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丛书29(3集第9辑)

美术丛书29(3集第9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宾虹,邓实 编
图书标签:
  • 美术
  • 艺术史
  • 绘画
  • 雕塑
  • 艺术理论
  • 艺术作品
  • 艺术欣赏
  • 文化
  • 艺术丛书
  • 艺术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346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987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术丛书》是上海神州国光社从1911年春开始刊行的一大套关于中国美术的丛书,编者是神州国光社的创办人邓实,后来又有黄宾虹加入。这是集中国古代重要美术著作于一身的大型丛书,依传统四部分类法的“书画、琴谱、篆刻、杂技”,将所收书籍分为“书画类、雕刻摹印类、磁铜玉石类、文艺类、杂记类”等五类,共收书270余种,约300万字。其中书画类最多,占全书七成,其中不甚经见之书,更为言书画者所不可不备。《美术丛书》的出版始事于1911年春,至1918年为止,刊出了初版全三集本。1928年,黄宾虹加入编者行列,刊出再版全三集本。1936年,加入第四集之后,刊出三版全四集本。1947年,全四集本增订再版,是为四版全四集本。1964年严一萍加入编者行列,由台北艺文印书馆增加为五集,1976年又加入第六集,刊行最为完备的全六集本。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三版全四集,1997年又影印出版了四版全四集本。本次以1947年全四集增订本为底本,按原书实际大小影印,以原书“某集某辑”的编次分为40册,单册定价,阅藏两宜。

内容简介

  《美术丛书29(3集第9辑)》包括:书筏、画筌、龚安节先生画诀、苦瓜和尚画语录、赐砚斋题画偶录、草心楼读画集、摹印述、墨经、琴学八则、观石录、艺兰记、履园画学、七颂堂词绎、七颂堂识小录。

作者简介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除绘画之外,并从事绘画史论、篆刻的研究和教学。擅画山水,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邓实(1877~1951)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政艺通报》,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与黄节、章太炎、马叙伦、刘师培等创立国学保存会、神州国光社,出版《风雨楼丛书》和《古学会刊》,主编《国粹学报》,在知识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成书”,至数百卷之多。弟兄二人,寒夜读书,每及“当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饮酒起舞,期期以报国自许。

目录

玉燕樓書法
山水松石格
畫山水訣
雲林石譜
長物志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精心撰写的图书简介,该书名为《美术史学前沿专题研究:二十世纪艺术思潮与当代视觉文化》(暂定名),旨在探讨20世纪以来美术领域的重大转变与当代视觉艺术的复杂图景,与您提到的《美术丛书29(3集第9辑)》内容不包含此书的任何研究主题。 美术史学前沿专题研究:二十世纪艺术思潮与当代视觉文化 —— 一部深入剖析现代性危机、媒介革命与全球化语境下艺术转型的深度学术力作 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今,全球艺术图景经历的几次根本性转向。我们不再满足于对经典流派的梳理,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深刻塑造了当代艺术生态的哲学思辨、社会结构变化、技术革新以及权力结构的演变。全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关键的理论支点展开,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视觉文化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现代性与艺术的断裂:从立体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文本转向 本部分着重考察现代主义运动的内在矛盾及其对传统美学范式的颠覆。我们深入分析了立体派对再现本质的质疑、达达主义对“艺术”自身定义的解构,以及构成主义在社会工程中的尝试。 重点探讨议题(非丛书29内容): 1. 图像的解构与符号学转向: 重点分析罗兰·巴特关于神话的阐释如何被引入对现代广告和大众图像的批判性阅读中。我们考察了1960年代波普艺术对“高雅/低俗”界限的模糊化,以及其背后对消费主义符号的挪用与讽刺的复杂性。 2. 结构主义与现象学的碰撞: 探讨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如何挑战了笛卡尔式的认知模型,进而影响了后来的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对空间、时间与观看者身体经验的重新介入。尤其关注非西方艺术史观在这一时期的边缘化与反思。 3. 观念艺术的“文本化”: 深入解析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等人的工作,如何将艺术的重心彻底从物质媒介转移至语言和概念层面。这标志着艺术不再是关于“看”什么,而是关于“想”什么,为后续的理论转向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媒介革命与身体的政治学:从摄影到数字时代的介入 二十世纪下半叶,新的传播技术重塑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本部分将技术媒介视为艺术实践和社会政治力量的交汇点。 重点探讨议题(非丛书29内容): 1. 摄影的“本体论”危机: 区别于传统摄影史对摄影技术发明的记录,本书关注如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等艺术家如何通过身份的扮演和重拍,暴露了摄影作为“真实记录者”的虚构本质。重点剖析了媒介再现的意识形态控制。 2. 录像艺术的场域实验: 考察白南准等先驱如何利用新兴的电视和录像技术,挑战博物馆的传统“白立方”空间。录像艺术不仅是新的艺术形式,更是对时间线性叙事的抵抗,以及对被动观看模式的反抗。 3. 虚拟现实的伦理边界: 将讨论目光投向后数字时代。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对“在场感”(Presence)的重新定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关于人机交互的艺术表达和潜在的伦理困境。 第三部分:后殖民批判与全球化视野下的艺术地理学 全球化进程和后殖民理论的兴起,迫使艺术史家重新审视艺术创作与权力、地域、民族身份之间的关系。 重点探讨议题(非丛书29内容): 1. “世界艺术”与中心-边缘的重构: 本章拒绝接受单一的西方艺术中心论叙事。我们详细分析了1989年“欧洲巡回展”(Les Magiciens de la Terre)引发的巨大争议,探讨了西方策展机构在“发现”非西方艺术家时所固有的权力结构。 2. 身份政治与流散叙事: 关注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如艾未未、苏珊·赫伯特等)如何通过装置和公共干预,表达关于迁徙、边界、记忆重构的复杂叙事。分析艺术如何成为抵抗国家叙事、重申边缘群体主体性的工具。 3. 物质性的回归与生态批判: 在全球资本流动的背景下,一些艺术家重新关注地球的物质性及其脆弱性。本部分探讨了“生态艺术”(Eco-Art)如何超越简单的自然描绘,深入批判工业化对环境的侵蚀,并寻求新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艺术表达。 第四部分:艺术理论的自我反思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转向艺术史学自身的学科反思,以及理论工具在面对新兴艺术现象时的有效性。 重点探讨议题(非丛书29内容): 1. 艺术的“不可名状”: 探讨在图像泛滥的时代,艺术如何维持其特殊性。分析阿尔托(Antonin Artaud)的“残酷戏剧”理论在当代装置艺术中如何转化,用以唤醒观众被驯化的感官。 2. 审美判断的去中心化: 审视当代艺术批评如何应对社交媒体和“网红文化”对传统审美标准的冲击。探讨“病毒式传播”(Virality)是否成为一种新的、非正式的审美评估体系,以及其局限性。 3. 博物馆角色的再定义: 考察当代博物馆不再仅仅是保存和展示的场所,而是成为社会行动的平台、教育的实验室和批判的剧场。分析档案学与策展实践的交融,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的重构。 本书特色: 本书避免了对传统艺术史名录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高度聚焦的理论切入点,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理解20世纪以来视觉文化复杂性的“批判性工具箱”。它强调艺术与哲学、社会学、媒介理论之间的动态对话,是美术史研究者、视觉文化理论工作者及对当代艺术思潮有深度兴趣的读者的必备参考书。本书的讨论范围覆盖了从观念艺术的语言转向,到后殖民理论的地理学重塑,再到数字媒介的本体论挑战,展现了一幅宏大而又精微的现代艺术发展全景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似乎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研究路径,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切入,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个案分析,最后又回归到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让人感觉每读完一个单元,都像是完成了一次对某个知识板块的完整梳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材料学在绘画媒介演变中的作用那一章节,它横跨了化学、物理和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展现了一种跨学科研究的典范。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发现个别章节的引用来源标注略显混乱,有些地方的注释跳跃性比较大,这对于需要进行交叉验证的研究者来说,无疑增加了不少查找和核对的时间成本。希望未来的再版中,能够在注释体系的规范化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严谨的学术探究。

评分

这本《美术丛书29(3集第9辑)》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纸张触感,配合上封面那低饱和度的色调,仿佛能一下子将人拉回那个充满艺术思辨的年代。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字体的选择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阅读起来是一种纯粹的享受,完全没有现代印刷品那种廉价的、流水线作业的感觉。不过,如果非要挑剔,我觉得在某些专题的过渡部分,插图的密度可以再高一些,毕竟是美术类的书籍,视觉冲击力是关键,虽然文字论述已经相当深入,但偶尔缺乏一些即时的、直观的图像来支撑那些复杂的理论阐述,会让初涉此领域的读者稍感吃力。总的来说,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而非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对于那些热衷于纸质阅读和深度研究的同好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佳作,只是在便携性上稍稍欠缺,更适合在安静的书房里,泡上一壶茶,慢慢品味。

评分

我拿起这册书时,首先被吸引的是它所蕴含的那股朴实无华的劲头,没有浮夸的宣传语,没有花哨的噱头,全都是沉甸甸的内容。它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娓娓道来,不急不躁,却字字珠玑。它的价值不在于追赶潮流,而在于为潮流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我花了好几天时间仔细研读了其中关于“意象”与“物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差异的探讨,那个论述的深度和广度,至今让我回味无穷。不过,作为一位日常使用的参考书目,它的索引系统设计得实在不够人性化。当我想要快速定位某个特定艺术家或流派的论述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目录和正文之间来回翻找,效率大打折扣。一本优秀的丛书,其检索的便利性与内容的深度同等重要,希望编辑团队能在用户体验这个层面上再做优化。

评分

读完这本厚厚的集子,我最大的感触是它在收录标准的严格性上所展现出的专业水准,简直可以说是那个时期美术研究的一个缩影。它没有陷入那种猎奇或追逐时髦的倾向,而是专注于那些具有坚实学术根基和长远历史意义的议题。例如,其中几篇关于早期现代主义在东方语境下的本土化讨论,其论据的扎实程度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们显然是下了苦功,对一手资料的引用和解读都极为审慎。但是,也正因为这种过于学术化的倾向,使得某些段落的阅读门槛设置得相当高。那些非专业人士,或者仅仅是想轻松了解一些美术史概览的读者,可能会在密集的术语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中感到迷失。我期待在后续的系列中,能看到更多面向大众的、用更平易近人的语言来解读这些深刻议题的尝试,毕竟艺术的魅力,在于其能被更广泛的人群所理解和欣赏,而不是只停留在象牙塔的讨论圈里。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本《美术丛书29(3集第9辑)》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它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像是一种思考方式的引导。它挑战了我过去一些根深蒂固的艺术观念,迫使我去重新审视那些我曾以为已经完全理解的美术史基本概念。这种“被挑战”的感觉,正是一位优秀学术著作带给读者的最大馈赠。然而,我不得不指出,由于其时代的局限性,书中涉及的一些前沿的、近二十年内兴起的艺术形式或理论思潮,自然是无法涵盖的,这让它在面对当代艺术的快速发展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读者在使用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更像是一部奠基性的经典,需要搭配最新的研究成果一起阅读,才能构建起一个全面且与时俱进的知识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