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敌人》是李承鹏创作的第一部爱情小说。
他写杂文,写得幽默辛辣,直指人心;写爱情,却写得温柔辗转,百转千回。
这不是一本自传,却能唤起每个人对自己青春岁月的回忆。
那些血气方刚、儿女情长,至今仍不肯被岁月埋葬。
第一章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卓敏的样子。黑暗中,她戴着一个巨大无比的口罩,就像薄雾里忽然跳出的一个蒙面大盗,凛然直视。
第二章
她出击的时候像一发喷薄而出的霰弹,宛若惊鸿可以击中任何目标。
第三章
可她为什么会爱上我?是亡命天涯的勇气,是铁栅栏边上的浪漫,或者是连我自己都不太相信的"似曾相识"?
第四章
卓敏决绝地说:"我要把它救活。"
第五章
每个人的命运就是一幅画,你在画里跑得再快,也跑不出这幅画。
第六章
生活,真的可以变得很简单,只要你不妄图去深深地爱。
第七章
那一刻,我觉得我俩是一对已有千年未见面的连根大树。连得很疼,遥遥无期。
第八章
她偶然得像颗沙砾掉进眼睛,我不能置之不顾;像一根刺扎进肉里,最终化成了肉。不管想不想得起,疼和爱都在那里。
第九章
离开时,突然觉得总算解脱了一件事情。我身后,一个冬天的冰雪土崩瓦解。
第十章
我抬头向前方望去,恐怖地看见远方天际已出现一抹亮色。我从来没有这样害怕太阳升起过,代表生命、代表希望的太阳在这个时候却成为催命的图腾。
第十一章
春风吹拂着我的脸庞,深呼吸,一切即将冰释。
第十二章
心中热烈地爱恋,问伊能否做侣伴?即或死别,也绝不离散!
第十三章
不要轻易去爱一个女人,爱她多深,伤她多深,爱一个人,却成为她今生
最大的敌人。
尾声
我的眼睛固执地跳动着那一抹晶莹剔透的光芒……北京的春天,总有一颗
沙砾让我黯然神伤。
那天开车赶到军艺,发现有些异样。栅栏内空空荡荡,仿佛人被剃了半边眉毛。女生们不见踪影,而外面的男生呈散兵状伸长着脖子往里面看。遥望过去,才看到女生们正远远地在操场上跑圈、打篮球,心不在焉,脑袋却清一色地往外看,像安了指北针。
那两个武警小战士神情得意,一个多月来他们像两条警惕的小狼狗,远远监视,谁稍微靠近或传递物品,就会大声警告“老实点”……今天他们却很高兴,因为校内的学生只能在操场上参加体育活动。原来,校方渐渐发现栅栏内外的浪漫气氛跟“抗典”的严肃格格不入,也有违军校身份。可又不便下令禁止探视,就下了一个迂回而强硬的命令:为强化体质、对抗“非典”,课后学生必须参加三小时以上的体育运动,并将记录在毕业档案,目的就是瓦解栅栏内外的恋爱大会。
男生们参差不齐地喊着各自女友的名字,遥不可及,形状惨淡。我也混在队伍里跟卓敏打着手语,可是很艰难。想了想,开车走掉。一会儿拿着一对羽毛球拍回来,大声招呼卓敏。她遥看到我,“呀”地一声,眼睛亮亮跑过来接过拍子。她是如此聪明的女孩,一秒钟就心领神会,高喊一声“锻炼身体,抗击‘非典’”,把我发过去的羽毛球,从栅栏那边高高地打了回来。
她身手矫健,像一只羚羊般在里面活蹦乱跳,我左扑右挡,尽量让身形在人群中显得卓尔不群……我跟她刚玩了一个回合,身后的男生们忽然潮水般消失了。然后又潮水般涌回来了,纷纷拿着或新或旧的羽毛球拍。有个叫齐帅的胖子一时找不到拍子,甚至找街坊买了一口平底锅。而在操场上列队锻炼着的女生们,早已作鸟兽散,跑到铁栅栏边挥动球拍,操场上顿时空无一人。
爱情的起源就是因为禁止。“非典”空前激发了恋爱中的人们的智慧,也极大普及了军艺的羽毛球运动。校方和武警看得牙痒痒,却毫无办法,我们并未违反“锻炼抗典”的校规,也未超过警戒线。
那段时间天蓝得发暗,风恍惚地掠过梧桐和槐树,栅栏两侧羽毛球一阵乱飞,人们热火朝天,活像召开了一场群众体育大会。之前卖板蓝根冲剂的小贩也很解风情地改为兜售羽毛球,甚至一些青年教师,也参加到方兴未艾的羽毛球运动中来。
我还记得端午节那天,天空开始下起小雨,眼波如丝温婉多情的样子。人来得很多,栅栏外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因为树枝遮挡,加之球技不精,人们总在争辩哪个是自己的羽毛球,又斤斤计较谁占了地盘。两个男生为了争夺有利地形差点动起手来。那两个武警小战士哗啦啦拉着枪栓跑过来,“不准动,再吵押进去关禁闭。”
不知谁建议:不如举办一场“非典”杯羽毛球赛,分组轮流上场看谁打的回合多,冠军奖品是——大家负责掩护这对恋人去栅栏边上接个吻。铁栅栏内外掌声雷动。
那是“非典”时期最生动的一幕。
我还记得,那天云被压得很低,天空下起了小雨,沾了雨水的羽毛球发出闷闷的声音,打下很多树叶,落下来很多水珠,扑簌簌让我们几乎睁不开眼睛。但我们矢志不渝,两眼放光,羽毛球在灰白天空就像调皮的小鸟,每一次上升和下落都引发人们的尖叫。表演专业的女生们声情并茂,广电专业的女生呐喊得最富韵律,但卓敏她们舞蹈专业的姑娘们身体协调性好,她们很快适应了这种比赛的节奏,至少占领了前八强的六强。
舞感天生超强的卓敏很快明白最重要的是步伐而不是手上的力量,她辗转腾挪、移动迅速,打球又很讲究舞美,每一次挥拍击球,活像挥舞水袖,有一次为了救险球,甚至劈了竖叉下地把球高高挑起,引得两个武警也不由鼓掌叫好……而羽毛球是我大学时的强项,我和她一组组地淘汰对手,过关斩将,理所当然地获得冠军。
我还记得,那天空气湿漉漉的,但她每挥一次球都要去抹一下额际的头发,手腕的水晶闪烁着光芒,让她像个通体发光的仙女。
那天众人喧哗,怂恿之下我冲到铁栅栏边,准备深情地真正亲她一下。
可恶的校长出现了,他大声赞扬了比赛的积极意义,然后严肃地宣布运动会到此结束,这让铁栅栏内外的男生女生们极其失望,空气中掠过一片闷闷的叹息。
我盼望已久的和卓敏的初吻就这样被扼杀了。这真可恶。
我愈发有探究卓敏的冲动,和她仍然每天在铁栅栏见面,那道栅栏不是一道阻隔,而是一种诱惑。终于,我壮着胆子发去一条短信:“今晚出来。”
她回:“疯了?那次是偷渡,这次就是越狱,抓到肯定开除。”
我说:“无论你出不出现,我准时到。”
鸿毛饺子店已悄悄恢复营业。我并不确定她是否会偷跑出来,但我坚定不移,像在狱外接应一个不知有没有挖通地道的战友。
这晚的月明晃晃照在树叶上,有狗儿兴奋地叫。让我想起一个多月前我和卓敏“偷渡”回校的情景。
她闪身出来时动作异常轻灵,让人发笑的是她竟像武侠小说里的夜行侠穿了一身黑衣黑裤。她眼神惊慌,脸色苍白,一言不发就钻进我的车,我拼命拥抱了一下她,她没有拒绝。这是我第一次拥抱她,慌乱而幸福。我轰动油门,学了声狗叫,引得民宅里的狗们兴奋地叫起来。
两个武警战士警惕地看着我的车飞驰而过。
当一身黑衣的她出现在苏阳他们桌前时,我知道,那一刻他们被震住了。苏阳盯着她很久没有说话,小刚假装打着呵欠,狗子憋了很久后,说:“杨一,你丫从哪个山洞里偷来一个仙女?”
一帮坏蛋于是起哄让我喝酒,最后她来帮我挡酒,我这才发现,原来她酒量大得惊人。可能是因为她的藏族血统,一仰脖就是一杯,面不改色心不跳。这让他们肃然起敬。苏阳悄悄问我:“别说为她偷渡,就算劫狱,我也干——拿下了吧?”
我说:“每次见面至少七八米远,纯洁得跟消毒水洗过一样。”
他不信,还说第二天会跟我一起去铁栅栏看看是否也有艳遇。
我笑笑,忽然之间有点被刺激,扭头过去亲了一下她的脸,她躲了一下,但没有拒绝,转身又和狗子拼酒,可能由于喝得太猛,她的眼睛呛出了眼泪。
我们的哄笑惊起后海沉睡的候鸟,醉意驱走“非典”最后一丝恐惧。卓敏架不住苏阳他们起哄,借着酒兴跳了一段《酥油飘香》,这是我第一次见她跳藏舞,她跳舞的时候更加清丽夺人,像找到了自己的魂。
我送她回去的时候已是半夜两点,她第二天早上还要点名。
摇开车窗,夜风如水。我扭头看她,她也看着我。我把车停到路边,一束灯光照进车里。
“驾照、身份证、学生证!”几个警察站在车外。
我乖乖交出证件,她一动不动,直视着警察。
警察催她。
她说:“我犯什么法了?”
警察说:“先不说‘非典’期间禁止聚集,这么小就玩车震,不学好。”
卓敏直视着他:“你再说一遍。”警察不屑地:“不学好,你妈没教好你吧……”她的眼神里突然绽发一种锐不可当的光芒,闪电般推开车门,冲到那个警察面前就是一耳光。
“啪”的一声,惊得街上零星的人们回头张望。
几个警察愣住了,他们大概从来没被人打过,更没有被这么柔弱的女孩子打过。这一刻他们活像见着一个怪物,甚至我也毫不了解面前这个暴烈的女孩子,无法把她和那个站在梧桐树下犹如羚羊般的女孩联系在一起。
警察回过神,摸出手铐,她高高撩起腿,一个正踹就准确地砸在他的胸口,他应声倒地。那几个警察被激怒了,按下了电警棍的开关“啪啪”作响。我使劲抱住卓敏大叫:“投降,我们投降……”
我和她在派出所里被分开审问、录下口供。当我在过道看到戴着手铐的她时,她居然笑了:“刚才问了警察,说等会儿会把我俩关在一个禁闭室里,我们终于不用隔着铁栅栏说话了。”
苏阳很快来了,他解决这个棘手的事情用了两件武器:一,钱;二,他老爸。那个被踹了的警察虽然面子上还有点过不去,还是放了我们。
临走时,苏阳低声对我说:“这个女孩会让你后患无穷。”
我不以为然地看了看苏阳,想起刚才卓敏暴烈的样子,我突然觉得,她出击的时候像一发喷薄而出的霰弹,宛若惊鸿可以击中任何目标。
叶子的颜色越来越亮,夏天正在来临。苏阳第一眼看见浅浅,眼神就恍惚。
浅浅就是那个有着妩媚眉毛的姑娘,她是上海人,却说着一口纯正的京片子,这证明她是个聪明的姑娘。更能证明她聪明的是,那天她看到了铁栅栏外的苏阳,又看了一眼苏阳的X5,就妩媚地笑了。
自此之后,苏阳天天下午都跟我跟到栅栏边。我们还经常趁夜色带着卓敏、浅浅去后海玩。其实本没有后海,只有朱自清笔下的什刹海,但“非典”之后,后海就名扬天下。先是一帮爱尔兰人来喝酒,后来就带动中国人,而我们中国人果断地以人数和嘈杂驱散了外国人。
……
再版的序
李承鹏
这是一本很旧的小说。很多人不知道它存在过。写的也是一个旧故事,没什么新意。
我曾经有些鄙夷它。虽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爱情故事独特而深刻,但爱情不过是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鞋子,别无二致。有所差别是因为每个人的脚形、走路习惯、所遇路况不同,经年之后,鞋子形状大相径庭。
我所写,不过是鞋子在自己脚上不堪的情形。等我直逼中年,才明白这其实也值得骄傲,无论是破鞋还是爱情。
一些人奇怪我怎么会写一本爱情小说。一些人揣测这是自传。其实只有一部分是真的,我只是很想写一下2000年后,我在北京的生活。所有"北漂"都是一样,我们在这座巨城里艰苦奋斗、处心积虑,努力让自己活得像一个人精。可是,找到了北京,却找不着北。
大部分"北漂"都被弹压在这漫长模糊的城郭里,像蝼蚁一般。生活比战争更凶残的是,你竟找不到刽子手。我算幸运的,还按揭了自己的房。虽然后来因为按揭压力以及对这座城市的厌倦,把它卖掉了。
这是我的处女作,和很多刚写小说的人一样,写得肉麻、矫情,恨不得满大街数自己的爱情故事最伤痛最伟大。现在想来是故作姿态,挺二百五的。但里面的血气方刚、儿女情长、敢为女人拿刀子拼命的意气,现在却找不到了。成熟,就是你掩饰了笨拙,却失去了纯真。
再版的时候,修改了一些地方,加了一些小桥段,比如说杨一收购虫草。其实创作杨一这个人物,最早的原型本就是我认识的一个常往藏区跑的青年。他黑黑瘦瘦、沉默寡言,只是说起藏区时眼睛发亮。我曾跟他去过几次藏区,他带我去过甘孜一个冰雪不化的沟里听龙吟,他坚信喇嘛的说法,这雪沟里藏有一条龙。他也很狡诈,常在虫草里掺杂很次的青海货,有一次被收货的人追打,他竟直接逃到派出所里,才脱险。
他和女朋友不断地吵。不知现在分手没有。
还有严丽莎这个人物,我不想把她写得太坏。人随着年龄增大,心中的坏人数量就会减少。燕子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女孩子,原版笔墨很少,我很想多加些故事。可是犹豫再三,终于没有增加情节。这样最好,很多中意的女孩子,隽美之处,在于掠影而过。至于卓敏的生死,其实文中已有隐叙,细心的人看得出来。
这次再版本来要改个新书名,据说对销量有好处。我说这样做就鸡贼了。虽然这是我的处女作,但再版的书,真的别装处了。
想写它是2003年"非典",开始写是2005年,完稿于2006年,真正出版已是2007年4月。从构思到再版,整整十年。
突然发现,我只有在喝完酒吹牛逼时,才会提起爱情。
坦白讲,一开始我带着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去翻开这本书的,认为它可能又是一部老生常谈的狗血情节堆砌。但仅仅翻过了前几章,我就意识到我错了,错得离谱。这个故事的核心驱动力,并非简单的复仇或者爱情,而是一种关于“身份认同”的深刻探讨。角色们为了生存、为了维护心中那一点点摇摇欲坠的尊严,所做出的那些挣扎和牺牲,太具有代表性了。我看到他们如何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一步步扭曲了自己最初的模样,却又在最脆弱的时刻,闪现出人性中最光辉或最卑劣的一面。特别是关于选择和后果的那几个关键转折点,让人深思:如果是我处于那个境地,我又能做出怎样的选择?作者没有提供廉价的救赎,也没有刻意制造团圆的结局,而是提供了一种更接近真实生活的、充满缺憾和未竟之事的收尾,这种真实感,比任何完美的结局都要来得震撼人心。
评分这本书的氛围营造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观,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意义。无论是那些阴冷潮湿的场景描写,还是人物之间那种无声的对峙,都散发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宿命论色彩。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铁锈味和尘土味,感受到那种被困住、无法逃脱的压抑感。它就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所有角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节点的松动都会影响全局。这种对环境和心理的精细打磨,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而不是单纯地接收信息。更难得的是,在这种强烈的氛围烘托下,故事的核心冲突依然清晰可见,没有被过度的渲染所淹没。这显示出作者对于整体掌控力的自信与娴熟,读后很久,那种如影随形的压抑感和对角色命运的复杂情感,依然盘桓不去,让人不断回味其中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说,有一种冷峻的、近乎残酷的美感。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某些虚伪的面具,直抵人性中最幽暗、最原始的冲动。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考究,但绝非故作姿态的华丽辞藻堆砌,而是精准、犀利,像手术刀一样切开表象,直指核心。那些描绘冲突和绝境的段落,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重量感和压迫感,读起来仿佛能听到金属摩擦的刺耳声。而且,即便是描写那些极端的场景,作者也保持着一种克制而疏离的叙事腔调,这种反差反而更增添了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真实感。这种冷静到极致的笔触,让读者在情感上不得不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更客观地审视这场悲剧中所有参与者的行为逻辑。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好人”与“坏人”的传统二元对立认知,呈现出一种灰色的、充满悖论的道德光谱。
评分这本小说简直是情感的过山车,那种深入骨髓的纠葛和挣扎,读起来让人手心冒汗。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你以为你了解了他们的动机,下一秒,一个突如其来的转折就把你推翻了。我尤其喜欢那种亦敌亦友的张力,空气中弥漫着危险又迷人的气息,仿佛下一秒就要爆发出一场惊天动地的对决,但同时又有着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那种针尖对麦芒的对话,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火药味,但细品之下,又能察觉到一丝丝难以言喻的牵绊。每一次冲突都像是在打磨一块璞玉,让角色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爱恨交织的泥潭,让人看得又气又心疼,恨不得冲进去替他们做个了断,可又深深着迷于这种无解的宿命感。读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放着那些关键的场景,那种被强烈的情感冲击后的空虚感,久久不散。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书,它需要你全神贯注,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和潜藏的暗流。
评分从叙事技巧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极为精巧,仿佛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的时间线和视角切入,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又私密的叙事迷宫。作者在节奏的把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时而如暴风雨般急促激烈,将读者裹挟进无法喘息的境地;时而又陡然放缓,用大段的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静,让那些压抑的情绪得以缓缓释放。我特别欣赏那种留白的艺术,很多地方并未直白地给出答案,而是将解释的权利交给了读者,迫使我们必须调动自己所有的经验和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空白。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思考。每一次以为找到了故事的线索,都会发现那只是另一个更深的陷阱。这种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的快感,以及最终豁然开朗(或者更深的迷惘)的体验,是很多平庸之作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博弈。
评分没想到李大眼早期的风格是这种的,不错,挺李大眼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不错的书 大眼写爱情也这么波澜
评分书买回来还没开封,但是大眼的书有不同的角度
评分书品相不错..300-200也很划算..
评分做人最难得是认清自己。。。
评分支持李承鹏,支持敢于说话的人。
评分李承鹏的书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但是有些说法还是很值得人思考的
评分给单位购买的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