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關乃忠二鬍協奏麯集:創作、演奏訪談與教學指導》一書,是一部包括二鬍獨奏麯譜和鋼琴伴奏麯譜、演奏教學指導和示範音響,以及作麯傢、演奏傢訪談在內的,集多種內容於一體,同時滿足教學、演奏與學術研究多種需要的二鬍作品集。該作品集在體例與內容上,有以下幾個特點:書中的獨奏麯譜,不僅屬於經典版本,而且按宋飛演奏的弓指法進行標注:每首作品均配有鋼琴伴奏譜,以支持樂麯的教學乃至音樂會演齣之用:宋飛對書中的每首作品還從演奏的角度給以講解和指導,並且配有其親自演奏的示範性音響:書中還收錄有作麯傢訪談與演奏傢訪談,這些資料,不僅能讓讀者瞭解有關作品的創作理念以及演奏傢的經驗、處理和錶現手段,還為二鬍藝術研究提供瞭寶貴而生動的資料。總之,這些內容,都大大增強和提升瞭該作品集在教學、演奏和研究方麵的實際應用功能和價值,使其成為一部集二鬍經典作品演奏的版本和弓指法標注,伴奏麯譜、教學指導和示範音響兼備,創作、演奏經驗與教學、科研功能兼具的音樂書籍。
作者簡介
宋飛,著名二鬍演奏傢、教育傢,國傢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國樂係教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音樂傢協會副主席、錶演藝術委員會主任、二鬍學會會長、劉天華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鬍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副理事長。
1989年獲首屆“ART”杯國際比賽二鬍青年專業組一等奬。2003年獲中國“金唱片”奬。2005年獲中國唱片“金碟”奬。2007年獲“亞洲十大發燒唱片”最佳唱片奬、最佳演奏奬。2011年授國傢級錶彰,被評為全國“德藝雙馨藝術傢”。自1995年以來,曾多次在全國各地成功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首演瞭《竹韻》、《楚魂》、《燕趙春潮》、《野草》、《清明上河圖》等大量作品,獲得一緻好評。為國內外電颱、電視颱錄製瞭大量的音樂節目,齣版瞭《江河雲夢》、《長城隨想》、《宋飛與愛樂女》、《種子燈焰》、《鬍琴與鬍琴》、《二鬍協奏麯》和《清明上河圖》等十餘張獨奏專輯,以及《中國二鬍名麯指導》、《怎樣演奏二鬍》和《中國二鬍考級指導》等大量教學VCD,並齣版專著《鬍琴傢族演奏入門》。
多年來,宋飛在海內外舉辦瞭多場獨奏音樂會,在極具代錶性的“弦索十三弄——宋飛獨奏音樂會”、“中國音畫《清明上河圖》——宋飛鬍琴多媒體音樂會”和“無伴奏套麯《如來夢》——宋飛鬍琴情景音樂會”上,宋飛演奏瞭十餘種鬍琴,將現代的多種藝術形式與探索創新的演奏方式和獨特的藝術語言相結閤,被譽為民族器樂錶演實踐的成功探索三部麯。
多年來,宋飛作為中國音樂傢的代錶齣訪瞭數十個國傢和地區,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林肯中心、柏林愛樂大廳、維也納金色大廳、悉尼歌劇院等世界音樂聖殿演奏傳播中國音樂,受到海外觀眾的高度贊賞。
同時,宋飛在二鬍教學方麵開創瞭雙語教學模式,即兼容傳統和西方的音樂元素,讓學生瞭解、體會東西方音樂文化的異同之處,從而更好地運用不同的音樂語言技巧來錶達音樂,詮釋音樂的內涵。多年來,她培養的許多優秀學生,在海內外大賽中多次獲得金、銀、銅奬。
宋飛的鬍琴藝術集各傢各派之精華,融閤瞭傳統與現代的審美;她的演奏風格著重於作品的意、情、趣,自然流暢,揮灑自如;她的演齣深受各層次聽眾的歡迎與好評。她被媒體喻為“新一代鬍琴藝術纔女”、“中國當代譽滿國際樂壇的二鬍演奏傢”、“中國民族音樂的領軍人物”、“中國二鬍皇後”。她是當代活躍在音樂舞颱上的中國民族器樂獨奏大傢,也是備受中外音樂界、唱片界矚目的頂級音樂傢。
內頁插圖
目錄
作者簡介
宋飛簡介
關乃忠簡介
序
訪談
關乃忠談二鬍協奏麯的創作
宋飛談關乃忠的五部二鬍協奏麯及《風雨思鞦》
創作研究
樂由心生、至情至性——關乃忠與他的二鬍協奏麯
作品簡介及樂譜
第一 二鬍協奏麯
第二 二鬍協奏麯——追夢京華
第三 二鬍協奏麯——詩魂
第四 二鬍協奏麯——愛十艮情仇
第五 二鬍協奏麯——辛亥百年祭
風雨思鞦
後記
前言/序言
為“中國當代大型二鬍創作作品選集係列圖書”寫序,主要的動機,不是對其中收錄的作品作某種創作評價(雖然這種評價非常必要,並且確需要通過深入研究去做),而是主要圍繞“雙文化”語境下的“文化詮釋”及二鬍演奏中的二度創作問題,對當代大型二鬍作品的創作、演奏以及教學中所觸及的各類問題,作某種反思,以此為契機,引發我們對以二鬍為代錶的中國弓弦藝術乃至民族器樂在當今文化、教育發展中的思考。
中國的民族器樂,實際上已經成為當今中國文化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最具影響力和文化傳播效應的藝術品種之一;中國的民族器樂,不僅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在藝術領域的突齣代錶,並且,就這一藝術門類悠久的曆史、深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積纍、廣泛的受眾麵、群眾的喜愛程度乃至高端的藝術錶演和創作成就等綜閤指標而言,更是占據著令人矚目的地位。而二鬍藝術作為中國弓弦藝術成就的突齣代錶,自近代以來,不僅是民族器樂發展中的佼佼者,甚至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之為“引領者”。
當我麵對宋飛主編的這套包含有大量的創作、演奏、教學相關信息,並附有高藝術水準的音響版本,同時具有很高學術與應用價值的書譜時,透過其所作所為,我看到的是一位思想成熟、眼光不凡且長遠,對二鬍和中國弓弦藝術乃至民族器樂的發展,有深入思考的藝術傢和教育傢。對於音樂錶演專業的教師而言,編寫一本教材並非難事,但是,我透過這件事所看到的和想到的是,這決非編寫一本普通教材那樣簡單,而是體現瞭作者的擔當和責任。當我受宋飛之托,為此套書寫序,並瞭解瞭她做此事的想法後,更證實瞭我的判斷,這使得我可以將這方麵的思考錶達齣來。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些思考的許多方麵,是受啓於宋飛這位可以稱之為有思想深度、有長遠眼光的音樂錶演藝術傢。
18年前的今天,當“‘紀念劉天華100周年誕辰’宋飛二鬍獨奏音樂會”成功舉辦時,許多音樂學傢對宋飛給予高度評價並寄予厚望。這集中反映在何昌林發錶在《人民音樂》1995年第7期以《演奏傢的文化意識及其“文化詮釋”問題——宋飛首次二鬍獨奏音樂會有感》那篇熱情洋溢而又文意尖銳的評論文章中。而我在當時,也在同刊同期發錶瞭以《汲取傳統菁華基礎上的新釋》為題的評論文。在這兩篇文章中,“詮釋”與“新釋”、“傳統”與“文化意識”這些詞匯的運用,是謂“關鍵”。我當時在文章中寫道:“她說,對我演奏和解釋的作品,可能會有看法和爭議,但是,意義不在於演奏的成功與否,而是在於堅持一些東西,這纔是有意義的。宋飛所要堅持的,就是傳統藝術中那些經受考驗、永遠值得繼承的菁華。這是宋飛很早就給自己事業發展起點的‘定位’。”自這場音樂會之後,宋飛作為劉天華、華彥鈞、孫文明二鬍傳統藝術的傳承者和令人信服的詮釋者的地位建立起來瞭。這在何昌林的文章中有深入的認識和評價。
但是,宋飛是否就僅僅以“二鬍傳統藝術的傳承者”這樣一種定位而滿足?其實,宋飛的錶演藝術實踐,長期以來,還包括有大量對新創二鬍作品的詮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並且與二鬍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密切相關的領域,就是大型二鬍創作作品的演奏。而在大型二鬍創作作品演奏的背後,存在著二鬍藝術如何能夠在保持其傳統藝術特質的同時,繼承發展、推陳齣新的問題。與此相關的“雙文化”,問題、中西關係問題,更是揮之不去、必須麵對的,這不僅是從理論上,而且更應當從創作、演奏和教學實踐上去努力求得和諧發展的問題。
在宋飛看來,近代二鬍藝術發展的“原點”,劉天華與華彥鈞是站在一起的。劉天華雖然藉鑒西方音樂的語匯來豐富二鬍的藝術錶現,但實際上仍然是在傳統母語的基礎上去創新。劉天華對傳統二鬍母語及其美學特質的保持與對西方音樂語匯的有限藉鑒並不矛盾。劉天華在其創作中所用的大三和弦及其樂思的重新結構,其精彩的部分,往往是用傳統的二鬍語言錶達方式,通過某種節奏和重音的糅閤,將西方的音樂語匯轉化得無痕而自然,甚至聽不齣是西方的語匯,這種融閤其實是很高明的。而劉天華二鬍作品中“激昂情緒”的錶達,也是有“雙語”特點的。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關乃忠二鬍協奏麯集:創作、演奏訪談與教學指導(附示範音響光盤1張)”的圖書簡介,內容將聚焦於該書所包含的創作、演奏訪談與教學指導等核心部分,並充分展現其專業性、深度與實踐價值,同時不提及光盤本身的具體內容(僅作為附錄說明)。 --- 關乃忠二鬍協奏麯集:創作、演奏訪談與教學指導 深度剖析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民族音樂的傑齣篇章,奠基二鬍協奏麯體係的權威指南。 本書是一部集學術研究、藝術傳承與實踐指導於一體的重量級文獻,緻力於全麵、深入地解讀著名二鬍演奏傢、教育傢關乃忠先生在二鬍協奏麯領域所做齣的開創性貢獻。它不僅是研究關乃忠音樂思想的必備參考,更是二鬍專業人士、作麯傢以及音樂院校師生研習大型民族器樂作品創作與演奏技巧的寶貴資源。 第一部分:協奏麯的誕生——創作理念與曆程深度透視 本部分聚焦於關乃忠先生參與創作或被選為範本的數部重要二鬍協奏麯,揭示其背後的藝術脈絡與時代背景。這不是一份簡單的麯目羅列,而是對創作思維的係統性梳理。 一、 中國協奏麯語匯的構建與革新 本章詳細探討關乃忠先生如何看待和實踐二鬍在協奏麯體裁中的地位。傳統二鬍的地位多限於獨奏或與小型樂隊的配閤,而協奏麯則要求二鬍在與大型交響樂隊的對話中展現其獨立的、宏大的敘事能力。書中梳理瞭其在作品選擇、改編或新創過程中,是如何平衡二鬍的民族音色特性與交響織體的復雜性。重點分析瞭如何處理“拉弦樂器”與“管弦樂器”在音域、力度和錶現力上的技術性對接,以避免二鬍在宏大樂隊麵前被“淹沒”的睏境。 二、 風格溯源與地域色彩的融閤 關乃忠先生的音樂創作深受地域文化的滋養。本部分將剖析其代錶性協奏麯中,如何有機地融入不同地域的音樂元素,如江南絲竹的細膩婉轉、北方戲麯的剛勁有力等。特彆關注其在藉鑒西方協奏麯結構(如呈示部、再現部、迴鏇麯式)時,所進行的民族化處理。例如,分析作品如何通過主題的變奏與發展,實現民族敘事與西方麯式邏輯的完美統一。 三、 結構設計中的張力控製 協奏麯的魅力在於“對比”與“交織”。書中細緻解構瞭數部協奏麯的樂章布局,探討瞭關乃忠先生在處理協奏段落與樂隊齊奏(Tutti)之間的關係時所采用的創新手法。如何設計高潮段落,如何利用樂隊配器為二鬍提供清晰的“舞颱”,以及如何在弱奏中保持張力而不失色彩,均有詳盡的分析論述。 第二部分:舞颱的藝術——演奏哲思與技法精粹 本部分是本書的實踐核心,旨在從一位頂尖演奏傢的視角,解構二鬍協奏麯的演奏難點與藝術處理的最高境界。 一、 大型作品的“氣勢”與“氣息”管理 協奏麯篇幅長、結構復雜,對演奏者的體能和樂麯把握能力提齣瞭極高要求。本章深入探討瞭關乃忠先生對於二鬍演奏中“氣息”的理解。這裏的氣息不再僅僅是弓法的延續,而是貫穿數十分鍾作品的內在驅動力。內容包括: 弓法的層次化處理: 如何在強奏時保持音色的顆粒感而非單薄的“吵”,在弱奏時維持聲音的穿透力。 指法的精密度: 麵對協奏麯中頻繁齣現的快速跑動、復雜的揉弦技巧(特彆是多重揉弦和快速換把後的定音準確性),提供瞭係統的訓練路徑。 情感的宏觀鋪陳: 如何在微觀的音符中植入宏大的情感敘事,確保全麯的情感綫索清晰、層層遞進,避免“片段化”的演奏。 二、 與交響樂隊的“對話”藝術 協奏麯的核心在於人與“團”的互動。本章重點剖析瞭關乃忠先生與指揮傢、樂隊協作的經驗: 聽覺的重塑: 演奏傢必須跳齣傳統獨奏的聽覺習慣,學習如何在樂隊的“和聲背景”中調整自己的音色平衡點。 速度與彈性處理: 探討在嚴格的拍號下,如何運用微妙的彈性速度(Rubato)來凸顯樂句的歌唱性,同時又不破壞與樂隊整體的同步性。 導引與服從: 分析在不同樂章中,二鬍應何時主動引導樂隊,何時選擇暫時退居二綫,以突齣樂隊的織體。 第三部分:薪火相傳——教學思想與實踐指導 作為享譽國內外的教育傢,關乃忠先生的教學理念對後世影響深遠。本部分是針對二鬍教師和高年級學生的直接指導。 一、 協奏麯教學的遞進體係 本書詳細闡述瞭從基礎練習過渡到協奏麯學習的完整教學步驟。這包括: 1. 樂麯的“解構”: 如何將一部復雜的協奏麯拆解為若乾個技術模塊和情感單元進行攻剋。 2. 技術移植: 如何將傳統獨奏練習中習得的技巧,轉化為適應協奏麯體裁所需的大型、長綫條的演奏要求。 3. 樂麯風格的“內化”: 強調理解作品背後的曆史文化語境,而非僅僅是機械地模仿指法,幫助學生建立屬於自己的演奏“聲音”。 二、 難點突破的“關氏”心法 針對協奏麯中公認的幾大技術難點,本書提供瞭獨到的解決思路,這些方法基於關乃忠先生多年的舞颱實踐總結,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內容側重於解決大型作品中齣現的音準波動、弓毛與琴弦的接觸點控製、以及處理多聲部織體模仿等問題。 附錄:珍貴訪談資料匯編 本部分收錄瞭對關乃忠先生的深度訪談記錄,這些記錄是理解其藝術人生和音樂觀點的第一手資料。訪談內容涵蓋瞭他早年的藝術經曆、對二鬍改良的看法、對未來發展的期望,以及他對自己演奏生涯中幾個關鍵節點的自我評價,為研究者提供瞭寶貴的第一手口述曆史材料。 --- 結語 《關乃忠二鬍協奏麯集:創作、演奏訪談與教學指導》不僅是對一位藝術大師創作成果的係統梳理,更是中國民族器樂走嚮交響化、國際化進程中的一份重要文獻。它為我們提供瞭一把鑰匙,用以開啓和理解二鬍協奏麯這一宏大體裁的內在邏輯與無限可能。 (附示範音響光盤1張,提供麯目權威演奏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