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纪实/中国抗战纪实丛书

淞沪会战纪实/中国抗战纪实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献和 著
图书标签:
  • 淞沪会战
  • 抗日战争
  • 中国抗战
  • 历史
  • 军事
  • 纪实
  • 战争
  • 上海
  • 八一三事变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45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9162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抗战纪实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八年抗战,六大会战
  全景式、多角度、大场面、多风格纪实展现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
  披露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再现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全力抵抗外族侵略的英勇悲壮场景
  只有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才能面向未来

内容简介

  《中国抗战纪实丛书:淞沪会战纪实》是记述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的历史纪实作品。淞沪会战于1937年8月开始,长达3个月,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大、战斗惨烈的一场战役。本书以广角度、大纵深的视野描写了淞沪会战的整个过程。客观、真实、全面地记录了以八一四空战、四行仓库守卫战等为代表的整个战况战局,为我们呈现出一幕众志成城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雷献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大校军衔。作品以军事历史题材见长。著有诗集、小说、报告文学、电视剧本多部(集)。代表作有《大会师》、《名将之初》、《淞沪会战纪实》等。曾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解放军文艺奖”、“金星奖”、中国戏剧文学奖和全军新作品奖。

目录

序/001

第一章东进钩沉/001
1.军列上,一位佩戴上将军衔的军人久久不能入睡/003
2."男装丽人"把美丽的上海闹了个乌烟瘴气/007
3."一?二八"之夜,蒋光鼐和蔡廷锴两双手有力地握在一起/010
4.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敌舰悄悄起锚回国,舱内装满了日军伤兵和尸体/014
5.庙行阵地危急,张治中亲率教导总队赶赴前线/019
6.强敌压境,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联名电请增援,却如泥牛入海/023
7.敌
第11师团向我侧翼阵地发起强攻,浏河立即陷入硝烟血海/026
8.作战地图上,上海正处在几股巨大的红蓝箭头的包围之中/029

第二章遍地烽火/035
1.抗日烽火从黑土地上燃起。傅作义将日军逐出绥远。战斗未有穷期/037
2.面对胸怀坦荡的周恩来,蒋介石艰难吐出一句话:"保证中国绝不发生内战。"/046
3.杉山元拍着胸脯给裕仁打气:"陛下,只要皇军全面开战,3个月一定能灭亡中国。"/057
4.决定中国命运的"庐山谈话会",周恩来、朱德和蒋介石终于坐在了一起/067
5."东方巴黎"上海,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剧烈动荡之中/077

第三章痛失先机/081
1.8月13日清晨,日军冲入宝山路口……中国全面抗战的
第一枪从这里打响/083
2.张治中正待扫荡日寇盘踞上海的据点,突然参谋递来一封电报……/093
3.敌人将华德路四面封死,中国军队300多名官兵全部倒下,鲜血染红了每一寸热土/098
4."向上海增兵!"裕仁仁丹胡子一抖,松井石根率大批日军直逼上海/105
5.4架敌机袭击冯玉祥住处,近处一座小桥被炸毁,被炸死的鱼在水面上漂了一层/110

第四章鹰击长空/115
1.王倬愣住了,想不到最高统帅会在午夜越过多少指挥层次,令他去炸敌人的军舰/117
2.一串枪声带着火光长啸着扑过来,整齐的"太阳"方阵顿时乱作一团/121
3.60架敌机像一群黑乌鸦,遮天蔽日而来……/128
4.8月21日,日军在吴淞口、张华滨一带登陆,企图一举占领上海/132
5.在一个月白风清之夜,我空军作了一次英勇的夜袭/137
6.石井大佐用颤抖的手,抽出那把佩戴多年的长剑,插进自己的下腹/148

第五章激战江防/151
1.陆家宅肉搏战,蔡炳炎胸部中弹,血流如注,仍扬手高喊:"前进!前进!"/153
2.前线战事正紧,蒋介石又不放心了,跑到南翔重新颁布了战区指挥系列/160
3.两军惨战,罗店成了一台"磨肉机"、一座"血肉磨坊"/165
4.宝山县城东门被日军炸开,姚子青领着全营最后的70余名战士,猛虎般向敌群扑去/175

第六章万众一心/187
1.淞沪战场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全国各派系军队、各山头将领都吸引过来了/189
2.为了参与淞沪抗战,毛泽东派冯雪峰、刘晓、张爱萍等人来到上海/195
3.随着著名的"七君子"出狱,上海各界的抗日救亡活动高潮迭起/201
4.宋美龄到上海前线去慰问伤兵,她对蒋介石说:"我替你扬名去。"/204
5.苏联将军朱可夫对蒋介石说:"假如中国需要志愿军,保管一天内就有千万人报名。"/208

第七章血肉长城/213
1.日军再增援兵,中国军队以70万兵力一字摆开,筑起血肉长城/215
2.9月底至10月上旬,我军与日寇在广阔的战线上激烈拼杀,反复争夺/219
3.黄杰赶到5团指挥所,看到两个血人:一个是战死的丘团长,一个是活着的孙立人/223
4.惨酷的战斗进行了一整天,洛阳桥附近满地是伤兵/228
5.10月23日,松井从"出云号"上岸,命所有日军投入进攻/232

第八章孤军血恨/237
1.团长两眼潮湿,握住杨瑞符的手:"你们就在这里和敌人作最后一拼吧!"/239
2.战史奇观:这边战士浴血死战,那边群众锣鼓助威/243
3.日寇又疯狂地发起了进攻,官兵们齐声高呼:"中华民族万岁!"/249
4.官兵们仰望国旗在晴空飞扬,不由激动得热泪盈眶/256

第九章进退难措/263
1.淞沪撤退,蒋介石又擅自改变撤退路线,令众将面面相觑/265
2.日军偷袭金山卫成功,松井望着已断退路的上海几十万中国大军发出狞笑/270
3.上海已成孤城,白崇禧到中山陵商请撤军,蒋介石却又梗起了脖子/274
4.各路大军争相西撤,途为之塞。日寇尾追而来,用机枪疯狂扫射……/279
结语哀兵辉煌/285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东进钩沉
  1. 军列上,一位佩戴上将军衔的军人久久不能入睡
  军列在夜色中呼啸东进……
  这是1937 年8 月12 日深夜。
  京沪铁路上。
  白天的溽热被习习江风吹散,消散于深寂的夜色中。喧闹的江南平原,枕着凉爽微风,沉沉睡去了;只有点点流萤,在成熟的稻田上空飞舞,给美丽的江南平原,缀上片片银色轻纱……
  夜深深,人寂寂……
  然而,在悬挂着厚重窗帘的军列上,有一位佩戴上将军衔的中年军人,仍然没有入睡……
  这是一节经过改造的车厢。供乘客使用的床铺已全部拆除,车厢的正面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地图——《京沪地区防卫态势图》,图下是一张办公桌,办公桌上堆满了书籍、电文等物;办公桌前摆着一张长条桌,两侧放着高靠背椅;在靠车厢后面的角落上,铺着一张简易的行军床……显然,这节经过改造的车厢,已成为主人办公、开会兼作会客、休息的综合场所了。
  这节车厢的主人,就是著名的抗战将领、国民党中央军校教育长兼京沪地区警备司令长官张治中!此刻,他坐在办公桌前,头仰靠在背椅上,眼睛微闭着,在思索着什么……
  车门轻微地响了一下。张治中仍然没有抬头,只是把锐利的目光从微闭的眼缝射出去——是勤务兵。这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是他的安徽小老乡,人长得很是聪明机灵。勤务兵轻轻地拎起开水瓶,给张治中面前的那只白玉般的细瓷茶杯内续上热水,又轻轻地出去了。
  偌大的车厢又是一片殷寂……
  夜更深了……
  只有火车车轮碰撞铁轨,发出铿铿锵锵的声音,震荡着沉睡的江南大地,震荡着将军难以入眠的心灵。
  是小勤务兵勾起将军对故乡的怀念了吗?
  张治中将军的故乡坐落在黄山南麓的安徽省巢县西乡一个叫做洪家疃的村子。这个村子旁边有一口大塘,终年蓄满清澈的碧水,似明镜一般,所以村子又叫做“清水塘洪”。洪家疃背靠秀美绝伦的“小黄山”。山尽管不高,却常有云彩飘荡着;林木虽然不很葱郁,却保持着一种碧青和淡白,色调最是清雅秀丽。驻足凝眸,使人生发平和、冲淡的柔美感觉。特别是在大雪纷飞的隆冬时节,孤清清地站在雪花中,俯视山麓的村庄,和平、幽静、纯洁,一片粉妆玉琢的乾坤。犹如李白所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美丽的故乡虽然是将军息影林泉,憩息身心的乐园,但此刻,却不是他的所思所想……
  那么,是在为离开驻跸18 个月的江南名城——苏州,而惆怅了?
  1936 年2 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准备对日作战,将国土和军队划编为几个国防区,张治中任京沪区的负责长官。那时,“一?二八”硝烟尚未完全散尽,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像一根巨大的绳索,紧紧地捆住中国人的手脚。因为根据这个协定,中国军队不得在上海周围驻军。
  一切都在秘密中进行。
  奉命之初,张治中即在中央军校东大楼那间教育长办公室旁边设置了一个高级教官室。利用这个“高教室”,他成立了一个秘密的京沪警备司令部办公室。半个月后,“高教室”移驻苏州,先在偏僻的狮子林办公,后来机构扩大,人员增加,狮子林地方仄狭,便移居留园,改名为“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这是一个工作的好时机,为这次东进奠定了组织基础。这也是一个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说苏州是全国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那么留园就是代表苏州风景的最令人它是清代维新后鼎鼎大名的邮传大臣盛宣怀的家园。盛宣怀搜刮民脂民膏,建筑成这座美轮美奂的名园。它集古典东方艺术之大成,一楼一阁、一亭一榭,无不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整体布局曲折而幽静。古老的树木、嵯峨的假山、繁茂的修竹、鲜艳的花卉,都极尽园林之胜景。更有胜者,水池里那些五颜六色、追逐嬉戏的金鱼,给园林平添一番活泼和生机。将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总是能在那青石小径中,消除劳累,振作精神……
  此刻,将军的思绪是否还在留园缥缈……
  显然,也不是。
  因为,将军神色中透露出来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激动中夹有几分紧张,兴奋里又含有几分悲切……
  那么,是在为这次进军上海忧虑?因为这毕竟是一次冒险的进军!它的代价是战争,是上海,甚至是整个中国!
  也不是!
  这是一次经过反复酝酿,深思熟虑,不得不为的进军——
  早在1936 年秋,沉寂5 年的上海天空又陡起战云。9 月23 日夜,日本借口“出云舰”有3 名水兵偶然在上海北站附近租界内被人阻击,一死二伤,挑起事件。海军陆战队全部出动,在青云路、八字桥、粤东中学、天通庵、五卅公墓一带,布满岗哨,派部队逡巡。虽然经过多次交涉,渐趋缓和,但陆战队驻沪人数,则借故增加,各种演习也日渐频繁,并迭派舰队到宝山、福山镇、段山港、浒涌各港口,测量水位,熟悉路径,图谋进犯。根据这一严重局势,张治中即令第36 师由无锡推进至苏州,第87 师由江阴推进至常熟、福山一带,原在南京的第88 师推进至江阴、无锡,并秘密扩充了上海保安总队。在“出云”舰水兵事件发生的当日,他又向南京政府陈述了5 条意见:
  (1)请将本分区作战上必需之部队,密令配拨,以便指挥。
  (2)请即令饬通讯主管机关建设京沪分区军用电话及指定地方长途电话战
  事发动后之使用权。
  (3)请将京沪铁路及锡沪公路之车辆尽量控制于无锡以西各站、昆山支塘以东及上海附近。所有船舶,请密令各县尽量诱至于吴县、常熟附近,以利我军运输,且免为敌所用;并请将本区各县船舶车辆明定统制管理办法,俾得于军事运输适时利用。
  (4)请于本区预定作战地区各要点,囤积必需粮秣,以供军食。
  (5)请将阵地内已由驻军筑成路基之各路桥梁涵洞,迅予建筑。
  然而,当时南京政府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解决了“两广事件”之后,正忙着调兵遣将,追剿红军……张治中又焦虑,又愤慨,于10 月4 日又一次上书南京政府,痛切陈辞,晓以利害:
  (1)上海为我经济重心,系世界视听。我沪上武力仅保安一团,守土匪易。在事变之初,必先以充分兵力进驻淞沪,向敌猛攻,予以重创,至少亦须保持我与租界交通,取攻势防御。若自甘被动,虽占苏福线或锡澄线,洵属非宜;若迎战不能一举破敌,又不能持久支持,则使国人回忆“一?二八”之役,薄现出中央军无能矣。
  (2)为达成上述任务,须有兵力六七个师,以四至五个师任淞沪正面,两师控制浏河、福山、常熟一带。如此,在淞沪附近作战当可支持三个月以上。除现有的第36 师、第87 师、第88 师三个师,请再调三至四个师来沪。
  最后,张治中大声疾呼:大局至此,无论外交如何,似应以抗战决心积极准备。惟各方面仍不免空泛、纾缓、推诿,使部属无所秉承,如徒有作战计划,迄今毫无准备,即其例也。
  当电波把张治中的呼吁送向太空,送向南京紫金山麓那座华丽幽深的小别墅时,不管应对如何,他自己开始先行动作了:令第36 师、第87 师在苏福线上一面警戒,一面修筑工事。 令第87 师接防锡澄线阵地。令地方团队担任沿江防务。令各县警察为监视哨。成立太湖水警联防处,任太湖水上警备。令江苏保安第4 团分驻浏河、梅李镇、牌头镇等处,为东自浏河附近西迄大港镇地方警察各监视哨后方之支援……
  “一?二八”抗战时,就是被小鬼子从浏河登陆,攻击第19 路军和第5 军侧翼,导致战线动摇……
  ——呵!“一?二八”!
  难忘的“一?二八”!
  惨酷的“一?二八”!
  悲壮的“一?二八”!
  是的,在挺进淞沪战场的前夜,萦绕在将军脑海的,是“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的情景!那些难以忘怀的人……
  那些难以忘怀的事……
  那片难以忘怀的浸满鲜血的土地……
  ……

《血火长城:抗日战争全景实录》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多维度展现中国抗日战争全貌的宏大史诗。它不仅深入挖掘了淞沪会战之外的诸多重大战役和区域性冲突,更着力刻画了中华民族在极端苦难与考验中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复杂的政治博弈以及广阔的社会动员图景。全书力求跳出单一战役的叙事框架,构建一个立体的、多焦点的抗战历史画卷。 第一编:烽火初燃与战略转移 (1931-1937) 本篇聚焦于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事变的酝酿与爆发前夜。重点剖析了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背后的深层考量,以及东北义勇军的浴血奋战。 东北抗日联军的艰难起步: 详细记述了杨靖宇、赵尚 হত্য 等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严寒与日军“治安强化”运动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在密林深处坚持游击战争,构建起最初的抗日根据地。 “一·二八”与“一·二九”的觉醒: 描述了上海一·二八抗战中十九路军的英勇表现,以及北平“一·二九”运动对全国抗日救亡思潮的巨大推动作用。探讨了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国共两党合作的初步尝试与艰难维护。 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深入分析了西安事变的复杂背景,及其如何成为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的关键转折点。详细阐述了在民族危亡关头,统一战线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具体过程,包括各党派、社会团体和海外侨胞所做的前期动员工作。 第二编:全面战争的洗礼与坚守 (1937-1941) 本篇着重叙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所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会战及其战略意义,特别是那些虽然遭受挫折但极大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的战斗。 徐州会战与台儿庄的奇迹: 全景再现了徐州会战的战略布局,尤其聚焦于台儿庄大捷的经过。通过对战役决策、前线指挥艺术及普通士兵英勇事迹的细致描摹,展现了中国军队在逆境中重塑自信的历程。 武汉会战的战略价值: 探讨了中国军队在华中地区如何依托大江大河,展开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成功迟滞了日军快速灭亡中国的企图。重点分析了武汉外围的防御体系和战略撤退的得失。 长沙保卫战的韧性: 详述了三次长沙会战,特别是薛岳“天炉战法”的运用,强调了中国军队在局部战场上对日军优势兵力的有效遏制和多次重创。 敌后战场的局部胜利与复杂性: 深入描写了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开辟的根据地建设,如何通过地道战、麻雀战等灵活战术,牵制大量日军,并探讨了在敌占区复杂的军事、政治环境下,各抗日武装之间的关系演变。 第三编:转折与磨砺:国际视野下的抗战 (1941-1944) 本篇将视角拓展到国际层面,探讨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后方人民的坚韧。 驼峰航线与外援的艰难: 详细记录了滇缅公路的陷落后,美国援华物资如何通过极其危险的“驼峰航线”运抵重庆,展现了飞虎队和后勤保障人员的巨大牺牲。 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探索与教训: 梳理了中国远征军首次出国作战的背景、初期受挫的原因(包括盟军协作不畅),以及在次回师滇缅抗战中取得的进展,总结了现代化战争对军队后勤和专业化的要求。 大后方的社会动员: 描绘了在日军持续的“囚笼政策”和“以战养战”策略下,重庆、昆明、成都等地知识分子、工业精英和普通民众所经历的艰辛生活,以及“一力担乾坤”的文化坚守与生产自救。 第四编:最后的决战与胜利的代价 (1944-1945) 本篇集中记述了日军为挽救败局发动的“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的惨烈,以及随后中国军队发起的战略反攻。 一号作战的残酷性: 细致描绘了日军集中兵力对中原和华南地区发起的毁灭性进攻,揭示了中国军队在兵力、装备极端劣势下,如何进行殊死抵抗,以及沿途城市沦陷后民众的悲惨遭遇。 中美合作的局部反攻: 记录了中国军队在美军装备支持下,于湘西等地发起的局部反攻行动,展示了新型战术的运用和中外军队的协作努力。 胜利的曙光与胜利后的隐忧: 描述了日本宣布投降前夕,国共两党在接收沦陷区、处理战俘等问题上初现的分歧,为理解战后中国的复杂局面埋下伏笔。最后,以对无数无名英雄的深切缅怀作结,强调了抗战胜利是全民族以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共同财富。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对日军战役公报、中方军史档案、幸存者口述回忆录及西方观察员报告的交叉比对,力图还原一个多维度的抗战史实,尤其关注了中国军队在技术代差下的战术创新,以及后方人民在文化、经济和精神层面为支撑前线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它讲述的不仅是战争的胜负,更是民族精神的赓续与觉醒。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那种侧重于宏大叙事的军事史,但读下去才发现,它真正迷人之处在于对“人”的刻画。作者笔下的那些将领、士兵,甚至是后方的普通民众,都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和真实的困境。他们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在时代的裹挟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书中关于士气变化、恐惧管理以及不同派系间微妙互动的情节描写,尤其让我动容。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战略推演还原成了一幕幕充满张力的戏剧场景,让人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对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表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成功地为“人”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使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可以触摸和感同身受的经历。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量简直是惊人的,从大量的档案、通信记录乃至口述回忆中提炼出如此清晰的脉络,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了正规军的行动,还穿插了大量关于后勤、民间支援以及情报工作的细节描述,这些往往是主流叙事中被忽略的部分。通过这些侧面的描绘,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一场大规模战役所牵动的社会肌理之广。它解答了我很多过去在其他地方没有找到答案的“为什么会这样”的小疑惑,比如某个关键物资的调配、某个战术调整的幕后原因等。可以说,它为研究那个时期的战争形态提供了一个非常细致入微的微观切片,极具研究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是如此的冷静和克制,即便是描述最惨烈的冲突场景,也保持着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但这冷静反而更具震撼力。它没有刻意去煽动情绪,而是依靠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逻辑,让事实本身说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物群像时的手法,没有将任何一方简单地脸谱化,而是努力去还原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多重可能性和各方的动机,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史学价值大大提升。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庞大的棋局中,去观察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是如何最终导向那场决定性的结局。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经过多方考证的叙事框架,是理解那段特定时期战略决策和战术执行的绝佳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同陈年的老酒,醇厚而富有力量,读起来酣畅淋漓,却又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深意。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文献,而是融入了一种文学性的张力,使得原本枯燥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博弈变得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它在关键时刻所使用的排比和对比手法,一下子就能将读者的心绪拉到高潮。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受浮现,仿佛历史的迷雾总是在你以为看清时,又会飘散出新的层次。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不仅是历史学家,更是一位深谙叙事艺术的说书人,懂得如何用最恰当的节奏和韵律,将沉重的历史包裹在一层既尊重事实又充满感染力的外衣之下。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实在是太独特了,完全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官方口吻,反而像是一位亲历者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战场上弥漫的硝烟味,还是士兵们在泥泞中跋涉的艰辛,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读到某些关键的转折点,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历史洪流冲击下的无力和挣扎。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场战役的始末,更是在展现那个时代普通人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那种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交织的复杂性,读来让人深思。全书结构紧凑,层层递进,将整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读完之后,对那段历史的理解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触动,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数据和结论,而是活生生的记忆。

评分

战争是残酷的,沉痛悼念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敬礼!

评分

刚收到

评分

抗战纪念,看看这段历史

评分

买了一堆书,已经看了几本了,非常不错啊,很喜欢呐,感谢京东搞的活动

评分

物流快速,价格优惠,正版印刷,值得入手。

评分

更大见识!可以看看的书,社会变革,需要

评分

非常不错,非常喜欢,快递也很快

评分

不错

评分

還沒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