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菩提树叶为何有条长长的尾巴?
蒲公英的叶子为何多毛而味苦?
一品红具有美丽红色的是叶子还是花?
为什么同样是植物,却各自有着千姿百态的叶子?
叶子是植物的外衣,一片片排列、聚合,构成植物的形貌,体现着植物的气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与生存,进化出各式各样的叶子,也因此,叶子是认识植物时*方便辨识的部分。这些形态各异的叶子到底有什么惊人的能耐与设计?除了每日例行的3种工作——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它们有些还擅长变身术,有些深谙化学战,有些全身配备武器,以对付无所不在的食客与坏天气,它们费心设计着自己的形态与内里。
认识植物从叶子开始,每一片叶子背后都有着一段植物家族的故事。本书以丰富生动的图文,带你认识植物这一勤劳又美丽的不可或缺的器官。
作者简介
张碧员
台湾南投县人,台湾辅仁大学日文系毕业。著有《台湾赏树情报》《台湾野花365天》《季节书》《我家有狗》等书,翻译的图书有《雨林探险》《动物的脚印》《树逃走了》等。自1993年投入本土自然丛书的编辑与写作至今,十几年来,无论生活、工作或创作,都与自然息息相关。对植物情有独钟,长期在广泛阅读、野外观察甚至栽植的细腻过程中,隽永有味地不断书写植物的样貌。
绘者简介
林丽琪
台湾宜兰县人。曾为台湾博物馆绘制“植物明信片”;2000年为童书《田园之春——芋头》绘制插画;2001年出版《林丽琪的秘密花园》(大树文化),以植物画记录6年的自然家居生活。在婚后的家居生活中,她以独特细致的心情和彩笔,为身边的花草植物造像。她不曾上过美术学校,却十多年来从未间断画画这件事。画植物看似悠闲,却更要有无比的耐心与毅力,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她彩绘了300多张叶子的经络形色,画笔之深刻,令人赞叹。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基础认知到深入研究的桥梁。我猜测,即便是那些在植物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专业人士,也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值得玩味的新鲜角度或者参考信息。这种多层次的知识供给,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非常持久,不是那种“读完即弃”的快消品。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的启示,教会我们如何系统性地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这种“授人以渔”的价值,是任何单一的知识点都无法比拟的。我相信,随着我阅读的深入,我对“生命力的载体”——叶子——的理解会发生质的飞跃,这绝对是一笔值得的投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我必须得提一下,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那种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匠心。对于一本注重“百科”和“图鉴”性质的书籍来说,视觉呈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特别喜欢那种大开本的布局,使得那些植物的细节能够被充分展现出来。虽然我还没仔细研究其中的所有“图鉴”部分,但光是从目录的编排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结构上的用心良苦。它似乎将知识点划分得非常清晰,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丝毫没有让人感到迷茫。这种细致入微的制作态度,足以看出出版方和作者对“知识传递”这件事的尊重,这在如今快餐式的阅读潮流中,实在难能可贵,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的植物爱好者,我最大的痛点就是——辨识度。很多时候,我看到一片叶子,知道它属于某种树,但要确定具体是哪一类,往往会卡壳。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就在于它提供的那个“检索系统”或者说逻辑框架。我能想象到,当它真正展示其图鉴的精妙之处时,会是何等的实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叶片在脉络、边缘、整体轮廓上的差异,建立起一套读者自己可以掌握的判断方法。这比那种直接告诉你答案的书要高明得多,因为它培养的是一种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带着它去郊外走一趟,试试看我能不能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准确地识别出那些我过去只能“凭感觉”去判断的植物了。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冥想体验。它让我暂时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专注于自然界最基础、却也最恒久的美学结构。作者对叶片形态的描述,充满了文学性的光辉,仿佛在赞颂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比如说,它可能会用一种近乎诗歌的笔触来描绘一片掌状复叶的舒展,或是锯齿边缘的精巧排列,这种描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审美情趣。我发现,原来“一片叶子”里可以蕴含如此丰富的几何学和艺术哲学。这种由知识带来的审美提升,远超出了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时对“科普读物”的期待。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是一本引导人感知自然之美的哲学读本。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树木的叶子情有独钟,每次看到一片形状奇特的叶子都会忍不住捡起来研究一番,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知识,很多时候只能瞎猜。直到我翻开这本书,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用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复杂的植物学知识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树种叶片特征的细致描述,光是文字的描绘就已经能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那片叶子的形态了。而且,书中似乎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叶子在生态系统中扮演角色的介绍,让我对这个“小小的”部分有了更宏大的认知。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看待公园里的每一棵树都有了全新的视角,不再是简单的“绿叶”,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个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