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与演变研究

中国南方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与演变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立强,刘春玲,聂洪峰 著
图书标签:
  • 石漠化
  • 遥感
  • 岩溶
  • 南方岩溶
  • 地貌
  • 生态环境
  • 演变
  • 中国南方
  • 土地退化
  • 石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09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939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南方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与演变研究》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岩溶地貌特征及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最新时相的遥感数据,研究了中国南方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的分布现状、演变规律及趋势,较为深入地分析了石漠化成因及其演变的影响因素;对中国南方岩溶石山全区进行了石漠化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演化规律的综合评价和研究,并且《中国南方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与演变研究》还尝试性地利用确定性系数-层次分析法(AHP-CF法)对典型地区进行了石漠化综合分区评价,这种方法将影响石漠化的各种因素通过表达式的形式更好地量化,大大地减少了人为主观判断带来的影响,使综合分区评价的结果更真实、可靠。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区域地质环境概况

1.1. 1 自然地理概况

1.1.2 地质概况

1.2 区域生态环境概况

1.3 石漠化的研究程度

1.4 调查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 4.1 调查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石漠化遥感调查的方法技术

2.1 遥感数据及预处理

2.1.1 数据类型及时相

2.1.2 数据预处理

2.1.3 遥感数据的质量评述

2.2 石漠化的遥感影像特征

2.2.1 碳酸盐岩的遥感影像特征

2.2.2 岩溶地貌的遥感影像特征

2.2.3 石漠化的遥感影像特征

2.3 石漠化遥感调查分类分级

2.3.1 碳酸盐岩的类型划分

2.3.2 岩溶地貌类型的划分

2.3.3 石漠化的类型划分

2. 4 专题信息提取技术

第3章 石漠化形成的地质环境

3.1 碳酸盐岩遥感地质特征

3.1.1 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

3.1.2 碳酸盐岩类型及分布的影响因索

3.2 岩溶地貌遥感地质特征

3.2.1 岩溶地貌的分布特征

3.2.2 岩溶地貌的影响因素

第4章 石漠化分布与动态变化

4.1 石漠化分布现状与特征

4.1.1 区域石漠化分布特征

4.1.2 各省(市、自治区)石漠化现状

4.1.3 石漠化的分布特征

4.2 石漠化动态变化与规律

4.2.1 区域石漠化动态变化

4.2.2 各省(市、自治区)石漠化演变趋势

4.2.3 石漠化的动态变化规律

第5章 石漠化形成机理分析

5.1 地质环境与石漠化

5.2 水文、气象条件与石漠化

5.3 人类活动与石漠化

第6章 石漠化综合分区评价

6.1 区域石漠化分区与评价

6.1.1 石漠化变化分区评价因子选择与确定

6.1.2 分区与评价

6.2 典型区石漠化分区与评价

6.2.1 典型研究区概况

6.2.2 重点研究区的综合分区评价

6.3 石漠化改善的原因分析

第7章 结束语

7.1 主要成果t

7.2 主要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前沿 本书聚焦于现代遥感技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生态环境监测、自然资源评估与可持续管理领域的前沿应用与最新进展。 本书并非关于特定区域地质地貌(如喀斯特地貌或石漠化)的专著,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涵盖遥感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到信息提取与决策支持的综合技术框架,探讨如何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多光谱、高光谱乃至激光雷达(LiDAR)等多种数据源,有效地服务于全球和区域尺度的环境科学研究。 第一部分:遥感基础理论与数据获取策略 本书首先对遥感科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重点关注了从电磁波谱理论到遥感传感器设计与工作原理的演进。 1. 遥感数据源的多样性与选择: 详细剖析了遥感数据在不同空间、时间、光谱和辐射分辨率上的特性差异。讨论了光学遥感(如Landsat系列、Sentinel-2、MODIS)在植被覆盖度(NDVI、EVI)、地表温度(LST)监测中的优势,并深入探讨了高分辨率商业卫星(如WorldView、Pleiades)在精细化监测中的潜力。此外,本书也着重分析了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如Sentinel-1、TerraSAR-X)在穿透云层、监测地表形变(InSAR)以及水体/土壤水分变化中的不可替代性。 2. 激光雷达(LiDAR)技术及其在三维建模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机载和地面激光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特别是其如何获取高精度的三维点云数据。重点阐述了利用点云数据进行数字表面模型(DSM)、数字地面模型((DEM)的构建,以及在精确测量林冠高度、地表起伏度等方面的技术流程与精度评估方法。 3. 遥感数据预处理与辐射校正: 这一章节系统梳理了从原始数字值(DN)到地表反射率的标准处理流程。涵盖了大气校正模型(如FLAASH、ATCOR)的选择与应用,几何校正与配准技术,以及针对不同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与空间尺度的统一化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生态环境要素的遥感定量反演与分析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它围绕如何利用遥感数据对关键的生态环境参数进行准确、可靠的提取与量化展开论述。 4. 植被遥感参数的精细化监测: 超越传统的植被指数计算,本书深入探讨了基于物理模型的植被参数反演技术。内容包括: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比叶面积(SLA)的物理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如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的集成应用。特别关注了在复杂背景下(如灌丛、稀疏植被)如何区分土壤和植被信号,提高反演的准确性。 5. 水体与水资源监测: 讨论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表水体边界提取、水质参数(如叶绿素a、总悬浮物TSM)反演的算法进展。重点分析了SAR数据在监测洪水淹没范围和季节性湿地变化中的应用,以及多源数据融合在河流流量估算中的潜力。 6. 土壤水分与蒸散发的遥感估算: 探讨了微波遥感在土壤水分遥感中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基于热红外遥感和气象数据的地表能量平衡(SEB)模型(如SEBAL、METRIC)在区域蒸散发(ET)计算中的应用与参数化技术。 7. 土地覆盖/利用变化检测与分类: 详细比较了面向对象的图像分析(OBIA)与基于像素的分类方法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复杂地表覆盖类型(如城市扩张、农田撂荒)高精度分类中的最新进展,并讨论了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在识别地表覆盖类型变化“何时发生”的关键技术。 第三部分:前沿技术与交叉学科应用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遥感技术与其他新兴技术和交叉学科的融合,预示了未来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 8. 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分析: 阐述了如何构建高效的遥感数据处理流程,并将提取的生态参数嵌入到GIS空间分析框架中,以支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和区域规划。 9. 无人机(UAV)遥感在局部尺度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讨论了无人机平台搭载的多光谱、高光谱和热红外传感器在精细尺度监测中的优势,特别是在作物健康、小范围污染源追踪和基础设施监测中的技术要求与数据处理流程。 10. 遥感数据与模型模拟的耦合: 介绍了如何将遥感观测数据作为模型(如水文模型、气候模型)的输入或校准项,以提高区域环境过程模拟的准确性,例如利用遥感LAI校正陆面过程模型,或利用遥感地表温度驱动碳循环模型。 本书旨在为从事生态学、地理学、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及遥感科学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决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面向实践的技术参考平台,以应对复杂环境挑战带来的监测与管理需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目录,我的兴趣点立刻被“遥感技术在石漠化监测中的应用”和“不同时期的石漠化空间格局分析”这两部分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对地理信息技术颇为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遥感是窥探地表变化的绝佳工具,尤其是在石漠化这样的大尺度、动态变化的地质现象上。这本书承诺的“遥感调查”让我充满期待,不知道书中会详细介绍哪些具体的遥感数据(比如卫星影像的分辨率、光谱特性等)和处理技术(例如图像分类、变化检测等)?是否会展示出一些直观的遥感影像图,让我们能够“亲眼”看到石漠化区域的扩张或收缩?我对“演变研究”也尤为好奇,这不仅仅是静态的描绘,而是要呈现一个动态的过程。我希望书中能给出石漠化发生、发展、甚至在某些区域得到缓解的清晰时间线索,并通过图表或模型来解释这种演变背后的驱动力。是气候变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还是其他因素?如果书中能够探讨不同尺度、不同区域的石漠化演变差异,并给出相关的量化数据,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的疑问:我们是如何通过科学手段量化和追踪这种复杂的生态变化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山峦叠嶂、层层退色的岩溶地貌,配上古朴的字体,瞬间就勾起了我对这片土地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南方那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很着迷,总觉得那里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石漠化这个词,更是让人感到一丝忧虑,它意味着土地的退化,生态的失衡,也牵动着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命运。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南方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与演变研究》虽然听起来有些专业,但它承诺的“遥感调查”和“演变研究”又让我觉得,或许能窥见石漠化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和成因。我很想知道,遥感技术是如何帮助我们“看”到这片被地质和气候塑造得如此独特的土地?它又是如何揭示出石漠化进程的动态变化的?这不仅是对地理环境的科学探索,也可能是一次对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演变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详细的案例分析,了解不同地区石漠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同时,对“演变研究”的关注,也让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未来趋势和治理策略抱有期待,毕竟,了解问题的根源,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南方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与演变研究》给我一种宏大而深刻的科学探索感。我一直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解读自然现象的奥秘抱有浓厚的兴趣,而“遥感调查”恰好满足了这一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遥感技术在监测和分析石漠化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如何通过不同时期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识别出石漠化的范围、程度以及演变趋势。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展示的遥感影像图,它们能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石漠化带来的地表变化,甚至可能揭示出一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而“演变研究”更是将这份探索推向了纵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静态的描述,深入探讨石漠化现象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规律。例如,哪些区域的石漠化速度更快?哪些因素是导致石漠化演变的主要驱动力?这本书是否会提供相关的模型或算法,来预测未来石漠化的发展趋势?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石漠化这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并了解科学技术在应对这一挑战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直指“石漠化”,但“中国南方岩溶石山地区”这个地理限定,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更为丰富的想象。我一直对中国南方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充满好奇。岩溶地貌本身就孕育了许多独特的动植物,而“石山地区”更是意味着严峻的自然条件和可能艰辛的人类生存环境。我很好奇,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漠化现象是如何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到石漠化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例如,一些适应岩溶环境的特有物种是否因为石漠化而面临生存危机?或者,在某些区域,石漠化是否也催生了一些特殊的生态适应性?此外,“演变研究”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历史的维度。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追溯石漠化问题的历史渊源?是否会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今天的岩溶石山地区?我对书中可能呈现的,是那些在严酷环境下顽强生存的动植物,以及当地人民为了改善生存环境而付出的努力。

评分

一看到《中国南方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与演变研究》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南方那种特有的、仿佛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山峦,以及那些在山间顽强生存的植被。我对“石漠化”这个概念一直抱有复杂的情感,既觉得它代表着生态的脆弱,又好奇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遥感调查”几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有着前沿的科学视角,仿佛可以通过太空的眼睛,洞察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我非常想知道,遥感技术究竟能为我们揭示出关于石漠化怎样的细节?它能否帮助我们量化石漠化的面积,评估其严重程度,甚至监测到那些不易被发现的微小变化?而“演变研究”则更是触及了我对时间流逝和事物变迁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描绘出石漠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动态图景,解释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又在经历怎样的变化。或许,书中还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当地人类活动对石漠化影响的案例,以及治理措施的成效分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场关于自然力量与人类活动交织下的土地演变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