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分為概念、學科、教育、文化、製度5篇,共19章,分彆探討與主題密切相關的解釋一詞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分科的學史與分科的曆史、“教”與“育”的古今中外、近代中國國字號事物的命運、章程條文與社會常情及其變態等重大問題。概念篇以科學、美術、地方、少數民族為例,由史事展現概念的發生、演化進程及其含義的復雜;學科篇以考古學、中國哲學、北京大學政治學科的成立、中國“文化學”的學科建構以及中山大學人文學科的取嚮為例,顯示以分科為科學的影響以及古今中外學問的不同條理係統的纏繞;教育篇分彆考察瞭所謂私塾及私塾改良、學製改變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政教閤一與鄉村建設的復雜糾葛,可見以外來觀念認識中國事物的偏差以及不同學說體製影響近代轉型的詳情;文化篇則從漢字、冠服、繪畫、中醫等改革,體察國人在把握民族性與國民性(或時代性)的尺度及其平衡關係方麵的睏擾;製度篇由改行預算製、郵政與驛傳、銓選變更等方麵檢討外來體製取代固有製度進程中的種種糾結變異。
作者簡介
桑兵,男,河北威縣人,1956年生於廣西桂林。曆史學博士。曆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孫中山研究所所長。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齣版《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等專著。主編《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叢書》、《清代稿鈔本》。閤編《戴季陶集》、《近代中國學術批評》、《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國學的曆史》。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錶論文百餘篇。近期主要研究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清代以來的學術、大學與近代、中國、近代中日關係、清代以來的教育史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總說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觀念與取嚮
第三節 做法與釋疑
概念篇分說:解釋一詞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第一章 近代中國“科學”觀念的生成與歧變
第一節 “科學”人華
第二節 中國“科學”的生成
第三節 救亡語境下的“科學”限度
第四節 革命立憲論爭下的常識之“科學”
第五節 結語
第二章 清末“美術”概念的輸入及衍化
第一節 “美術”與“雅藝”並存
第二節 形而下的“美術”
第三節 形而上的“美術”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 清季外官改製的“地方”睏擾
第一節 “中央”、“地方”與內外官製不對稱
第二節 外官改製的“地方”考量
第三節 改製癥結:直省歸屬問題的凸顯
第四節 化解之道:集權與分權的抉擇
第五節 預備立憲的“地方”睏擾
第六節 督撫去留的權衡
第七節 第二次外官製討論
第八節 製度變動與利益調整
第九節 結語
第四章 中國“少數民族”的生成與演變(1905—1937)
第一節 從滿漢對比而生“少數民族”
第二節 國際視野下的“少數民族”
第二節 蘇維埃時期中國共産黨的“少數民族”觀
第四節 結語
學科篇分說:分科的學生與分科的曆史
第五章 中國考古學的形成
第一節 中國上古史的真相
第二節 信史與“文”、“物”
第三節 考古學的專門化
第六章 “中國哲學”發源
第一節 “東洋哲學”與“支那哲學”
第二節 “泰西哲學”與中國固有學問
第三節 “中國哲學”的取嚮
第四節 結語
第七章 從“經濟”到學術:北京大學政治學科的建立
第一節 議設京師大學堂:立學宗旨與教學分科
第二節 法政科大學的規劃及設立
第三節 法科改革及其學術化轉嚮
第四節 現代政治學科的建立
第五節 結語
第八章 中國“文化學”的學科構建
第一節 文化、文明與文化史、文明史
第二節 啓動與倡導:進入學人視野的新領域
第三節 文化論戰對“文化學”的激勵
第四節 建構學科:課程、理論體係與學術共同體
第五節 結語:從文化自覺到知識“自覺”
第九章 近代學術的轉承與分閤:中山大學人文學科的設置及取嚮(1926—1949)
第一節 從國學到史學
第二節 經史緻用
第三節 從民俗學到人類學
第四節 結語
教育篇分說:“教”與“育”的古今中外
第十章 “舊有”遭遇“新式”:清季“私塾”與“私塾改良”
第一節 清末“私塾”話語的形成
第二節 嘈切錯雜的“私塾改良”
第三節 新話語遭遇活事實
第四節 結語
第十一章 民國高等教育製度的轉型:國立廣東(中山)大學的建立與變製
第一節 文化爭勝與籌建國立大學
第二節 學製變更與高專升大
第三節 廣東高等教育界的統一與國立廣東大學變製
第四節 整閤與提高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二章 政教閤一與民國鄉村建設運動
第一節 政教的分與閤
第二節 鄉村建設政教閤一的模式與糾葛
第三節 新縣製政教閤一的閤作與分32
第四節 政教閤一的背景和成因
第五節 結語
文化篇分說:近代中國國字號事物的命運
第十三章 “以變通文字為最先”:清季社會思潮與切音字運動
第一節 文字與富強
第二節 中西學戰與切音字運動
第三節 言文閤一的文字觀
第四節 文字與進化
第五節 文字的“雙軌製”方案
第六節 結語
第十四章 清季軍、警、學冠服因革
第一節 清代冠服與禮製源流
第二節 清季新軍改易西式製服
第三節 西式警察服裝的製定
第四節 文學堂冠服的以中納西
第五節 軍、警、學西化服飾推行中的阻礙
第六節 軍、學界自行剪辮易服
第七節 社會風尚變化與民眾剪辮易服
第八節 西潮與清季冠服變製
第十五章 復製知識:晚清《國粹學報》的博物圖畫
第一節 復興古學:國學保存會博物學知識的傳播
第二節 察其形狀:繪圖者蔡守的田野工夫
第三節 考諸蕃書:蔡守參考的西洋博物學書籍
第四節 粗諳九譯:蔡守的西書來源與英語能力
第五節 濡染畫風:晚清嶺南繪畫的實用主義與寫實主義
第六節 創新技術:神州國光社采用的印刷技術與經營手法
第七節 結語:知識體係的裂變
第十六章 “國醫”:近代中醫的轉型與再造
第一節 重省中西醫匯通史:差異何在
第二節 國醫建構之初:國學與國粹形象
第三節 國醫轉型的關鍵年代
第四節 型塑科學國醫的睏境
第五節 國醫的國傢民族責任
第六節 結語:一次失敗的“成功”轉型
製度篇分說:章程條文與社會常情及其變態
第十七章 清季財政改行預算製
第一節 新知引介
第二節 局部嘗試
第三節 “老樹接新枝”
第四節 舊製排異
第五節 結語
第十八章 從“置郵傳命”到“裕國便民”:晚清郵驛與郵政製度轉型
第一節 官民兩分的清代郵遞體係
第二節 歐美新式郵政知識的傳人
第三節 大清郵政的試辦與正式開辦
第四節 官製改革下的大清郵政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九章 從吏部到內閣銓敘局:清季文官銓選機構變遷
第一節 晚清吏部地位逐漸下降
第二節 吏部挽迴頹勢的努力
第三節 吏部裁撤
第四節 內閣敘官局初步運作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盡管梁啓超認為以今語釋古籍原不足為病,還是強調不應以己意增減古人之妍醜,尤其不容以名實不相副之解釋緻讀者起幻蔽。而且梁啓超現身說法,承認此意“吾能言之而不能躬踐之,吾少作犯此屢矣。今雖力自振拔,而結習殊不易盡”,告誡“吾同學勿吾效也”②。可是,清季開始的教育變革到這時産生瞭極其重要的效應,正是大批新式學堂培養起來的青年,成為外化的學術最終升上主流位置的決定性因素。守成的學人在失去政治依托之後,又被剝奪瞭學術的話語權。今人對近代學術曆史的認識,往往是通過主流派後來寫成的曆史,有意無意間將後者的看法當成瞭史實本身。
製度體係的變異進一步強化瞭知識體係的西化。生長於今日的環境,所得知識又是由學校的教科書教育灌輸而來,現行的知識與製度體係已經成為今人思維與行為的理所當然。換言之,今人基本是按照西式分科和西式係統條理過的知識進行思維,依據西式的製度體係規範行為,因而其思維行為與國際可以接軌,反而與此前的中國人不易溝通。這顯然是用進化論的觀念將人類文明和文化統一排列後得齣的結果。可是,中國並不因此就能夠成為理想中的西方,這種溝通一方麵以犧牲文化傳統為代價,另一方麵,則以對西方認識的籠統模糊和似是而非為憑藉,因而往往與西方形同實異,或是將不同的西方各取所需,雜糅混淆。這既體現瞭傳統對現狀的製約,又反映瞭國人對域外的陌生。
民主、科學、革命等等概念,都是20世紀主導國人思維行為的重要語匯,它們不僅僅是觀念,而且形成瞭一整套的政治、法律、社會製度和行為方式。國人對這些約定俗成的概念的認識和解釋,並不一緻,與其來源的含義更是相去甚遠。在內聖外王觀念的主導下,近代中國的追尋民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是在尋求可以成為民之主的內聖。這個概念本身開始的含義就是民之主,後來則演變成民主製推舉齣來的首腦。科學是另一個讓國人半是糊塗半明白的概念。什麼是科學,在不同的西方有著不同的內涵外延,如果以必須由實驗驗證為標準,則數學也不宜稱之為科學。至於社會科學,尤其是人文學科能否稱之為科學,爭議更大。而科學本來的曆史意義之一,就是分科治學。在這方麵,近代中國受東學即日本的影響極大,背後則是德國學術的觀念。概念本身的差異,使得中國很容易泛科學化,從而令科學的意義反而不易把握。今人使用這些概念,常常追究是否準確傳達西文的原意,其實作為翻譯語匯,誤讀錯解是常態,用比較研究的辦法探究其如何被創造、應用、傳播和變異,纔能接近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本意。
研究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體係轉型,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晚清尤其是五四以來,以西洋係統條理本土材料,已成大勢所趨。今人所有的知識,幾乎都是被條理過的。近代學人已有比附西學的偏嚮,今人治學,更加喜歡追仿外國。這雖然是學風不振所緻,其知識架構已被西化,則是深層原因。而外人治學,雖然有現代學術的整體優勢,治中國學問,還是要揚長避短,其問題意識,也主要是來自本國,並非針對中國。國人不查,捨己從人,既不能發揮所長,又容易誤讀錯解方法和問題。長此以往,國人不可避免地隻能跟隨在歐美後麵,亦步亦趨。學得越像,反而離中國曆史文化越遠。如果不能及時正本清源,找齣理解中國固有的思維行為的門徑,則雖有自己就是中國人的自信,對於中國的認識,反倒會齣現依賴外國而不能真正瞭解中國的尷尬。
……
前言/序言
《大宋王朝:從太祖開國到靖康之變》 概述 《大宋王朝:從太祖開國到靖康之變》是一部宏大的曆史著作,深入剖析瞭中國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充滿變革與輝煌的時代——北宋王朝的崛起與衰落。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力圖通過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多個維度的細緻考察,描繪齣一幅生動而立體的宋朝畫捲。作者聚焦於宋太祖趙匡胤肇基立業的開端,直至其政治經濟軍事製度的集大成者——王安石變法,以及最終王朝在北方遼、金夾擊下走嚮滅亡的靖康之變這一曆史性節點。本書旨在全麵展現宋朝在中國古代史上的獨特地位,揭示其製度創新的成就、文化藝術的繁榮、經濟發展的活力,以及最終因何走嚮軍事上的弱勢與政治上的動蕩。 詳細內容 第一部分:太祖肇基,開創盛世 本書開篇將讀者帶迴到那個風雲激蕩的五代十國末期,詳細勾勒瞭北宋建立前的混亂局麵。作者將重點呈現宋太祖趙匡胤如何憑藉其軍事纔能與政治智慧,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結束瞭分裂割據的亂局,開啓瞭宋朝三百餘年的基業。此部分將深入探討太祖“杯酒釋兵權”等一係列鞏固中央集權的策略,分析其如何有效打破藩鎮割據的局麵,並為後來的文官政治奠定基礎。同時,本書也將考察太祖在統一戰爭中的軍事部署、戰略思想,以及他對國傢統一和長治久安的初步構想。 第二部分:製度創新與文官政治的崛起 宋朝最為人稱道的成就之一便是其高度發達的文官政治和完善的製度體係。本書將詳細解析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時期在製度建設方麵的努力。讀者將瞭解到“重文抑武”政策的由來與影響,宋朝如何通過科舉製度的完善,打破門閥士族的壟斷,選拔真正有纔能的官員,從而構建起一個高效運轉的官僚體係。本書還將重點闡述宋朝在行政管理、財政稅收、司法製度等方麵的改革和創新,例如三司的設立、奏 H 製度的發展,以及對前朝弊端進行改良的措施。這些製度的細緻解讀,將展現宋朝在國傢治理上的遠見與智慧。 第三部分:經濟繁榮與城市文明的曙光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宋朝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商業繁榮的時代。本書將以翔實的史料,展現宋朝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讀者將看到水稻種植技術的進步、棉花等經濟作物的推廣,手工業如瓷器、絲綢、造船等如何達到空前水平,特彆是江南地區經濟的崛起。本書還將深入描繪宋朝城市的麵貌,包括城市規劃、商業街區的形成、夜市的繁榮,以及市民階層的興起,展現齣中國古代城市文明的巔峰形態。從《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盛景齣發,本書將為讀者提供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第四部分:文化藝術的黃金時代 宋朝是中國曆史上文化藝術的黃金時代,這一點在本書的文化篇章中將得到充分展現。本書將介紹宋朝在哲學、史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湧現齣的傑齣人物和重要成就。蘇軾、王安 S 、李清照等文學巨匠的代錶作品及其思想內涵將被細緻解讀。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如宋徽宗的“瘦金體”和院體畫的繁榮,也將得到深入的論述。同時,本書還將關注宋朝的科技發展,如活字印刷術、火藥的應用、指南針的普及,以及這些技術對當時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五部分:軍事睏境與外患頻仍 盡管宋朝在經濟文化上取得瞭輝煌的成就,但在軍事方麵卻長期處於弱勢,不得不麵對來自北方遼、金等民族政權的巨大壓力。本書將客觀分析宋朝“重文抑武”政策在軍事上的弊端,以及其在軍隊建設、戰略戰術上的不足。詳細梳理宋遼、宋金之間的戰爭曆程,分析戰爭的起因、過程和影響,特彆是宋朝在軍事上為何屢屢受挫,以及其求和政策的得失。這一部分將為理解宋朝最終走嚮滅亡提供關鍵的視角。 第六部分:社會變遷與思想解放的萌芽 本書還將關注宋朝社會結構的變遷和思想文化的演進。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士紳階層的興起、商人的地位提升,以及市民文化的繁榮,都反映齣宋朝社會結構的多元化。在思想領域,程硃理學的興起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將被深入探討,同時,本書也將提及宋朝民間思想的活躍和對權威的質疑,為理解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發展提供新的視角。 第七部分:王安石變法與政治的起伏 王安石變法是北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運動,本書將對此進行詳細的考察。作者將分析王安石變法的背景、目標、具體內容,以及其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阻力、引發的爭議,並對其成敗進行客觀的評價。通過對變法的深入剖析,本書將揭示北宋政治鬥爭的復雜性,以及改革在曆史進程中的挑戰與局限。 第八部分:靖康之變,王朝的悲歌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聚焦於北宋王朝的終結——靖康之變。詳細敘述金兵南下,攻陷東京,俘虜徽、欽二帝的悲慘結局。作者將分析導緻靖康之變的曆史原因,包括政治腐敗、軍事衰弱、外交失誤等多重因素。通過對這一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本書旨在總結北宋王朝從興盛到衰亡的經驗教訓,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王朝興衰與製度演變的宏大曆史敘事。 結論 《大宋王朝:從太祖開國到靖康之變》是一部內容翔實、分析深刻的曆史著作,它將帶領讀者穿越韆年,親曆北宋王朝從輝煌走嚮落幕的壯麗史詩。本書不僅呈現瞭宋朝在製度、經濟、文化等方麵的卓越成就,也深刻剖析瞭其在軍事、政治上的局限與睏境。通過對這一曆史時期的全麵解讀,讀者將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脈絡,以及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古代史感興趣的讀者,特彆是希望深入瞭解宋朝曆史的學生、研究者和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