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闲来笔潭》是作者离开领导岗位后,忆及人民的养育之恩、党的教育培养、政府的关怀扶助,所写的一些短篇,共分为五部分:《岁月难忘》是作者的童年记忆和求学经历,还有一些工作回忆;《静思杂记》是近几年一些足迹的记录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读书随议》是作者看书时的一些思考;《春水煎茶》是作者茶余饭后听说的一些人和事,姓名和事情都没有考证过;《少长闲集》是作者在济南住地与几位熟悉的同志,就十二个题目议论切磋的记录。
作者简介
吴官正,男,196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4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动力系热工测量及自动控制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程师。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等职务。
内页插图
目录
岁月难忘
童年记忆与求学之路
难忘那夜的秋雨
两位班主任
清明忆母亲
毕业证书上的照片
江城琐忆
以活对活以放对放
墨美之行与山江湖工程
十下鄱阳湖
三请潘际銮
八一桥头的两只猫
达悟的女儿
点滴在心
雏凤清于老凤声
组建新山大
言实情求支持
“信访局长”
梁山接访
少管所的春节
两次发火
39瓶氰化钾
生日
过年
梦
面条
肝胆相照的几位朋友
附 相伴五十年
静思杂记
退后的心态
印章
人间重晚晴
路靠自己走
数字无味
对“一分为二”的思考
“0”有多大?
“让它错下去”
夹缝与“二月天”
别责怪它们
野猫
可恶的蚊子
猴子的启示
屈伸有度
从马哈鱼说开去
为它们说几句话
玉泉山的松树
今日春分
凌霄花
两登景山
三进北海
游园乐
山路漫步
不只是踏青
逛街遐思
清晨散步
秋游姑苏
盈盈一水间
潍坊欢歌
又到黄河入海口
董子园随想
“愚公后代”改行
肥城的鸟巢
沂河之滨
北川汶川行
《游濠河》等五篇
读书随感
美学笔记
古希腊文明撷秀
参观贝村的联想
《天方夜谭》读后
评读四位美国总统
盖茨辞职的启发
也说欲望
宽容
见势利者别烦
太阳不会说谎
谣言是“病毒”
谈灵感
需要与矛盾
脾气
康熙看长城
红颜并非祸水
相似还是巧合
春水煎茶
有问有答
老谷的奇谈怪说
人老话多
老王照镜子
芸芸众生
阴差阳错
“麻将婆博士”
裴妹外传
山茶花开
县委组织部长日记
相框背面的秘密
“钢人”袁虎
二百五十一
骆老师的遗书
笑得那样解放
同行三十里
“你闭着眼睛干什么?”
这棵老树
杀它干什么
阿璐嫂
破赛
狠
峨直
荒诞的梦
一撇的闲
给三草的信
少长闲集
为《少长闲集》解释几句
名声
聪明
灯笼
面具
选择
泰山精神
村庄文化
A=X+Y+Z
约束
差距
眼光
权威
主要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难忘那夜的秋雨
1950年深秋,我母亲到亲戚家赊了头小猪来养。大约过了不到十天,亲戚家的掌门人来到我家,对母亲说:“我是来看弟弟的,顺便来收你赊的猪崽钱。”母亲说:“现在确实没钱,等筹到钱一定给您送去。”这位掌门人没有说行还是不行。接着,她指着我家的破屋说:“我的亲戚现在住的都不错,就是你还住牛栏,这么破,这么矮,狗都跳得过去。”晚上,父亲知道了,大发脾气。好像猪崽也听懂了似的,不停地叫。父亲骂母亲没骨气,怨亲戚无情,也恨自己没用,坚决要把小猪送还人家,宁愿饿死,也不低三下四。
母亲没办法,要我同她一起在小猪脖子上绑了根绳,牵着赶回亲戚家。
已是凌晨二时许,秋风瑟瑟,细雨绵绵。我在前面牵着小猪,母亲在后面吆喝。快走到村西两棵大樟树旁时,想到这里曾枪毙过一个恶霸、一个反革命,那个恶霸被步枪打穿了胸脯,血肉模糊;那个反革命被手枪打碎了脑壳,脑浆迸溢。因曾亲眼目睹,感觉十分恐怖。顿时我双腿发软,走不动了,吓得哭了起来。母亲也难过地哭了,安慰我说:“不要怕,哪里有鬼?就是有鬼,也不会吓我们这样的穷人,我活了四十多岁,受过人的欺侮,没有受过鬼的欺侮!”我心里好像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安慰,又好像吃了一颗壮胆药。再往前走了约一百米,又看见村里一个被邻村杀死的人放在棺材里,并用砖垒了一个小屋,说是报了仇才能下葬。我又害怕起来,但还是硬着头皮,牵拉着小猪往前走。这家伙不停地叫,好像是为我们壮胆,为我们叫苦,抑或是抨击人情太薄。
再往前,要翻过一座山,走二里多长的山路,这时雨下得更大了,身上也湿透了。走在山路上,忽然窜出一只动物,不知是狼是狗,吓得我胆战心惊。母亲说:“不要怕,你是个大孩子了,畜生不会伤害我们。”快到西北边山脚下时,看到一大片坟墓,大大小小的坟堆,好像大大小小的土馒头。母亲说:“再走一会儿就出山了,有我在,你不要怕。”我想到母亲可怜,又呜呜地哭起来。大约又过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小猪送到亲戚家,这时天才蒙蒙亮。掌门人淡淡地说:“把猪关到栏里去,你们吃过早饭回去吧?”我们全身湿透了,像落汤鸡,一夜折腾得够呛,连水都没喝一口,肚子早饿了。但母亲只轻轻地说了句:“谢谢,我们还要赶回去。”在往回走的路上,天先是阴森森的,慢慢地亮了些,秋雨袭来,身上不时打寒噤。
回到家里,看到我们可怜的样子,父亲没做声,转过身去,不停用手抹眼泪。母亲赶紧把我的湿衣服换了下来,都是打补丁的旧土布衣服。
父亲煮了一锅菜粥,桌上放了一碗咸芥菜,也没放油。父亲说:“哼,人穷盐钵里都会长蛆。”母亲对我说:“你都十多岁了,家里人多,几亩地又打不到够全年吃的粮食,你爸爸也忙不过来,不要再去读书了,好吗?”我没做声,放下碗,倒在床上哭。父母心软了,让步了,又说:“是同你商量,你硬要读就去读,反正我们穷。”我爬起来,饿着肚子就往学校跑,母亲把我追了回来。
这天傍晚,乌云密布,秋雨扑面,可晒场上的那棵松树,还是那样刚劲,不管严冬还是酷暑,总是那么挺拔。吃晚饭时,父亲突然问:“你能读个出息来吗?今后能不能当上小学教师?”我说:“不知道,只要你们允许我读,我会努力的。”这时,母亲发现我发高烧,赶紧烧了一大碗开水,叫我全都喝下去,盖上被子把寒气逼出来。
窗外秋雨仍下个不停。秋风从船板做的墙壁缝中往里面灌,冷飕飕的。看到父母骨瘦如柴,岁月和苦难在脸上刻满了忧愁,我鼻子发酸,眼前一片漆黑。再看自己皮包骨头的手,像鸡爪子,皮肤像那两棵老樟树的皮。
有人说:“求人比登天难,人情比纸还薄。”这虽不是生活的全部,却也道出了世态炎凉。童年经历的人间苦难,令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感同身受,格外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我自认为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尤其懂得知恩图报。
(2007年12月30日)
……
《闲来笔潭(精装典藏版)》是一本集结了作者对生活、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的散文随笔。本书并非一本单一主题的叙事长篇,而更像是一扇打开作者精神世界的窗户,通过一系列精雕细琢的文字,带领读者一同漫步于作者广阔的思绪疆域。 全书的体例上,它采用了散文集的形式,但又非简单的片段堆砌。每一篇都如同经过反复打磨的宝石,虽独立成章,却又在整体意境和思想深度上相互辉映,构成一个有机而完整的精神图景。作者的笔触时而温婉细腻,时而激昂磅礴,时而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哲思,但始终贯穿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质。 在内容层面,《闲来笔潭》并未聚焦于某个特定的人生阶段或某个狭窄的学科领域,而是将触角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的琐碎感悟,到对历史长河的遥想,再到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乃至对人生哲学层面的探索,无所不包。 例如,在关于“生活”的部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衣食住行的细节,而是善于从寻常中发掘不凡。也许是一次雨后清晨窗台上的露珠,一段邻里间不经意的寒暄,抑或是在一家老书店里偶然翻到的一本旧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诗意的光芒和哲学的厚度。他会探讨如何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找寻内心的宁静,如何在喧嚣中保持独立的思考,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品味出细微的幸福。这种对生活体验的深刻反思,触动的是每一个读者内心深处对于“生活”二字的真实渴望与不懈追寻。 转向“历史”的篇章,作者的态度是严谨而不失人文关怀的。他不会冗杂地复述史实,而是更倾向于从历史的某个侧面切入,挖掘那些被遗忘的细节,或是从历史人物的命运中提炼出普世的经验和教训。他可能会描绘古代文人墨客的雅集情怀,感受他们在大时代洪流中的个人际遇;也可能会审视某个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博弈,揭示其复杂的动因与深远的影响。这种历史的叙述,并非冰冷的史学考据,而是充满温度和人文情怀的讲述,引人深思,并从中汲取跨越时空的智慧。 在“文化”的探讨上,作者的视野是开阔而具有包容性的。他可能深入分析一种古老的民俗传统,探寻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也可能对比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发现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深切的关注,同时也对西方文化或其他异域文化有着开放的态度和敏锐的洞察。这种对文化的品味与解读,旨在展现文化的多元性与生命力,引导读者以更宽广的胸怀去理解和欣赏世界的多样性。 “艺术”是《闲来笔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对绘画、音乐、文学、建筑等艺术形式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艺术品的表面赞美,而是会深入剖析其创作背景、艺术手法,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一次观展的经历,一场音乐会的感受,一段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都可能成为他笔下的素材。他会探讨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如何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来提升生命的品质。他的艺术评论,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艺术背后的力量。 除了这些宏观的领域,《闲来笔潭》也触及了更深层面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悟。作者可能会在某个夜晚,凝望星空,引发对宇宙奥秘和人生意义的遐想;也可能在经历人生的起伏后,对“得失”、“幸福”、“孤独”等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他的哲学思考,是内敛的、真诚的,并试图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为读者寻找一种安顿身心的路径。 《闲来笔潭》的语言风格是其重要特色之一。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精炼而富有表现力。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细腻的情感生动化。他的句子结构多变,有长句的舒缓,也有短句的有力,读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同时,他的文字中透露着一种特有的从容与淡定,即使在谈论较为严肃或深刻的话题时,也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语调,让人感到亲切而非疏离。 “精装典藏版”的定位,则暗示了本书在制作上的精良。它不仅仅是一本内容上的集合,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其装帧设计、纸张选用、排版印刷都力求达到极高的水准,以匹配书中内容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品味。这样的版本,既是作者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也是读者品味与收藏的佳选。 总而言之,《闲来笔潭(精装典藏版)》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思考、启迪心智、丰富精神世界的读物。它以其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洞察、优美的文字,为读者提供了一场精神的盛宴。阅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博学而富有智慧的长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在字里行间,我们得以拓展视野,深化理解,并在作者的引领下,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和自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