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研究著述。书中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既论述了大革命的开创性和决裂性,又论述了它的连续性,认为大革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旧制度与大革命》对大革命以来法国历史的反复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历史的必读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第一章 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它的评论歧异
第二章 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并非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是要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
第三章 大革命如何是一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第四章 何以几乎全欧洲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它们如何到处陷于崩溃
第五章 法国革命特有的功绩是什么
第二编
第一章 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使人民憎恶
第二章 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而不是像人们所说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
第三章 今天所谓的政府管理监督乃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四章 行政法院与官员保证制是旧制度的体制
第五章 中央集权制怎样进入旧政治权力并取而代之,而不予以摧毁
第六章 旧制度下的行政风尚
第七章 在欧洲各国中,法国如何成为这样的国家,其首都已取得压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吸取全帝国的精华
第八章 在法国这个国家,人们变得彼此最为相似
第九章 这些如此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
第十章 政治自由的毁灭与各阶级的分离如何导致了几乎所有使旧制度灭亡的弊病
第十一章 旧制度下自由的种类及其对大革命的影响
第十二章 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世纪还糟.
第三编
第一章 到18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
第二章 非宗教倾向在18世纪的法国人身上如何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对大革命的特点有何影响
第三章 法国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第四章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第五章 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
第六章 政府完成人民的革命教育的几种做法
第七章 何以一次巨大的行政革命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其结果如何
第八章 大革命如何从以往事物中自动产生
注释
附录
一 论三级会议各省,尤其朗格多克
二 1789年前后法国社会政治状况
泽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它的评论歧异
没有任何事情比法国大革命史更能提醒哲学家、政治家们要谦虚谨慎;因为从来没有比它更伟大、更源远流长、更酝酿成熟但更无法预料的历史事件了。
就连伟大的弗里德里希这样的天才,也没能预感到这场革命.他尽管接触到了,却视而不见。不仅如此,他预先就是依照大革命精神行事的;他是大革命的先行者,并且可以说他已经成为大革命的代理人;但在大革命迫近时,他并没有辨认出来;而当革命终于爆发时,它同历史上众多的革命迥然不同,具有独特的新面貌,因而最初未被人们察觉。
在国外,大革命成为举世瞩目的事件;它无处不在各国人民心中产生一种隐隐约约的新时代即将来临的概念,一种变革与改良的朦胧希望;但谁也猜不出大革命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各国君主和大臣竟然缺乏这种模糊的预感,这种预感使人民一见到大革命就骚动起来。最初,君主和大臣认为革命只不过是一场周期性疾病,各个民族的体质都难以避免,它只是为邻国的政治开辟新的领域,别无其他后果。如果他们偶然道出了大革命的真谛,那也是无意的。1791年,德意志各国君主聚集在匹尔尼茨,确实宣称法国君主制所面临的威胁乃是欧洲一切旧政权的共同威胁,它们与法国同处危难之中;但是实际上,他们丝毫不相信这番话,当时的秘密文件透露,这在他们只不过是巧立借口,以遮掩他们的意图,或者在众目睽睽下粉饰这些意图而已。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次转瞬即逝的地方性事件,只消从中渔利就行了。基于这种思想,他们密谋策划,多方准备,结成秘密联盟。猎物既然近在眼前,他们便争夺起来,既相互分裂,又相互接近。他们的准备可谓面面俱到,唯独没有料到即将发生的事情。
英国人对自己的历史记忆犹新,他们长期实行政治自由,因而富有见识和经验,透过厚厚的帷幕,他们的确看见了迅速临近的伟大革命的面目;然而他们未能认清它的形式,不知道法国革命即将对世界的命运,对英国的命运产生什么影响。大革命即将爆发之际,阿瑟.扬①正在法国游历,他认为这场革命已迫在眉睫,但对于这场革命的意义却一无所知,甚至以为大革命的后果会使特权增加。他说道:“如果这场革命给予贵族更多的优越地位,那么我想,它就弊大于利。”
……
好的,下面为您呈现一本名为《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力求内容详实、文笔自然,不含任何提及人工智能或机器生成内容的痕迹。 --- 《旧制度与大革命》:透视历史的深层结构与现代性的黎明 作者: [此处应为原著作者姓名,为避免与原书内容重合,此处留空,仅描述内容] 出版信息: [此处为虚构的出版信息] 字数: 约 1500 字 --- 导言:当古老的塔基开始崩塌 《旧制度与大革命》并非一部单纯的年代史记述,它是一场穿透表象、直抵法国大革命深层动因的恢弘思想实验。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探讨一个看似悖论性的历史命题:为何恰恰是在法国社会趋于稳定、贵族权力被削弱、中央集权日益强盛的“旧制度”末期,革命的爆发反而显得不可避免? 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史料分析,拒绝了将大革命视为突发事件或单纯由激进思想煽动的肤浅论断,转而揭示隐藏在十八世纪法国社会肌理之下的结构性矛盾与历史惯性。 本书的叙事逻辑并非线性的时间铺陈,而是围绕几个核心概念——中央集权、贵族地位的异化、公共舆论的形成以及阶级关系的固化与松动——展开深刻的解构与重构。它引导读者超越“自由战胜专制”的传统叙事框架,去理解一场深刻的社会断裂是如何在看似有序的结构中孕育而成。 第一部分:中央集权的幽灵与行政的扩张 本书首先着力分析了“旧制度”下法国行政体系的独特面貌。大革命前夜的法国,绝非如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那般,是一个四分五裂、贵族横行的封建残余之地。相反,它是一个高度集权化的国家,其行政效率与权力渗透力,在许多方面已超越了路易十四时代。 作者细致地考察了御前会议(Conseil du Roi)、总监(Contrôleur général des finances)等中央机构如何通过层层委派的总督(Intendant),将巴黎的意志延伸至最偏远的省份。这种集权并非革命的成果,而是波旁王朝持续数百年努力的结果。然而,这种集权的性质是极其不平衡和低效的。它保留了中世纪遗留的重重税收特权和地方性的法律、行政壁垒,使得国家权力在征税和管制上无所不有,但在真正的改革和公共服务上却步履维艰。 重点在于,这种日益扩张的中央权力,在无意中摧毁了地方性的贵族和城市自治权力的物质基础,却又保留了这些特权在法律和观念上的形式。总督取代了地方贵族的实际管理职能,使得贵族沦为一种依附于王室恩宠的“闲散阶层”,却依然享有免税等特权,这为后来的阶级对立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贵族的沉沦与行政贵族的崛起 本书对贵族阶层的分析尤为精妙。作者指出,旧制度末期的贵族并非铁板一块,他们正经历一场痛苦的、带有悲剧色彩的“地位异化”。 从社会功能上看,传统贵族(佩剑贵族)的军事和行政职能已被王室招募的专业官僚(穿袍贵族)和总督所取代。他们失去了对领地的实质控制权,经济基础也因农业技术的停滞而日渐衰微。然而,在法律和观念层面,他们的免税权、司法权、荣誉等级等特权却被极端地固化和夸大。他们愈发痴迷于维护其“身份的纯洁性”,对新兴资产阶层的财富和教育成果报以轻蔑,拒绝承担任何与其社会地位不符的责任。 与此相对的是行政贵族(Noblesse de Robe)的兴起。这批通过购买官职或为王室服务而获取贵族身份的官员,他们本身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维护者和受益者。他们掌握了实际的行政技能和部分司法权力,但由于其身份获得路径的“不纯粹性”,在旧贵族眼中依然低人一等。这种贵族阶层内部的张力,使得整个上层精英结构充满了猜忌与不信任。 第三部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民众的隔阂 大革命的推手,往往被归结为新兴的资产阶级。作者承认资产阶级财富的增长、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他们在商业、金融领域的活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本书强调,资产阶级的不满并非仅仅源于经济上的压迫,而是源于社会地位的“错位感”。他们拥有财富和知识,却被制度性地排斥在权力分享和荣誉体系之外。 然而,作者也谨慎地区分了资产阶级与普通民众(农民与城市贫民)的需求差异。资产阶级主要要求政治权利和身份承认,而广大的农民阶层则更关注土地负担、封建义务的豁免以及严苛的税负。旧制度的税制是最大的不公体现:“特权者不纳税,纳税者无特权。” 这种制度将国家财政的重压几乎完全转嫁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农村人口。 这种差异性意味着,当大革命爆发后,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革命目标”。资产阶级追求的“宪政与公民权”与底层民众追求的“面包与土地的解脱”在后续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与冲突。 第四部分:舆论的形成与信仰的真空 在对政治结构进行考察的同时,作者深入探讨了公共舆论(l’opinion publique)在旧制度末期扮演的关键角色。启蒙思想的传播并非革命的直接原因,但它为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语言”和“思想框架”。 本书指出,由于中央集权压制了所有合法的政治讨论空间,如议会、地方自治机构,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只能转向沙龙、咖啡馆和印刷品进行交流。这种讨论是抽象的、纯粹理论化的。它避开了对实际行政弊端的具体批判,而直接诉诸于普遍的人性、自然权利和理性。 当旧制度的权威在财政危机中崩溃时,由于缺乏一个得到民众普遍尊重的政治替代方案,这些抽象的、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便以雷霆万钧之势填补了民众的信仰真空,直接导向了激进的、断裂式的政治重建。 结论:历史的遗产与断裂的代价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结论是深沉而富有警示意义的:法国大革命并非是对旧制度的彻底摧毁,而更像是对旧制度未完成的工程的加速和极化。 革命继承并极大地强化了波旁王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模式,只不过用“人民主权”取代了“君权神授”。行政的庞大体系、对地方自主性的压制,以及对统一、平等的无止境追求,都可以在大革命前的中央集权遗迹中找到源头。 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要求我们以一种历史的深度来理解革命:革命在推翻旧体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吸收并放大了一些旧体制的结构性缺陷。 它迫使后世读者思考,真正的社会进步,究竟是依赖于剧烈的、血腥的断裂,还是在既有结构中缓慢而艰难的演化与修正。这是一部关于权力、特权、社会心理与历史继承性的不朽之作。 --- (本书内容基于对历史结构、社会关系与政治哲学的深刻反思,重点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动态与权力分配,对现代国家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