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四大传统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挪威] 弗雷德里克·巴特(FredrikBarth 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文化人类学
  • 社会人类学
  • 考古学
  • 语言学
  • 民族学
  • 文化理论
  • 学术著作
  • 社会科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7141
商品编码:1027729331
出版时间:2008-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系统、网络高效配置与管理

原价:39.00元

作者:王慧玲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113090678

字数:530000

页码:3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用整本书的内容来全面介绍网络DOS命令的用途和操作方法,但是网络DOS命令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同时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命令所达到的效果也不相同,因此经过笔者多次思考与应用总结,最终拟定本书将从12个方面来展开叙述网络DOS命令,分别是网络状态信息获取、FTP远程文件管理、远程连接及登录、网络配置与管理、文件共享管理、远程登录服务器配置、Inter信息服务器配置、动态地址分配服务器配置、Windows防火墙配置、远程访问服务器配置与管理、WINS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和网络故障诊断与处理。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详实地向读者展示了如何使用DOS命令对Windows系统各方面进行配置、维护及管理等工作,并辅以大量的实例、图片,详细讲述了命令的具体用法。通过学习本书,读者能够在命令提示符状态下解决绝大部分通过鼠标和键盘在桌面环境下完成的工作。
本书内容共12章,分别是网络状态信息获取、FTP远程文件管理、远程连接及登录、网络配置与管理、文件共享管理、远程登录服务器配置、Inter信息服务器配置、动态地址分配服务器配置、Windows防火墙配置、远程访问服务器配置与管理、WINS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和网络故障诊断与处理。
本书适合作为所有希望通过命令来提高执行效率的网络管理人员、在校学生以及渴望学习如何利用DOS的优势来完成工作的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网络管理员等从事网络方面工作的人员的参考手册。

目录


第1章 网络状态信息获取实例
1.1 显示本机所有网卡及配置信息
1.2 查看NetBIOS名称表
1.3 查看远程计算机上的NetBIOS名称表
1.4 显示活动的TCP连接
1.5 查看当前活动TCP连接的详细信息
1.6 显示所有的TCP及UDP端口信息
1.7 查看本机网卡地址及协议名称
1.8 查看本地计算机上所有接口的ARP缓存表
1.9 查看数据包发送与接收量
1.10 查看网络流量信息
1.11 以数字形式显示活动TCP连接的进程号
1.12 查看局域网内的计算机上网卡地址信息
1.13 查看工作站所在的网段、工作站结点地址和使用的帧类型
1.14 显示完整的IP路由表信息
1.15 查看指定计算机的共享资源
1.16 查看计算机使用的工作域或工作组
1.17 查看局域网中有哪些客户端计算机正在运行
1.18 查看本地计算机共享资源
1.19 查看本地计算机上所有用户账户列表
1.20 查看本地服务器上的会话信息
1.21 查看指定客户端计算机上的会话信息
1.22 查看本地计算机当前使用的名称
1.23 查看本地计算机上正在运行的可以使用统计的服务
1.24 查看本地服务器服务的统计信息
1.25 查看本地工作站服务的统计信息
1.26 查看本地计算机上可配置服务列表
1.27 查看本地服务器上可配置服务列表
1.28 查看本地工作站上的配置服务列表
1.29 查看服务器中的组列表
1.30 查看计算机本地组列表
1.31 查看服务器上打开文件的列表
第2章 FTP远程文件管理实例
2.1 直接登录到远程FTP服务器
2.2 匿名登录到远程FTP服务器
2.3 屏蔽FTP服务器显示欢迎信息
2.4 连接后禁止自动登录
2.5 指定文件传输缓存大小
2.6 设置数据连接可以使用任何网络接口
2.7 禁止使用文件通配符
2.8 屏蔽文件传输时的交互提示信息
2.9 查看命令执行的详细信息
2.10 自动执行指定的命令
2.11 退出FTP服务器
2.12 退出当前程序
2.13 与命令行进行来回切换
2.14 设置文件传输模式
2.15 设置传输结束提示音
2.16 删除远程文件
2.17 更改服务器的当前目录
2.18 查看远程目录列表
2.19 将远程目录列表保存到文件
2.20 下载服务器上的文件
2.21 设置FTP本地工作目录
2.22 关闭文件传输询问方式
2.23 重命名远程文件
2.24 创建远程文件夹
2.25 删除FTP远程文件夹
2.26 指定用户名及密码
2.27 禁止显示服务器响应信息
2.28 显示函数调用序列
第3章 远程连接与登录实例
3.1 直接操作远程计算机桌面
3.2 远程登录服务器控制台
3.3 定制远程桌面连接文件
3.4 通过桌面连接文件自动登录远程计算机
3.5 编辑、修改桌面连接文件
3.6 详细记录远程用户操作过程
3.7 以当前用户身份登录远程服务器
3.8 按特定的终端类型登录服务器
……
第4章 网络配制与管理实例
第5章 文件共享管理实例
第6章 远程登录服务器配置实例
第7章 Inter信息服务器配置实例
第8章 动态地址分配服务器配置实例
第9章 Windows防火墙配置实例
第10章 远程访问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实例
第11章 WINS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实例
第12章 网络故障诊断与处理实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文化人类学的探索与反思》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全面的文化人类学视野,探讨自人类学学科诞生以来,其核心概念、主要理论流派以及田野工作方法的演变与实践。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早期文化理论的奠基,到当代后现代批判思潮的兴起,力求展现文化人类学如何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革新,以应对全球化、技术变革和身份政治等复杂现实的挑战。 第一部分:理论的基石与拓荒 本部分将追溯文化人类学的思想源头,重点解析奠定学科基础的几大核心理论框架。 第一章:早期进化论与文化普遍性 本章首先回顾19世纪社会思想背景下,泰勒(E.B. Tylor)和摩尔根(Lewis H. Morgan)的“单线进化论”思想。我们将详细分析他们如何试图构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阶段性模型,并探讨这些理论在当时对“野蛮”、“半开化”、“文明”等范畴的界定与等级划分。重点讨论这些理论如何反映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以及它们在历史中的积极作用(如强调文化的可研究性)与局限性(如种族主义的隐性预设)。 第二章:文化相对论的诞生与博厄斯学派 本章聚焦于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及其追随者对进化论的有力挑战。我们将深入剖析“历史特殊论”(Historical Particularism)的核心主张,即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不应用单一标准衡量。文化相对论在此被确立为一种研究方法论工具,主张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理解行为和信念的意义。本章将详细考察博厄斯学派在北美原住民研究中的开创性贡献,特别是其对语言、体质人类学和文化研究整合的努力。 第三章:功能主义的结构与目的 本章转向英伦,探讨功能主义的两种主要形式。首先是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的“情境功能主义”,强调文化要素如何满足个体生物和社会的基本需求。我们将细致分析其“走出书斋”的沉浸式田野工作方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规范。接着,我们将分析拉德克利夫-布朗(A.R. Radcliffe-Brown)的“结构功能主义”,侧重于社会结构(如亲属关系、制度)如何维持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和整合。通过对比两位学者的异同,揭示功能主义对社会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 第二部分:意义的解码与宏大叙事的解构 进入本世纪中叶后,人类学研究的焦点从宏观结构转向文化意义的内在结构和象征体系的阐释。 第四章:结构主义的符号宇宙 本章将全面介绍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我们将解析其如何运用语言学工具,在看似不同的文化现象(如神话、亲属关系、烹饪)中发现潜在的、普遍的“二元对立”思维结构,如生/熟、自然/文化。本章将阐述结构主义试图揭示人类心智的“无意识语法”,及其对后续所有符号学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诠释人类学与意义的深度挖掘 本章核心讨论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倡导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我们将探讨诠释人类学如何将文化视为一套共享的、相互交织的意义文本,研究者的任务是解读这些文本的层次。通过分析格尔茨对巴厘岛斗鸡等现象的分析案例,我们认识到人类学的目标不再是建立普遍定律,而是提供对特定文化意义网络的详尽解释。 第六章:权力、知识与批判转向 本章探讨了福柯(Michel Foucault)思想对人类学实践的冲击,特别是关于“知识即权力”的观点。我们将分析人类学知识的生产过程如何嵌入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权力关系之中。本部分还将讨论“批判人类学”的兴起,关注那些致力于揭示被压迫群体的声音,挑战西方主导的“他者”再现模式的学者。 第三部分:田野工作的重塑与当代议题 本部分关注当代文化人类学在方法论和伦理上的自我修正,以及其对全球化时代新现象的回应。 第七章:反思性田野工作与研究者的位置 随着后现代思潮的渗透,研究者开始审视自身在田野中的角色。本章深入探讨“反思性”(Reflexivity)的必要性,即研究者如何将其自身的身份、偏见和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纳入分析框架。我们将讨论对话式写作、多声部叙事等新的田野记录与呈现方式,强调人际关系在知识生产中的核心地位。 第八章:全球化、流动性与跨国研究 面对一个日益互联的世界,本章探讨文化人类学如何应对物质流、信息流和人员流动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将考察对移民、难民、跨国劳工以及数字社群的研究,分析“文化”概念如何从固定的地理空间转向动态的网络和场域。本章还将引入“世界体系理论”和“地方性/全球性”的辩证关系分析。 第九章:身份、主体性与新兴议题 本章将聚焦于21世纪人类学关注的焦点议题,包括性别研究、性理论(Queer Theory)的引入如何解构传统的人类学分类系统;环境人类学对人与非人界限的重新思考;以及当代资本主义下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细微考察。本章旨在展示文化人类学如何保持其批判性和适应性,继续在理解复杂人性与社会变迁中发挥关键作用。 结语:展望人类学的未来路径 在结语中,作者将总结文化人类学如何在历史的张力中不断平衡普遍性与特殊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宏观结构与微观意义。本书力图证明,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反思性的学科,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一种持续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的视角,从而培养出更具同理心和批判精神的全球公民。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人类的全新窗口。我一直对那些“看不见”的、抽象的社会现象很好奇,但又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本书恰恰就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它将人类学拆解成几个核心的传统,每个传统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但又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了对人类的全面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历史进程的梳理,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通过这些事实来展现人类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例如,书中在介绍早期人类学家的研究时,就体现了一种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而当读到现代人类学的理论时,又能感受到学科的不断成熟和理论的深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类学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思考之上的。它教我如何去观察、去分析、去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细节,并从中发现宏大的规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一种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加深刻地看待人类世界的方式。

评分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彻底的思维重塑。我一直以来对学科的划分都比较模糊,总觉得历史、社会学、人类学什么的,界限不是很清晰。这本书恰恰就把这个“模糊”变得无比清晰,而且清晰得如此具有启发性。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把人类学这四个传统(作者在此可能指的是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当然也可能包含其他划分方式)各自的特点、历史渊源、核心问题以及研究方法,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在介绍生物人类学时,不仅仅是讲我们人类如何从猿类进化而来,更是探讨了人类的生物多样性、遗传学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这让我开始思考,原来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一部丰富而复杂的历史书。而语言人类学部分,更是让我惊叹于语言的魔力,它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思维模式和社会结构的重要载体。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语言在塑造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上的差异,这让我对“视角”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学作为一个整合性的学科,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理解“人”这个复杂而迷人的概念的。

评分

阅读《人类学的四大传统》的过程,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我之前对人类学的了解,基本上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可能就是从一些纪录片或者新闻报道中零星接触到。这本书就像一本地图,把我之前散落的知识点串联了起来,并且为我指明了更广阔的探索方向。书中对每个传统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而且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包含了一种方法论的启迪。例如,在介绍文化人类学时,书中强调了“参与式观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这种方法下深入理解一个陌生的文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理解需要时间和深入的互动。而对于考古人类学,书中不仅仅是讲述挖掘出的文物,更重要的是解释这些文物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信息、技术水平和信仰体系,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度和人性的复杂。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即使是复杂的理论和概念,也能被清晰地阐释出来,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认识我们自己的人文读物。

评分

这本《人类学的四大传统》真是颠覆了我过去对人类学的刻板印象。一直以为人类学就是研究落后地区的原始部落,研究他们的风俗习惯,或者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仪式。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人类学 far beyond that。它展现了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仅是“田野调查”的代名词,更是一种理解人类自身、理解社会演进的独特视角。书中对不同分支的详细梳理,让我看到了人类学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人类现象。比如,当我读到关于文化人类学的部分,那些对不同社会组织形式、信仰体系、语言和社会行为的深入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博物馆,每一种文化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都值得被尊重和理解。而考古人类学更是打开了通往遥远过去的大门,通过遗迹和文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早已消逝的文明,感受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的足迹。我尤其被书中对理论方法的探讨所吸引,那些关于演化、结构、解释等不同理论框架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人类学研究的严谨性和思辨性,它不仅仅是观察和描述,更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构建理论、挑战认知。这本书让我对人类学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遥远而神秘的学科,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提供了一种理解我们自身和他人的深刻方式。

评分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这本书,让我对“人类”这个概念本身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我之前可能更习惯于将人类理解为一个单一的、同质的整体,但这本书通过展示人类学的不同分支,让我看到了人类内部的巨大多样性和复杂性。生物人类学部分,让我认识到人类在生物层面的演化历程和适应性,以及基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文化人类学更是让我看到了人类在社会、文化、信仰等层面的无限可能,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对“相对主义”和“普适性”的讨论所吸引,这让我开始反思,在理解不同文化时,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尊重差异和寻找共同点。语言人类学则让我看到了语言作为人类独特能力的奇妙之处,它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思维和认知的塑造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的整体,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提供了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 holistic 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