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細節,還是細節
作者:張立憲 選自:《讀庫0600》
結局並不值錢,道理也不值錢,過程中的細節纔值錢。
“巴黎值得死掉二十萬人。”策劃發動起義的羅爾上校說。盡管這樣做的代價可能是巴黎的毀滅,但他相信,掌握瞭大部分巴黎地下武裝力量的法國共産黨,還有許多在德軍鐵蹄下生活瞭四年的愛國的法國人,是願意付齣這個代價的。
流亡阿爾及爾的戴高樂將軍絕對不允許巴黎發生由共産黨領導的起義,而讓自己失去對這個即將解放的國傢的控製權,他為此命令負責空投武器的人:“任何武器都不得直接空投給共産黨人,或者結果可能落入他們手中。”
在希特勒的眼中,值得為巴黎死掉的人當然更多。他下令給所有與巴黎有關的人:“巴黎絕不能淪於敵人之手,萬一發生此情況,他在那裏找到的隻能是一片廢墟。”當巴黎解放那一天,他還在念念不忘地問:“巴黎燒瞭嗎?”
巴黎成瞭三方爭奪的目標,而有能力拿下這座城市的人卻不願意加入這場爭奪。盟軍的計劃是延緩巴黎的解放,而避免陷入消耗巨大的城市巷戰,並且,攻占後的巴黎需要相當於八個作戰師的力量來維持,同時要耗掉第二戰場全部部隊四分之一的油源。
緊張激烈而又錯綜復雜的鬥爭開始瞭。
《巴黎燒瞭嗎?》記錄的便是1944年的巴黎所度過的那個驚心動魄的八月。兩位作者拉萊·科林斯和多米尼剋·拉皮埃爾分彆是美國《新聞周刊》和法國《巴黎競賽畫報》的記者,他們在巴黎解放二十年後推齣的這部三十萬字的報告文學成為世界新聞史上的名篇。2005年,拉萊·科林斯於6月20日去世,該書中文版也由譯林齣版社重新包裝齣版,這是董樂山先生的最後一部譯作。
這本書對我來說,上大學時隻是外國新聞事業史中的一個填空題。後來讀到它的時候,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所以前段時間和年輕同事探討業務,說到新聞采寫中的細部訓練,對方讓我推薦範本,我毫不猶豫地說,《巴黎燒瞭嗎?》。
這本書我看瞭沒幾頁,便後悔自己如果早些年讀到它,就會對我的新聞和寫作生涯大有幫助。不過話說迴來,沒有那幾年無頭蒼蠅似的瞎撞的經曆,可能也很難懂得個中微妙之處。也許隻有自己嘗過瞭甘苦,纔能體會人傢寫齣這樣的書來是多麼不容易又瞭不起。
如今時興一個詞兒叫“宏大敘事”,遺憾的是,許多人把這個帽子扣在某些作品身上,更襯齣瞭被裝飾者一點兒都不宏大的寒酸。跟這哥倆學學什麼是宏大敘事吧:除瞭細節,還是細節。他們用三年時間搜集材料,采訪瞭八百多人,敢於宣稱自己的作品事事有根據,人人有下落,句句有齣處。1944年8月25日盟軍攻進巴黎,該書用瞭足足十七頁的篇幅來寫巴黎人對解放者的歡迎場麵,有名有姓的人達上百人之多,所用故事之生動,細節之完整,絕對到瞭地步。
在許多時候,結局並不值錢,道理也不值錢,過程中的細節纔值錢。事實上,“用細節說話”也是費勁的,所以許多人寜願輕輕一筆帶過,卻並不願意下笨工夫去尋幽探微。而真正有感染力的地方正在這裏:肖爾鐵茨去“狼穴”領命,他的勤務兵梅耶下士希望自己的長官不要迴來得太早,因為當天晚上他要去看自己十個月以來的第一部電影,這是歌劇院大道旺多姆電影院放映的德國喜劇片《布剋霍爾斯一傢》的上集,而下集要到下星期纔放。梅耶不想錯過它。
能夠下笨工夫去采集,同樣需要高智商來剪裁。新聞寫作就像羅丹的雕塑理論:把一塊石頭上沒用的東西去掉,剩下就是自己的作品瞭。說來簡單,但如何剔除沒用的,進而凸顯齣有用的東西,需要高超的敘述技巧和文字功底。拉萊·科林斯和多米尼剋·拉皮埃爾做到瞭,他們將豐富的素材有機的捏閤在一起,把幾百人的故事穿插在一起,每一章每一節都有跌宕起伏的高潮和劇力韆鈞的氣勢,使這部紀實作品優於一切驚險小說。
真正的敘事高手從來不用定性或裝飾性質的字眼,而是把得齣結論的權利和快樂留給讀者,這一點拉萊·科林斯和多米尼剋·拉皮埃爾也做到瞭。請允許我抄錄幾句,來體會書中那種平靜潛流下緊張不安的氣息。這一段發生在臨危受命的肖爾鐵茨離開希特勒、去巴黎赴任之前去探望自己的傢——對不起,“臨危受命”是我拉來的,他們兩位纔不屑用呢,他們隻會讓你不得不想到這個詞:
“在黑色霍奇牌汽車把她丈夫送往西方去之前的幾分鍾,肖爾鐵茨太太注意到將軍的勤務兵突然又奔到他的房間裏,取來一隻大手提箱。她知道,那隻手提箱裏裝的是她丈夫的平民服裝。”
譯 序
董樂山
“巴黎燒瞭嗎?”
這是納粹德國頭子阿道夫·希特勒於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的那天,在東普魯士(臘斯頓堡)一個叫“狼穴”的地堡裏,嚮他的總參謀長約德爾上將氣急敗壞地提齣的責問。
就在兩天之前,他剛嚮新派去守衛巴黎的德軍司令馮·肖爾鐵茨發齣瞭要堅守巴黎到最後一兵一卒與城共存亡的命令;在此前不久,他還派瞭爆破專傢到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去埋設地雷和炸藥,打算在萬一失守時實行焦土政策,把整個巴黎連同它的許多具有曆史意義的輝煌建築和藝術寶藏統統付諸一炬,夷為平地。
與此同時,盟軍6月6日在諾曼底登陸以後,嚮法國的德占區縱深地帶長驅直入,先鋒部隊已兵臨巴黎城下,巴黎解放指日可待。為瞭配閤盟軍進攻,巴黎市內的抵抗運動已經作好瞭起義的準備。
就在這緊鑼密鼓的8月的一個無月之夜,一架英國轟炸機在巴黎近郊悄悄地空投瞭一名法國諜報人員。他隨身攜帶一份秘密情報,前去巴黎市內一所幽靜的修女院,遞交給藏匿在那裏的英國諜報負責人,要他緊急通知抵抗運動的各個地下組織暫停發動起義。因為盟軍要節省為解放後的巴黎200萬居民運送生活必需品而耗費的汽油,把它用在更加急需的攻打德國本土的大軍身上,以爭取早日結束戰爭,他們決定要繞過巴黎,暫不解放它。為瞭避免巴黎人民過早起義造成巨大的無謂犧牲,盟軍諜報部門纔有這次空投秘密情報員之舉。
但是,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卻使巴黎抵抗運動內各派彆的地下組織陷入瞭混亂。一方麵,抵抗運動中共産黨領導的派彆決心要舉行起義,把巴黎從德國四年的占領下解放齣來;另一方麵,抵抗運動中的戴高樂派,尤其是戴高樂將軍本人,決心要搶在共産黨之前到達巴黎,建立他自己的地位。為瞭防止共産黨搶先發動起義,戴高樂一方麵從臨時駐地阿爾及爾秘密飛抵法國前綫,嚮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曆陳及早解放巴黎的重要性,另一方麵密令他派駐在巴黎的地下高級助手保持對抵抗運動的控製。
這樣,在盟軍與德國之間,在德軍與抵抗運動之間,在盟軍與戴高樂之間,在抵抗運動中各派之間,就展開瞭一場緊張、激烈而又復雜的鬥爭。
以上所述的戰爭形勢,就是於1965年齣版的這部以希特勒原話為書名、記述巴黎解放經過的著名紀實文學的第一部分《威脅》的大概內容。《巴黎燒瞭嗎?》(Is Paris Burning?)生動而又詳細地描繪瞭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戰鬥全過程。兩位作者拉萊·科林斯(Larry Collins)和多米尼剋·拉皮埃爾(Dominique Lapierre)分彆是美國《新聞周刊》和法國《巴黎競賽》的記者。他們在作品的史實方麵力求翔實,花瞭將近三年時間搜集材料;他們翻閱瞭美法德三方麵的軍事檔案,采訪瞭上至艾森豪威爾、戴高樂高級助手、肖爾鐵茨,下至法、美、德軍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達800多人,采用瞭其中536人的親身經曆,因此能使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據,人人有下落,句句有齣處。另一方麵他們又發揮瞭新聞記者的特長,能把文章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令人覺得仿佛在讀一本扣人心弦的驚險小說,放不下手來。作為報告文學(或者所謂紀實小說),它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典範的作品。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衝擊,在於它對於“真相”的探討。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思考,究竟什麼纔是我們所認識的曆史?我們所接受的敘述,有多少是經過篩選、加工,甚至是扭麯的?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態度,一點點地剝離曆史的迷霧,還原那些被掩埋的事實。我驚嘆於作者的資料搜集能力,更佩服他敢於挑戰傳統認知的勇氣。每一次發現新的綫索,每一次推翻既有的結論,都讓我感到血液在沸騰。它讓我明白,曆史不是一段固定的代碼,而是一個充滿爭議和解讀空間的概念。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於曆史研究方法的全新認知。它鼓勵我去質疑,去思考,去用批判性的眼光審視一切信息。我不再滿足於被動地接受,而是開始主動地去探尋,去尋找那些更深層、更真實的答案。這是一種智力上的解放,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成長。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選擇”意義的書。在曆史的宏大背景下,無數的個體麵臨著生與死的抉擇,國傢的命運也在一綫之間搖擺。這本書讓我清晰地看到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個人選擇,卻可能成為曆史走嚮的關鍵。同時,我也看到瞭那些身居高位者,在麵臨重大決策時的猶豫、權衡和最終的承擔。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評判對錯,而是試圖去理解每一個選擇背後的動機和考量。這種理解,並非是原諒,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共情。它讓我明白,曆史的進程,往往是無數善意與惡意、智慧與愚蠢、勇敢與怯懦交織作用的結果。這本書讓我對“責任”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不僅僅是對自己,也包括對曆史,對後人。它教會我,在審視過去的時候,要帶著理解的心,但同時也要保持警惕,不讓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這是一種沉甸甸的思考,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
評分讀完之後,我腦海中縈繞的不是某個具體的曆史情節,而是一種深刻的、難以言喻的情緒。這本書仿佛是一部恢弘的交響樂,每一個音符都精準地敲擊在我的心弦上。它沒有刻意渲染悲情,也沒有煽動情緒,但那種在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無力感,以及在絕境中迸發齣的生存意誌,卻如此真實地觸動瞭我。作者的敘述語言,時而冷靜剋製,時而又充滿詩意,將我深深地拉入其中。我仿佛能聽到遠方的戰鼓聲,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火藥味,甚至能聞到焦土的氣息。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開始思考,在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究竟有多少普通人的故事被忽略瞭?他們的恐懼,他們的愛,他們的希望,又在怎樣的境遇下被摧毀,又在怎樣的奇跡中得以延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並非是帝王將相的舞颱,而是無數普通人共同譜寫的悲歌與贊歌。它讓我更加珍視和平,也更加敬畏生命,因為它讓我看到瞭生命在最黑暗的時刻,依然有著閃爍的光芒。
評分初讀這本書,完全是被它那充滿神秘感的書名所吸引。就好像是在曆史的某個瞬間,一個巨大的問號被拋瞭齣來,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對曆史事件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和人性的復雜性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夠改變時代走嚮的關鍵節點。這本書的名字,恰恰觸碰到瞭我內心深處的那種求知欲。它預示著一段關於衝突、關於抉擇、甚至關於命運的故事,而“燒”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種毀滅性的力量,讓人聯想到戰火、動蕩,以及隨之而來的重塑。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曆史課本上冰冷的文字背後,鮮活的人物、糾結的情感,以及那些足以撼動世界的決策是如何誕生的。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瞭一幅畫麵:黃昏時分,硝煙彌漫,人們在絕望與希望的邊緣掙紮,而這本書,或許就是那一扇通往那個時代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段刻骨銘心的過往。我希望它能帶領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去理解那些選擇的艱難,去體味那些犧牲的重量,去感受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渺小與偉大。
評分坦白說,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於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並沒有太深的瞭解。然而,這本書以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方式,將我帶入瞭那個復雜而充滿魅力的時代。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並非以時間綫為主導,而是通過人物的視角、事件的細節,一點點地構建起一個完整而生動的畫捲。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的街頭巷尾,感受著人們的生活,傾聽著他們的對話。書中的人物塑造也尤為成功,他們不再是符號化的曆史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個體。我看到瞭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矛盾,他們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這本書讓我不再把曆史看作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滿人情味和戲劇性的故事。它讓我對那個時代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甚至開始主動去搜集相關的資料,去瞭解更多與之相關的信息。這是一種由閱讀引發的求知欲,一種想要更深入地探索那個世界的渴望。
評分看過為你耶路撒冷,安利瞭這冊
評分激情澎湃的一段曆史瞬間,永恒的人性之音
評分希望去巴黎那天不會太遠
評分給傢人買的,不知道具體如何,內容印刷之類要等過一陣纔能知道瞭
評分如果大傢看到這條評論的話,就說明這個商品一如既往的好,相信京東品質,京東的每次服務都很好,即使貨物有破損也會很快的更換,相信京東,相信京東自營!
評分很佩服外國新聞記者的敬業精神和文筆,新聞作品勝似文學作品。
評分圖書館裏看到,買來收藏,很有意思的書
評分1000天采訪,800人口述,536段經曆。事事有根據,人人有下落,句句有齣處。遙遠的1944年8月的巴黎究竟發生瞭什麼,通過一本書,可以讓半個多世紀後我們知曉並信服。
評分京東正品有保證,送貨快,放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