弹出浮置板铺设边线;
  2 浮置板铺设前,应复测基础的高程及平整度,并应将基础面清理干净,不得有残渣或积水等,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铺设;
  3 根据铺设控制点及铺设边线粗铺浮置板,利用铺轨门吊调整浮置板的纵向和横向位置,曲线地段应考虑曲线外移量;浮置板粗铺精度宜控制在±5mm以内;
  4 浮置板精调应采用专用三向精调装置;通过精调装置进行高程、中线及纵向位置的调整,精调精度宜控制在±3mm以内。
  5.1.15 铝热焊接头、冻结接头和胶接绝缘接头等钢轨接头不得与浮置板板端的位置重合。
  5.1.16 浮置板轨道铺设完成后,应对轨道几何尺寸进行全面检测,并应做好与两端线路的顺接测量,超标地段应通过扣件进行精细调整。
  ……

前言/序言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设计与实施》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阐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及维护等全生命周期中的关键技术要素与管理实践。重点关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集成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下的理论基础、工程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为行业内的规划者、设计人员、管理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技术参考和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与规划 本部分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技术体系及其在现代城市交通网络中的战略地位进行界定。详细解析了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的理论框架,包括客流预测模型、线网规划方法论、场站布局优化原则等。重点探讨了多模式交通衔接(如地铁、轻轨、有轨电车与常规公交的接驳设计),以及在复杂城市环境中进行系统选型(如地下、地面、高架线路的适用性分析)的决策流程。同时,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及环境影响的宏观分析。 第二部分:土木工程结构与基础设施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的土木工程核心技术。 2.1 线路与轨道结构: 详细介绍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明挖暗挖、盾构等施工方法。对于轨道结构,侧重于对传统扣件系统、无砟轨道结构(如CRTS系列、PANDA板式轨道)的结构受力分析、材料选择及施工精度控制进行阐述。特别分析了不同轨道结构形式对列车动力学、运营平顺性和维护成本的影响机制。此外,对高风险地段(如穿越既有构筑物、水体、软土地基)的支护技术和沉降控制策略进行了详尽论述。 2.2 车站及附属结构设计: 涵盖了地下、地面、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与结构安全要求。内容包括站厅层、站台层、设备用房的功能布局优化、人流疏散安全设计(包括防火、防恐要求),以及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与实例分析。特别关注了环境友好型车站的设计理念,如自然采光利用、地下空间通风排烟的系统集成。 2.3 基础设施的耐久性与环境适应性: 探讨了结构防水体系(如二衬结构、盾构管片接缝防水)、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的应用,以及应对城市环境腐蚀(如盐害、硫酸盐侵蚀)的防护措施。 第三部分:机电系统集成与技术标准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轨道交通系统高效、安全运行的关键机电系统。 3.1 车辆系统: 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地铁、轻轨)的总体设计、动力学性能、制动系统(包括再生制动与电磁制动)、车体结构轻量化技术、以及车内环境控制(HVAC)系统的设计标准。重点分析了列车动力学与轨道耦合作用,以及对轮轨关系进行动态优化的方法。 3.2 供电与接触网/供电轨系统: 详细阐述了直流1500V、交流25kV等供电制式的选择依据、变电站的布局与设计、高压配电系统、以及接触网或第三轨的受流性能、张力控制与绝缘设计。对能源回馈系统(GRS)的并网技术和节能效果进行了评估。 3.3 信号与通信系统(S&C): 深入解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演进,从传统的ATP/ATO到现代化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重点阐述了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技术(如互联互通、区间占用管理、故障安全设计)。通信系统部分则涵盖了无线通信网络(GSM-R/LTE-M)、有线传输骨干网、公共广播与乘客信息系统(PIS)的集成架构。 3.4 车辆段与场站: 涵盖了运用维修基地、停车场的工艺流程设计、设备配置(如洗车、镟轮、检修坑道)及自动化物流系统的规划要求。 第四部分:运营管理与智能化技术 本部分侧重于轨道交通系统投入运营后的管理优化和前沿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4.1 运营组织与维护(O&M): 探讨了基于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RAMS)的维护策略,包括状态检修(CBM)技术的实施路径。分析了客运组织中的时刻表编制、应急处置预案及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4.2 智能运维与大数据应用: 重点介绍物联网(IoT)、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在轨道交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例如,利用传感器网络对轨道、接触网、主变电设备进行实时状态监测和早期故障预警。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客流OD分析、行车组织优化及安防监控中的潜力。 4.3 乘客服务与信息系统: 涵盖了现代票务系统(AFC)的集成架构,以及如何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包括实时到站信息、路径规划辅助等。 第五部分:安全、可靠性与环境影响评估 本部分构建了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框架。 5.1 RAMS分析: 强调了系统安全管理中的需求定义、风险评估(如HARA方法)、安全论证和合规性验证的流程。覆盖了火灾防护、网络安全防护在全系统中的部署。 5.2 振动与噪声控制: 详细分析了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源,并对比了不同减振降噪措施(如弹性垫层、隔振器、声屏障)在不同线路条件下的适用性、经济性和降噪效果。 5.3 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讨论了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对地下水、地质环境的潜在影响,以及绿色施工、节能减排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实施策略。 本书内容严谨、技术性强,力求在系统性与专业性之间达到平衡,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厚重的技术规范,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充满了严谨的工程术语和复杂的图表,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挑战性不小。它似乎更像是一本写给轨道工程师和项目管理者的“圣经”,而不是给普通读者随手翻阅的读物。我本期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浮置板轨道”这种听起来颇具未来感的减振降噪技术的普及性介绍,比如它到底是如何工作的,相比传统轨道有哪些显著优势,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那些令人头疼的挑战。然而,这本书似乎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闲笔”。它直接切入了技术细节的核心,从材料的选用标准、施工工艺的精确控制,到最终的验收指标,每一页都散发着标准化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气息。这本书的重点完全聚焦于“如何做”和“做到什么程度”,而对于“为什么这么做”的背景和意义的探讨则付之阙如。这让我不禁思考,对于一个想要了解行业前沿技术的人来说,这样的规范是否过于冷峻和专业化了。它更像是一份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知识普及读物,这无疑会限制了它在更广泛工程技术人员中的应用范围。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这本书对“基础地基处理”的描述相对保守和笼统。浮置板轨道系统的减振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依附的基座——也就是下方的土体或结构层。我好奇书中是否探讨了在软土地基上,如何通过优化浮置板与基础之间的界面处理来提升整体隔振效率的特殊技术路线。遗憾的是,书中的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浮置板自身的结构设计和材料性能上,对轨道系统最底层的“舞台”的构建,提及得相对较少,仿佛地基的稳固性是理所当然的先决条件。对于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复杂、甚至不良地质条件的工程项目而言,这种侧重于“板”而忽略了“床”的叙事方式,使得本书的指导性略显不足。它更像是在标准化的“白板”上书写的指南,而非面对“复杂现实”的战术手册。

评分

拿起这本书,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技术壁垒”。它深入探讨了浮置板轨道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但这种深入是建立在读者已经具备深厚土木工程和轨道动力学基础之上的。例如,关于隔振垫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和疲劳寿命评估标准,书中描述得极为详尽,各种公式和参数的推导令人眼花缭乱。我试图寻找一些关于不同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控制需求的差异性分析,或者不同气候带(比如严寒地区与潮湿地区)对浮置板设计寿命的影响对比,但这些更具实践操作性和环境适应性的内容似乎被精心地剔除了。这本书似乎预设了一个“理想化”的施工和运行环境,所有的规范都围绕着一个标准化的、最优化的状态展开。这使得对于正在面临特定工程难题的工程师来说,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反向推导”如何将这些通用标准适配到他们独特的复杂工况中,而不是直接获得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指导。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技术规范》无疑是一份极其专业和权威的行业参考资料,其深度足以满足最高层级的质量控制和设计校核需求。但从一个渴望理解这项技术精髓和实践难点的读者的角度来看,它显得有些“高高在上”。它提供了精确的“What”和“How Much”,却极少涉及“Why”和“What If”。我未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任何关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也没有看到对当前主流浮置板技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本土化”创新实践的比较分析。它是一部定格于特定时间点、特定技术标准的“快照”,其价值在于确保当前工程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但对于激发对下一代轨道减振技术的思考和探索,这本书似乎缺乏那种前瞻性和启发性。它是一份用于竣工验收的宝典,而非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语言风格给我的感觉是,它是一份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责任界限而存在的法律性文件。每一条规范后面都紧跟着明确的验收指标和不合格的后果。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案例研究,哪怕是抽象化的,来展示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哪些步骤最容易出错,以及行业内是如何吸取教训的。例如,浮置板安装过程中,混凝土浇筑的均匀性控制是一个关键点,如果能有些关于常见缺陷的图示和修正方法的介绍,那将极大提升本书的实用价值。然而,它只是非常严格地规定了“应达到的标准”,却很少涉及“如果没达到怎么办”的纠偏流程。这使得这本书更偏向于“宣示性”的规范,而非“指导性”的教程。对于初入行的年轻技术人员,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上下文和实际经验的佐证,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冰冷数字背后的工程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