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叶 叶的百科知识与叶形图鉴

赏叶 叶的百科知识与叶形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碧员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叶片
  • 植物图鉴
  • 园艺
  • 自然科普
  • 植物识别
  • 观叶植物
  • 植物形态
  • 科普读物
  • 植物爱好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81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0129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赏叶达人与植物画家
联袂揭示神秘的植物之叶的世界

300多张精细植物画
包罗与叶子相关的百科知识
绘本风格的植物图鉴
直探植物的秘密生活

内容简介

美丽的菩提树叶为何有条长长的尾巴?
蒲公英的叶子为何多毛而味苦?
一品红具有美丽红色的是叶子还是花?
为什么同样是植物,却各自有着千姿百态的叶子?

叶子是植物的外衣,一片片排列、聚合,构成植物的形貌,体现着植物的气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与生存,进化出各式各样的叶子,也因此,叶子是认识植物时*方便辨识的部分。这些形态各异的叶子到底有什么惊人的能耐与设计?除了每日例行的3种工作——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它们有些还擅长变身术,有些深谙化学战,有些全身配备武器,以对付无所不在的食客与坏天气,它们费心设计着自己的形态与内里。

认识植物从叶子开始,每一片叶子背后都有着一段植物家族的故事。本书以丰富生动的图文,带你认识植物这一勤劳又美丽的不可或缺的器官。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碧员
台湾南投县人,台湾辅仁大学日文系毕业。著有《台湾赏树情报》《台湾野花365天》《季节书》《我家有狗》等书,翻译的图书有《雨林探险》《动物的脚印》《树逃走了》等。自1993年投入本土自然丛书的编辑与写作至今,十几年来,无论生活、工作或创作,都与自然息息相关。对植物情有独钟,长期在广泛阅读、野外观察甚至栽植的细腻过程中,隽永有味地不断书写植物的样貌。

绘者简介

林丽琪

台湾宜兰县人。曾为台湾博物馆绘制“植物明信片”;2000年为童书《田园之春——芋头》绘制插画;2001年出版《林丽琪的秘密花园》(大树文化),以植物画记录6年的自然家居生活。在婚后的家居生活中,她以独特细致的心情和彩笔,为身边的花草植物造像。她不曾上过美术学校,却十多年来从未间断画画这件事。画植物看似悠闲,却更要有无比的耐心与毅力,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她彩绘了300多张叶子的经络形色,画笔之深刻,令人赞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叶知识百科
化整为零的粮食工厂……………………6
一片完整的叶……………………14
叶脉是血管也是骨架……………………20
幼叶的姿态……………………28
古老的针叶……………………33
一种植物两款叶……………………38
超级变身……………………44
叶比花娇……………………50
华丽色彩的斑叶……………………54
落叶与红叶……………………59
需要睡眠的叶……………………71
流浪植物漂泊的叶……………………76
多肉多汁的储水叶……………………81
水分的调节……………………84
会生小孩的叶妈妈……………………88
甜蜜与武器……………………90
吃住两用的昆虫住家……………………98
餐桌上的叶来香……………………103

第二章 叶形图鉴
叶的观察三部曲……112
叶形图鉴检索……119
【单叶】
线形…………120
披针形…………121
倒披针形…………123
长椭圆形…………124
椭圆形…………127
卵形…………128
倒卵形…………130
圆形…………133
肾形…………135
菱形…………137
心形…………138
戟形…………140
耳形…………141
箭形…………142
叶基歪形…………142
盾状叶…………143
掌状三裂…………146
掌状裂…………147
羽状裂…………152
叶尖两裂…………154
【复叶】
单身复叶…………155
三出复叶…………155
掌状复叶…………158
鸟足状复叶…………161
一回羽状复叶…………162
二回羽状复叶…………166
形态特殊的叶…………168
叶形图鉴学名索引……171
植物中文名索引……172
作者后记……174
绘者后记……175
寂静的星辰:宇宙深空探索纪实 —— 一部追溯人类好奇心边界的史诗 这部鸿篇巨制,并非聚焦于我们脚下生长的万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片无垠、永恒的黑暗——宇宙深空。它是一份详尽的、非虚构的探索报告,记录了人类文明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如何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用冰冷的金属和炽热的意志,去触碰那些遥远到近乎神话的天体。 全书伊始,并非从现有的天文望远镜数据开始,而是追溯了二十世纪中叶,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和航天工程师们,在冷战的阴影下,如何将那些看似天方夜谭的设想,一步步转化为可以执行的工程蓝图。第一部分“黎明前的挣扎”,着重描绘了早期火箭推进技术的突破、轨道力学的残酷精确性,以及早期无人探测器,如“先驱者”和“旅行者”系列,在发射初期所面临的种种几乎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我们详述了早期星际通讯的微弱信号是如何被地面站那巨大的抛物面天线捕获,并转化成可供人类理解的信息。 深入书中,我们将焦点转向了那些里程碑式的任务。第二部分“火星之谜”,详细剖析了人类对这颗红色星球的执着探索。它不仅是工程学的奇迹,更是对生命起源的终极拷问。书中不含任何关于地球植物或叶片形态的论述,而是完全专注于“好奇号”、“毅力号”等火星车所携带的精密仪器如何分析土壤成分、寻找古代水流的痕释,以及它们面对极端沙尘暴时的自我保护机制。我们细致地描绘了“凤凰号”钻头深入火星永久冻土层,采集冰样时的每一个细微操作,以及任务控制中心内,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实时数据流,构建出火星过去的地质模型。 随后的篇章,“巨行星的引力舞蹈”,将带领读者穿越小行星带的喧嚣,抵达木星和土星的宏大光环系统。本书的第三部分并非植物的生长周期或生物化学反应,而是专注于伽利略卫星的冰下海洋探索潜力。对于木星的“欧罗巴”冰壳下是否孕育着生命,我们呈现了“朱诺号”探测器如何穿透木星强烈的磁场,绘制出其核心结构,以及未来计划中,如何设计出能够钻入冰层,部署水下机器人的技术挑战。在土星部分,我们详细考察了“卡西尼号”探测器如何勇敢地“撞入”土星大气层,完成它辉煌使命的最后时刻,以及它对土星环的精细分层结构所提供的革命性洞察。这些描述,完全围绕着气态巨行星的大气湍流、磁场相互作用以及冰卫星的潮汐加热效应展开。 书中对系外行星的描述,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宏伟的章节——“遥远的希望:系外行星普查”。此部分完全摒弃了对地球生态的参照,而是专注于开普勒望远镜和TESS(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所使用的凌日法和视向速度法的物理原理。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光度曲线的微小下降,推断出遥远恒星周围行星的大小、轨道周期乃至可能的大气构成。书中对“超级地球”和“迷你海王星”的分类及其形成理论,进行了详尽的数学和物理学层面的分析。例如,如何区分行星是否位于宜居带,以及目前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对遥远行星大气光谱中水蒸气、甲烷甚至氧气信号的探测进展。 更令人震撼的是,全书对“深空边界与星际介质”的探讨。这部分展示了人类探测器如何穿越日球层顶,真正进入星际空间。我们详细记录了“旅行者一号”和“二号”在120个天文单位之外,如何向地球传回关于星际等离子体和宇宙射线密度的宝贵数据。这本书细腻地描绘了它们老化的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RTG)的衰减曲线,以及工程师们如何做出艰难的取舍,关闭仪器以维持核心系统的运行。这是一种与时间赛跑、与距离抗争的史诗。 最后,本书以“未来展望:星际航行的蓝图”作结。这并非科幻小说,而是基于当前聚变研究和反物质推进理论的严肃展望。书中严谨地分析了“突破摄星”计划等概念的可行性,计算了以光速百分之一的速度航行所需的时间尺度,以及如何解决粒子撞击和辐射防护的核心问题。 整本书籍,从头至尾,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运用理性、几何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去丈量和理解宇宙宏大尺度的记录。它探讨的是引力、辐射、真空、轨道力学和电磁波,是冰冷的数字和遥远的光芒,是一场关于边界和未知的纯粹探索。其内容之详尽,覆盖了从地球低轨道到星际介质的全部探测历程,是一部不涉及任何地面生态学、植物形态学或生物物理学的硬核太空科学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基础认知到深入研究的桥梁。我猜测,即便是那些在植物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专业人士,也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值得玩味的新鲜角度或者参考信息。这种多层次的知识供给,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非常持久,不是那种“读完即弃”的快消品。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的启示,教会我们如何系统性地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这种“授人以渔”的价值,是任何单一的知识点都无法比拟的。我相信,随着我阅读的深入,我对“生命力的载体”——叶子——的理解会发生质的飞跃,这绝对是一笔值得的投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我必须得提一下,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那种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匠心。对于一本注重“百科”和“图鉴”性质的书籍来说,视觉呈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特别喜欢那种大开本的布局,使得那些植物的细节能够被充分展现出来。虽然我还没仔细研究其中的所有“图鉴”部分,但光是从目录的编排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结构上的用心良苦。它似乎将知识点划分得非常清晰,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丝毫没有让人感到迷茫。这种细致入微的制作态度,足以看出出版方和作者对“知识传递”这件事的尊重,这在如今快餐式的阅读潮流中,实在难能可贵,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植物爱好者,我最大的痛点就是——辨识度。很多时候,我看到一片叶子,知道它属于某种树,但要确定具体是哪一类,往往会卡壳。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就在于它提供的那个“检索系统”或者说逻辑框架。我能想象到,当它真正展示其图鉴的精妙之处时,会是何等的实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叶片在脉络、边缘、整体轮廓上的差异,建立起一套读者自己可以掌握的判断方法。这比那种直接告诉你答案的书要高明得多,因为它培养的是一种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带着它去郊外走一趟,试试看我能不能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准确地识别出那些我过去只能“凭感觉”去判断的植物了。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冥想体验。它让我暂时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专注于自然界最基础、却也最恒久的美学结构。作者对叶片形态的描述,充满了文学性的光辉,仿佛在赞颂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比如说,它可能会用一种近乎诗歌的笔触来描绘一片掌状复叶的舒展,或是锯齿边缘的精巧排列,这种描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审美情趣。我发现,原来“一片叶子”里可以蕴含如此丰富的几何学和艺术哲学。这种由知识带来的审美提升,远超出了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时对“科普读物”的期待。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是一本引导人感知自然之美的哲学读本。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树木的叶子情有独钟,每次看到一片形状奇特的叶子都会忍不住捡起来研究一番,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知识,很多时候只能瞎猜。直到我翻开这本书,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用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复杂的植物学知识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树种叶片特征的细致描述,光是文字的描绘就已经能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那片叶子的形态了。而且,书中似乎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叶子在生态系统中扮演角色的介绍,让我对这个“小小的”部分有了更宏大的认知。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看待公园里的每一棵树都有了全新的视角,不再是简单的“绿叶”,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个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