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题跋丛刊:持静斋书目·持静斋藏书记要

书目题跋丛刊:持静斋书目·持静斋藏书记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日昌 著
图书标签:
  • 书目学
  • 古籍目录
  • 持静斋
  • 藏书
  • 清代
  • 文献
  • 辑佚
  • 善本
  • 地方文献
  • 版本目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07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846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5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持静斋”是清末广东大藏书家丁日昌的藏书楼。要了解丁日昌藏书状况,就要靠《持静斋书目》和《持静斋藏书纪要》两书。《持静斋书目》四卷《续增书目》一卷,是丁日昌的藏书总目,共收录图书二千九百十三种,按四库总目分类。除宋元善刻、名家精抄外,还收录了不少西洋科技译著。《持静斋藏书纪要》二卷,收书按版本类别排次。卷上分别著录宋刊、元刊、明刊和近刊佚书,卷下著录抄本。每书并撰解题,与藏书志体相似。解题或鉴赏版刻、考订源流,或提要内容、考辨作者。此次整理两书,均以丁氏刻本为底本,分别以各书其他刊本参校。书末附书名索引,以便于读者检索。

目录

前言
凡例
持静斋书目
持静斋书目卷一
经部一 易类
经部二 书类
经部三 诗类
经部四 礼类
周礼之属
仪礼之属
礼记之属
三礼总义之属
通礼之属
杂礼书之属
经部五 春秋类
经部六 孝经类
经部七 五经总义类
经部八 四书类
经部九 乐类
经部十 小学类
训诂之属
字书之属
……
持静斋藏书记要

前言/序言


《持静斋书目》与《持静斋藏书记要》:一部文人书斋的珍贵剪影 “持静斋”这一名号,本身便蕴含着一种淡泊宁静、专心致学的文人情怀。而“持静斋书目”与“持静斋藏书记要”两部文献的问世,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这位“持静斋”主人书房世界、思想脉络乃至生活情趣的珍贵窗口。它们不仅是个人藏书的记录,更是一份凝结着时代印记、学术趣味与人文关怀的独特剪影。 《持静斋书目》:一座知识的宝库,一个时代的缩影 《持静斋书目》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所呈现的惊人数量与精良品质的藏书。一部详尽的书目,如同一个无声的博物馆,记录着一位知识分子毕生搜求、鉴藏的珍贵文献。从史部、子部、集部到经部,从浩如烟海的史籍、纵横捭阖的诸子百家、精雕细琢的诗文集,到溯本清源的经典著作,无不涵盖其中。这本身就意味着“持静斋”主人是一位博览群书、学养深厚的学者,他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可见一斑。 更值得注意的是书目中所列书籍的年代跨度与版本考究。其中必不乏一些稀见的善本、孤本,或是经过精校审定的权威版本。这些都反映出“持静斋”主人在藏书上的独到眼光与严谨态度。他并非仅仅满足于拥有,更追求书籍的精、善、真,对版本源流、校勘讹谬有着深入的探究。这份对书籍本身的尊重与热爱,本身就是一种深厚的学术精神的体现。 从书目所录的类别与具体书名,我们更能推断出“持静斋”主人的学术兴趣与思想倾向。例如,如果书中史部书籍偏重某朝代的正史或野史,便可推测其对该段历史的关注;若子部书籍中《庄子》、《老子》等道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则可洞见其思想的哲学根源。集部书籍的丰赡程度,则直接反映了其文学品味与创作取向。这些书目条目,仿佛一个个节点,串联起“持静斋”主人知识体系的骨架,揭示了他治学的主要方向与人生关照的重点。 此外,《持静斋书目》作为一份私人藏书记录,也间接反映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在那个时代,藏书不仅仅是个人爱好,更是文人雅士身份、学识与社会地位的象征。书目的内容,或许也折射出当时学术界的主流思潮、流行的学说,以及知识传播的特点。它是一份个人的学术名片,也是一份时代的文化名片。 《持静斋藏书记要》:精挑细选的智慧,独到的鉴赏眼光 如果说《持静斋书目》是一座包罗万象的知识宝库,那么《持静斋藏书记要》则是一次精挑细选的智慧闪光。它并非简单的目录罗列,而是对部分重点藏书进行的精炼性介绍与评价。这份“要”,便是“持静斋”主人在浩如烟海的书海中,所凝练出的精华,是他对这些书籍价值、特色、学术意义的独到见解。 《藏书记要》的价值,在于其“要”中所蕴含的“言”。每一条“记要”,都可能是一段精辟的学理阐释,一次独到的版本考证,一番深刻的思想评骘,或是一段生动的读书心得。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我有什么书”,更是告诉你“我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为什么这本书对我来说重要”。 在“记要”中,我们可能读到对某部史书的叙事风格、史料价值的评价;对某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对某位诗人、文集的艺术成就、思想内涵的解读。这些评价,无不凝聚着“持静斋”主人的学识与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读书人的深度与广度。 “记要”中对于版本、校勘的关注,更是体现了其作为文献研究者的严谨。对于某些疑难版本、讹谬之处的辨析,可能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份“记要”,便成为了他学术研究的另一份重要成果,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更令人玩味的是,“藏书记要”中或许还蕴含着“持静斋”主人个人的情感偏好与审美情趣。他对某些书籍的青睐,对某些观点的认同,可能与他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息息相关。这些“记要”,因此也具备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使我们能够更立体地感知这位“持静斋”主人的灵魂。 两部文献的互文性与整体价值 《持静斋书目》与《持静斋藏书记要》两部文献,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文性。书目提供了藏书的整体框架与庞大规模,而记要则是在此基础之上,对部分重点藏书进行的深度挖掘与精炼呈现。书目如同一个宏伟的建筑蓝图,记要则是其中一些重要房间的精致装饰与室内陈设的说明。 阅读这两部文献,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持静斋”主人形象:他不仅拥有大量的藏书,而且对这些书籍有着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他既是一个知识的收藏家,更是一个思想的探索者。他的书房,并非仅仅是堆砌书本的场所,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延伸,是他与古圣先贤对话的空间。 这两部文献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们本身作为史料的重要性,更在于它们能够激发我们对读书、治学、人生意义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或许可以从“持静斋”主人的藏书理念与读书方法中,汲取一些宝贵的经验,反思我们当下阅读的浅薄与浮躁。 “持静斋书目”与“持静斋藏书记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清晰而动人的文人书斋画卷。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一位学者的治学态度,以及一位读书人对知识的虔诚与热爱。这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陈迹,更是连接我们与过去、启迪我们当下、指引我们未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们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深入体味,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手边有一本关于清代江南文人圈子的风俗志,读起来轻松愉快,但又暗藏玄机。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琐碎的、日常的雅事:文人在雅集上如何品评新茶、如何为一幅字画题跋、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交游和竞争关系。作者的笔触非常灵动,仿佛带着我走进了那些粉墙黛瓦的宅邸深处,去旁听他们关于诗词、金石的讨论。书中描述的那些精致的生活仪式感,比如特定的季节要喝特定的茶,特定的场合要使用特定的器皿,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生活美学达到了何种高度。它让我意识到,“风雅”绝非虚无缥缈的空谈,而是落实到每一件器物、每一个行为中的具体实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场景,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立体、更亲近的感受。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宋代文人画理论的专著,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不像传统的艺术史那样侧重于作品的风格流派比较,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意境”和“气韵”的理解是如何与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抱负紧密结合起来的。书中有大量对苏轼、米芾等大家书信、笔记的引用和细致的解读,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笔墨来寄托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士气”时所展现出的深厚学养,那种将哲学思辨融入艺术批评的笔法,读起来酣畅淋漓,很有启发性。读完后,我再去看那些宋画时,不再是单纯欣赏其技法,而是能感受到画面背后那份“不着一笔,尽得风流”的超脱与洒脱。这本书的文字功力极强,术语的解释非常到位,即便是初次接触宋代文人画理论的人,也能被作者的洞察力和清晰的逻辑所折服,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古籍修复与保护的专业手册,简直是技术控的天堂。这本书内容详实得令人咋舌,从纸张纤维的年代鉴别、墨色的化学成分分析,到虫蛀、水渍等不同类型损伤的具体修复工艺,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书中配有大量高清晰度的实操图解和流程分解,即便是像“飞边处理”或“浆糊调配”这种看似细微的步骤,作者也给出了详尽的说明和不同流派的对比。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传统手工装订”的部分特别感兴趣,学到了原来古人装订书籍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对书籍生命周期的考量。虽然这本书的专业性极高,许多术语需要查阅才能理解,但那种对文物近乎虔诚的敬畏感,透过文字和图片都能强烈地传达出来。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书籍、希望了解书籍“身体构造”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无法替代的宝典。

评分

说起近期阅读的收获,一本关于明清时期江南士绅阶层商业活动的社会史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士大夫”的刻板印象,它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这些名门望族如何在读书、做官与经商、放贷之间游刃有余。作者通过挖掘大量的地方志、宗族档案甚至是契约文书,勾勒出一幅复杂的利益网络图。最引人入胜的是关于徽商和晋商的对比研究,那种为了维护家族声誉和商业利益所进行的精妙的社会互动,简直就是一部生动的古代“商战教科书”。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下,这些地方精英是如何巧妙地利用知识和人脉来实现财富的积累与传承的。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厚度和复杂性,不再是单线叙事,而是充满了博弈与权衡。

评分

这本《持静斋书目·持静斋藏书记要》光是名字就带着一股浓厚的文人雅士气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古代园林艺术的图册,那里面收录的假山叠石、亭台楼榭的布局,看得我心痒痒。书里大量的黑白线条图和老照片,把那种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关于苏州园林的几章,作者对不同时期造园风格的演变有着非常细致的梳理,从私家园林的精巧雅致到皇家园林的宏大气魄,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韵味。书的装帧也很有品位,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影像资料也能看个分明。虽然我对园林建筑的专业知识有限,但阅读过程中那种对传统美学和生活哲学的体悟,着实令人着迷。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建筑本身,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入门指南,值得反复品读,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趣味点。

评分

一版一印,准备出一本买一本。

评分

好书,好评……

评分

不错,挺好的书,还未读!

评分

好书,好评……

评分

不知道为什么和上古出重了,但是因为是重要的目录著作所以还是购买了,这样在使用时有两个整理本可以互相参考,取舍。

评分

雖然我一時沒有重拾藏書史的計畫,而且此次修訂也只費了一個月功夫而已,不過這段期間我確實是心無旁騖,每日自晨至昏專一於此,最多時在一天內完成鄭振鐸玄覽堂一篇九千餘字的打字與修訂工作。慚愧的是自己學殖荒落,又已多年脫離此道,以致有心把握難得機會善加修訂,卻無力揮灑如椽之筆去蕪生新,因此修訂的範圍和深度相當有限,雖然繳卷,心虛汗顏不已。但無論如何,拙書因本次機緣而意外獲得新的生命,多少也彌補了我鑽研藏書史初衷半途而廢的遺憾,這要感謝中華書局王楠編輯,以及協助我尋找資料的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張蓉斌與台北中央研究院賴芊卉兩位小姐,也感謝出版原書的傳記文學出版社慨允修訂再版。

评分

從八〇年代末預備出國留學至今,我荒廢藏書史竟已二十年了。因此,當2007年11月底接到中華書局編輯王楠女士來函,希望能印行《近代藏書三十家》的簡體字版時,我真是意外驚訝。儘管已長期未耕耘藏書史的領域,我仍約略知道這個領域已有長足的進展,研究者陣容越發壯大而史料日趨豐富,研究範圍也越加寬廣而研究功夫越深入細密,所得成果則更為豐碩可觀。相形之下,本書自然顯得陳舊過時,因此我很快地婉謝了重印的建議;但王楠女士繼續邀約,結果說動我決定了與其藏拙,不如予以修訂再版,以就教於廣大的簡體字讀者。於是從2008年元旦開始,我放下手邊的十九世紀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專心修訂本書。

评分

“持静斋”是清末广东大藏书家丁日昌的藏书楼。要了解丁日昌藏书状况,就要靠《持静斋书目》和《持静斋藏书纪要》两书。《持静斋书目》四卷《续增书目》一卷,是丁日昌的藏书总目,共收录图书二千九百十三种,按四库总目分类。除宋元善刻、名家精抄外,还收录了不少西洋科技译著。《持静斋藏书纪要》二卷,收书按版本类别排次。卷上分别著录宋刊、元刊、明刊和近刊佚书,卷下著录抄本。每书并撰解题,与藏书志体相似。解题或鉴赏版刻、考订源流,或提要内容、考辨作者。此次整理两书,均以丁氏刻本为底本,分别以各书其他刊本参校。书末附书名索引,以便于读者检索。

评分

當年撰寫本書的宗旨,是就卒於民國元年以後的藏書家,撰介其家世生平、藏書聚散經過、所藏內容特點、編印校勘或著述,及與藏書有關的行實等項。事實由於每位藏書家存世可得的史料多寡完缺不一,因此撰寫時不能不遷就史料,無法求其形式的完整與篇幅的一致。此次修訂依然如此,並以不影響原書各篇的結構與風格為原則,實際上修訂包含文字與內容兩方面。在文字方面,因為我自己將全書約十五萬字重新逐字鍵入電腦,因此隨鍵隨改,遍及所有三十家。在內容方面,則除梁鼎芬與梁啟超兩家沒有變動以外,其他二十八家的內容都有所修訂,包含增加、刪除、修改及正誤四種情形,每家修訂程度不一,少者或許不滿百字,多者約有七、八百字;同時在本來的三十家以外,又新增原書出版後撰寫的周叔弢自莊嚴龕一篇(刊登於1986年5月《傳記文學》第48卷第5期),但書名仍舊不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